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科幻科學報
科幻科學報

407期 2008.01.15.

科學衍生科幻.科幻延伸科學每週二發報 

   天氣忽冷忽熱,很多人都感冒了呢,大家要好好照顧身體啊~

Vulcan
星艦學院編輯小組

交大科幻中心
通俗科學網
科學人
星際聯邦
星艦學院


 

 
 
 
 
 
 
 
 
 

 



     最IN話題 ■ 異形就在你身邊?
     科學小視窗 ■ 複製動物肉奶能食用與否 引發爭議
 

▌最IN話題
▌異形就在你身邊?
▌文/戴維斯(Paul Davies)
▌翻譯/姚若潔
▌提供/科學人


  生命的起源是科學尚未解開的大謎題之一。沒有人知道生命到底是如何發生、在哪裡發生、又是何時開始的。我們能確定的只有微生物大約在35億年前開始在地球上立足。至於更早之前,由於缺乏可信的證據,可說是眾說紛紜。

  30年前,生物學家之間流行的看法是:生命的發生源自化學上的偶然。因為發生的可能性實在太小,在我們觀察能力所及的宇宙範圍中,不太可能發生第二次。這種保守的看法,可由與諾貝爾獎得主、法國生物學家莫納德(Jacques Monod)在1970年的文章得到例證:「人類至少明白,自己在無情而浩瀚的宇宙中是孤獨的。人類的出現只是一種偶然。」然而近年來,這種看法卻有極大的轉變。1995年,知名的比利時生物化學家杜維(Christian de Duve)認為,生命是「宇宙的必然」,並宣稱生命在任何與地球相似的行星上「幾乎一定會發生」。杜維的說法加強了天文生物學家的信念,認為宇宙裡生機盎然,美國紐約大學的夏匹洛(Robert Shapiro)把這種理論命名為「生物決定論」(biological determinism),也就是說「生命就寫在自然定律裡」。

  科學家如何確認哪一種看法才是正確的?最直接的方法,是到別的星球(例如火星)尋找生命的證據。如果太陽系中的兩個行星都從無中生有、誕生了生命,便能確立生物決定論,可惜的是,可能還要很長的時間,探索紅色星球的太空任務才能進步到足以搜尋火星上的生命形式(如果它們真的存在),藉此仔細研究地球以外的生物相。

  不過,要測試生物決定論,比較簡單的方法還是存在的。沒有別的星球比地球更像地球,如果生命的確在地球的環境條件下就這麼誕生了,或許在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已經發生過許多次。為了探索這種引人入勝的可能性,科學家已經在沙漠、湖泊、洞穴中尋找各種「異形」生命,也就是因為擁有獨立的起源,而與所有已知的生物有著根本差異的生物。這樣的生物應該十分微小,所以研究者設計的測試,是要能辨認出可能就生活在你我身邊的特異微生物。

  科學家對生命的嚴格定義還未達成共識,不過多數同意生命有兩個註冊商標:代謝(從環境中取得營養物,把營養物轉變為能量,並排出廢物)以及繁殖。生命起源論的正統觀點是,如果地球上的生命興起不只發生過一次,其中一種形式會迅速取得優勢,並消滅其他形式。舉例來說,可能是因為其中一種形式很快地佔據所有可用的資源,或是和較弱的生命形式「結盟」,把成功的基因完全佔為己有。不過這種論述的證據卻很薄弱,例如細菌與古生菌(archaea)是兩種形式截然不同的微生物,在30億年前從共同祖先分家以來,就一直和平共存至今,誰也沒有把誰消滅掉。另外,另類的生命形式不見得會與已知的生物直接競爭,因為這些「異形」生物可能居住在已知微生物無法生存的極端環境中,或是因為這兩種形式的生命使用了不同的資源。

真的有異形生物嗎?

