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01-22》 |
本期內容 | |
◎環境前線:迎向永續能源的長征 | |
◎從溫室氣體減量 看歐盟崛起與美國衰落 | |
◎法官裁定海軍護鯨 布希破天荒駁回 | |
◎環保釣賽 拋「竿」引玉 |
環境前線:迎向永續能源的長征 | |
■馬康多 | |
「3000㏄是大車還是小車?」「浮動不是油價是人心」「台中電廠二氧化碳總排放量居世界之冠!」從這些標題,可以窺看出近來台灣能源政策遇到的挑戰──自產能源缺乏、世界高油價趨勢、溫室氣體減量。若未能妥善因應,則物價上升引發的社會動盪,輔以產業出走的威脅,再加上氣候變遷的衝擊,能源遂成了一複雜的難題。但其實仔細分析,能源問題的癥結,就在於能源供應量以及能源結構兩大關鍵。 以往台灣在能源供應量上均從需求面出發,從經濟成長率、工業區的開發量,推估所需供應量,然後開始找場址建電廠,從未就台灣能源發展的限制,思考工業發展的侷限。於是一座電廠未通過環評,就會出現「2015年將發生全台輪流限電危機!」的恐嚇性的訊息,而工商界與環保團體的口水戰就陷入此無間輪迴之中。 然而此局面,似乎在行政院於今年提出能源管理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時,稍有轉圜之處。該修正案中表示未來能源管理將採「預防原則」之先期管理模式,提出能源使用評估制度,在考量能源安全、兼顧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所訂定之能源開發綱領規範下,對大型能源用戶能源使用情形進行先期審查,對其能源耗用總量及使用效率等得先行輔導管控。 這些模糊的字眼中,隱含的則是能源供應總量控管的概念,亦即日後工業局若欲新增工業區的開發計畫,需先問能源局能源供應是否足夠,相較於以往「射了箭後才劃靶」的後端因應方式,已是一大躍進。此轉變亦將促進近年新興的能源服務與節約產業的發展,它具有市場競爭力,而非僅仰賴政府輔導。另一方面,這修正案也意味著環保團體高喊多年的虛擬電廠的概念,行政機關總算聽懂了。 能源結構的爭端,在過去這一年來,風力電廠與生質燃料的爭議履見報章,三不五時伴隨著「核電是台灣實踐二氧化碳減量目標唯一希望」。根據目前政府的規劃,再生能源的裝置容量佔比,將從2006年的5.88%,於2025提昇至12%至16%以上,而裝置容量則達8,450MW。然而細部檢視現行的推動規劃,卻發現此目標卻是建築在水力發電增加至2,500MW,以及生質能發電提昇至1,400MW,再加上環繞全台海岸容量達3,000MW的風力發電機組等充滿疑問的數字所構成。 水力發電的增加,意味著10座以上的調整池水力發電廠的建造,也隱含將衍生國內山林與河川保育上新的衝擊。而生質能發電的背後既是已成財務黑洞的焚化爐政策,對從「垃圾大戰」轉變成「焚化爐搶垃圾大戰」的台灣,這個政策目標是否會鼓勵既有焚化廠去接收成分複雜的事業廢棄物、導致有害物質排放量的增加?然而在各方爭論著再生能源發展條例收購電價的補助,卻未仔細就其與傳統能源型態的外部成本詳加探討。 更諷刺的是,在各個燃煤電廠的環評案中,面對著二氧化碳的質疑,台電卻能以「二氧化碳不是法規污染物!」,甚至以溫室氣體減量目標是整體國家政策為藉口,為其護航。如以大林火力電廠的更新案為例,台電在無法有效的說服他人空氣污染排放量不會增加時,即搬出老把戲「供電能力不足」、「穩定度有不良影響」等。但矛盾的是,當談環境衝擊時,不僅推脫溫室氣體減量為國家層級的問題,也未有效去處理區域性的健康風險問題,亦既當小港地區的戴奧辛與重金屬負荷已屬全國第一時,此更新案所將增加的重金屬排放,是否會造成當地民眾健康風險超過可接受的範圍? 然而台電舉其非建不可的理由,卻也涉及整個台灣能源結構的問題。既然爭辯焦點都在能源政策層級打轉,那為環保署跟能源局何不乾脆點,直接宣佈在行政院的能源發展綱領以及其政策環評尚未定案前,暫停所有能源相關類別的環評案?不過可悲的是,能源相關單位,也失去了主體性,忙著應付行政院副院長裁示的「2025年CO2減量目標降至2000年水準」;甚至猜測著兩個月後大主子的顏色,揣想著非核家園政策會鬆動到何地步。 伴隨著立法與行政團隊的更迭的2008年,卻也是台灣在能源政策上頭的關鍵時刻。隨著後京都機制的提出,各國紛紛立法訂定減量目標跟再生能源發展策略,而關心能源議題的民眾除了敦促前述兩個法案通過與落實外,能源發展綱領的研擬以及全國能源會議的召開,都將是決定能源政策的戰場。 環保團體能否超越在官方智庫與既有能源學界之外,提出具說服力的永續能源情境,將是抵禦核電復甦、落實低碳社會的重要課題。但無法逃避的真相則是,民眾是否接受油價與電價的調漲?是否願意將能源使用背後隱含的生態足跡納入每個消費行為中?心態工程的成功與否,才是台灣能迎向永續能源發展路徑的關鍵。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監事) |
