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第231期 珊瑚天堂在墾丁!
 http://www.wordpedia.com 每週三發報|2008.01.23 
研發學習科技‧創新知識價值
【第231期】珊瑚天堂在墾丁!


2007年底最不容錯過的數位內容座談會,精彩內容下載!


  「英文環境」直接影響 學習英文的效果,《視覺系英文》透過實景照片,帶你到北美實際生 活環境中學好英文。
  >>我要學英文

全球暖化,各地珊瑚均面臨白化或死亡浩劫。日本政府將沖繩的珊瑚放進東京的大水族箱裡進行復育,六個東南亞和太平洋國家打算聯合建立海洋保護區網絡,試圖挽救有「海洋中的亞馬遜河」之稱的「珊瑚三角帶」。聯合國也在一月間草擬的評估報告中警告,澳洲大堡礁正冒著「因氣候變遷而機能性滅絕」的危險。

珊瑚,被視為海洋生態的基礎。海洋溫度的上升,讓大量浮游生物消失,珊瑚得不到養份而白化,更容易受海洋疾病侵襲致死。

此刻,卻有另一種台灣奇蹟正在上演。墾丁「得天獨厚」擁有潮汐引發的深海冷水團,降低海水溫度,加上強勁黑潮和南中國海表層流帶來的赤道礁區幼生珊瑚物種全年繁殖,讓墾丁去年的珊瑚覆蓋率達四成,遠超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22%,白化率不到3%,堪稱珊瑚的天堂,並引起國際學者來台研究。

【東方 vs. 西方】

【東方觀點】

珊瑚
corals

【摘  自】中國大百科全書
【漢語拼音】shanhu
【中文詞條】珊瑚
【外文詞條】corals
【作  者】鄒仁林

知識分類:分類檢索/大氣科學‧海洋科學‧水文科學/海洋科學/海洋生物學/〔海洋生物分類〕/海洋動物/海洋無脊椎動物/珊瑚

體型呈輻射對稱,體壁由內外兩胚層構成,並具有石灰質外骨骼或皮層中有大量骨針,營底棲固著生活的海洋腔腸動物。它們屬於腔腸動物門。從狹義上講,這類動物僅指珊瑚蟲綱六放珊瑚亞綱中的石珊瑚目。一般說,珊瑚蟲綱的動物,除軟體的海葵類(Actiniaria)外,均可稱為珊瑚。此外,水螅蟲綱的多孔螅類和柱星螅類因具有石灰質外骨骼,常被稱為水螅珊瑚。

研究簡史 過去人們把珊瑚當成植物,如中國《固經本草》說﹕珊瑚貫中而生,歲高二至三尺,有枝無葉。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把珊瑚列入金石部玉類,當成礦物。18世紀林奈把珊瑚叫成植形動物(zoophyta)。19世紀初,拉馬克等對石珊瑚類進行了形態分類研究。20世紀前期,一系列珊瑚著作相繼出版。50年代以來影響較大的著作有J.W.韋爾斯的《馬紹爾群島、比基尼和鄰近環礁的現代石珊瑚》 (1954)和《印度-太平洋的石珊瑚(1~9)》(1959~1982),系統地介紹了這些海域石珊瑚的種類和珊瑚礁的結構特點。還有印度C.S.G.皮萊的《印度石珊瑚的研究》,澳大利亞J.E.N.維羅恩等人在 1976~1984年發表的《東澳大利亞的石珊瑚》(5冊)。

中國造礁珊瑚的研究始於馬廷英,他在1937年發表了專著《造礁珊瑚的成長率及其與海水溫度的關係》。60年代以來,中國珊瑚類的研究得到較快發展,發表了《海南島淺水造礁石珊瑚》等著作。

分類和形態 珊瑚按形態特徵可分為造礁珊瑚和非造礁珊瑚。前者有單細胞的蟲黃藻與之共生,鈣化生長速度快,能造礁﹔後者則沒有蟲黃藻共生,鈣化生長速度慢,不能造礁。造礁珊瑚僅生活在熱帶淺水海域,故又稱淺水珊瑚。非造礁珊瑚多棲息於世界海洋的深水區,則稱為深水珊瑚或冷水珊瑚。......看全文

【西方觀點】

珊瑚
coral

【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珊瑚
【外文詞條】coral

知識分類:地球動物篇>無脊椎動物(原生、海綿、空腸、扁形、線形、環節、軟體、節肢)

