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01-31》 |
本期內容 | |
◎我在我這年紀還算不壞 身材與飲食在老年女人生活中的意義(下) | |
◎教授爸爸週記:人文緊箍咒 |
我在我這年紀還算不壞 身材與飲食在老年女人生活中的意義(下) | |
文■Jillian R. Tunaley, Susan Walsh and Paula Nicolson 譯■張約翰 | |
本文其他女人,對丈夫給予的評論,有比較強烈的反應,所以就以吃「禁忌」的食物來挑釁。以下瑪麗安的訪談摘錄描繪了這一點: 透納里:那麼,妳覺得以前妳先生對妳的體重的看法是不是很重要? 瑪麗安:以前是啊,以前是啊。現在沒那麼重要了。(笑) 透納里:好。所以為什麼以前會這樣?我的意思是,在那個年紀他覺得妳有吸引力,是不是有點重要? 瑪麗安:是啊,我以前那個年紀,是啊。是啦,那個年紀。可是變老的時候,會想:「喔,好吧!」就不會那麼煩惱,妳知道。而且像我講的,我想他們也會這樣跟妳講,妳看。現在,妳知道,他會講……「妳吃太多了。」……妳看,結婚久了態度就變了。以前他關心我,妳知道──「妳該停了喔。」──妳看,講話的態度不一樣。「看看妳盤子裡的東西。難怪妳這麼肥。」──這就是他現在會講的,妳看,而且會讓我不爽,妳知道,然後:「滾你的蛋,我愛吃就吃。」──妳知道,結婚42年,很多事情都變了。 在此,瑪麗安因為丈夫對她體重與飲食習慣的評論,表達出她的不爽。他要求她減肥的壓力,似乎一直是兩人關係的一部份。但人生到了這一階段,她不再接受這種壓力。於是她主張為所欲為,愛吃就吃,以此反抗她丈夫的控制。瑪麗安感受到,丈夫對她身材與飲食感覺的表達方式有了改變;而丈夫是否對她有性趣,她已不太在乎;兩者都與瑪麗安的主張與反抗相關。這些也都與她長期持續的婚姻,以及年華老去本身有關,一如上面的陳述指出的:「可是變老的時候,會想:『喔,好吧!』就不會那麼煩惱,妳知道。」(Whereas when you get older you think, "Oh well". You're not so much bothered, you know.) 上面的摘錄,描述特定年齡女人對身體感覺的本質。在此,她們藉由建構自己的年紀是一段愛吃就吃、不在乎身材的時光,弭平了變苗條的慾望,與控制飲食習慣的嘗試。對身材內咎,隨之而來的,卻是抗拒自己與旁人給予的壓力,只因這最後的愉悅機會,要留給自己,不是旁人。此外,女人對身體的感覺,關係到她們對身材的解釋,這些解釋與年齡相關。這是下一節將要說明的。 ▲肥胖的解釋:老化與生物論述 訪談中一個更深入的主題,是女人對她們特定身材的解釋。當她們定義自己「過重」,並且嘗試與飲食習慣開戰時,她們通常將自己的身材解釋為「身不由己」(beyond their control)。變胖被視為老化過程中一個無可避免的部份,不論老化是因為生殖力的改變,還是因為身體衰退帶來的整體肉體變化。這使得女人採取較輕鬆的態度,面對身材與飲食。 女人將變胖解釋為生殖力改變的傾向,在下面這段對茜茜(73歲)的訪談摘論中有所描述: 透納里:妳曾經對妳的體型感到不好意思嗎? 茜茜:不會,真的不會,不會。我買衣服的時候,要是我說了像是「厚,看我的肚子」這種話,他們會說:「ㄟ,沒那麼糟吧。」(笑)……他們說:「不然妳以為應該怎樣?」妳看。 透納里:為什麼?因為妳覺得自己會更大隻,是因為……? 茜茜:ㄟ,變老的時候,這裡會變重(指著肚子),不是嗎?因為身體功能都在變,不是嗎?月經停了,什麼都停了,然後身體自然而然會變的,對。 茜茜在此解釋,雖然有時感覺自己比期望中更大隻,但這是生殖系統隨歲月老去而變化的一個部份。