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保「福田」──詹朱金的一人農場
文‧滕淑芬 圖‧余是庸
坐落在桃園平鎮新勢里的福田農場,是台灣第一座以自動化設備生產豌豆苗的「植物工廠」,在近乎完全掌控、全年無休的生產環境裡,豌豆苗已從傳統農業的「經驗」世界,進展到「科技」世界。而它的背後推手,還是一位半路出家的「老」生力軍──詹朱金。 高齡77歲的詹朱金每日早餐,就是現採家中種植的豌豆苗、有機蔬菜,再切幾片木瓜、蕃茄,打成蔬果精力汁喝下。 精神奕奕的他,是福田農場的最佳公關與見證人,包括總統、各國政要,以及台灣各地農友,常特地前來參觀。 一人抵 20人 佔地3公頃的福田農場,現有豌豆苗生產場2,000坪、堆肥場300坪、蔬菜設施0.8公頃,每日生產豌豆苗1,000公斤、有機蔬菜400公斤。 5米高、1,000坪大的豌豆苗綠化場,外圍是鋼骨建材,屋頂為透明PC材質,構造堅固,不怕刮風下雨,一眼望去生機盎然。為了預防夏天溫室氣溫會飆高到40度,屋頂又安裝了自動天窗;接近地面位置的側邊還鋪設機械軌道式輸送帶,安裝了可前後上下行走的排苗機、取苗機、排風扇和灑水器,每日5次定時、定量啟動,藉由空氣的流動沖刷了落塵,也為豌豆苗作沐浴、按摩運動。 綠化場旁的鐵皮屋工廠,是豌豆苗由一粒小種子開始發育的基地,裡面還有一套複雜的自動化系統。 首先,種子經過機器篩選、消毒浸種後,就會密集地撒在播種盤上,每小時播種900盤,效率是人工的20倍以上;接著輸送帶會將一盤盤穴苗盤送到後方只有些微光線的暗室,透過自動化上下架催芽系統,將穴苗盤層層堆疊13層高。約3、4天後,靠著控制溫溼度催芽完成的穴苗盤,就會運送到綠化場等待葉片抽長(綠化)。幾天後豌豆苗長至十幾公分長,就可進行採收、包裝、預冷保鮮等作業。 福田農場的豌豆苗從浸種、播種、催芽、綠化、採收、包裝,幾乎全由機器代勞,全場只有5個人,催芽、綠化更只要一人啟動機器即可,效率極高,難怪詹朱金驕傲的說,「我的農場是一人農場。」 農業大投資 如此大規模的農業自動化生產設備,在13年前的台灣實屬少見。 詹朱金原本從事建築業和醬油、味素等食品發酵業,早年為生活打拚,賺得財富,卻賠了健康,二十多年前中風,造成顏面神經麻痺。當時詹朱金才五十多歲,醫師建議藥療配合食療,以不含農藥的蔬菜為主食。 詹家來往的農友,常常送他們蔬菜,有一次家人將多餘的芹菜餵食飼養的鵝,鵝竟然吃死了。 對市售蔬菜品質放不下心,詹家兒子開始在自家試種豌豆苗,每天讓父親喝下新鮮豆苗汁液的「綠色精力湯」。半年後,父親身體奇蹟式康復,這場大病讓詹朱金的人生價值觀轉變,1983年開始投入豌豆苗栽培生產,利己利人。 「務農要以誠實為出發點,農民要真心關切、尊重消費者的健康,提供讓人安心、營養的作物,」詹朱金說,這才是農民的價值所在。 詹朱金對傳統農民的某些習性不是很認同,傳統務農方式需要大量人力,但是,「有些年輕僱工留長髮,胸口放一包菸、腰褲袋塞了兩包檳榔、一瓶保力達B。請這樣的人來種菜,吊而啷噹的壞習慣若帶到田裡,我的心會安不下來,因為我的菜是要給人『生吃』的,我要扛很大責任。」 豆苗場從詹家原在新屋食品發酵場的一小塊地起家,後來遷至南勢里,13年前才遷來現址改建成全面自動化、面積更大的農場。 