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第227期 記憶的繩索
 http://www.wordpedia.com 每週三發報|2007.12.26 
研發學習科技‧創新知識價值
【第227期】記憶的繩索


2007年底最不容錯過的數位內容座談會,精彩內容下載!

首屆"數位出版金鼎獎"得獎名單揭曉!


  「英文環境」直接影響 學習英文的效果,《視覺系英文》透過實景照片,帶你到北美實際生 活環境中學好英文。
  >>我要學英文

聖誕節又到囉!人類的歷史在文字還沒有發明前,端賴傳說和口述記憶傳承,而你知道記憶的可靠度有多少嗎?人類又該如何增強記憶呢?另外,幻覺與記憶又有什麼關聯?一起來關心一下吧!

【東方 vs. 西方】

【東方觀點】

記憶
memory

【摘  自】中國大百科全書
【漢語拼音】jiyi
【中文詞條】記憶
【外文詞條】memory
【作  者】張厚粲

知識分類:分類檢索/哲學/哲學/〔哲學的分支學科〕/自然辯證法/〔生命科學哲學問題〕/心理學哲學問題/記憶

認知過程中對信息的輸入、編碼、存儲和提取。記憶是人腦對過去經驗的反映,包括識記、保持、再認和再現4個基本過程。

識記是記憶的開始階段,是信息的輸入和編碼。識記具有選擇性,只有環境中那些引起人們注意的刺激,才在感知覺的基礎上形成記憶。保持是記憶過的信息在頭腦中的存儲,即已經識記了的信息在頭腦中得以鞏固的過程。人們通過保持來豐富個體經驗,為再現準備資料。再現也稱回憶,是對已存儲的信息進行提取,使之恢復活動。有些已存儲的信息由於某種原因不能被提取,即不能再現,但當刺激重新出現時卻仍能加以確認,這種確認的過程稱為再認。再現和再認都是識記和保持的結果。信息不能很好地保持,在應用時不能及時提取的現象稱為遺忘。在人的識記過程中,當前的外部信息和內部信息結構,以及期待傾向都在信息加工過程中起作用。因此識記材料的性質、數量、內容,識記時的情境,人們已有的知識經驗、動機、情緒和某些個性品質等主客觀因素,都對記憶的效果有一定影響。

研究簡史 記憶是心理學中研究較多的一個課題。它的研究史和心理學的歷史同樣悠久。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提出了記憶的聯想理論。英國洛克,J.、D.休謨等的聯想主義,對記憶作了較完備的解釋。18世紀有人提出記憶(指保持觀念的功能)和回憶(指保存的觀念的再生)的區分,並開展了一些新的研究課題,如學習與記憶的關係,影響記憶的不良條件等。19世紀末期德國的艾賓浩斯,H.對學習和記憶開始了實驗研究。為了儘量減少學習經驗的影響,他設計了無意義音節,並用它作為記憶材料,對記憶結果進行了數量化的分析。他以自己作被試進行了大量言語學習的記憶實驗。他所發現的保持曲線是對實驗心理學的重大貢獻。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很多關於記憶的研究都受艾賓浩斯的影響。這些研究發現了一些重要的記憶現象和規律,其中除記憶廣度的研究外,大多屬於長時記憶。但是這些研究只著重揭示不同學習條件對記憶的影響,而不去探求推論記憶在頭腦中的進行過程。

在同一時期,弗洛伊德,S.也從不同的角度研究了記憶問題。他考慮到記憶的動機方面,認為被壓抑到無意識水平的記憶可以通過精神分析療法而重新喚起,這樣記憶就被看成是信息在無意識狀態中的存儲和提取。更早一些,詹姆斯,W.用內省法研究意識時,提出初級記憶和二級記憶之分,對現代記憶理論也有直接影響。巴特利特,F.C.強調記憶的創造性,他在30年代最早提出“圖式”概念,當時沒受很大重視。後來圖式一詞被信息加工觀點的心理學所採用,在現代記憶研究中有重要影響。

