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8-01-16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01-16》

本期內容
  ◎教育論壇:教科書審定 應尊重多元價值 
  ◎英語充電站:以泛讀與知識背景提昇英語實用能力的策略 



教育論壇:教科書審定 應尊重多元價值
  ■羅德水
自從北北基教育局提出「一綱一本、共辦基測」政策以來,教育部始終堅持「一綱多本、統辦基測」的主張,然而,近日卻傳出教育部國立編譯館「建議」南一出版社撤除社會科教科書中有關「樂生事件」的相關照片,引起學生團體與教師組織的抗議。

整起事件依媒體報導大致如下:南一出版社在小4社會課本的編輯過程中擬使用6張「樂生事件」的抗爭照片,不過,國立編譯館表示,表達不同意見的方法很多,不是只有抗議一途,出版社應稍做調整,南一書局接受建議,在教科書中留下兩張抗爭照片,其中一張是當初發起樂生運動的平面廣告,但國立編譯館審查時又認為,教科書不宜出現單一訴求媒體廣告,以免讓學生產生先入為主印象。最終,南一出版社還是接受了國立編譯館的「建議」,並表示抽換樂生相關照片主要是因為編輯上的整體考量,「完全沒有感受到壓力」。

筆者以為,在九年一貫課程實施滿6年,中央與地方主管教育機關為教科書政策爭執未休的現在,不僅整起事件的後續發展值得各界關注,以下幾個爭點更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首先,教科書適合收錄抗爭照片嗎?反對抗爭照片入書的真正原因為何?

國立編譯館以選用太多抗爭照片有誤導學生之虞為由,「建議」出版社調整,這樣的理由既不陌生也沒有意外,因為「安定」、「和諧」、「穩定」、「發展」、「繁榮」一向就是過往威權時代「統編本」教科書的編撰基調,事實上,一直到現在,主管機關還是以破壞校園和諧為由反對教師組工會,這兩件看似不相干實則具有高度關聯的事件,所反映的其實是:建構定於一尊的一元思維與努力營造和諧發展的假象方才符合統治者的利益。

問題是,破除威權、尊重社會多元價值,不正是解嚴以來各界所共同追求的嗎?再說,人民為特定議題發動示威遊行、甚至聚眾抗爭,都是客觀存在的社會現實,「樂生事件」作為廣受各界矚目的重大公共議題,在小4社會課本「家鄉文化的衝擊」單元中收錄「樂生抗爭照片」,並以「對於台北縣新莊市樂生療養院是否保留的看法,人們意見不同」做為圖說,是再恰當不過的教材,「抗爭照片」有助於教師帶領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探討,釐清群眾何以必須發動抗爭?有無其他解決方式?實在看不出有何不妥?

接著,國家真的撤除了對教科書的管制嗎?

伴隨著政治解嚴,台灣的教育也從國家教育權往國民教育權過渡,其中,中小學教科書就從威權時代編、審合一的「統編制」逐年過渡到開放民間編輯的「審定制」。然而,本案卻充分顯示:表面上,教科書看似開放了,但實際上,國家機器與統治集團仍然透過對教科書的審定權進行思想檢查,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作法與威權時期有何兩樣?可怕究竟是抗爭照片?或是國家在教科書審定過程中合法的使用暴力?

事實上,當台灣還在為教科書一綱多本、一綱一本爭執不下時,不少先進國家的教科書政策已從原先的預審制改為事後監督制,雖然眼前我們離真正鬆綁解放的階段尚遠,至少在審查時應充分尊重各家教科書編輯者的專業,降低國家公權力對教科書出版的影響力,以落實教科書一綱多本的核心價值。

再者,一綱多本真有體現社會多元價值嗎?

理論上,在實施教科書審定制與一綱多本政策後,各家教科書的教材內容與觀點應該呈現百家齊鳴的狀態,然而,根據教師會與勞家盟對中小學教科書的檢視結果,不同出版商編撰教科書時所採用的觀點與意識型態卻出現驚人的一致性,諸如:美化資本全球化與貿易自由化、漠視公民與勞動者的基本權利等,一言以蔽之,教科書反映的無疑是統治者與強勢階級的意識型態。以此觀之,若教科書強調樂生運動中的「抗爭」成分,不啻等於強化了人民對抗政府的正當性,明顯抵觸了統治階級的利益,如何能輕易放行?