當時省農林廳正在推動農業自動化工程,委請台灣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系教授陳世銘和各地農改場專家,組成一個輔導農友的顧問團,對建築原本就有概念的詹朱金,對自動化「植物工廠」的新概念很能接受,立即採取行動。 「經營者的態度很重要,詹老先生有膽識、眼光看得遠,是輔導團中最成功的個案,」陳世銘指出,由於農政單位不是全額補助,而是希望農友相對出資,當時顧問團評估過,只要掌握通路,硬體投資5年內應可回收。但有些資金不寬裕、不敢冒險的農友,沒有接受顧問團的意見,溫室蓋得較差,結果颱風一來,溫室損壞、豆苗無法採收,加上沒有賺到菜價上漲的「颱風財」,等於是三重損失。 相對之下,詹家投入數百萬元成本,溫室蓋得穩固,無異如虎添翼;甚至後來自己又投資增建冷藏設備,研發蔬菜採收機、保鮮盒,還取得經濟部專利;產能擴大後,在市場上更有議價能力,不須經過中間通路商,而是由超市業者直接前來取貨。 和天公比賽 「當時是破天荒的舉動,慢慢克服困難,壓力很大,」詹朱金賣了好幾塊地籌資。 「難題不是錢,而是能不能達到我的理想,要做出成績,向社會交代,」詹朱金說,在台灣作農,就像在和天公伯比賽,老天爺說下酸雨就下酸雨,面對大自然的衝擊,只有想辦法因應。 相當有環保概念的詹家,看到採收下來的豌豆苗根莖廢棄無用,覺得很可惜,10年前開始自製有機肥。「我們是台灣第一家不用動物排泄物製作堆肥的農場,」詹朱金說,動物排泄物有抗生素、農藥等化學污染物,如何能用它來培養「有機」蔬果? 詹家將豌豆苗根莖部,拌入米糠、稻殼、豆渣,添加酵素,經過半年醱酵製成純植物性有機肥,就成為豌豆苗的基肥,如此生生不息循環利用。 詹家第二代也承襲老父的實驗精神,能種出甘甜的豌豆苗,與慎選種子有關。 「全球豆苗種子有六十幾種,我們發現澳洲的緯度、溼度和台灣近似,最適合台灣,」負責管理豆苗場的詹家四子詹嘉隆說,早年他們也用美洲、中國大陸的品種,但發現耐熱性差,豆味太濃,攀籐上有鬚根,葉片還有細細的絨毛,生吃起來口感不佳,最後才選定澳洲種。 目前福田農場豌豆苗,每日量產1000公斤,產能並未滿載。「夏天產量更高,尤其颱風過後,菜少、菜價浮動,市場上對豆苗的需求量大;冬天產量少,因為氣候穩定,其他蔬菜的質量也不錯,消費者的選擇多了。」詹嘉隆說,很多消費者建議他們,這麼大的農場只生產碗豆苗,品項太單薄,因此4年前農場也開始栽種有機蔬菜,全部種在溫室裡,也是為了徹底隔離酸雨和落塵。 早年親朋好友嘲笑詹朱金,「是不是腦筋秀斗、出狀況,研發什麼農業自動化?!」現在又有很多人稱讚他,有先見之明,為台灣農業注入了新觀念、打開新視野。「怎麼評論是人家的自由,不覺得特別高興,但我也知道這是一種精神鼓勵。」詹朱金一切處之泰然。 「就是憨直(閩南語)啦!」詹朱金把務農當成修行、志業,成就自己的健康,也讓台灣農業進入科技自動化的時代。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08年01月號) |
全台第一家以自動化設備生產豌豆苗的福田農場,由77歲的詹朱金一手打造。
一盤盤綠意盎然的豌豆苗,在輸送帶上等著收割,完全不用人力搬運。
福田農場將採收下來的豌豆苗根莖製成有機堆肥,再撒入菜園為土壤添加養分。如此生生不息循環,一點也不浪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