藍珊瑚(Heliopora屬) Douglas Faulkner

刺胞動物門(Cnidaria)珊瑚蟲綱(Anthozoa)的海生無脊椎動物。具石灰質、角質或革質的內外骨骼。這些動物的骨骼,尤其是石灰質者,亦稱珊瑚。卵和精子多產自不同個體,從腔腸經口到外界水中。多在水中受精,但有時也在腔腸內受精。具纖毛的浮浪幼蟲游動數日或數週,然後固著在固體的表面上發育成水螅體。亦可出芽生殖。芽不分離,由於不斷產生新芽而繁衍成群。新水螅體長成,其下方的老水螅體死亡,但骨骼仍在。軟珊瑚、柳珊瑚及藍珊瑚為群體,每個水螅體各有8條觸手,腔腸有8個隔膜。6個隔膜的纖毛用以將水流引入腔腸,2個隔膜的纖毛用以將水流引出腔腸。軟珊瑚分布廣泛,內骨骼由多數分離的石灰質骨針組成;有的種呈片狀,有的有指狀突起(如海雞冠屬〔Alcyonium〕,俗稱死人指)。

石珊瑚(石珊瑚目〔Madreporaria或Scleractinia〕)約1,000種,最常見,分布最廣。單體或群體。分布在各大洋從潮帶到6,000公尺(約20,000呎)深處,群體上的水螅體直徑1~30公釐(0.04~1.2吋)。具8個以上的隔膜,觸手較簡單而非羽狀,活體淡黃、淡褐或橄欖色,依生活在珊瑚上的藻類而異。但其骨骼(外骨骼)總是白色,幾乎是純碳酸鈣,杯狀,包住水螅體。以每年0.5~2.8公分的平均增長率形成珊瑚礁。最大的單體石珊瑚為一種石芝屬(Fungia)動物,直徑約25公分(10吋)。黑珊瑚和刺珊瑚(角珊瑚目〔Antipatharia〕)約100種,群體鞭狀、羽狀、樹狀或瓶刷狀,具外骨骼,隔膜8個以上,觸手不呈羽狀;分布於地中海、西印度群島以及巴拿馬沿岸。柳珊瑚(或角珊瑚,柳珊瑚目〔Gorgonacea〕)約1,200種,在熱帶淺海中最多;帶狀或有分枝,長可達3公尺(10呎);包括作飾物的紅珊瑚,也包括見於地中海的Corallium rubrum. 藍珊瑚(藍珊瑚目〔Coenothecalia〕)僅存一種(Heliopora coerula),見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石珊瑚礁上,形成直徑可達兩公尺的塊狀。

珊瑚礁
coral reef

【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珊瑚礁
【外文詞條】coral reef

知識分類:自然科學篇>地球科學(地理學家、地質學家)

在海洋淺水區域,某些腔腸動物(其中最重要的是珊瑚蟲)的鈣質骨骼構成的嶺脊或圓丘。珊瑚礁可以生長成永久性的珊瑚島。

珊瑚蟲與海葵相似,且與海葵關係密切,但與大多數海葵不同,大多數造礁珊瑚是營群體生活的。初始的珊瑚蟲自身分生出子體珊瑚蟲,後者自身又分生,如此長成群體,這群體直徑可達幾公尺,所有珊瑚連在一起成為一個連續的、剛硬的鈣質骨骼。這鈣質骨骼黏附在海底,並變得那樣大而重,以致只有風暴才能擾動它們。在良好的條件下,一般是在清潔、循環良好而又不太動蕩的水中,珊瑚一個挨一個甚至彼此重疊,生長很繁盛。珊瑚實際上可以造成石灰岩,因為它們的骨骼就由碳酸鈣組成。

鈣藻(石質海草)、軟體動物、棘皮動物和原生動物也能對礁有所奉獻。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造礁作用。有些生物,特別是珊瑚,提供了生長著的礁之主要的構造框架,雖然,在世界上部分地區,例如太平洋中部,那裡拍岸浪很強烈,在水最動蕩的地區,鈣藻可能是較重要的。幾乎所有帶殼的和鈣質的生物,以及具有骨針的生物,例如海綿和海黃瓜,都提供了若干碎屑,這些碎屑被衝打並掉落入珊瑚之間的縫隙裡,其他生物,特別是藻類和原生動物,以其席狀生長把所有碎屑纏繞並膠接在一起。