在教科書編輯、審定過程完全掌握在統治者與資本家手中的態勢下,教師如何在後端的教育過程中捍衛多元價值,就顯得格外重要了。教師若不能正確解讀教科書背後的政治經濟關係,勢必只能照本宣科成為執行官定意識型態的工具。我們以為,教育不僅要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更要引領學生思考如何改變社會?如何實現公理正義?

最後,以上這些現象應如何調整呢?筆者建議如下:

一、在現行審定機制的檢討方面,中小學教科書審定委員會不應對教材內容與觀點進行實質審查,只適合進行最低限度的審定,若送審教科書符合課程綱要即應通過審查,此外,為反映社會多元意見,應修法讓人權與勞工團體代表加入教科書審定委員會。

二、各級學校於選用教科書版本時應秉持專業考量,鼓勵相對進步的版本,以捍衛多元價值。除此之外,教師於實際教學過程中,對於重大公共議題,更應多方蒐集補充教材,帶領學生以不同角度進行探討,確保教育的進步性。

(教師)
(回目錄)



英語充電站:以泛讀與知識背景提昇英語實用能力的策略
  ■李振清
強調廣泛英文閱讀與有效開發英語口語表達暨寫作的努力,是筆者在國內外從事英語文教學與研究30餘年來,從未間斷過的主張。從早期的師大英語系與台大外文系,90年的海外公、自費留學生學術輔導,到千禧年後的公職人員英語文進修與國際化思維建構,以及如今在世新大學英語系教育現代大學生,筆者愈來愈感到在國際化趨勢中,提昇全民英語文實用能力的急迫性。

然而,隨著台灣社會的變遷,與近10年來價值倫理的衰退,全民英(外)語文能力的品質,也跟著走下坡。試看連續6年來的大學英文指考嚴重之低分單峰現象,以及一般政府官員的外語能力、國際觀與語言倫理,就可以想像各級學校的學生培養國際宏觀與英語文能力的艱辛。

大學生素質的兩極化,已是眾所周知的事實。至於英語文能力的提昇,與背景知識(background knowledge)的建構,彷彿在「18分都可進大學」的教育政策下,逐漸成為台灣高等教育政策與21世紀人才培育的夢魘。

Latin America不是America

去年(2007)某日,筆者讓學生們聽一段內容十分清楚的現代英文解說,然後要求學生們以速記的方式,記下英文重點。英文解說內容如下(紅色粗體字為筆者所註之重點):

Listen to three successful entrepreneurs talk about their businesses. Wha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wo reasons for each person's success?

I am the owner of a restaurant in a city. It's a kind of theme restaurant. It's specialized in Latin American food, and we serve dishes that are tasty and also healthy. The restaurant started out quite small, but later I have been able to double amount of the space we had. It has been doing very well.

Next, I planned a second restaurant based on the same formula. We serve food from the Caribbean such as Jamaica and Virgin Islands, as well as Puerto Rico and Dominican Republic. I think that the reason why the restaurant is successful is that we concentrate on serving food of the very best quality for reasonable price. I think advertising is also important. We run ads aimed at the magazines of the younger professional types. The restaurant has become a type of meeting place for people.

聽過兩遍後,筆者問了幾個簡單的問題如下,並要求同學們根據筆記回答。

1. What is a theme restaurant(主題餐廳)?

2. What kind of specialized food does the theme restaurant serve?

3. What are the two major reasons for the theme restaurant to be successful?

對第一個問題,絕大多數的學生都可聯想到「主題餐廳」。而在這同時,同學們立刻藉由這段英文解說學到了theme restaurant;大都數的人也可同時聯想到theme park(主題公園)。多數學生們可說出類似「Theme restaurants are restaurants in which the concept of the restaurant takes priority over everything else, influencing the food, music, and overall 'feel' of the restaurant.」