|
(回目錄) |
從溫室氣體減量 看歐盟崛起與美國衰落 | |
■倪世傑 | |
自1990年代以來,溫室效應相關問題成為國際政治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議題已經從一純環保問題,上升為當前大國展開較量的新領域,隨著溫室效應的加深,各國對此問題也展開新的回應,身為當前資本主義國家最大的兩個集團:歐盟與美國,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這項議題上,呈現出相當不一樣的政策取向: (一)對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的必要性 即便內部存在若干差異,歐盟國家大體上認為必須遵守《京都議訂書》從上而下的規範,而此規範是當前國際環境治理中最重要、也是唯一的遊戲規則。美國國家科學院承認聯合國氣候變遷小組(IPCC)的研究成果基本上無誤,但直到今天仍反對簽署《京都議訂書》。 (二)對相關政策工具的選擇及實施 歐盟國家較為偏重利用政策、法規等方式由國家進行直接干預,允許政府擁有對產業活動進行調整的空間;美國則偏好市場驅動的方式,像是創造自由且無限制的溫室氣體排放交易市場。即使歐盟國家花了多年接納溫室氣體排放交易市場,但他們仍相信政府干預經濟行為的必要性,必須建立與《京都議訂書》一致的制度安排,但美國仍不願意為規範人為溫室氣體排放建立一套新的規範架構,並在不干預的立場上將減排視為廠商的自發行為。 (三)國際建制的涵蓋性 歐盟國家認為,溫室氣體減排應先從資本主義先進國家開始著手做起,美國則欲納入其它開發中國家一起進入國際減排的規範下。 (四)當前環保技術的看法 美國屬於市場驅動型,環保科技主要還是由企業逐步研發而來,政府給予各種誘因幫助市場成型;歐洲國家則是科技驅動型,相信新高科技可以解決當下以及未來的環境問題,更重要的是,國家在初始階段必須給予各種技術培育(R&D)與融資上的協助,之後推廣到到環保市場。 從以上四點可以簡單地得到一個印象:在以大國利益為依歸的國際政治中,美國與歐盟國家無論就環境保護的責任、資金和技術的共用、環境與發展的關係等問題上,仍存在許多有待解決分歧。2007上半年歐盟輪值主席國、德國總理梅克爾認為,「如果歐洲為能源減排做出重大貢獻,那麼美國和世界各國都會跟進」,明確點出歐盟國家現在率先承擔責任,但美國仍不願積極地納入國際減排的架構之中的現實,同時也點出大國行動的不協調,對全球降減排溫室氣體的力而言將設下障礙,而這障礙,就在之前列舉的四點當中: (一)美國極力避免政府行為和懲罰性措施,試圖通過市場機制解決氣候變化問題。這無疑讓美國模式成為另一個「選擇標的」,不利未來各國通過合作協力對抗溫室氣體增生的問題。 (二)不顧發展中國家的基本能源需求與發展要求,刻意將「發展中國家承諾」作為美國參與國際溫室氣體減排集體行動的前提,美國政府仍堅持在中國和印度接受強制性減排時間表之後,美國才會根據市場和自願原則減排溫室氣體,同時轉讓低碳相關技術。這完全無助於溫減排的共同行動,更顯示出美國不院意扮演積極的領導作用。 相較之下,歐盟國家的行動明確得多: (一)歐盟除促成《京都議定書》成功生效外,亦協助其他發展中國家加入《京都議定書》的行列。歐盟將支援俄羅斯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及加強貿易聯繫等交換條件,作為俄參與集體行動的選擇性激勵。俄羅斯最終於2004年底批准了《京都議定書》。 (二)歐盟各國大多數是核能和清潔能源技術的輸出國,也積極推動國際性碳稅、援助發展中國家等,協同其他國家共同實現對抗氣候暖化的行動。 (三)歐盟國家率先進行減排,2007年2月,歐盟執委會達成強制性目標協定,到202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削減至少20%,將可再生能源在歐盟能源消耗中的比例提高到20%。 當前雖仍處在「一超多極」的國際局勢,但從美國次級房貸風暴以及美元對歐元數年來急跌的來看,美國經濟實力已如明日黃花。在溫室氣體減量已成為國際政治重要議題的情況下,歐盟已取代美國成為執牛耳者,美國的衰落,已在眼前! (政大博士生) |