50年代末期開始,隨著信息科學的發展與計算機技術的應用,記憶被看作是信息的保持,並認為對當前信息的加工與已有的記憶結構有關。依據遺忘速度和記憶容量,記憶可區分為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兩個系統。以後,G.斯珀林用部分報告法發現感覺記憶(或感覺記錄),以及G.A.米勒提出記憶容量的組塊單位等,心理學家更多地用信息加工觀點探索記憶的精細過程,而不滿足於一般現象學的解釋了。

記憶的生理學和生物化學研究 隨著生物科學的發展,20世紀以來對於記憶研究有很大進展。最初依據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學說,用大腦皮層上暫時神經聯繫的接通、保持和恢復來解釋記憶現象,這與聯想主義心理學的觀點相適應。50年代以後,電生理學方面的研究增多。W.G.潘菲爾德1959年用電刺激癲癇病人顳葉外側部,引起對往事的回憶,其中大部分屬視聽方面的形像記憶。K.H.普里布拉姆指出,額葉皮質在短時記憶中起重要作用。猿猴的額葉一旦損傷,就難於記住幾秒鐘以前發生的事情。一些臨床經驗和實驗證明海馬與短時記憶有關。切除兩側海馬以後,最近期的記憶消失,但以前的記憶和學會的技能卻不喪失。

神經化學的研究還發現,記憶會使神經物質發生生物化學變化。感覺記憶是神經細胞的惰性作用。短時記憶是神經系統反響回路中的反響效應。長時記憶與神經元的結構變化有關,當反響回路的活動十分持久,突觸結構會發生變化,形成一定的網絡活動。以後相同的刺激作用會激活網絡的活動,再現過去經驗,這就是回憶的機制。

H.海登1963年對記憶的神經機制進行了分子生物學的研究,發現白鼠記憶時腦內的核糖核酸(RNA)含量增加,鹼基組成發生變化。神經遞質的研究發現腦的變化與記憶有關。在老年痴獃性記憶障礙研究中,連續6~8個月口服或靜脈注射RNA,可使記憶逐漸恢復,停藥後障礙會再次發生。

幾種重要的記憶模型 多存儲模型 60年代R.C.阿特金森和R.M.希夫林認為記憶結構是固定的,而控制過程是可變的,因而他們把記憶結構與記憶系統分開來考慮,並把記憶區分為3種存儲系統,即感覺記錄器、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外界信息通過感覺器官首先進入感覺記錄器。在這裡信息是無意識的,完全按輸入的原樣加以記錄的,保持時間不超過1秒,然後很快消失。認知系統通過注意從感覺記憶中選取一部分信息作進一步加工。短時存儲是一種工作記憶,它對來自感覺記憶和長時存儲中的信息進行有意識的加工。短時記憶依賴於注意,只要給予注意,信息就可以在這裡保持。注意一旦轉移,信息就開始消退,大約經過15~30秒就可完全消失。短時記憶的信息加工是以言語聽覺形式進行的。每一時刻加工信息的容量有限,一般為5個組塊。短時記憶的作用一方面向長時記憶輸送信息,另一方面是保持住少量的感覺記憶並從長時記憶中提取的少量信息,進行有意識的加工。長時記憶是一個巨大的記憶存儲庫。它保持著從感覺記憶或由短時記憶輸入的信息,其容量是無限的。它保存著信息及信息加工規則,以備取用。

多存儲模型主要說明短時記憶的規律,能解釋字表學習類的實驗數據,但對於解釋人類的有意義認知活動有一定困難,因此70年代以後又有新的模型出現。

加工水平模型 1972年F.I.M.克雷克和R.S.洛克哈特提出加工水平模型,它重視記憶的動態方面,強調知覺與記憶的連續性以及態度對記憶效果的重要影響。這一觀點認為,信息輸入以後不是通過一系列轉換從一種存儲過渡到另一種存儲。接收者的操作對信息在記憶中以什麼方式存儲和提取起決定作用。這種輸入操作稱為知覺-概念分析,它既包括信息的感知方面,也包括語義分析,知覺- 概念分析取決於接收者的主觀意圖。例如,短時呈現一系列字詞,若只要求分辨其顏色,就只作知覺編碼,不會長時記住其內容。但是若要求判斷這組字詞的意義,就以語義編碼的形式較長時間地保存在頭腦中。

