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 |
|
|
傳播學生鬥陣電子報第三五一期 |
編輯室報告:假亦真時真亦假
從「造假」照片風波瞭解「真實」媒體環境
今年1月《聯合報》與、《蘋果日報》國內兩大報紛紛踢爆《自由時報》在去年所刊登法藍瓷(Franz)總裁陳立恆晉見教宗的照片,是為人工變造、失真的假照片。
事件是發生在去年(95年)12月,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六世在梵蒂岡公開接見活動中,接見台灣朝聖團三名代表,這三名代表分別是台灣法藍瓷公司總裁陳立恆、輔仁大學校長黎建球及聯合報發行人王效蘭。其中,教宗並接受台灣法藍瓷公司總裁陳立恆致贈的一套瓷器藝術品。
由是,《自由時報》消費線的記者張寧馨嗅到此新聞的可看性,她認為:教宗本篤十六接見法藍瓷陳立恆總裁,極具有新聞價值,在充滿熱情下,遂以「法藍瓷瓷器為台灣爭光與外交部以此當作餽贈外賓禮品」為新聞主幹,採寫新聞稿。依照張姓記者在1月7日發表於《自由時報》上的自白短文〈張寧馨:一念之仁 做了不利自己陳述〉:她認為因為所撰寫的新聞稿內並無提及王效蘭女士,但是法蘭瓷所提供的四張照片均有王女士,便主動請求法蘭瓷寄送無王效蘭女士的照片。
在1月3日,《自由時報》並且主動在自己的網頁上公開影音檔,影音檔內容是張姓記者與法蘭瓷公關之間的通信紀錄,並且也放上了法藍瓷所附的照片。1月5日,《聯合報》與《蘋果日報》紛紛針對此假照片事件,挖掘新聞內幕、列表比較。
照片羅生門:究竟是誰在造假?
遭踢爆造假照片後,法蘭瓷公司以及《自由時報》各自發表聲明,在聲明中可見出入。法蘭瓷經理陳玉瑛對外宣稱:她是應自由時報記者要求,才幫自由的記者修改照片,並且陳女士袒誠對於媒體專業知識瞭解甚少,所以不明白主動提供修改過的照片是有問題的。此說法,有別於《自由時報》的說帖--《自由時報》這麼宣稱:本報記者張寧馨明確表示是自己裁切影像,是為保護法藍瓷公關;僅承認「誤用」遭法藍瓷變造過的照片,未變造照片,有完整電郵紀錄可供驗證,對影射《自由》造假的媒體將保留法律追訴權。
依法蘭瓷公司的說法,顯示《自由時報》負責該新聞的張記者,不但事前知情,且主動要求修改照片。但是,依《自由時報》說法,乃是在不知情的狀況下,不明察照片的真實性,誤用了一張造假的照片,並飽受外界批評之苦。我們可見照片掀起了羅生門:兩造之間的說法不一致。
《自由時報》除了張姓記者發表個人自陳之外,副總編輯鄧蔚偉亦強調說明,張姓記者在外界壓力下,「口誤」表示主動修改圖片,事實上張記者僅是進行一般正常新聞照片裁切處理。
造假的背後:應回歸新聞專業
造假照片風波,掀起了閱聽眾、媒體界以及學界的辯論與考古。
媒體觀察基金會表示,針對此事認為:報社不可推委改變「歷史發生之當下情況」的責任,這樣的行為不僅違反新聞專業,更突顯目前自由時報諸多問題,包括組織查證出現嚴重問題、記者專業素養及在職教育缺乏等等。
《蘋果日報》也藉此新聞整理了近幾年國外新聞照片造假事件,諸如:美國《洛杉磯時報》合成英軍與伊拉克民眾互動照片、英國《每日鏡報》刊登造假的英軍虐囚照片、美聯社報導中國西安豪雨淹水,變造升高照片水位。
《聯合報》並用心考古挖出一張過去《自由時報》刊載94年10月18日財經版頭版,將法新社發稿的台北股市投資人觀看聯合報照片,修改報頭的「聯合報」字樣,變造成「自由時報」。
網路上的BBS媒亂(media-chaos)版,有版友指出,就新聞攝影角度檢視,「裁切」照片不同於「變造」照片,將原有照片中的人物更動為憑空消失,是「變造」照片而非「裁切」照片。裁切照片是新聞專業處理的一環,但是變造照片有違新聞原初的專業道德。版友並且提醒記者本身應該堅守道德及專業,引美國革職記者為例:美伊戰爭中,《洛杉磯時報》資深攝影記者Brian Walski在戰場上利用手提電腦,合併兩張類似照片為一張構圖及時間更佳的照片,這照片刊載於2003年3月31日洛杉磯時報的頭版,被讀者揭發照片經竄改,仍身處戰場的Walski即遭《洛杉磯時報》開除。