上述的「ㄟ,沒那麼糟吧」(Well, it's not so bad),以及「不然妳以為應該怎樣」(What do you expect?),描繪出這種晚年無可避免的變胖,這些話語意味著,停經後肚子變大是「正常」的。這讓茜茜對身體感到安心:那不是她的「錯」,因此是可以「諒解」(excusable)的。 女人用「肉體衰退」(physical deterioration)論述來解釋她們的身材,在下面這段瑪麗安的訪談中得到驗證: 瑪麗安:……可能是我的新陳代謝──可能現在老了不靈光了,不像年輕的時候。 透納里:對,我知道。 瑪麗安:他們說,有的人脂肪燃燒得比較快,不是嗎?…… 透納里:是的,妳說的對,是的。 瑪麗安:希望我也是。(笑) 瑪麗安在此表示,她的身體可能沒辦法像年輕時那樣運作。她表示,現在的身材,是因為身體不像早年那麼快「消耗」(burn off)掉她吃的東西,而不將其解釋為吃太多的結果(這是她丈夫的解釋,見前面所述)。這種解釋免除了她對自己身材的責任,有助她抗拒丈夫的負面評論。 女人以不可避免的生物過程解釋她們的身材,表現出她們能夠接受自己的身體,而不會承認自己比文化定義的「理想」身材要胖。就像安妮(68歲)說的: 安妮:……就像我講的,在我想得出來的時間裡,都是穿16號……而且我從來沒有──我的意思是,我有一段時間穿得下小14號,可是……那是我很年輕的時候,可是……變老的時候,只要老一點,就得穿──我的意思是,小16跟小18號,我覺得這些年沒有做什麼很糟糕的事。 年長女人因為晚年不可避免的變胖,試圖建構她們的身材為「正常」的,在此得到驗證。安妮可以說她「這些年沒有做什麼很糟糕的事」(done badly all these years),來為她的體重辯解。 因此,本文的發現可以這麼說,以不可避免的老化過程來解釋變胖,對女人可能是正面而且有希望的。對本文中的女人們而言,這種解釋,可以取代將她們的身材歸咎於飲食控制失敗的說法,因此對「過重」的罪惡感也能減輕。她們對於身材身不由己的感覺,有助她們對抗旁人強加要求減重的壓力。 ▲▲討論 本文中的女人對她們的身材感到不滿,避免攝取她們定義為「增肥」的食物,試圖藉此控制體重。這一點支持了先前對年長女人的研究。與其他年齡的女人相同,年長女人響往女性美的「纖瘦理想」,將苗條或纖瘦等同於性吸引力和健康。於是,關心自己的性吸引力,以及追隨「纖瘦理想」的慾望,可視為一種跨世代現象,而不是一個只將焦點放在青春期與初成年女人的議題。 然而,相較於先前的研究,可以發現,對年長女人而言,身材與飲食的主觀意義,是複雜而矛盾的。她們變苗條的慾望,面臨兩個彼此對立的挑戰,一方是圍繞著身材與身體外觀的壓力,另一方是對飲食與體重控制的放任態度。這裡的分析認為,她們根據年齡對身材的解釋,以及她們將年華老去建構為擁有較多自由與享受,都與這種態度有關。 這些女人覺得,身材與食物的枷鎖,在她們人生中的這一時刻,都該被鬆開了。她們主張愛吃就吃,不必去管身材會變成怎樣。這些對老年的建構,可適用現在流行的概念:視老年為「第二次童年」(second childhood),從責任、壓力與煩惱中解放。在一生都為身材與體重控制佔有之後,女人覺得在生命中應該得到一段解脫的時光,遠離圍繞著這些議題的罪惡感與焦慮。 女人對生命有限、終將一死的這種看法,也意味著她們覺得應該「在還有機會的時候」(while they had chance)盡情享受。將變胖建構為老化過程中無可避免一部份,可能有助於女人名正言順地擺脫食物枷鎖。將她們的身材解釋為一種發生在身上的肉體變化,使女人能免於對身材的控制,合理化她們對嚴格飲食控制的反抗。這些女人得以解除遵從女性美「纖瘦理想」的壓力,接受她們的身體,不再認為自己「過重」(不論是依照她們自己或旁人的定義)。 