加工水平觀點也區分兩種存儲──初級記憶和二級記憶。初級記憶與短時記憶不同,它不是信息從一個處所到另一個處所的中轉站。它很像有意注意,凡處於主動加工中的信息,都屬於初級記憶。二級記憶是對過去分析過的知識的記錄和保持。

語義記憶模型 語義記憶是認知心理學、語言學和人工智能領域共同關心的課題。對語義記憶曾提出了幾種不同的模型。 ......看全文

【西方觀點】

記憶
memory

【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記憶
【外文詞條】memory

知識分類:人類社會篇>心理

記憶是指人類對過去經驗的保留和恢復。

記憶的保持和遺忘

人類的兩種適應性功能︰將既往經驗記住或將其驅出記憶系統。記憶是學習的基礎。智力行為要求有記憶。銘記是推理的前提,解決問題乃至認識問題的能力無不有賴於記憶。實踐或溫習往往能建立及保持對所學材料的記憶。經過一段時間不實踐,所學到的便會遺忘。遺忘這個生物功能是在自然選擇過程中存留下來的。遺忘是一種適應︰痛苦的情緒體驗的記憶可導致嚴重的焦慮,而遺忘可避免這種後果。遺忘有助於時間的定向,因為舊記憶變得淡薄,而新記憶十分清晰,便為推測時間的長短提供線索。多年前曾經是正確的習得的行為,現在可能已變得不正確,必須遺忘。有一些個案報告,有人對凡是經歷過的事都不遺忘,因此每天的活動都充滿混亂。所以遺忘似乎有利於個體及物種的生存。另一個設想是︰記憶貯存系統容量有限,靠遺忘過程來進行調節。在學習或記憶的貯存(輸入)和遺忘(輸出)之間要不斷調整。有證據表明,個體的遺忘率直接與學到的材料的多寡有關。根據上述分析建立了現代的輸入-輸出平衡的記憶模式。

要測量記憶的保持可用下述材料︰句子、詩文、互無聯繫的詞或字母以及成對的詞。所用方法有回憶(要求受試者再生以前學習過的材料,可令受試者按順序回憶或自由回憶,亦可令受試者記憶許多對詞,以後提出一對詞中一個詞,要他回憶出相匹配的另一個)、再認(要求受試者認出他以前經驗過的信息)、再學習(受試者學習某種材料,試驗若干次達到某熟練水準,過若干時間後遺忘,然後重新學習,試驗若干次又達同樣熟練水準,比較前後所需試驗次數,求出節約分數)。

保持時間相對較長(通常為數小時或數天)的記憶稱為長時記憶,保持時間短(數秒或數分)的記憶為短時記憶(如問完電話號碼後,撥號結束之前即將其遺忘)。短時記憶功能通常只限於記住7個獨立單位(字母或無聯繫的普通字)。信息進入長時貯存要經過反覆練習和編碼過程。短時保持如同在輸入信息和永久記憶二者之間的中間站。曾觀察到︰1.在海馬受損傷前輸入的信息能保存︰2.海馬受損傷後輸入的信息不能形成長時間記憶;3.短時記憶可不受損。這似乎說明,新的信息不能從某些種類的短時記憶系統轉移到相對持久的貯存。但有人認為只有一個貯存系統,短時記憶現象是極低水平的學習。使受試者學習一個字表,一次學習一個字。字表前面的字回憶得最好(首位效應),最後的回憶得次好(近因效應),中間的回憶得最差。學習完後立即回憶,上述現象便最顯著。如果相隔一個短時間(如15秒)再回憶,則近因效應完全消失,首位效應基本保存。有人認為近因效應有賴於獨立的短時記憶系統,而首位效應為長時記憶系統所中介。現在提出了記憶的多系統理論。人們不斷尋求神經化學的編碼,即神經活動導致神經系統中穩定的化學改變,即興奮痕跡,譯碼和追憶的機制正在研究中。