  即使另類的生命形式現在並不存在,還是有可能在因某種理由滅絕之前,繁盛於遙遠的過去。在這種狀況下,科學家仍有機會從地質記錄裡找到它們遺留的生物學痕跡。假設另類的生命形式擁有截然不同的代謝,可能會以已知生物活動所不能解釋的方式,改變岩石或製造礦物質沉積。以獨特有機分子形式形成的生物標記,而且是我們熟知的生命形式無法創造的有機分子,可能隱藏在古老的微化石(microfossil)中,形成的時間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太古代(25億年前)。

  有一種更令人興奮但也更異想天開的可能是,另類的生命形式至今仍然存在,而且就生活在我們的環境之中,形成一種「影子生物圈」(shadow biosphere)。這個名詞由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德分校的克萊蘭(Carol Cleland)與卡普里(Shelley Copley)所創。這個想法乍看之下可能頗為矛盾;如果異形生物就在我們眼前(甚至眼皮上)大肆活躍,科學家豈不早該發現它們了?答案卻是否定的。絕大多數的生物是微生物,而單是從顯微鏡下觀察,幾乎不可能區別出它們是什麼東西。微生物學家必須分析遺傳序列,才能決定一個生物在生命樹(把所有已知生命依據親緣關係而做的分群)中的位置。但是到目前為止,研究者也只對所有已發現的微生物中一小部份做過分類。

  可以確定的是,目前仔細研究過的生物,幾乎都來自共同的祖先。已知生物共有相似的生物化學,也使用幾乎相同的遺傳密碼,所以生物學家可以分析它們的基因序列,然後將之安置在同一株生命樹上。不過研究者用來分析新發現生物的程序,是刻意設計成偵測我們認知中的生命形式,這些技術無法正確地對另類的生物化學有反應。如果影子生物只存在於微生物領域,科學家看漏了它們,也是非常可能的。

生態上與世隔絕的異形

  在今天的地球上,研究者該到哪兒尋找異形生物?有些科學家專心搜尋佔據特殊生態區位的生物,但這些生態區位遺世獨立,一般所知的生物根本無法到達。近年來的發現則是,已知生物承受極端嚴酷條件的能力,實在令人驚訝。從滾燙的火山口到南極的乾燥峽谷等極端的環境,都有微生物存在,其他「極端微生物」(extremophile)還可以生活在在於鹽濃度飽和的湖泊中、含金屬的極酸礦坑污染物中,以及核子反應的廢水池裡。

  儘管如此,最強韌的微生物還是有其極限。就我們所知的生物而言,液態水是絕不可少的。在智利北部的亞他加馬沙漠(Atacama Desert)就因為極為乾燥,完全沒有熟悉生命形式的跡象。再者,雖然有些微生物可以在一般水沸點之上的溫度繁殖,但目前為止,科學家還沒發現任何東西可以在130℃以上存活。然而,可想像的是,另類的生命形式可能在更極端的乾燥或溫度條件下存活。

  所以,在生態上隔絕的地區,科學家或許能藉由生物活動的線索,例如在地面與大氣之間的碳循環中,找到另類生命形式的證據。要尋找這種隔絕的生態系,最明顯的地方是地殼深處、大氣上層、南極、鹽礦、以及金屬和其他污染物的堆積處。另外,研究者可以在實驗室中控制不同的條件(如溫度或濕度),直到所有已知的生命形式死絕;如果某種生物反應還留存著,那就有可能是影子生命存在的徵兆。科學家已經用這種技術發現了可承受輻射的抗輻射奇異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這種細菌所能承受γ射線劑量,是人類致死劑量的1000倍。不過,抗輻射奇異球菌和所有已經鑑定出來所謂的嗜輻射生物(radiophile),在遺傳上都與已知生命有關聯,所以它們並不是異形的候選者。不過這並不排除以此種方法找到另類生命形式的可能性。

  研究者已經整理出好些生態系,看起來應該與生物圈的其他部份完全隔離。在地底深處的微生物,無法接觸到光、氧氣以及其他生物的有機產物。它們賴以維生的方法,是某些微生物能利用化學作用或輻射活動所釋放的二氧化碳或氫氣,以行使代謝、生長與繁殖等活動。雖然目前為止發現的微生物與地表微生物的關係都很接近,但地下深處的生物探險仍處於初步階段,可能還有更多驚奇有待發掘。國際整合海洋鑽探計畫(Integrate Ocean Drilling Program)已經從海床底下將近一公里的深度採得岩石樣本,陸地鑽孔也從更深的地層發現生物活動的訊息。不過,目前為止,研究社群還未進行有系統且大規模的計畫,來偵測地下深處是否有生命存在。

異形生命可能就在身邊

  也許有人以為,如果另類的生命形式活在已知的生物圈中,並不孤離,應該會比較容易找到異形。不過,如果影子生命只局限於微生物,而且與熟悉微生物混雜在一起,以一般的檢驗方式是很難找出來的。微生物的形態很簡單,大部份形如小球或短棒。異形生物倒是可能在生物化學上有所不同,尋找的方法之一是猜測它們可能採用何種「另類」的化學物質,然後尋找這種化學物質獨特的指標。

