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01-24》 |
本期內容 | |
◎我在我這年紀還算不壞 身材與飲食在老年女人生活中的意義 中 | |
◎教授爸爸週記:再談評鑑 |
我在我這年紀還算不壞 身材與飲食在老年女人生活中的意義 中 | |
文■Jillian R. Tunaley, Susan Walsh and Paula Nicolson 譯■張約翰 | |
以下分析,由本文對參與的12位女性的訪談逐字紀錄而來。所有姓名都經過變更,以保持匿名。 訪談的主題分析 分析聚焦於三個主要主題,這三個主題是由上述分析過程發展而來。在這些主題中所展現的身材與飲食的意義,會彼此重複與衝突。 第一個主題關心女人對她們身材的不滿、她們想變得「比較苗條」(slimmer)的慾望,以及苗條對她們的意義。 第二個主題描述女人拒絕伴隨身材與飲食的壓力,以及她們想隨心所欲吃喝的慾望。 第三個主題聚焦於女人對她們身材的解釋,以及她們在「過重」與年齡帶來的身體變化之間建立的連結。 苗條、食物與罪惡感 本文受訪的女人們,大多數都對自己的身材不滿,覺得自己過重,希望變得比較苗條(註4)。從以下對瑪麗安(68歲)的訪談摘錄中,可以發現,她們將「苗條」與身體的吸引力劃上等號: 透納里:妳為什麼想要比較苗條? 瑪麗安:我想,變苗條不只是讓自己好看,妳也知道,想說可以穿比較合身的衣服,而不是特大號的,讓自己好看一點……大尺碼的衣服完全不迷人,而且要是胖的話,對於還很瘦的時候做的那些事來講,就沒有吸引力了,妳說呢? 瑪麗安連結了苗條與「好看」(looking good),解釋說,苗條比較容易找到合身的衣服。找到迷人的衣服,對本文中的女人們顯然很重要,當她們穿不下喜歡的套裝時,會覺得沮喪。難以找到迷人的衣服,令大尺碼的女人們洩氣。一如以上摘錄的,她們認為「特大號」(outsize)比起較小尺碼的衣服,看起來較不誘人,而且許多女人覺得特大號可選擇的款式比較少。 本文有些受訪的女人想減重,是因為她們關心身體健康。以下摘錄艾蜜莉(66歲)的訪談,描述女人們認為減重有益健康: 透納里:妳為什麼想要比較瘦一點? 艾蜜莉:只是想要好看一點,妳不覺得嗎?我是說,比較好穿衣服。 透納里:有沒有任何健康方面的理由? 艾蜜莉:要是苗條一點,我的身體應該比較好,對,對。比較不會喘,不是嗎?我是說,爬樓梯。年紀到了不是?上坡等等的。如果沒那麼重,就比較好,不是嗎? 在這段摘錄裡,艾蜜莉解釋她想瘦一點的原因,是想要穿衣服比較好看,才會比較誘人。當訪談者提示她,她也描述她的想法,認為減重有助減少她行動時曾感受到的喘不過氣。一如本文中的大部份女人,艾蜜莉的確認為苗條對健康有好處,但是她想減重,主要是為了外表。也有少部份女人,在體重與飲食嗜好方面收到明確的醫囑,因而試圖遵照醫囑節制飲食。 女人們苗條有益的想法,導致她們試圖避開她們認為容易增肥(fattening)的食物,藉以控制身材。控制食物攝取,對這些女人並不是新鮮事,她們當中許多都曾在人生的不同時期節食,也獲得不同程度的成果。然而,她們之中許多人發現,「增肥」食物令人難以抗拒,不幸的是,這些食物通常是她們愛吃的,就像以下訪談露絲(70歲)的摘錄所說的: 透納里:妳有沒有一點點想過,最好不要吃那些對妳不好的東西? 露絲:我不愛吃甜的,但是愛吃洋芋片跟堅果,而且我還常常幹一件事──有時候我買一大袋洋芋片,每天都吃掉一袋,然後就想說:「不行,我不可以這樣。」然後就一陣子不再犯。 透納里:為什麼?因為妳認為它們對妳的健康不好? 露絲:因為我知道我會變胖。 這段摘錄描繪了露絲「每天」的食物控制。她對她的飲食嗜好持續留意,以確保不會變胖。像洋芋片與堅果這些食物,被視為「享受」(treat)的食物,是她特別喜歡但又認定會增肥的東西。她允許自己偶爾吃,但太多「享受」之後又提醒自己,它們會讓她變胖。這時她又從飲食中排除這些食物,嘗試減掉她增加的體重。 對許多女人來說,食物種類與食量的控制失敗,會導致強烈的罪惡感與自責,就像以下訪談瑪格麗特(70歲)的摘錄所說的: 瑪格麗特:我試著停下來,不吃巧克力,可是如果隨便什麼人給我的話,我馬上塞到嘴裡,快得不得了……狼吞虎嚥,就怕吞得不夠快。我真的覺得很丟臉。 