遺忘的機制是干擾,干擾分倒攝抑制(新學習的材料干擾舊知識的保持)和前攝抑制(舊記憶干擾新記憶的保持)。前攝和倒攝效應可用數字計算。如果一天學習一張字表,第二天回憶,以後再學第二張字表,如此反覆進行,那麼回憶的字數從開始到最後逐漸下降,第一表可回憶出80%,到第十表記憶量降至20%。這是前攝抑制的實例。但干擾理論難以解釋選擇性遺忘現象。與遺忘率有關的因素為︰1.學習的程度。學習程度越高、遺忘率越低。死記硬背可能考試成績好,但長時保持效果不佳。2.記憶方法。原則是將新知識編入以往的貯存材料中,這是行之有效的輔助記憶方法。各人的有效記憶方法不同,但都對他們的記憶起不同的輔助作用。3.記憶的個別差異。記憶有一定的個別差異,但實驗結果與通常直覺認為的遺忘率的個別差異相矛盾。給同樣的學習次數或同樣的學習時間便都學習得差不多同樣好。這說明通常的直覺的遣忘率是靠不住的,是未經對照研究而得出的結論。

記憶的異常

記憶異常包括記憶障礙和過度記憶。從19世紀末人們便開始用腦的障礙來解釋記憶障礙。法國心理學家里博(Theodule-Armand Ribot)提出記憶退化(或進行性破壞)的里博氏定律(記憶缺失首先發生於最近的往事,最後才涉及感覺性、本能的記憶),影響很大。俄國精神病學家科爾薩科夫(Sergey Sergeyevich Korsakov)提出遺忘不一定與失智有關,他描述酒徒的近記憶障礙不伴有智能障礙,這種現象今稱科爾薩科夫氏症候群,亦見於其他腦疾患。雅內(Pierre Janet)描述了一些遠事近事均遺忘但無腦器質性病損的記憶障礙,稱之為歇斯底里症性遺忘,並用分離來作解釋。弗洛伊德將歇斯底里性遺忘解釋為對抗不愉快回憶的防禦機制。

1.記憶缺損。(1)器質性的記憶缺損。發生於器質性疾病之後。記憶缺損是腦功能損害最常見的一種症狀。持續時間可長可短。對新經驗不能記憶則稱為順行性遺忘,遺忘既往的經驗則稱為逆行性遺忘。種類有︰1.一過性全面遺忘。突然失去記憶數秒鐘到數小時,無意識喪失。主要是順行性遺忘,亦可見逆行性遺忘。可反覆發生。可能為腦的局部一過性供血不足所致。2.外傷性遺忘。腦外傷後開始恢復時,先表現茫然和意識混濁。此時不能貯存新記憶。也可出現逆行性遺忘。然後記憶按從很遠到很近的順序逐漸恢復。3.外傷性自動症。發生於輕微頭部損傷後。無意識喪失和明顯行為障礙,可繼續進行剛才的活動(如足球運動員頭部受傷後可繼續踢球甚至射門得分),但全是自動性的。事後不能回憶。4.電驚厥治療的記憶缺損。每次治療都伴隨一段時間的意識混濁,隨後都有遺忘,對休克前數秒內的事件不能記憶。5.科爾薩科夫氏症候群。見於慢性酒精中毒、感染或中毒性腦病、營養性疾病(如維生素B缺乏)、腦腫瘤等。近事大量遺忘,新信息只能貯存數秒。常有逆行性遺忘,但仔細詢問還可發現記憶「島」存在。一些患者還有特徵性的虛構症。該症候群通常是腦障礙的一過性體徵,也可能呈慢性。6.腦炎後的持久的記憶缺損。見於包涵體腦炎後。7.腦外科手術後的記憶缺損。切除顳葉病灶以治療癲病的效果明顯,但會繼發記憶缺損。可導致用聽和讀來學習語言信息方面的困難。8.瀰漫性腦病。老年人幾乎均有記憶力衰退,特別易遺忘別人姓名,學習能力也下降。腦動脈硬化時有近事遺忘,並隨疾病而發展。老年人記憶嚴重障礙提示預後不佳。

(2)心因性記憶障礙。可治癒,但也可能摻有器質性因素。當牽涉到賠償或法律問題時便要認真鑑別。1.催眠性遺忘。對催眠性迷睡的記憶常模糊不清,支離破碎。用暗示亦能引起催眠後遺忘。2.歇斯底里性遺忘︰分兩型︰一型是不能回憶過去某一具體事件或某一具體時期。第二型是不能記住正在進行的生活中的事件。被遺忘的事件直接或間接地帶有情緒意義。歇斯底里性遺忘通常有動機,可用患者的需要和衝突來解釋。可能發展到遺忘基本的學校知識,如拼音和算術,這點不見於器質性遺忘。歇斯底里性遺忘幾乎總是能為催眠或暗示所治癒,可根據這點與器質性失憶症鑑別。3.混合性遺忘狀態。心固性因素可加強和延長器質性記憶缺損或使之複雜化。腦損傷後可伴有歇斯底里性反應。4.神遊狀態。離開家庭或工作單位漫遊數小時、數天至數週。歸後對這段時間的經歷不能記憶,但記憶可在催眠下恢復。