第三道問題,同學們也很有揮灑的空間,表現良好。更重要的是大家可以藉英文解說的內容,學到了現代餐廳經營的創新觀念。

然而,在回答第二道問題時,竟然有人把「Latin America」說成「American」!殊不知「Latin America」是指包括中南美洲及加勒比海地區20幾個國家如墨西哥(Mexico)、瓜地馬拉(Guatemala)、智利(Chile)、委內瑞拉(Venezuela)、巴西(Brazil)、阿根廷(Argentina)、古巴(Cuba)、薩爾瓦多(El Salvador)、及託管地國家如波多黎各(Puerto Rico)等。

這種台灣學生與中學英文老師只重視大學學測與指考,而忽略正常化的透過真實素材(authentic materials)來從事英語文教學的方式,直接地產生了知識貧乏的新一代大學生。筆者忍不住「糗」了這位同學:「Did you ever study geography and history in high school?」(難道你在中學沒學過地理和歷史?)

其實,筆者要同時挑戰的,就是當今的教育政策和消失的社會楷模與良知。要是在大學裡沒能及時把關,並對當代的大學生施以創新、挑戰、前瞻性的實用英語文教學策略,則台灣未來的國際競爭力將令人堪慮。

從最基本的層面來考量,將英語讀、寫能力建立在聽、讀功能的基礎上,同時藉由知識性的真實教材之蒐集與設計,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統整能力兼具的教學策略與規劃,恐是當前高等教育提昇品質的唯一真道。

讀、寫能力建立在聽、讀功能基礎上

在學習英語文的過程中,「聆聽」)listening)與「閱讀」)reading)的基本功能,是協助學習者有效提升「寫作」(writing)、「口說」(speaking)與「翻譯」(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能力的不二法門。同時,藉由廣泛的英語聆聽與閱讀活動,可以確實增廣背景知識(background knowledge),並拓展知識的範疇。如此方可在英語文聽、說、讀、寫、譯統整能力的開發中,達到相輔相成的終極學習效果。這種英(外)語文學習與能力開發的密切關聯性,可以從英文「修辭學」(rhetoric)的理論探討與實踐中,清楚地顯現。(參見Julie Robitaille 及Robert Connelly. 2002. Writer's Resources: From Paragraph to Essay. P. 142.,以及本「英語充電站」第22、89、90、91篇有關延伸英語文閱讀功能,與捕捉語感的論述。)

聆聽的內涵包括人際間的對話、演講、電影、電視,或老師上課時所提供的知識傳遞。閱讀則可從各類文本、書信、電子郵件,或中英文報章雜誌中,汲取其文字與思想的精華,進而將所得到的詞彙、句法、語意表達方式,及篇章結構等語言特質,運用在英語口語表達,和寫作練習之中。缺乏此種思維與長期練習,則很難在英語口語表達,及英語寫作上有所精進。

在2007年8月的《幼年教育期刊》(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The Talking Drawings Strategy: Using Primary Children's Illustrations and Oral Language to Improve Comprehension of Expository Text")中,Kelli Paquette、Susan E. Fello及Mary Renck等學者為文強調:「Listening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can be assessed by analyzing children's visual, verbal, and written representations of their understandings.」(聆聽與閱讀能力,可藉由兒童的視覺、口語與寫作所表現出之對事物的理解,進行評量與分析。)

前「英語教師學會」(TESOL)主席,楊百翰大學(Brigham Young University)教授Neil J. Anderson(2006: 10, 12)也在《Integrating the skill: Placing reading at the core〉一文中主張,有效的「閱讀」,是強化其他語言能力的核心基礎。本文則強調,除了閱讀之外,積極主動的「聆聽」歷練,更與閱讀能力密切互補,並可直接發揮寫作與口語表達的功能。

Wilcox Peterson(2001: 87)在Marinne Celce-Murcia所編的《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一書中說得很懇切、具體:

Teachers who want to provide the most effective classroom experience for their second language students should consider this: No other type of language input is as easy to process as spoken language, received through listening.

