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01-01》 |
本期內容 | |
◎環境前線:從峇里路線圖看台灣因應氣候變遷政策 | |
◎峇里路線圖:減排市場化的深化 | |
◎觀光成唯一收入 亞洲馴養象瀕絕 | |
◎非洲長頸鹿正面臨絕種危機 | |
◎泰國森林具潛力供2千隻老虎生存 |
環境前線:從峇里路線圖看台灣因應氣候變遷政策 | |
■馬康多 | |
隨著美國承諾加入未來兩年的協商,第13次氣候變遷公約締約國大會(COP13)在明確開創進一步因應氣候變遷的「峇里路線圖」(Bali Roadmap)後落幕,如同台灣的政壇現狀般充滿了嗆聲。高爾嗆布希:「我的國家,美國,必須為巴里島會談陷入膠著付最大的責任。」小島國家的代表嗆美國:「若無力在這部分扮演龍頭的角色,乾脆儘早讓路!」環保團體的代表們嗆大會:「通過的是個不夠格的路線圖。」 經歷了10天的國際政治角力大賽,未來世界對峇里島的印象將在高級渡假村、豐富的民俗文化外,還包括COP13的具體產出:發展中國家減量目標的設定、採取適當政策與誘因減緩森林消失、設立調適基金協助貧窮國家因應氣候變遷的衝擊、去除減碳技術移轉的障礙,以及於2009年前提出新的減量目標。雖然調適基金的額度未明確、歐盟提出在2020年以前減少到1990年25%到40%的溫室氣體量標準也未納為最終結論,但至少藉此次會議將美國帶回談判桌,並要求發展中國家承諾減量。而那高達60人的台灣代表團從峇里島帶回些實質的資訊,又如何回饋至現行的氣候變遷政策? 斗大的「IPCC:氣候變遷沒救了!只能努力調適」標題,以及上述COP13的新聞,卻同步伴隨著「農發條例失控」、「山坡地回饋金的調降」、「治水有分食預算『巧門』? 張揆:審核嚴謹」等國會現況,以及躺在議程中等待朝野協商宰割的溫室氣體減量法以及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能源管理法修正案,又是一場魔幻寫實的戲碼,對以「首位推動溫室減量法的開發中國家」、「自97年就成立氣候變遷因應小組」自豪的台灣的嘲諷。 COP13的結論,可作為檢視台灣既有政策的參考座標。首先從歐盟提出的具體減量目標以及峇里路徑圖的規劃目標,均知明定減量期程與減量目標,將是因應氣候變遷策略中減量一項上重要的基石。反觀台灣政府,卻意圖偷渡無任何期程與目標的法令,妄稱減量工作上得到豐碩成果。且於台北、台中、高雄三縣市已簽署氣候保護協議(The Climate Protection Agreement),以2050年減量至1990年的6成為努力目標,而這三者總排放量超過台灣的3成。若中央政府繼續無視於減量時程與目標的重要性,地方政府的施政承諾無疑只是空口白話。 而就會議另外兩項調適策略以及減緩森林消失方面,政府投注的資源彷彿只有口號。若真的思考到溫室效應帶來的極端氣候以及水文異常,則在1,410億水患治理預算的分配與規劃上,怎會任憑成為分割的肉桶,以及僅做到半套「綜合性治水」規劃,而非如同英國、荷蘭般,審慎評估氣候變遷的衝擊後,提出如與水共存(Living with Flood)、留下空間(Making space for water)等水患治理新思維?若切實意識到氣候變遷將引發糧食危機的威脅,怎會不加思索的通過農發條例修正案,加速農地的零碎化?減緩森林消失方面,朝野兩黨一方面均大談平地造林的願景,卻沒想到旗下立委們通過「山坡地回饋金調降」的政策,隱含山林保育與國土規劃危機,難道這兩項目的迥異政策,是為了創造具有台灣特色的伐植平衡? 從京都到峇里,這10年下來,政策與承諾琳瑯滿目。然由前述的例子可知,既使從環保署到教育部,均有相關的委辦研究案與輔導計畫,但零星的努力,常導致政策雜亂漸增,不具實質效益。面對峇里路線圖所揭示的新挑戰,台灣需要的是一場徹底的氣候變遷會議,而不是附庸在能源會議、永續會議以及經濟會議之中,方能統合減量與調適策略。並如同新加坡、愛爾蘭以及中國般,系統性地架構台灣的氣候變遷策略,依著各政策的減量效益與社會成本,排定優先順序,並進行預算與行政資源的配置。 這場將持續50年以上的長征,可猶疑或推拖的時間並不多,據WWF的分析指出,對抗氣候變遷未來5年是最關鍵期限,而峇里路線圖制定啟動了這關鍵倒數的沙漏。處於變遷世代的我們何其幸運,無法確知自己面對的將是什麼樣的世界。未來並非命定,創造或毀壞的鑰匙,全在我們手中。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監事) |