2.記憶錯誤。(1)追憶錯誤。追憶錯誤有3種︰1.將一些在幻想中或夢中的意象作為真事而記憶,這種情況見於精神錯亂及遺忘的患者,亦見於偏執狀態。2.重複性追憶錯誤。患者對事物缺乏熟悉感,多次見到同一事物時只認為見過類似事物,但不認為是同一事物。3.似曾相識症。對從未接觸過的事物感到十分熟悉,許多正常人,尤其是青年人(特別是在疲勞時)也可能有此現象。這種感覺可能侷限於某一感覺系統,如聽覺。在幾秒或幾分鐘內可消失。在此基礎上可產生妄想。(2)虛構症。記憶中的空白用編造來填補。常有誇大性質。可將許多年前某日所做的事當作前幾天做的事來詳述。

3.記憶增強。從19世紀以來醫學文獻上常見在催眠和某些病理狀態下記憶功能增強的報導。原因為情緒抑制解除。有些人記憶力特佳,稱為記憶奇才,有非常鮮明、詳細和持久的視覺記憶,或有聯覺,刺激通過一個感受器引起另一種感覺的體驗。有的人在數字記憶方面有天才,另有的在音樂聽覺記憶上有天才。但這些記憶增強的解剖生理基礎尚不明。

記憶術
mnemonic

【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記憶術
【外文詞條】mnemonic

知識分類:人類社會篇>心理

任何用以幫助記憶的方法。mnemonic一詞源自希臘神話中記憶女神摩涅莫緒涅(Mnemosyne),mnemonic亦稱記憶技巧(memoria technica)。記憶術的原則就是在心中建立一個人為的結構,將生疏的概念、特別是一系列互不相干的概念組合起來,而這些概念要一個一個地記住是很難的。理想中的這種結構要設計成能相互提示。有一種流行很久的記憶技巧,就是把需記憶的細項分組構成押韻詩句,從拉丁文法的「詞性韻文」(gender rhyme)到用以記憶每個月份包含天數的英文詩(如"Thirty days hath September, April, June and November …")都屬於這種類型。

人們進行了無數的嘗試以發明各種記憶系統──適用於各種內容的編碼系統,用以改進全面的記憶能力。希臘和羅馬的記憶系統是建立在依據感興趣的物品來使用心裡的位置以及符號或圖像。這種方法把熟悉的結構(locus,地點)以及需要記憶的物品或事物(res,物件)結合在一起。這種記憶法就稱為"loci et res",在記憶一系列物品時非常有效。最常用的方法是選擇一所大屋子,屋子的各個房間、牆壁、窗戶、裝飾品,以及家具分別用象徵性的圖像與某些名稱、短語、事件、或概念聯繫起來;要記起這些內容時只需在心裡尋找屋內的房間,直至在想像中放置這些內容的具體地點被找到為止。依據這個記憶系統,如果需要牢記一個歷史日期,就可以將它放置在一個想像中的城市裡,該城市被分為若干個區,每個區有10棟屋子,每棟屋子有10個房間,每個房間有100個方格子(或記憶地點),這些方格子一部分放在地板上,一部分位於四壁,還有一部分安置在天花板上。傳說歐洲的印刷術是1440年發明的,於是用這種系統就可以在內心裡將一本書或其他象徵印刷術的東西放在這個「想像城鎮」的第一棟屋子第四個房間的第40個方格子(或記憶地點)裡,從而將這個年份牢記在心。

1968年著名的蘇聯心理學家盧里亞(Aleksandr R. Luria)寫成《記憶能手的頭腦》(The Mind of a Mnemonist)一書,提出記憶術領域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心理學研究,這本書的出版使科學界對記憶術的興趣大增。盧里亞在書中描述了一位聯覺(synesthesia)能力極強、記憶力驚人的男子。