瑪格麗特在此解釋,她對巧克力的抗拒並不是全然成功。她吃巧克力的衝動如此強烈,無法控制自己,以致於將到手的巧克力火速「狼吞虎嚥」(gobble)。這段摘要描繪出,許多女人在無法控制對她們眼中「禁忌」(forbidden)食物的慾望時,會有的羞恥感。 這些摘錄描繪出女人對身材揮之不去的不滿,陷入控制身材的掙扎。然而,這些女人同時也對她們的體重與飲食嗜好採取放任態度。她們對上述議題中經驗到的壓力提出挑戰,並且主張她們對於改變身材無能為力。這種態度關係到女人們對年齡與老化的建構,以下兩節將探索這個建構。 反抗源於自我與他人的壓力 本文中的許多女人,抗拒自己帶給自己的、關心身材與飲食的壓力,也抗拒她們生活中他人給予的類似壓力。因為她們認為,自己的年紀到了,應該可以享受這些食物,而不必在意這些食物對體重與身材的影響。此外,已婚婦女比起年輕的時候,較不在乎丈夫是不是對她有性趣。這表示,她們比較不會因為丈夫對身材的批評而節食。 以下露絲訪談的摘錄中,描述了這種抗拒。一如前面提過的,她關心變胖這回事,試著藉由控制飲食習慣避免變胖。然而,在訪談中,露絲表達出對於自我飲食控制的反抗。 露絲:有時候我知道貪吃是不對的,然後我想:「嘖,搞什麼東西!都已經七十了,有得吃幹嘛不享受?」我的意思是,我不太吃甜的,但是有些東西很吸引我,比如說──妳知道的──比如我出門,吃了覆盆子塔,我很喜歡覆盆子,所以當然要抹上奶油吃兩塊,不是嗎,雖然吃一塊就很夠了。但是它那麼好吃,我得吃兩塊。 在此,露絲以她對於身為70歲的想法,建構身材與飲食。她定義70歲是可以愛吃就吃的年紀。其中有一種對於節制飲食的抗拒,以及一種自在享受的主張。她的問題:「有得吃幹嘛不享受?」(why not enjoy what you've got while you've got it?)指出了她對生命有時盡的體悟,以及她意識到,這也許是她充分享受人生的最後機會。她的愛吃就吃毫不在意後果,表現出一種「最後機會」(last chance)的心態;「取悅」(please)自我,凌駕了圍繞身材的規則與壓力。 上面的摘錄中,露絲抗拒自己施加的有關身材與飲食的個人壓力。她,以及其她參與者,也抗拒了來自他人的類似壓力。這一點,在下面的露絲訪談摘錄中十分明顯,她試著抗拒的壓力,來自女兒對她飲食的關心: 露絲:假如她進門,跟我講:「妳弄薯條幹嘛?」要是我是弄來自己吃,不是給她,她通常會像在怪我一樣的看我,讓我有罪惡感,結果我就不弄了。她說:「媽,妳不要吃薯條,它對妳的膽固醇不好。等妳中風,不要跑來找我。」(笑)對了,另外還有一件事可以吵──我喜歡吃鹹一點,然後,好啦,我可能不應該在食物裡面放鹽巴,她會講:「厚,妳會中風喔。妳吃的那些鹽巴會害妳中風。妳吃的東西裡面不必放鹽。」然後我會想:「天啊!我都七十了,幹嘛不能享受一下?」 這段摘錄顯示,露絲的女兒比較關心的是媽媽的健康,不是身材,但是她給露絲帶來的壓力,仍然與露絲給自己的壓力類似。露絲的不爽,再次與她對自身年齡的建構相關,她認為自己到了可以享受的年紀。她以年到七十、不該再為飲食煩惱為主張。 年長女人對外在壓力的反抗,一大部份是衝著她們的丈夫,因為他們對老婆的身材給予負面評論。這些評論似乎直接對著女人們的外表,而不是她們的健康。這些女人對丈夫的評論感到掙扎,並且抗拒他們要求老婆減肥的壓力。以下瑪格麗特的訪談摘錄,可以描述這一點: 透納里:妳從別人感覺到的壓力會不會不一樣? 瑪格麗特:苗條?呃,我老公有時候說我胖,可是,呃,我回他說:「胖就胖。」妳知道,還是像這種樣子的回答,而且我通常會講:「喔,我有一點點胖。」可是我知道,我真的沒辦法怎樣……就像我講的,我不會去吃任何苗條食品還是像那一類的東西。 這段摘錄描述一件事實:瑪格麗特不太在乎她丈夫的評論,而且不會讓那些話影響她的行為。她藉著承認自己可能輕微超重(以某種她或她丈夫定義的標準界定),把丈夫對她體重的議論擋到一邊。如此一來,就抗拒了她可能從丈夫那裡感受到的壓力。她對身材一派輕鬆的態度,一部份也與她認知到自己的體重身不由己的事實相關,就像這句話指出的:「我真的沒辦法怎樣。」(there's nothing I can do about it really)瑪格麗特也許不會因為「超重」而有罪惡感,因此可能會發現,忽視旁人要求減肥的壓力,會比較輕鬆。 (下週續) 作者註 註4:這裡用「比較苗條」一詞,而非「比較瘦」(thinner),是因為,前者是老年女人用來形容她們認知中「理想」身材的詞彙。這一點與本文第一作者(Tunaley 1995)的類似研究中,較年輕女性在受訪時的用詞不同,年輕女性用的是「比較瘦」一詞。 譯者註 為便於讀者閱讀,引用註皆省略,請參考原文。 |