  一個簡單的例子與對掌性(chirality)有關。大型生物分子擁有特定的「慣用手」:分子中原子排列的方式,可以像是鏡子內外影像,分成「左手」或「右手」的形式,不過分子卻必須遵從特定的對掌性,才能組合成更複雜的結構。在已知的生命形式中,蛋白質的基本構成單位胺基酸都是左旋的,而醣類是右旋的,DNA也是右旋的雙螺旋。不過化學定律對左或右並不挑剔,所以如果生命從無中生有又重來一次,基本單位的分子有一半的機會具有相反的對掌性。原則上,影子生命可能在生化上與已知生命幾乎一模一樣,只是以鏡像分子構成(例如採用右旋的胺基酸)。這種鏡像生命不會直接與已知生命競爭,兩者間也不能交換基因,因為相關的分子沒辦法互換。

  幸運的,研究者可以用很簡單的程序鑑定出鏡像生命。他們可以準備特別的營養大餐,配方與標準的培養基相同,只是完全改用鏡像分子;鏡像生物可以津津有味地食用此特製餐點,而已知生命形式則會發現難以下嚥。美國航太總署馬歇爾太空飛行中心(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的胡佛(Richard Hoover)與比古塔(Elena Pikuta)最近從事了這類的先導實驗,他們把新發現的多種極端微生物放進鏡像培養基中,然後注意這些生物的活動。他們發現有一種微生物可以在此培養基中成長,是從美國加州一個鹼性湖中的沉積裡分離出來的微生物,叫做Anaerovirgula multivorans。不過,令人失望的是,這種生物其實不是鏡像生物,而是擁有驚人化學能力的細菌,可以改變對掌性錯誤的醣類與胺基酸,把它們變得可以消化。話說回來,這個研究也只涵蓋了微生物世界的一小部份而已。

  另一種可能性是,影子生命可能與熟悉的生物共有一般的生物化學,但是使用不同的胺基酸或核酸(DNA的基礎構成單位)。已知生物都使用同樣的核酸,依據特殊的鹼基A、C、G、T(腺嘌呤、胞嘧啶、鳥嘌呤與胸腺嘧啶)來儲存訊息;除了少數的例外,都使用同樣的20種胺基酸來建造蛋白質,擔任細胞中所有的工作。遺傳密碼使用三個為一組的核酸做基礎,拼出不同胺基酸的名字。基因中的三核酸序列指定出胺基酸的種類,串連在一起,建造特定的蛋白質。不過化學家可以合成許多不同的胺基酸,是已知生物中所沒有的。

  一個1969年落在澳洲的彗星殘骸莫契遜隕石(Murchison meteorite),含有許多一般的胺基酸,不過也有異纈胺酸(isovaline)與偽白胺酸(pseudoleucine)等不尋常的胺基酸(科學家並不確定胺基酸如何在隕石中形成,不過多數研究者相信這些化學物質並不是由生物活動產生的)。這些不常見的胺基酸,有可能成為另類生命適當的基礎構成單位。要尋找這樣的異形生物,研究者需要先確認出某些胺基酸,它們不曾被任何已知生物使用、也不是已知生物代謝或腐敗的副產物,然後到環境裡尋找這樣的胺基酸,例如在活生生的微生物或是影子生物圈所產生的有機碎屑之中。

  為了幫助縮小搜尋範圍,科學家可以從迅速發展的合成生命(或說人造生命)領域收集線索。生物化學家正嘗試把新的胺基酸插入蛋白質中,來建造全新的生物。美國弗羅里達應用分子演化基金會(Foundation for Applied Molecular Evolution)的班奈(Steve Benner)是這個領域的先驅。他指出有一類稱為α甲基胺基酸的分子,因為可以適當的折疊,似乎適合人造生命,這些分子目前並未在任何自然生物的研究中找到過。使用標準的工具來分析蛋白質組成,例如用質譜法來了解一種生物裡含有哪些胺基酸,對研究者要鑑定新微生物來說,會比較省事。任何凸顯出來的怪東西,都有可能表示此微生物可列為影子生物的候選者。

