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已行之多年,尤其自1997年國際公平貿易標籤組織和國際性標籤制度成立之後,使得公平貿易商品易於讓消費者辨認,得以進入主流市場銷售,雖然其銷售仍在市場上佔有極少的份量,但這十年來,其銷售量已大為增加。
雖然現在公平貿易已成為另一種具有責任的貿易潮流,而且也已發展出全球性的組織,但最初概念起源卻是單純的關懷與愛心,早在1946年,門諾互助促進會(Mennonite Central Committee)這個宗教團體的一位義工,Edna Ruth Byler小姐在拜訪促進會在波多黎各的一個縫紉班時,發現當地婦女有編織這方面的才藝與天份,也了解到無論她們多麼努力,生活依然極度困苦。 因此,她開始陸續攜帶當地的織品回美國銷售,並將銷售所得直接給予當地的這些編織團體。 之後,成立了萬村會(Ten Thousand Villages)這個團體來繼續這項工作,並於1958年成立了其第一家公平貿易商店。 另外,為協助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的難民恢復生計,一個非政府組織 SERRV Int'l 於1949年成立,至今他們已支助超過35個國家的技藝工作者。 這些組織也就開始了在開發中國家發展公平貿易的供應鏈。
最近在商業周刊也看到一則公平貿易源起的故事,那是一位中年的日本家庭主婦,土屋春代女士,她在中學時曾聽一位老師提過尼泊爾的小孩無法上學,生病了也沒錢看醫生,這個印象在她心中埋下了種子,在二十多年後她去了尼泊爾,發現這麼多年來當地依然窮困,很多小孩仍然無法上學,一名當地婦女說雖然她們很窮,但她們不需要錢,她們需要的是工作。 於是土屋春代女士帶了大批當地手工藝品回日本賣,在1990年代初期日本還沒有公平貿易的慨念,她在銷售時當然困難重重,但是憑著理想的信念,她一路堅持了下來,還成立了一個名為尼泊爾市集(Nepali Bazaro)的公司,現在已是日本第三大公平貿易的企業。
可別誤以為公平貿易只是另一種慈善事業,它是源於對世界弱勢族群的關懷(多為亞洲、非洲、和中南美洲的弱勢族群) 和人類相互扶持寬廣的愛,但其所採用的方式卻非常的深遠。 公平貿易所倡導的是為經濟弱勢族群的生產者創造工作機會,給予穩定的產品價格及較好的貿易條件,提供已開發國家的技術、設計、資訊等資源,來協助生產者建立起符合市場需求的生產製作能力,並合作以部份所得來支持當地的醫療、孩童照顧、基礎建設等計劃,同時也鼓勵環保實踐及負責任的生產製造方式。
雖然有些人對公平貿易的方法及其實質效益持有不同的聲音,但是公平貿易確實提供了人們一個思考的機會,拓寬我們的思維,讓我們思考自己的觀念和購買行為與世界人類及與自然環境之間相互的關聯,也使得自我價值理念能夠藉由選擇性的購買行為而實踐。
這些年全球的社會、經濟、環境等責任日漸受到世界的注意,當面對這些議題時,個人似乎變得那麼的渺小,但公平貿易提供了一個管道讓個人運用平日的採購行為就可以展現自己對這些議題的自覺與支持。
在歐洲已有一些大型百貨或量販店應客戶要求,增加提供公平貿易的商品,如咖啡、茶、T-shirts、襪子等等。 在台灣有一家名為地球樹 (Earth Tree) 的小店,開店一年多,是本地第一家,也可能是目前唯一一家完全銷售公平貿易商品的店家,可以看出店主人對理想的熱誠與堅持,踏進這家小小的店,讓人有種被商品、故事與情感包圍的滿滿感受,四周甚至天花板都掛滿擺滿琳瑯滿目的商品(如圖片),標籤上述說著產地及當地製作的過程,甚至有生產或製作者的照片,讓人們購買時都會有著遙遠的連想和情感的連結。 看來這種責任和理念性的消費風格正漸漸地進入我們的生活中了。+
* 如您喜歡Fresh Air 電子報,歡迎推薦或轉寄給您的朋友們。 * 免費訂閱電子報,可運用www.freshairstyle.com 的簡易訂閱方式。 * 電子報內容為本站版權所有,任何轉載或取用,請先徵求同意。 * 聯絡email: freshair@ms95.url.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