|
(回目錄) |
教授爸爸週記:再談評鑑 | |
■賴鼎銘 | |
慢慢地,我逐步看清系所評鑑的諸些問題。 系所評鑑,走的雖然是美國的認可(accreditation)制度,但一到台灣,卻變成四不像的怪獸。 美國的評鑑,由各專業的學會負責,政府並不介入。專業學會都會在組織中成立認可委員會,接受專業系所的「主動」請求,進行定期的評估活動。最重要的,它是一種學校辦學品質的認定機制,最後的評鑑結果,會影響學會承認或不承認這個學校畢業文憑的效力;被認可學校的畢業生,可以從事「專業」的工作,而且工作有保障。未被認可的學校,它的畢業生縱然拿到文憑,但在工作的崗位,常常被視為非專業,只能做一些邊緣的輔助性工作。 這樣的評鑑,是學術界自行發展出的自我品質保證機制,透過內在的自省,專業學院可以不斷地改善自己,追求優越的教學品質。 但這樣的機制,到了台灣卻橘過江為枳;學術界的自律機制沒看到,政府斧鑿斑斑的痕跡卻到處可見。 首先,雖然設立了台灣高等教育評鑑中心,但教育部作為幕後指導者的角色,卻抹都抹不掉。最離譜的,還在於系所「自行申請」的認可制,變成「全面性」的系所評鑑制度;在台灣,無論任何系所,不可避免地變成這個機制的被動配合者。這與美國的自律機制,完全背道而馳。 更令人覺得不可思議的則是,評鑑的結果還涉及系所關不關門,及經費的撥款分配。美國的認可制,旨在提供教學改善的建議,讓系所成長。如果真的有問題,學校自然會自行調整系所。但台灣的評鑑機制,卻是生死攸關;沒過就是減招,結局則是滅系。這樣的結果,根本不允許學校進行系所重整的可能性。這樣的決策,十足坐實全台灣只有一個「教育部大學」的批評! 也因為這樣,這個系所評鑑制度,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也愈形令人不知如何收拾後果。 美國的認可評鑑,因為是各專業學會推動的自律機制,行家評行家,一看就知道問題所在。但台灣的全面性系所評鑑,常常在缺乏合適的委員下,委員跨領域評鑑的情形所在多有。加上台灣的系所,為了招生,近幾年肆意改名,專業核心共同的學術內容,多半已名存實亡。這樣的結果,有時令人不得不質疑評鑑的效度。 其次,全面系所評鑑的推動,其實已經造成一些未預期的後果。例如一、二年級不分系,理想非常崇高,但碰到系所評鑑,可能會面臨不少問題。筆者在美國讀書時,就碰到物理系及化學系,大學部直到三、四年級,學生都只有個位數的情況。這種局面,如果在台灣發生,該如何評鑑? 另外,系所評鑑的出現,對某些科系來說,已徹底破壞一、二年級推動通識的理想。以本校資管系來說,從一年級開始,就排滿各種專業的必修課,通識課反而被排到三、四年級。這幾年,作為教務長,筆者一直要求它們必須調整回來。但事與願違,系所評鑑出現後,系主任一直向我反應,其他學校都是從一年級開始,就專業化甚深,如果不如此排課,一碰到其他學校來的系所評鑑委員,該如何過關? 這一些可能都是當時急於推動系所評鑑時,尚未碰到,也沒有想清楚的。歸結到問題的癥結,就是未尊重學術自主機制、太過全面性,整體來說,就是政府管太多的不預期後果。 在高等教育機構,我們其實碰到一個剪刀叉;一方面,出生人口數的下降,早已讓大學危機重重,部份學校及系所的關門,已是不能逃避的事實。另方面,教育部又磨刀霍霍,急著進行高等教育的大手術。處在這種環境下的教師,所承擔的壓力,又豈是教育部的官員所能體會的? (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教授) |
|
(回目錄) |
長期徵稿啟事 |
|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 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