教師若想要提供給外語學習者最有效的課堂經驗,則應牢記一點:沒有比藉由口說轉成聆聽到的注入性語言更容易處理。

在這大前提下,細心準備課程與真實生活化資料的老師,藉助多媒體創新教學的全英語雙向或多向互動,自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聽、說、讀、寫、譯成效。

學生亟需英語聆聽與閱讀歷練

台灣學生受到大學學測與指考「不考聽力測驗」的反常影響,從來不重視英語文學習「注入性」能力(input skills)中的「聆聽」歷練。至於另一種「注入性」能力如「閱讀」,也僅限於教科書上的短文,而不知從「泛讀」(extensive reading) 中探索寫作與口語表達所需的廣泛語文素材與基本知識。英語聽力歷練的缺乏,會直接影響到英語文能力的建構,以及英語文興趣的有效培養。勤於聆聽廣播、勤看益智電視或影集的人,必然會有一種共同的經驗:直接從所聽到的素材或內涵中,汲取優質的詞彙、語用和廣泛的知識。相對地,平時沒能專注於聽、讀、說、寫能力並重的人,其說、寫能力的內涵與品質,必然不可能有效提升。如此一來,就極可能落入英國大文豪──著名的18世紀英國大詩人波普(Alexander Pope,1688~1744)──在他那家喻戶曉的詩篇《批判論》(Essay on Criticism),第15~18行裡,所強調的人生教育哲理(A little learning is a dangerous thing.)的窘境中。

(參見 95.3.15本專欄第16篇)。

A little learning is a dangerous thing;

Drink deep, or taste not the Pierian spring:

There shallow draughts intoxicate the brain,

And drinking largely sobers us again.

(Alexander Pope. Essay on Criticism. Part ii.)

膚淺之學乃危殆之事;

窮經深探始能品嚐百靈甘泉。

淺沾使人徒入迷津;

飽學深思終可戒懵增慧。

Alexander Pope的「A little learning is a dangerous thing.」強調,讀書不求甚解,或僅想短時間就精通英(外)語文,不但是「mission impossible」(不可能的任務),而且是很危險的事。

英文聽力、寫作與口語表達,是一般台灣學生與社會人士較感吃力的英語文能力歷練。為了培養學生的英語聽力,筆者一直鼓勵學生在平時要持之以恆地進行「廣泛閱讀」(extensive reading),與拓展「知識背景」(knowledge background)的求知心。唯有如此,方能將聽、說、讀、寫、譯的英語文核心能力培養,充分地加強。

目前在大學評鑑的積極貫徹下,全國各大學校院在英(外)語硬體設備的完整提供,可謂前所未見。不分城鄉,現代化的英語自學中心、「英語角」(English Corner)、多媒體教室等,一應俱全。在萬事具備的現況下,較欠缺的「東風」就是具教學創意與熱忱的老師,與帶有學習動機與前瞻視野的現代學生。師生的挑戰,是提昇英語文學習成效與大學品質的希望工程。

閱讀知識與英語能力提昇

本文開頭所提到的大學生知識貧乏現象,也部份地反映於當前的社會與政治亂象中。擔任過美國國防部長,後來轉任世界銀行(World Bank)總裁(1968~1981)的麥克瑪拉(Robert McNamera)曾說,「有機會接受更高深的教育,那是帶動社會進步的趨動力(driving force)」。

最近因評鑑的安排,走訪了包括澎湖的10所大學校院。與師生的訪談中,雖然對大學生英語能力的觀察,仍然與前述觀點無異,可是卻令筆者對台灣高等教育的未來,仍然充滿信心。提昇英語文能力的當務之急,是老師、學生、家長、政府都要很誠懇地投入廣大的英語教育計畫中。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所倡導的「新世紀人才的三大能力:學業能力、個人能力,與公民能力」,我們更可以此為出發點,全面以閱讀知識為過程,積極歷練與提昇英語能力。這種共識,是激發學生英語文潛能的基礎。

為了貫徹這項目標,師生平時多取材各種知性兼感性的經典文學作品、現代散文,或國際性的報紙如《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國際前鋒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及《今日美國報》(USA Today)等,在課堂上或課外討論。如此讓學生從聆聽與閱(悅)讀中汲取知識的精華,從而注入(input)成為口說與英文寫作的泉源。如此才不會在遇到需要時,感到詞窮或在語法結構中不斷翻滾、掙扎。

經歷了30餘年的英語文學生涯,筆者曾見證了台灣的「奇蹟」與英語文的國際驕傲;但也痛心我們的教育品質在國際間衰退。如今,見到評鑑時各校師生的表現,以及世新學生的對英語學習的敬業與執著,讓大家好像又看到了隧道盡頭的一線光芒。

(世新大學英語系教授)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 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