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8-01-11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第三勢力的高個子原則
公共知識份子哪裡去了?



【社論】
第三勢力的高個子原則
 
 

1月12日,單一選區兩票制的新國會就會從每個人的手中選出。我們在此呼籲,選民應善用手中的選票,勇於參與這次的新選制實驗,切莫讓不投票的政治消極效應蔓延坐大。

我們之所以呼籲大家勇於投票,是因為這次選舉攸關未來,不容輕忽。這次兩票制的出現,意味小黨有機會突圍,解放選民於藍綠包抄,故把票投給藍綠之外的小黨,便是對藍綠兩大黨的長期盤據政治舞台,投下了抗議票。

我們認為這個票投藍綠之外的意義詮釋極為重要。由於選制的設計使然,我們幾乎是未選就先保送藍綠73席區域立委、6席原住民立委,其餘從不分區政黨票投出來的34席雖然亦是藍綠天下,但說實話,藍綠之外的第三勢力唯有藉不分區的政黨形象與進步政見才能突圍,哪怕只是2席、4席,都具有燭光效果。

我們極擔心這次國會大選的投票率創新低。因為很多人都抱怨,他們的選區所在地根本沒有中意人選,只有藍綠老面孔。換言之,藍綠兩大黨慣技相仿:就是用第一張區域票來讓人倒盡胃口,以致於缺乏投票意願。這是藍綠技巧扼殺第三勢力,迫使選民「自動」棄權的策略。

因此,我們認為此次國會大選的第一層解讀意義,在於台聯、綠黨、第三社會黨等泛第三勢力的總得票率。這個總投票率代表了,停止深藍、深綠選民挾持台灣互鬥的煞車力道。如果拒絕向藍綠表態的投票率不到4成,不啻為3月總統大選送出一個極不幸的訊息:馬、謝只需擁抱深藍、深綠,由各自的基本盤決勝負即可。統、獨認同將遠遠凌駕各種公共政策的理性辯論。

至於這次國會大選的第二層意義,也就是究竟台聯、綠黨、第三社會黨等泛第三勢力究竟能否殺出重圍,跨過5%的門檻,取得關鍵性的席次。

已有媒體披露,若干支持泛第三勢力的團體與支持者正在醞釀內部配票。我們期期以為不可,也窒礙難行。由於藍綠之外的小黨普遍資源不足,根本沒有所謂內部配票的條件。若是真的志在攻取藍綠之外的關鍵席次,我們認為前財政部長林全的「高個子原則」比較值得考慮。與其分散配票,不如選擇泛第三勢力內部較有過5%勝算的「高個子」,集中選票,護送上壘。倘若有「高個子」率先突圍,則藍綠之外的政治空間將不止是象徵性的存在,而是實實在在地攻佔山頭,以利後進。

當然,「高個子原則」要能發揮,藍綠之外的泛第三勢力,必須在選後儘速成立一個進步政見的聯合運作平台。我們樂見新國會出現「新氣象」。

(回目錄)



【左右看】公共知識份子哪裡去了?

【左看】
老知識不敵新權力
李亮/文字工作者

台灣的公共知識份子哪裡去了?這個提問近日引起了一些人的關注;首先是日報透過報導發難,後又有幾位教授、學者撰文抒懷,同時間還配上了莊國榮主秘與其政大同事之間的問答、一些年輕學者關於當年野百合學運意義的討論等。惟其內容感嘆多於批判,自辯多於論辯,狀似此起彼落,實則應者寥寥。何也?

究其所謂「公共知識份子」,蓋以上世紀80年代民主運動高潮期間的學者論政為範型。學者固有其在輿論領域的優勢,然而事後諸葛地說,當時的學者論政之所以有效果、有影響,乃是當時社運力量高漲、統治權力又落後於時代所致,並非這些學者真有什麼先進知識。一旦社運情勢不再,統治權力轉型完成,原本高唱的理念泰半得到實現,這些學者突然發現自己的論述能力甚至比統治權力還要落後,論政的動力與效果自然大不如前。

當然,也有論者指出許多知識份子依然努力經營草根,只是不被當今的媒體看見。只是,這種埋頭苦幹依然沒有解決今天問題的知識份子,如何介入公共領域的問題?

與其討論公共知識份子是否消逝,不如清醒地理解公共領域的轉型。




【右看】
看媒體不如靠自己
王放/政治評論員

台灣媒體被民眾視為「公害」、「亂源」已不是一兩天的事,這可說是少數不分統獨藍綠的「共識」。媒體為了商業利益與政治立場,每每使用偏頗、聳動、煽情的手法進行報導,對同一件事,不同媒體傳達出來的意涵卻天差地別,教人不知如何是好。

在這種情況下,近日由報紙與部分學者提出的、「公共知識份子哪裡去了?」這一問題,恐怕本身就很有問題。誠如一些論者指出,台灣仍有許多在各個領域默默耕耘的知識份子,只是媒體不報,這些正向的力量就好像不存在。「公共知識份子哪裡去了?」這一問題的提出,恰恰反映出媒體遠離草根民眾、只見政治不見社會的弊病。

如果我們破除了此一假問題,那我們就會看到,即便民進黨有諸多不是、政局如何紛擾、經濟被媒體描繪得如何糟糕,台灣民間依然有許多旺盛的活力,在勞工、環保、性別、原住民等社運領域活躍著。即便是那些固守學院的學術專業者,或是承接各種政府計畫的NGO,對於台灣的貢獻,恐怕也比在媒體上高談闊論來得大。

因此,何必在意媒體怎麼說呢?走自己的路,做就是了!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 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