整個礁構造遭到波浪的衝擊,也遭到尋找避難所和營養料之生物的攻擊。結果產生各種大小的碎屑,從大塊到細泥,並堆積在礁的內部,又被波浪和海流將它從主要的生長構造運移到礁之頂部或礁周圍與礁後的較平靜地區。

珊瑚礁實際上是地理要素的複合體,這些要素中只有一部分是生活著的珊瑚框架或藻類框架,雖然從這個生活區域也產生其他相關的要素。碳酸鹽砂和泥的堆積,為兩類重要的海生開花植物提供了生境,也為幾乎不引人注意的藍綠藻席提供了生境。這些植物截獲了沉積物並使之穩定下來,它們的堆積也使整個礁複合體得以增生。風暴和拍岸浪將碎屑物質堆積到淺灘和砂洲中,砂洲可以發展成為低矮的砂島或礫石島,或者成為礁頂部的礁丘。

珊瑚礁有4種主要類別:(1)裙礁由平坦的礁組成,直接環繞非礁的島嶼(常常是火山島或大陸地塊)。(2)堡礁也緊靠非礁的陸塊,但它離岸幾公里,被常深約50公尺的潟湖或海水通道將它與陸塊分開。一些堡礁或多或少呈圓形,圍繞著一個島嶼,但較大的堡礁,如像紅海沿岸的堡礁和澳大利亞的「大堡礁」,就是複雜的,由點礁鏈組成的線形複合體,這點礁中的一些則延長成為帶狀礁。(3)礁的第三個範疇由環礁組成,環礁像圓環形的堡礁,但無堡礁中心的陸塊。(4)點礁,它呈不規則台形或小尖塔狀的特徵。較小的點礁存在於環礁潟湖之內。較大的點礁則作為其餘3大類礁中任何一種經較大發展而形成的孤立的一部分而存在。它們有時與其他類型的礁完全隔離開。

礁由於礁體物質的幾乎察覺不到的溶解、再沉澱、重結晶和化學轉變而成為真正的岩石。至低限度部分地由於造礁者有著向上、向外以及向著優勢風和海流方向生長的趨勢,所以珊瑚礁的形狀也就是最近200萬年間海平面變化的結果。在這段時間內發育起來的珊瑚礁,在最近一次冰川時期內露出海平面之上,那時它們被侵蝕,並遭到溶解風化。當最近10,000年,海平面再度上升時,新生長的礁就蓋在這個較老的、被淹沒的地形之上,但仍不能全部遮掩住它。

礁島的起源有兩種完全不同的機制:上隆和增生。在第一種情況下,礁系統的一部分或全部可以由於地球運動,將它抬升到海平面以上而成為陸地(例如印度洋西部的阿爾達布拉群島〔Aldabra Islands〕)。由增生造成的珊瑚島是從被風暴與波浪從礁體上打碎下來的,並且與較細的礁碎屑相混合的礫石質礁岩發展起來的。氣旋式風暴的特殊條件有時足以在一次單一事件中創造出礁頂砂洲。礁島,特別是接近海平面的礁島,並不是很穩定的。幫助造成它們的氣旋也可以破壞以及毀滅它們。波浪可能衝擊它的一側,並在另一側再沉積物質。礁島雖然不安全,但它們長期以來仍住著人,如像太平洋的波里尼西亞人、密克羅尼西亞人以及印度洋的馬爾地夫人。

TOP

珊瑚礁生物群落
coral reef community

紅海珊瑚礁生物群落,礁周圍生活著各種珊瑚、魚。

【摘  自】中國大百科全書
【漢語拼音】shanhujiao shengwu qunluo
【中文詞條】珊瑚礁生物群落
【外文詞條】coral reef community
【作  者】唐質燦 鄒仁林

知識分類:知識分類:分類檢索/大氣科學‧海洋科學‧水文科學/海洋科學/海洋生物學/海洋生態學/潮間帶生態/珊瑚礁生物群落

由造礁珊瑚和造礁藻類形成的珊瑚礁以及豐富多樣的礁棲動物和植物共同組成的集合體。它們的種類豐富、形態多樣、生命活動旺盛,是其他海洋生物群落無法與之相比的熱帶淺海特有的生物群落。

研究簡史 早在1842年,C.R.達爾文就對珊瑚礁進行了至今仍然很有價值的研究,但對珊瑚礁生物群落的調查研究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開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60年代以來,隨著海洋生物學的發展以及從珊瑚礁生物中獲取蛋白質、生物藥源和工業原料需要的增長,珊瑚礁生物群落的研究發展極為迅速,成為一個十分活躍的研究領域。研究內容包括群落的組成、生態分布、生物生產力和營養結構等。70年代中期以來,珊瑚礁生態系統的研究也逐漸開展起來,並開始運用數學模擬等手段研究群落的形成、演化和動力過程、變化趨勢。

