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農學童引吭高歌,竟為數學!(下)
側記花蓮支點教室
◎蕭紫菡
中年級可以通過「蟲蛀數」的考驗
同一個時間,「數學想想國」教學長友堂,也正帶領中年級的孩子,一起探索「蛀蟲吃掉什麼數?」的課程。這堂課,重新挑戰了孩子們熟悉的直式減法。
一開始,也是以《數學想想》課本上故事為藍本,友堂對孩子說:「古代有艘船,常常到日本做生意。每天,商人都會把帳記在冊子裡。有一天,商人打開帳本,卻發現幾個數字被蟲蛀掉了,他該怎麼辦呢?」
友堂在黑板上寫下直式算式:6□-37=□9,問大家:有沒有人知道□的數字?向來很會運算減法的孩子們卡住了,如果黑板寫的是53-38=?,他們通常可以立刻算出答案,但,現在不能借位,也沒有其他熟悉的方法,怎麼辦呢?
友堂說,「不知道的東西,我們直接用老鼠話代表吧!」他直接將6□的□,以#,簡稱不拉代替,這個方法,就叫「不拉不拉法」,他跟孩子說,「6#減37,我不知道是多少,但是,我可以先減掉30再說,先變成3#。」
孩子通常在這裡會升起很大的疑惑,可以先從十位數開始減嗎?從借位的習慣來說,孩子總是很怕:先減掉三十會不會有錯?
「這時最挑戰孩子們到底懂不懂數字和減法的意義了,」友堂說:「比方你問他:6#的6是指什麼意思,他們常答不出來,不知道那就是六十的意思;這時,我們要先重新帶他從真實的東西如錢幣來了解,六十幾塊錢減掉三十七塊錢的意思,其實跟六十幾塊先減掉三十幾塊,再減掉七塊錢是一樣的道理,如此,他就可以放心地了解:是可以先減十位數的。」
所以,6#先減掉30,等於3#,那麼,現在要處理的題目,就是3#-7=□9,這時,他又要大家放心猜了,猜猜看,□有可能是3嗎?孩子答不可能,那是2嗎?嗯,原來3#-7=29,那麼,孩子們高興地說出,#就是6。
丟掉技術,是為了追究意義!
課堂上,孩子們和友堂一起猜得興高采烈,面對減法觀念被挑戰,似乎一點也不挫折,反而覺得興奮!下課前,每個人還自己出了好幾道挖洞的題目。
雖然孩子們都上得很高興,但看人不免心中也有疑惑,為什麼不直接教孩子直式借位就好了?猜數字也算是一種學習嗎?
對此,友堂說,當孩子太熟悉技術,卻不知道意義時,「他在學數學的路上是撐不久的,上了國中,他很快會面臨到a-(b-c)之類的題目,當他不是真的從自己的感覺去理解減法的意思時,式子一長,往往就垮了。」
「《數學想想》藉著這樣的設計,就是要讓孩子在無法用他熟悉的技巧去解決問題時,反而能不斷追究減法的意義, 我們告訴孩子,去試試看,試錯就算了,反正這本來就是『老鼠話』,他心裡就會先安心,先解決他大概知道的(像是先減掉三十再說)然後再去試。
在傳統教學上,『用直覺試』這件事,常被公式取代,但依《數學想想》的設計,孩子在猜數字的過程裡,他最後會自己從錯誤中歸納出一個通則,每一步,都是他自己在解決一個、他以為他熟悉卻又不真正清楚的問題,這樣培養出來的能力才是真的!」
「不希望孩子跟我一樣淪為計算機!」
此行,除了走到卓楓國小,一群人也為港口和中城國小的孩子們都上了這樣一堂課。在看過友堂和雅琳上課之後,三個學校的老師也都和他們分享了自己的心得。許多老師反應,過去,他們也嘗試帶孩子一起思考數學背後的道理,但效果似乎有限,而面對孩子們的挫折,他們很擔心,甚至會想,「帶他們思考會不會太難了呢?」
對此,雅琳老師說,「以前,其實我數學很糟,而我糟的原因,正是因為沒有人引導我去想。」她說,小時候,她常因為數學考不好被打,打完,她只能照樣死背,但考完馬上忘記。
一直到友堂有天到他們公司演講,「我記得那次他跟大家解釋『除以』的意思,他說:『以』,就像『以一當十、『學以致用』的『以』一樣,是『用』的意思,二除以四,就是用二把四除掉兩次…我以前從來想不通的事,一瞬間通了,從來沒有人這樣跟我講過數學。」
因此,她當下就報名要來當培訓講師,另方面,「也因為我的孩子要升小學,我不希望他和我一樣淪為計算機。」
而友堂也認為,這群偏遠地區的原住民孩子,常被認為數學程度不好。大人以為,幫助他們的方式,就是更加強他們的背誦和重覆計算,如此就能跟上都市孩子的程度。但,以他教過都市孩子的經驗來說,「那種方法,也許短時間能拉起他們的一點成績,但同時會提升一樣多的『厭惡數學感』。」
他說,都市孩子對數學的那種習慣性反應,往往才是數學能力的真正阻礙,對此,「老師千萬不要自我侷限,在課堂上,不要放棄任何一個機會,讓孩子在一種開心的學習,一步步用自己的語言,去說出他的理解,當一個小孩願意,他永遠會覺得自己是一個在開拓新世界的發現者!」
(原文刊載於人本教育札記222期【專題報導】到底什麼是「數學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