記憶能手利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方便回憶(recall)。其中一種方法稱為關聯法,其法是將任何一對物品(如筆和椅子)聯繫起來,然後再將這對物品與第三個物品聯繫起來,這種連鎖關係就這樣無止盡地進行下去。而且不只是要純粹的聯想(association),還要讓它們交互作用;你可以想像那枝筆正在椅子上寫字。事實證明此法無論對中小學生還是對成人都是有效的。其他的方法包括押韻詩(如"i before e, except after c")和替代法(如柴可夫斯基〔Tchaikovsky〕的名字可變成"chew-cow-ski")。記憶能手所強調的一點是,怪誕的意象能增強記憶輔助的效果。

TOP

幻覺
hallucination

【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幻覺
【外文詞條】hallucination

知識分類:人類社會篇>心理

對那些根本不存在,當然不會對感官構成任何實際刺激的客體或事件的感知體驗。幻覺和錯覺的相似之處在於二者都與不真實的知覺過程有關,但前者的知覺對象是虛幻的,而後者的知覺對象則是實際存在的。

近年來人們對幻覺的研究興趣日增,原因主要是對致幻藥的研究日益深入。現代幻覺理論有兩個基本假說︰1.生活體驗可在人身體上遺留永久性的痕跡(又稱「神經蹤跡」、「記憶印跡」、「印象模板」等),並對諸如記憶、思維、意象等心理過程產生影響;2.體內和體外環境之間必須保持一種不斷變化的平衡狀態,因此,確定幻覺的內容和具體涵義的決定因素是人的心理和文化背景。

很多人相信,在人的意識的後面有一股穩定的「無意識思維流」,主要由早年記憶構成,並充滿情緒因素;同時,還有一股穩定的、源於感官的「現時信息流」。為了發揮整體效應,大腦習慣於選擇那些與之思維模式相對應的信息,其餘的則暫時放在一邊或乾脆不予理睬。這個從大量感覺信息中作出選擇的過程是通過「注意」(attention)這一心理機制完成的。只要不斷有外來新資料通過「注意」機制的篩選,大腦就能不斷的得到有關信息,在這裡,「無意識思維流」獨立於意識之外。

如果上述平衡被破壞,就會出現幻覺,但必須有2個前提條件︰1.「無意識思維流」必須處於「喚醒」狀態,即有足夠的強度。2.「注意」過程不能成為「無意識思維流」侵入意識思維領域的阻力。如果感受到的現時信息量銳減,就可能出現上述情況。在這種情況下,隨著由「注意」提供的信息屏幕的關閉,就會有足夠強度的「無意識思維流」進入意識思維領域,有時就會成為一種幻覺。上述過程一般是幻覺的主要形成機制,但有時也會從行為者記憶庫裡的意象中調取內容。

在很多方面,幻覺和夢有許多相似之處。當人熟睡時,來自周圍環境的感覺信息數量,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注意」水平都開始下降,「無意識思維流」開始侵入意識思維領域。只要能把精神刺激量減少到規定的水平以下,即便在喚醒狀態下,睡眠效果也能得到重塑。

如果「注意」水平不減,但卻因極度焦慮或長期缺少睡眠而「垮了」的人也會出現幻覺。對大腦的各種直接刺激也會誘導幻覺。例如在腦外科手術時電刺激皮質神經細胞,病人就會產生源自深層記憶的強烈的幻覺體驗。但最常見的還是藥物致幻,致幻藥能使人產生不安,甚至恐怖的幻覺體驗。有些致幻藥,例如戊巴比妥鈉——即真理血清——經由喚醒大量生動的近期記憶,從而抑制現時感覺信息的輸入。另一類致幻藥的作用機制則是通過大量增加感覺信息的輸入,破壞「注意」過程,從而致幻。參閱夢(dream)和睡眠(sleep)條。

TOP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貼節錄

智慧藏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100 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 2 段 81 號 8 樓
電話:(02)2393-6968  傳真:(02)2393-6877
如有任何意見請E-mail至:service@wordpedia.com
©2003 Wordpedia.com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IE5.0以上版本 800x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