回歸到新聞專業上,我們如果查閱《新聞從業操作守則》,守則中明確規定:新聞照片在新聞媒體上有時會用作插圖或作局部整合以配合版面編輯效果,但應註明照片曾經「加工處理」,或指明是「設計圖片」。
跳脫報社價值觀間的對立
在國外造假照片案例中,我們可見對於新聞處理「誇張、戲劇化」效果,與這次自由時報刊登造假照片,「刻意刪除人物」影像的處理價值觀不同。部份批評者認為是市場競爭效果:在台灣,不同報社因為市場競爭、意識型態所造成的負面效果。也有批評者認為,是編輯室社會化效應,讓線上的記者,即便是資淺記者,亦自主地內化報社主流價值觀,主動開口:「我要一張沒有□□□的照片。」除了個人責備論的批評之外,我們若回到報社組織結構審視,編輯室在新聞產製流程中,不脫守門失責的問題。與此呼應,有學者認為報社應加強專業教育、公布獎懲名單。
這次照片造假事件掀起的討論,可見台灣媒體市場餅不大,以此讓不同報社之間對立、交相批評的意圖濃厚。在張姓記者聲明稿中,表示《聯合報》記者嚴厲詢問是哪位法蘭瓷的公關造成她的口誤;而在《聯合報》的報導標題,均指稱要求《自由時報》認錯道歉。不同報社之間,如同台灣政黨的藍與綠,鮮明的二元對立、炒短線鬥爭,置閱聽眾的「知的價值」於九霄雲外。
試想,《自由時報》公開說帖竟然是:「我要一張沒有王效蘭的照片。」而不是,「我們的新聞把關有錯。」再次,張姓記者是消費線的資淺記者,似乎也透露新聞組織內部分層、把關失責,就如張姓記者自陳中所說:「記者每天要處理眾多的訊息,很少有記者會質疑公關提供照片的正確性。」我們可見到記者在每日新聞勞費神力間,並無餘力確保把關的責任,而造假照片責任的大黑鍋卻全交由一名資淺記者扛?
最末,閱聽眾識讀、批判的力量不得忽視。《洛杉磯時報》記者Walski遭開除,是由於讀者主動檢舉,這有如強心針提醒身為讀者的我們:讀者檢舉舉動,也是新聞把關重要的一環。
| | |
|
媒大事
美編劇工會罷工 金球獎頒獎典禮停辦
2007年十一月初開始,美國編劇工會(WGA)為了向資方電影電視製片聯盟(AMPTP)爭取更高的影視產品的重映費(residuals),開始罷工至今,許多正在播映的談話性節目、真人實境秀,以及拍攝中的戲劇節目等因此停擺,電視公司只好改以重播舊片因應。因為演員工會聲援罷工拒不出席今年的金球獎頒獎典禮,本於一月十三日舉辦的典禮只好取消改以小型記者會代之。此次罷工行動並將波及二月舉辦的奧斯卡頒獎,編劇工會已經拒絕授權頒獎典禮上使用電影片段,若演員工會再次支援編劇罷工,則奧斯卡可能也得停辦。
小編媒批:隨著影視產品藉新傳播科技而流通的比重愈來愈高,WGA要求增加重映費也是很合邏輯滴。WGA對影視產品利潤分配進行全面且具體的分析進而提出合理訴求,以及團結演員工會合作向資方爭取權益,都值得我們密切注意並學習。
自由時報積欠員工假日薪資 記協協助記者追討
《自由時報》記者每月上的班比別報記者多,都是隔週休二日,依勞基法規定每年本應享有十九日年假,但《自由》社方長期沒有給足記者年假,亦未發放等值薪資,日前遭台北市勞工局開罰。台灣記協主動介入此案,將接受《自由》記者集體委託代為求償短發的假日薪資。《自由》社方則表示此乃計算休假及薪資方式有誤,正研擬處理辦法於年終發放時處理。
小編媒批:作為資本家,「不小心」短發薪資和扣假也是很合邏輯滴。身為工人如果不能團結理解企業的運作,只計較個人在專業工作上的表現然後等著領薪水,那真的是要給資本家「軟土深掘」了。
| | |
|
媒來稿
誰的公共利益 作者:闕靜君(淡江大學傳播研究所畢業)
近期陸續推出一系列的本土台灣劇集,若有以女性為故事主人翁的戲劇,內容不外乎標榜台灣女性艱苦的事蹟,或是詳述女性如何在絕境中撫養兒女,照顧丈夫公婆,裡頭的女性並非挑戰社會本質不平等的體制,而是自我悲嘆,訴諸一個「油麻菜仔命」的結論。這些台灣戲劇裡的女性角色沒有行為招架之力,全都訴諸『環境與命運』的無可脫困母題,這類劇集的反覆呈現,在表達「誰」的公共利益?把台灣三四年級的女性同胞以及她們母親的遭遇全吐出來,反覆在這些既存的哀愁故事中尋求悲劇裡的美,究竟是誰反覆在說?而她們都想聽嗎?
