【東方觀點】
記憶 memory
【摘 自】中國大百科全書
【漢語拼音】jiyi
【中文詞條】記憶
【外文詞條】memory
【作 者】張厚粲
知識分類:分類檢索/哲學/哲學/〔哲學的分支學科〕/自然辯證法/〔生命科學哲學問題〕/心理學哲學問題/記憶
認知過程中對信息的輸入、編碼、存儲和提取。記憶是人腦對過去經驗的反映,包括識記、保持、再認和再現4個基本過程。
識記是記憶的開始階段,是信息的輸入和編碼。識記具有選擇性,只有環境中那些引起人們注意的刺激,才在感知覺的基礎上形成記憶。保持是記憶過的信息在頭腦中的存儲,即已經識記了的信息在頭腦中得以鞏固的過程。人們通過保持來豐富個體經驗,為再現準備資料。再現也稱回憶,是對已存儲的信息進行提取,使之恢復活動。有些已存儲的信息由於某種原因不能被提取,即不能再現,但當刺激重新出現時卻仍能加以確認,這種確認的過程稱為再認。再現和再認都是識記和保持的結果。信息不能很好地保持,在應用時不能及時提取的現象稱為遺忘。在人的識記過程中,當前的外部信息和內部信息結構,以及期待傾向都在信息加工過程中起作用。因此識記材料的性質、數量、內容,識記時的情境,人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動機、情緒和某些個性品質等主客觀因素,都對記憶的效果有一定影響。
研究簡史 記憶是心理學中研究較多的一個課題。它的研究史和心理學的歷史同樣悠久。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提出了記憶的聯想理論。英國洛克,J.、D.休謨等的聯想主義,對記憶作了較完備的解釋。18世紀有人提出記憶(指保持觀念的功能)和回憶(指保存的觀念的再生)的區分,並開展了一些新的研究課題,如學習與記憶的關係,影響記憶的不良條件等。19世紀末期德國的艾賓浩斯,H.對學習和記憶開始了實驗研究。為了儘量減少學習經驗的影響,他設計了無意義音節,並用它作為記憶材料,對記憶結果進行了數量化的分析。他以自己作被試進行了大量言語學習的記憶實驗。他所發現的保持曲線是對實驗心理學的重大貢獻。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很多關於記憶的研究都受艾賓浩斯的影響。這些研究發現了一些重要的記憶現象和規律,其中除記憶廣度的研究外,大多屬於長時記憶。但是這些研究只著重揭示不同學習條件對記憶的影響,而不去探求推論記憶在頭腦中的進行過程。
在同一時期,弗洛伊德,S.也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記憶問題。他考慮到記憶的動機方面,認為被壓抑到無意識水平的記憶可以通過精神分析療法而重新喚起,這樣記憶就被看成是信息在無意識狀態中的存儲和提取。更早一些,詹姆斯,W.用內省法研究意識時,提出初級記憶和二級記憶之分,對現代記憶理論也有直接影響。巴特利特,F.C.強調記憶的創造性,他在30年代最早提出“圖式”概念,當時沒受很大重視。後來圖式一詞被信息加工觀點的心理學所採用,在現代記憶研究中有重要影響。
50年代末期開始,隨著信息科學的發展與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記憶被看作是信息的保持,並認為對當前信息的加工與已有的記憶結構有關。依據遺忘速度和記憶容量,記憶可區分為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兩個系統。以後,G.斯珀林用部分報告法發現感覺記憶(或感覺記錄),以及G.A.米勒提出記憶容量的組塊單位等,心理學家更多地用信息加工觀點探索記憶的精細過程,而不滿足於一般現象學的解釋了。