  如果這個策略成功,研究者將會面臨一種困難:這樣的生物到底是真正擁有獨立起源的另類生命形式,或只是已知生物的新疆域?像是古生菌一直到1970年代才鑑定出來。換句話說,科學家該如何確定看起來像是新的生命樹,實際上是已知生命樹很久以前岔出去的分枝,只是長久以來沒被我們注意到而已,最早的生命形式很有可能與後來發展出的截然不同,舉例來說,以三個核酸一組的DNA密碼來指定特定的胺基酸,是非常精細的系統,顯示可能在演化過程中曾經過篩選來達成最佳的效率。由此推論,可能有比較簡單的前驅者存在,例如只用兩個一組的密碼來指定10種而非20種胺基酸。可以想見,有某些比較原始的生物到今天仍然使用古老的前驅密碼系統,這樣的微生物並不算是真正的異形生物,而比較像是活化石。儘管如此,如果發現這樣的生物,還是能夠引發人們高度的科學興趣。另一種古代遺留物的可能性,是使用RNA而非DNA為遺傳物質的微生物。

  如果考慮生物化學上更大的差異,把獨立生命樹與我們生命樹的新分枝混淆的機會就會降低。天文生物學家已經思索以不同溶液(如乙烷或甲烷)取代水的生命,即使在地球上很難找出可以支持此種物質的環境。(乙烷與甲烷只有在非常冷的地方才是液態,如土星最大的衛星土衛六表面。)另一個普遍的猜測,考慮的是構成已知生物重要部份的基本化學元素:碳、氫、氧、氮與磷,有沒有可能這五者之一由其他元素取代後,還能夠形成生命呢?

  磷對生命而言其實有些問題,它相對來說比較少,在地球早期的一般環境中,可溶性形式並不豐富,也不容易取得。之前在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現任教於哈佛大學的沃爾夫西蒙(Felisa Wolfe-Simon)提出假說,認為砷可以成功取代磷在現生生物中的地位,在古代環境中也具有特別的化學優勢。例如,砷在鏈結結構與能量儲存上,可以做到磷能達成的所有事情外,還可以提供驅動代謝的能量。(砷對一般生物來說是有毒的,正因為它模仿磷模仿得太好。同樣的,磷對於以砷為基礎的生物來說也是有毒的。)有沒有可能,以砷為基礎的生物仍然存活於缺磷但砷豐富的局部地區,例如海底火山口與溫泉?

  另一個重要的變因是尺寸。所有已知的生物用胺基酸製造蛋白質時,都使用核糖體這種大分子設備來把胺基酸接在一起。因為要用到核糖體,我們生命樹上所有能獨立營生的生物,對於尺寸都必須妥協:寬度至少都要有數百奈米(nanometer,10億分之一公尺)。病毒就小得多,只有20奈米,不過病毒並不能算是獨立營生的生物,因為如果沒有受感染細胞的幫助,它們就無法繁殖。由於這種依賴性,病毒並不能被列為替代生命形式,也沒有證據顯示它們有獨立的起源。不過這些年來,有些科學家宣稱生物圈中四處都有許多微小的細胞,小到無法容納核糖體。1990年,德州大學的佛克(Robert Folk)讓大家注意到,在義大利維特波溫泉中的沉積岩內所發現的似球體與卵圓形的物體。佛克認為這些物體是石化的「奈米菌」(nanobacteria,他喜歡這個拼法),這些鈣化的生物遺跡可以小至30奈米。最近,澳洲昆士蘭大學的尤文斯(Philippa Uwins)從澳洲西部海岸附近深海鑽出的岩石樣本中,發現了相似的構造。如果這些構造真的來自生物過程(有許多科學家強烈質疑這個論點),或許是另類生命形式的證據:它們不使用核糖體來製造蛋白質,因而可以跳脫已知生命最小尺寸的限制。

  也許,最吸引人的可能性,是異形生物就住在我們的身體裡。1988年,芬蘭庫奧皮奧大學的卡強德(Olavi Kajander)與同事以電子顯微鏡觀察哺乳類細胞時,看到許多細胞裡有很多十分微小的顆粒。這些顆粒只有50奈米,大約是普通細菌體型的1/10。10年後,卡強德與合作者提出,這些顆粒是活生生的生物,生存於尿液中,能使周遭的鈣及其他礦物質沉澱而造成腎結石。雖然這樣的主張依然有爭議,至少還是可以想像這些小人國產物是奇特的生物,使用完全不同的生物化學。

到底什麼是生命?