時代真的不一樣了,五十歲的女性可以打扮花枝招展,穿著迷你裙作菜、煮湯與主持節目(如菲姊、寶媽與購物名主持人利菁等),也可以像開喜婆婆一樣拍廣告、上電視;許多商業電視臺的戲劇中,女性更可以從事各種職業,追求自我實現。這些珍貴的女性行動,只有在商業電視台看得到,但是別忘了,他們絕對不會「得獎」,因為這些種種不符合「思想正確」。這種現象不是很弔詭嗎?好的節目內容難道要恪遵保守意識型態的邏輯,才是能淨化人心的好節目嗎?反變遷、泛道德的精神食糧呈現誰的公共利益?猶有甚者,當民眾信仰金鐘獎的評審權威,不自覺得將這一類戲劇呈現與品質標準畫上等號時,我們如何希冀女性從傳統壓抑之中走出來?女性的「行動正確」與「思想正確」全在這些節目的展現與不斷得獎的呼聲中被標籤化為一個身型單薄、心性堅毅、一生奉獻的刻板角色,多元在哪裡?正義在哪裡?我嗅不出絲毫讓她們呼吸的空氣!
| | |
|
媒回應
電視劇作為現代生活經驗中重要的認知管道,其教化及影響觀眾的能力一直受到社會重視;電視是多數現代人最主要的休閒活動,戲劇在所有節目類型中又佔極大比例(陳一香,2002)。其次,戲劇主題構思與選擇,是戲劇成功與否的本質所在(彭芸,1999)。我們理解電視節目對閱聽人的效果,並且接受:電視文本應該表達公共利益而非特定性別形象再現,這一前提後,應該要釐清的是對於電視文本討論,應該在同一水平上。
參照金鐘獎節目參賽類型上,可見不同分類:戲劇節目、傳統戲劇節目、迷你劇集、教育文化節目貢獻獎、綜合節目、社區綜藝節目獎、娛樂綜藝節目獎、.歌唱綜藝節目。媒來稿一文中,將連續戲劇節目以及主持節目,本屬於兩種不同類型的電視文本列比在一起討論時,應該謹慎小心無法直接導向對於金鐘獎評審內涵的批評。
參考閱讀材料: 陳一香(2002):<多頻道環境下電視節目多樣性分析:以台灣無線電視台與有線電視綜合頻道為例之比較分析>,《廣播與電視》,18:27-58。 彭芸等(1999):《由節目評鑑看電視節目品質標準的建立》。台北:行政院新聞局委託研究計劃。
| | |
|
媒活動
怎麼辦?傳播工人團結的現狀、困境與契機討論會
揪…竟,傳播產業的困局要如何突破呢?經過經過幾次簡單的讀書與討論,我們對傳播產業的歷史、現狀與任務,有了基本的理解。我們以為,突破的契機掌握在我們自已手上,也就是團結自主的傳播工人的手上。然而台灣傳播工人的團結自主,過去如何展開?今日如何實踐?來日如何更新與前進?就是不能迴避的問題,所以我們邀請到有長期組織經驗的陳文賢,以及資深新聞攝影記者鍾宜杰,針對這個主題和大家一起討論。此次的座談(討論會)作為傳學鬥2007冬季讀書會的句號,也是我們下一階段行動的起點,歡迎舊雨新知一起來湊熱鬧。
團結,從我們自己開始。握手!
時間:2008/1/27(Sun.) 10:00-12:00 主講者:陳文賢、鍾宜杰 地點: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辦公室(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0號6樓之1) 聯絡人:敬涵(傳學鬥成員) email:callisa1215@gmail.com
講者介紹:
陳文賢 大眾傳播工會聯合會總幹事 ,原為《中國時報》校對工人,畢業自世新(專科)編採、文化大學哲學系畢業,經歷報社生產現代化(自動化)的勞動過程重組,有堅定的工人自覺意識,參加中時工會會務(任常務理事),後出任大眾傳播工會聯合會總幹事。對傳播(記者)工人的組訓有豐富經驗。
鍾宜杰 台大社會所博士班研究生、路透社攝影記者、紀錄片《舞影者》導演,「台灣攝影記者研究會」發起人,目前仍在繼續從事紀錄片攝製 。
| | |
|
綠林好漢媒來稿
傳學鬥電子報秉持網路公有地(commons)精神,提供社會團體刊登公益活動訊息,歡迎與傳學鬥電子報編輯連絡(scstw2003 @yahoo.com.tw)。此外, 傳學鬥作為開放平台,若您對媒體或社會現象心有所感,傳學鬥電子報也提供讀者們互動與分享空間,只要是任何有關傳播與社會之媒體觀察、時事評論、我見我思、讀書心得等,都歡迎您來稿,來稿請附上姓名(或筆名)及所屬單位。為求慎重,傳學鬥對來稿會經過內部討論,並適時給予回應。考量人力,一個月內未見刊出視同退稿或請來信詢問,尚祈見諒。
傳學鬥相關網址: 綠林好漢媒來稿 scstw2003@yahoo.com.tw 狡兔三窟發報不辣閣: http://blog.roodo.com/scstw
傳學鬥歡迎您與我們鬥陣在一起 └────《下次再見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