生活環境 珊瑚礁生物群落對環境條件要求相當嚴格,其主要成員造礁珊瑚,需要較高的水溫,在年平均水溫約為23~27C的水域生長最為旺盛﹔在低於18C的水域,只能生活,而不能成礁。因此珊瑚礁生物群落通常分布在低緯度的熱帶及其鄰近海域。此外,有強大暖流經過的海域,如中國台灣東北的釣魚島和日本的琉球群島,雖緯度較高,也有珊瑚礁生物群落。與此相反,在屬於熱帶的非洲和南美洲西岸海域,由於存在低溫的上昇流,則沒有珊瑚礁及其生物群落的分布。

光線的強弱、海水透明度和鹽度的大小,也影響珊瑚礁生物群落。在造礁生物的體內,共生有大量的蟲黃藻。蟲黃藻需要充足的光線以進行光合作用,一面製造養料,一面為造礁生物的生長清除代謝的廢料(二氧化碳等)和提供氧氣。高透明度和清澈的高鹽度海水,能加速上述的光合過程。因此,造礁珊瑚一般在水深10~20米處生長最旺盛,水深超過50~60米處則停止造礁。河口附近由於含有大量陸源物質,使水域混濁度加大,含沙量高,不僅影響光線入射,也易填塞珊瑚蟲體腔,使珊瑚窒息而死。所以,在河口區是沒有珊瑚礁生物群落的。另外,由於造礁珊瑚是營底棲固著生活的,需要比較堅硬的海底和適當流動的海水,以提供附著基,經常不斷地輸送餌料和氧氣。

種類組成 珊瑚礁生物群落的種類組成非常豐富多彩,從低等的單細胞藻類到種子植物的紅樹,從原生動物到魚類、爬行類都有(見彩圖 紅海珊瑚礁生物群落,礁周圍生活著各種珊瑚、魚 、 在加勒比海營附著生活的羽狀蠕蟲(屬環節動物多毛類)及其生態環境 )。其主要成員是造礁石珊瑚和造礁石灰藻類。

造礁生物 參與造礁的珊瑚多數是石珊瑚目中的造礁石珊瑚,少數是水螅蟲綱中的多孔螅(Millepora )、八放珊瑚亞綱中的某些柳珊瑚和軟珊瑚等﹔造礁石灰藻類是一些含有石灰質成分達90%的藻類,如紅藻門的孔石藻(Porolithon )、綠藻門的仙掌藻(Halimeda )。群落的造礁成員在各地不盡相同,如印度洋西部的礁和中國南海諸島的島礁以造礁石珊瑚為主﹔太平洋中的馬紹爾群島的礁以造礁藻類為主,埃利斯群島中的富納富提環礁在數量上最多的是有孔蟲,其次是造礁藻類,再次才是造礁珊瑚。因而有人提出用“生物礁”的名稱,來替代“珊瑚礁”。

礁棲植物 蟲黃藻的多數成員是屬於隱藻類(Cryptomonadinae)的鞭毛藻,其他植物重要的有孔石藻、仙掌藻、粉枝藻(Liagora )和馬尾藻(Sargassum )等。中國西沙群島的礁棲海藻已鑑定的有200多種。

礁棲無脊椎動物 種類繁多,生活方式多樣。營固著生活的有海綿類、水螅蟲類、海葵類、某些多毛類、苔蘚蟲類、蔓足類、海鞘類,以及雙殼類中的珍珠貝(Pteria )、牡蠣(Ostrea )等。營穴居生活的有硨磲(Tridacna )、石蟶(Lithophaga )、長海膽(Echinometra )和石筆海膽(Heterocentrotus )等。隱居在珊瑚叢中、縫隙和礁石之下的,有各種海參(Holothuria )、寶貝(Cypraea )、某些蟹類和龍蝦(Panulirus )等。營礁棲爬行生活的有一些多毛類、寄居蟹 (pagurus )和蟹類等。營礁棲潛沙生活的有筍螺 (Terebra )等。營礁棲游動生活的有蝦蛄(Squilla )等。