|
(回目錄) |
法官裁定海軍護鯨 布希破天荒駁回 | |
編譯■吳萃慧 審校■蔡麗伶 | |
美國布希總統15日做了一項破天荒的決定──豁免聯邦法院要求海軍保護鯨豚的命令!聯邦法庭日前下令,美國海軍在南加州外海進行聲納演練時,要將對鯨豚的傷害減到最小。因為科學家們表示,用來偵測潛水艇的海軍聲納,對海洋哺乳動物來說是傷害性的猛爆聲響,有可能殺死牠們。 接獲該項法官裁示文件的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協會(Natural Resources Defense Council)表示,該會將在24小時內採取行動,針對布希的豁免令向聯邦上訴法院第九巡迴審判庭提起上訴。 美國海軍部長溫特(Donald Winter)16日表示:「海軍使用主動聲納時已採用了29種緩和方法,並將持續使用這些作法,而這些作法都是經過聯邦核可的。」 如今這個議題正轉變成一項行政與司法部門的鬥爭。 前述提及的豁免命令,是布希在前往中東訪問途中簽署的。布希簽署的是海軍豁免於《海岸地區管理法》(Coastal Zone Management Act)的備忘錄,同時間,並允許了另一項針對《國家環境政策法案》(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的「緊急」豁免令。上述兩項法律是法庭3日發佈裁決書的基礎,該項裁決由聯邦地方法庭法官庫波(Florence-Marie Cooper)所簽署的,要求海軍在名為SOCIAL的海軍演習中,必須監控高強度中頻聲納的操作,並避開海洋哺乳動物。 布希在豁免備忘錄中指出,商業部長(Secretary of Commerce)已於11日發出正式書函,要求海軍在演習中使用中頻主動聲納時能夠不必遵守這項法令。 (ENS) |
|
(回目錄) |
環保釣賽 拋「竿」引玉 | |
編譯■吳萃慧 審校■蔡麗伶 | |
全世界第一個碳中和釣魚錦標賽12日在邁阿密海岸碼頭(Miami Beach Marina)舉行,有23艘船在這項競賽較勁。旗魚錦標賽(Sailfish Tournament)的勝利者以捕得10尾旗魚奪冠,不過該團隊稍後又再釋放了這些漁獲。 這個錦標賽以收入一部分補償活動的碳排放足跡,藉此達成碳平衡的承諾。召集人奇普尼斯(Dan Kipnis)船長表示:「釣客很珍惜佛羅里達沿岸水域,而我們有責任保護這塊水域。」奇普尼斯也是佛羅里達野生物基金會(Florida Wildlife Federation)理事長(director-at-large),這個基金會是美國國家野生物基金會(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的分會。 奇普尼斯指出:「參賽選手們知道氣候變遷威脅我們喜愛的旗魚以及他的棲地。以此補償我們所排放的碳,只是一種表達我們並不打算將責任推卸給下一代釣客的方法。」 這個競賽透過艾格色特(AgCert)碳信用公司來補償一個約2百噸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這些費用會用在佛州東岸一個甲烷採集計畫。來自鮮奶農場的甲烷氣體會被轉換成電力,以平衡掉錦標賽產生的溫室氣體對環境的衝擊。 這項錦標賽的共同贊助者美國環境保護協會(Environmental Defense)想要確認錦標賽碳中和的信念能引起釣客們的共鳴,他們已經啟動「綠色按鈕計畫」(Green Button Project),這項計畫提供釣客使用船舶燃料的同時也有機會購買氣候緩解點數。(ENS) (本單元由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
|
(回目錄) |
長期徵稿啟事 |
|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 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