  如果我們發現一種生物化學上很奇特的微生物,要拿它做為另一次生命起源的證據,而非我們自己生命樹的新分枝,就要看它到底與已知生物根本上有什麼不同。而在不了解生命如何開始的狀況下,就沒有確定的條件可以做這樣的區分,舉例而言,有些天文生物學家思考是否有能以矽化合物為基礎的生命型式,而非以碳化合物為基礎。由於碳在我們的生物化學中具有關鍵的地位,很難想像以矽為基礎的生物和以碳為基礎的生物會有共同的起源。另一方面,一個生物如果使用與已知生物同樣的核酸與胺基酸,只是使用不同的基因碼來指定胺基酸,就不能做為獨立起源的有力證據,因為這樣的差異可以用演化漂變來解釋。

  另一個相反的問題也存在:不同的生物,生活在同樣的環境壓力下,特性往往會漸趨相同,在該環境條件中達到最適應的狀態。如果這種演化上的趨同性夠強,可能會掩蓋生命各自起源的證據。例如,採用的胺基酸種類,可能在演化中達到最佳化。一開始採用不同種類胺基酸的異形生物,可能隨著時間演化,而開始採用與我們熟悉的生物形式相同的胺基酸。

  要決定一個生物是不是異形生物不僅困難,還會因為另一個事實而更加棘手:有兩組互相競爭的生命起源理論。一是生命由突然且顯著的轉變而開始,就好像物理上液態與氣態間的變化,也許是系統的化學複雜度達到某個閥值而引發的。這系統並不一定是細胞,已經有生物學家提出,原始的生命形式出現於一群細胞,這群細胞相互交換物質與資訊,而細胞的獨立自主與分出各個物種,則是後來才發生的。另一種說法是,從化學反應到生物體是一個連續延伸的過程,並沒有明確的界線可以決定何處是生命的起源。

  如果把生命(這個難以定義而出名的問題)描述成具有某種特性的系統(例如可以儲存並處理某些訊息),便可以此特性做為非生物與生物領域之間清晰的界線,那麼討論一次或多次生命起源的問題就變得有意義了。然而,如果生物的定義不太明確,例如所謂有組織的複雜性,那麼生命的根源可能就與一般複雜化學無分隔地聯繫在一起了。這樣的話,要顯示生命有獨立的不同起源就變成困難的任務,除非兩種生命形式完全分開、根本沒有機會接觸(例如存在於不同恆星系的行星上)。

  很顯然的,我們對地球上的微生物族群只研究過一小部份。每個發現都帶來驚奇,也使對生物來說何謂「可能」的範疇更加擴展。隨著地球上有更多環境被探查,很可能還會發現更多更新穎的生命形式。如果這些探索可以發現獨立生命起源的證據,就可以強力支持生命是宇宙間普遍的現象,也讓人更加相信我們在宇宙間並不孤單。

(本文原載於科學人第71期2008年1月號)




 
▌科學小視窗
▌複製動物肉奶能食用與否 引發爭議
▌文╱科科報編輯小組


  歐盟食品安全局發布報告指出,雖然對複製動物的研究仍有限,但就現有資訊評估,複製牛和複製豬的肉奶食品與傳統飼養動物相比,營養價值相同,在食品安全上「可能毫無差異」。

  消費者和宗教團體強烈反對食用複製動物,理由包括科學家並不百分之百確知複製動物的影響性,在道德觀點上也還有爭論。支持者則主張,複製動物更能對抗疾病,提供更瘦、更嫩的肉,也無安全疑慮。

  美國《華盛頓郵報》也報導,聯邦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近期也將宣布複製動物肉和奶製品可上架販售。這兩項決議都引發科學界和輿論爭論。




 

科幻科學報
星艦學院發行

【徵稿啟示】
˙科幻科學報徵求各式中文科幻創作、介紹、心得及科普文章。
˙不接受外文作品及無版權翻譯作品。
˙若有版權問題,作者自行負責。
˙來稿請寄 scisci.mail@gmail.com,恕無稿酬。

【關於我們】
˙訪談室長期徵求問題,歡迎來信:scisci.mail@gmail.com
˙讀者意見,如未特別註明,視同授權刊登於科幻科學報上。
˙活動看板一區,有任何科學或科幻活動皆可來信要求刊登。

【關於轉載】
˙網路上之非商業轉載:
  若欲轉載,請勿更動版面或刪減文字,並請於文前註明「轉載自『科幻科學報』」。
˙商業性質或其他媒體轉載,請先徵求作者同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