記憶的生理學和生物化學研究 隨著生物科學的發展,20世紀以來對於記憶研究有很大進展。最初依據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用大腦皮層上暫時神經聯繫的接通、保持和恢復來解釋記憶現象,這與聯想主義心理學的觀點相適應。50年代以後,電生理學方面的研究增多。W.G.潘菲爾德1959年用電刺激癲癇病人顳葉外側部,引起對往事的回憶,其中大部分屬視聽方面的形像記憶。K.H.普里布拉姆指出,額葉皮質在短時記憶中起重要作用。猿猴的額葉一旦損傷,就難於記住幾秒鐘以前發生的事情。一些臨床經驗和實驗證明海馬與短時記憶有關。切除兩側海馬以後,最近期的記憶消失,但以前的記憶和學會的技能卻不喪失。
神經化學的研究還發現,記憶會使神經物質發生生物化學變化。感覺記憶是神經細胞的惰性作用。短時記憶是神經系統反響回路中的反響效應。長時記憶與神經元的結構變化有關,當反響回路的活動十分持久,突觸結構會發生變化,形成一定的網絡活動。以後相同的刺激作用會激活網絡的活動,再現過去經驗,這就是回憶的機制。
H.海登1963年對記憶的神經機制進行了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發現白鼠記憶時腦內的核糖核酸(RNA)含量增加,鹼基組成發生變化。神經遞質的研究發現腦的變化與記憶有關。在老年痴獃性記憶障礙研究中,連續6~8個月口服或靜脈注射RNA,可使記憶逐漸恢復,停藥後障礙會再次發生。
幾種重要的記憶模型 多存儲模型 60年代R.C.阿特金森和R.M.希夫林認為記憶結構是固定的,而控制過程是可變的,因而他們把記憶結構與記憶系統分開來考慮,並把記憶區分為3種存儲系統,即感覺記錄器、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外界信息通過感覺器官首先進入感覺記錄器。在這裡信息是無意識的,完全按輸入的原樣加以記錄的,保持時間不超過1秒,然後很快消失。認知系統通過注意從感覺記憶中選取一部分信息作進一步加工。短時存儲是一種工作記憶,它對來自感覺記憶和長時存儲中的信息進行有意識的加工。短時記憶依賴於注意,只要給予注意,信息就可以在這裡保持。注意一旦轉移,信息就開始消退,大約經過15~30秒就可完全消失。短時記憶的信息加工是以言語聽覺形式進行的。每一時刻加工信息的容量有限,一般為5個組塊。短時記憶的作用一方面向長時記憶輸送信息,另一方面是保持住少量的感覺記憶並從長時記憶中提取的少量信息,進行有意識的加工。長時記憶是一個巨大的記憶存儲庫。它保持著從感覺記憶或由短時記憶輸入的信息,其容量是無限的。它保存著信息及信息加工規則,以備取用。
多存儲模型主要說明短時記憶的規律,能解釋字表學習類的實驗數據,但對於解釋人類的有意義認知活動有一定困難,因此70年代以後又有新的模型出現。
加工水平模型 1972年F.I.M.克雷克和R.S.洛克哈特提出加工水平模型,它重視記憶的動態方面,強調知覺與記憶的連續性以及態度對記憶效果的重要影響。這一觀點認為,信息輸入以後不是通過一系列轉換從一種存儲過渡到另一種存儲。接收者的操作對信息在記憶中以什麼方式存儲和提取起決定作用。這種輸入操作稱為知覺-概念分析,它既包括信息的感知方面,也包括語義分析,知覺- 概念分析取決於接收者的主觀意圖。例如,短時呈現一系列字詞,若只要求分辨其顏色,就只作知覺編碼,不會長時記住其內容。但是若要求判斷這組字詞的意義,就以語義編碼的形式較長時間地保存在頭腦中。
加工水平觀點也區分兩種存儲──初級記憶和二級記憶。初級記憶與短時記憶不同,它不是信息從一個處所到另一個處所的中轉站。它很像有意注意,凡處於主動加工中的信息,都屬於初級記憶。二級記憶是對過去分析過的知識的記錄和保持。
語義記憶模型 語義記憶是認知心理學、語言學和人工智能領域共同關心的課題。對語義記憶曾提出了幾種不同的模型。 ......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