|
(回目錄) |
峇里路線圖:減排市場化的深化 | |
■倪世傑 | |
「峇里路線圖」(Bali Roadmap)有兩項重要成果,其一是各國同意成立由全球環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管理的「調適基金」(Adaptation Fund);其二,「降低森林消退所導致的碳排放」(Reducing Emissions from Deforestation and Degradation, REDD)。這兩項旨在解決全球溫室氣體的方案,仍屬研議中的初步計畫,距離真正有效推動,仍有一段艱辛的路途。 調適基金的概念,出於《京都議定書》,旨在幫助在氣候變化方面特別容易受到不利影響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其中的最不發達國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支應調適費用。調適基金對於這些國家而言,確有其必要。氣候暖化影響遍及全球每一個角落,但造成全球暖化的這些國家,本身受到來自資本主義開發大國兩百餘年工業化的嚴重影響,讓這些未因資本主義獲益反深受其害的無辜民眾,能夠獲得些許補償。2007年5月於美國華盛頓召開的「太平洋群島領袖會議」中,與會國即決定動用全球環境基金,提供低窪的太平洋島國1億美元的協助。 但是,穩定的與可預期的調適基金的供輸,卻是難以想像的,這些資本主義北方國家在過去幾年一直說要提供足夠的調適基金,年復一年,即便是世界上最為貧困的國家,都難以獲得足夠的調適基金。根據「峇里路線圖」,開發中國家於2012年,可由全球環境基金獲得5億美元的調適基金,這筆錢怎麼來?有人認為,可以從「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中,抽取資本主義工業開發國家排放權交易收入的2%充為基金,透過該機制,可以讓北方國家金援開發中國家,開展潔淨能源的建設項目。 這裡頭有兩項嚴重的問題。其一是歐洲國家實行了兩年多的排放權交易,但二氧化碳的排放卻是增加而非減少,原意是透過排放權交易達到減排目標的「清潔發展機制」,缺乏明確的監管機制,成效不彰。另外,「清潔」的意義也必須重新釐清。通常會將建水庫、透過水力發電視為清潔的能源產生方式,因此在清潔發展機制之下,發展中國家大力興建水庫,水庫所「圈禁」大面積的水並非無害,這同樣會產生大量的沼氣,此外,興建水庫的集水區工程,往往會使許多固有的社區遷村以及廢棄可耕地,更多的人民會失去謀生的土地而流離失所,製造更多的貧窮問題。這難道就是可得到更多基金資助的「清潔的能源」? 森林消退與森林劣化,是造成全球暖化的次要因素,僅次於石化燃油的使用。在《京都議定書》協商時候,毀林未被列在議程之內。然而,當前衛星技術的發達,利用Google Earth即可辨識出地理疆界的情況之下,觀測森林消失的速率與面積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避免森林毀壞此一戰略,將從根本上改變一些國家在全球範圍內的氣候變化政治學中的位置。印尼與巴西,這兩個擁有廣大熱帶雨林的國家,就會躍升到溫室氣體排放國的世界第三和第四名,從而加重了部分開發中國家的責任。「峇里路線圖」提出「降低森林消退所導致的碳排放」,其下擁有兩個不同的機制:「就緒機制」(Readiness Mechanism)與「碳金融機制」(Carbon Finance Mechanism),前者試圖募集1億美元的資金,幫助20個國家減少因森林砍伐和森林退化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並建立適當的監視系統;後者的目標是籌集2億美元,然後它將讓富有森林資源的國家,能夠在全球碳交易市場上向已開發國家「出售」他們的減排額度。在本次全球氣候變遷會議中,由世界銀行所成立「森林碳伙伴基金」(Forest Carbon Partnership Facility, FCPF),便是為達成以上目的而設置。 建立在市場秩序的碳排放交易,會讓排放大多數溫室氣體的北方國家逃避懲罰,這一點最被環保人士所詬病。同時,像是印尼、巴西兩個大國的國家能力往往僅及於部分地區,許多熱帶雨林往往是在非法的情況下遭到砍伐,建立適當的監控機制本身就存在一定的困難度,這都是難以解決的難題,再加上「峇里路線圖」本身並未討論石化能源減產等相關議題,抑制全球氣候暖化往後能有多少成效,難以樂觀期待。 (政大博士生) |