礁棲脊椎動物 主要是五彩繽紛的魚類,如蝴蝶魚類的鐮魚(Zanclus cornutus )和虎魚(Gobius )、豆娘魚(Abudefduf )。它們體型多側扁、嘴尖長、齒銳利,以適應在珊瑚叢中的穿梭游泳生活。中國西沙群島礁棲魚共約有 500種。玳瑁(Eretmochelys )和海龜(Chelonia )也常出現於珊瑚礁生物群落之中。鸚嘴魚(Scarus )等動物,專門啃食珊瑚,是珊瑚礁的有害生物。

分布 世界珊瑚礁生物群落明顯地分為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印度-太平洋兩個分布區。兩區的造礁珊瑚在種類和數量上有顯著差別。大西洋-加勒比海區系種類貧乏,為26屬41種(也有認為是26屬68種和25屬50餘種)﹔印度-太平洋區系種類豐富,有80屬700多種(也有說80屬1000多種和86屬500多種)。

不同海域的珊瑚礁由於形成歷史的差異等原因,地貌差別很大,生物群落的組成也各不相同。按地貌形態,珊瑚礁一般可分為岸礁、堡礁、環礁和斑礁等類型。其中環礁生境的多樣性較高,也較為典型。1954年,J.W.韋爾斯總結了太平洋環礁的群落分帶結構及其特點,繪出了斷面模式圖(圖1 比基尼環礁剖面圖 )。他指出﹕在貿易風(或信風)帶的環礁,可分為迎風面礁和背風面礁兩大生境(風是常年由東向西吹)。總的來說,迎風面礁的珊瑚在種類、數量和生長發育的情況等,都比背風面礁好(如比基尼環礁),而且珊瑚的分布有明顯的分帶現象。不在信風帶的珊瑚礁情況比較複雜,也是調查研究較少、爭論較多的地方。

大西洋-加勒比海區通常只有岸礁和堡礁,而且礁平台較低,一般都在海平面以下,沒有藻脊。而印度-太平洋區有岸礁、堡礁、環礁和斑礁等類型的珊瑚礁,礁平台的邊緣部分在退潮時需露出水面,即通常稱為海藻脊(圖2 迎風面礁邊緣的剖面圖 )。藻脊主要由石灰質皮殼狀的孔石藻形成,根據其發育程度分為高大的單斜型藻脊(高1米多)和低矮的邊緣型藻脊(15~30厘米)。

造成這兩個區珊瑚礁生物群落的差異,主要是第四紀冰期的原因。地質資料證明﹕冰川期間太平洋赤道區海水溫度下降3C,印度洋下降4~5C,而大西洋-加勒比海區下降6~8C。珊瑚礁生物群落的發育主要受溫度的控制。

鄰近中國的南海和東海南部分布著不少珊瑚礁,除南海諸島為環礁外,一般為岸礁。中國珊瑚礁大多處在印度-太平洋區的北部邊緣,其生物群落的組成不夠典型。但也有其特點﹕西沙群島珊瑚礁的分帶現象和各帶主要生物種類(圖3 西沙群島礁平台的珊瑚群落 )與典型的熱帶太平洋珊瑚礁(如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頗為相似。但在形態上沒有出現象馬紹爾群島那種高大的單斜型藻脊,有的學者認為在西沙群島東北面礁緣內側有略微隆起的邊緣型藻脊,和東印度洋馬爾代夫群島阿杜環礁的情況類似﹔也有人認為中國西沙群島的礁沒有藻脊發育。岸礁和環礁都受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控制。比較年輕,如西沙群島的絕對年齡僅為5000年左右,海面以下的部分也只有8680±250~19730±1500年,而且沒有紅樹生長。中國西沙群島的珊瑚礁實際是介於熱帶印度洋與西太平洋珊瑚礁之間的一個過渡地帶。

生物生產力 珊瑚礁生物群落的生物生產力很高,比周圍海域的生產力要高很多。如夏威夷的北卡帕阿礁的年總產量為 2900克碳/米,附近海域只有 21~37克碳/米,相差78~140倍﹔關島礁平台年總產量為6900克碳/米,附近海域也只有21~37克碳/米,相差186~328倍。因此,珊瑚礁有“海洋綠洲”之稱。

TOP


取消訂閱本電子報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貼節錄

智慧藏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100 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 2 段 81 號 8 樓
電話:(02)2393-6968  傳真:(02)2393-6877
如有任何意見請E-mail至:service@wordpedia.com
©2003 Wordpedia.com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IE5.0以上版本 800x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