|
(回目錄) |
觀光成唯一收入 亞洲馴養象瀕絕 | |
編譯■陳維婷 審校■莫聞 | |
亞洲象已有數千年被馴養的歷史,但儘管與人類間有如此深厚的「親密關係」,亞洲象並未得到較多的保護。亞洲有13個主要大象族群正瀕臨消失,與從未被人馴養的非洲象相比,亞洲象的數目僅僅不到一成。 世界保育聯盟(IUCN)亞洲象特別小組組長何巨斯(Simon Hedges)表示:「目前對亞洲象確切的數目與分佈,幾乎是一無所悉。」他估計亞洲野生象群總數約在3萬到5萬之間,被馴養的數目則有1萬2千至1萬5千頭。 以泰國為例,目前約有1千隻被捕捉馴養,另有3千隻野生。許多大象原本被馴養以搬運木材,但1989年泰國發佈伐木禁令後,飼主只能訓練大象做雜技表演娛樂觀光客。觀光事業成為唯一的收入,卻也為大象帶來更艱難的困境。 大象保育專家柴樂(Sangduen Chailert)憂心這些馴養大象缺乏保護,可能被飼主虐待,強迫工作整日以增加收入。她說:「大象從神聖的動物淪落為鎮日工作的奴隸,晚上還被鏈條拴住。他們只把大象當作賺錢的機器看待。」 觀光事業日益成長,成為亞洲多數馴養大象賴以維生的出路,但恐怕也危及野生象群的命運。何巨斯指出:「有跡象顯示野生大象遭非法捕捉,甚至走私進入泰國,用以淘汰快要死去的馴養大象。」 何巨斯強調,野生大象一旦被捉離森林棲地,幾乎不可能在馴養後重回野外生存。野放大象不但困難重重,也不該是保育野生象群的工作重心。他表示:「野生象群真正面臨的威脅是棲地破壞、盜獵,以及與莊稼的衝突。過於強調野放只會分散資源,對保育工作有嚴重影響。」 至於保護馴養大象的方法,泰國清邁大象保育中心主任賴爾(Richard Lair)認為,第一步其實是維持現狀:「目前想要保住這些大象,就是希望觀光業不要衰退。」賴爾也計畫以植入晶片的方式,加強監控被馴養的大象,防止飼主虐待,並減少飼主間的交易。 (路透社) |
|
(回目錄) |
非洲長頸鹿正面臨絕種危機 | |
編譯■蔡秦怡 審校■蔡麗伶 | |
美國及肯亞的科學家發現,全球最高的陸上生物—長頸鹿,現存的6種特有種當中,有部分可能面臨絕種危機。 美國野生動物保育協會(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的遺傳學家布朗(David Brown),同時也是此研究的主要作者表示:「這些長頸鹿當中部分的群體數量只剩下數百頭,需要立即對其採取保護措施。」 目前最可能遭受生存危機的物種,包括了在肯亞、衣索比亞與索馬利亞等地活動的網紋長頸鹿。90年代網紋長頸鹿數量估計約有2萬7千頭,然而盜獵與境內衝突的發生,導致目前數量驟減至3千頭左右。 布朗於21日晚間做出聲明,目前身長19英呎(約5.8米)以及重量達4千4百磅(約2千公斤)的長頸鹿,其生存的機會堪慮;長頸鹿的數量在過去幾十年來,已經減少了30%。 (路透社) |
|
(回目錄) |
泰國森林具潛力供2千隻老虎生存 | |
編譯■楊佳珊 審校■蔡麗伶 | |
相較於過去150年棲息於亞洲地區的10萬隻老虎,保育人士估計現存的野生老虎僅剩下5千隻。而主要為探討老虎於泰國生存的潛在危機之新研究,一直以來都期盼能增加這些大貓的數量,以避免他們走向滅絕之路。 紐約野生保育協會的科學家與泰國國家公園、野生動物及植物保育部科學小組共同合作,進行研究位於泰國西部,且連結了國家公園及野生動物保護區的森林,其面積約1萬8千平方公里。而經過研究與觀察後,他們認為該森林具有支援2千隻老虎生存的潛力,並因而成為全球老虎棲息地的據點之一。 此外,科學家發現大約有720隻老虎棲息於西部森林中,相較於由印度保護區的野生動物保育協會科學家報告的數據,其分布密度有偏低的現象。 野生動物保育協會表示,儘管老虎密度過低,但在泰國仍保有良好且充足的老虎棲息地,其中仍有25%的地區為森林,還有15%的地區受野生動物保育法管轄。 根據刊載於最新Oryx期刊的研究報告表示,若要讓老虎數量確實增加,加強老虎及其獵物的防護措施,以免他們遭到獵人捕捉是非常重要的。 但由於人類侵占,泰國西部森林正面臨著棲息地分化的危機,森林不斷遭到砍伐,以謄出空間來因應持續成長的人口數。 (環境新聞社ENS) (本單元由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