對本文中的年長女人而言,來自旁人(特別是丈夫)要求減重、控制食物類型與食量的壓力,就像年輕女人經驗到的一樣。然而,這些女人以年齡為由,名正言順地抗拒對她們行為的控制。在人生的這個階段,她們比較關心的是滿足自己的需要與慾望,而不是旁人的需要。身為寡婦的,抗拒家人「健康飲食」的忠告。此外,處於婚姻狀態的,向丈夫對她們身體與食飲習慣的負面評論開戰,抗拒他們的減重要求。這些女人已較不在乎丈夫對她們的性趣,那曾是她們人生早期關心的事。 這些現象與針對年輕女人的研究相較,呈現鮮明對比;那些研究發現,女人關切的是達到「完美身材」來吸引男人,或吸引她們目前的伴侶。或許年輕女人生怕萬一無法保持伴侶的性趣,會失去對方,但年長女人的這種心態並不顯著,她們發現抗拒丈夫給予的壓力比較輕鬆。 此外,這些女人不在乎丈夫的意見,可能是因為,她們將身材建構為已經身不由己。在這些女人不再有罪惡感與自責後,這些心態可能使她們得以較不在意、甚至完全不在乎伴侶對她們身材的評論。 本文在年長女人的性慾、認同和自我印象的發現,可以作為依據,讓目前為止老年學研究對這些方面的不足,進行進一步探索。一如年齡歧視刻板印象對年長女人認同的研究,本文的分析指出,晚年生活或許是女人獨立與自主性提升的時期,而非失敗與衰頹的時期。雖然這些女人當中,許多人的陳述建構,與可能被負面看待的老化論述有關,不過她們關於這些論述的意義建構,結果是正面的。於是,視變胖為老年刻板印象中身體老化與退化「不可避免」(inevitable)的後果,要是能使女人避免對身材自責、並且迎戰旁人殘酷的評論,那麼對女人而言,就是正面的。 雖然某種程度上,她們仍試著遵循美的纖瘦理想,但是,年華老去仍給予她們機會接受自己特有的身材,比起年輕女人,也比較不會為食物產生罪惡感。年長女人「在還有機會時」(while they had the chance)享受人生的決心,以及對旁人要求減重的抗拒,使她們能夠愛吃就吃:當她們主張她們的身體「在她們的年紀還算不壞」(weren't bad for their age)。 譯者註 為便於讀者閱讀,引用註皆省略,請參考原文。 |
|
(回目錄) |
教授爸爸週記:人文緊箍咒 | |
■賴鼎銘 | |
1月25日,我參加了高等教育評鑑中心的一項審查會議。 這次要審查的事項,與高等教育評鑑中心意欲建立人文及社會科學的引用資料庫有關。 將近10年了,國科會透過設置人文學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企圖建立台灣人文學引文索引(Taiwan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簡稱THCI)及台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TSSCI)。前者的目的,由網頁的介紹: 一方面可更進一步藉由引用文獻的分析,瞭解某一主題歷年的研究結果,可以推知此學科領域在未來的研究發展趨勢;另一方面,也可以分析期刊所收錄的學術文獻,彼此之間相互引用的情形,以藉此評估各期刊在人文學科領域上的影響力,進而提供研究者作為參考的依據。 可惜的是,直至幾天前,筆者試圖上網查詢引用資料,卻仍是「功能尚未開放」! 台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TSSCI),自從1999年建立以來,主要的目的在於分析核心社會科學期刊被引用情形,及瞭解各學術期刊之影響力,還有社會科學研究人員之論文在國內被引用的情形,以評估研究績效。但直至目前為止,這個資料庫仍以學術期刊的甄選成就最大,但因為仍沒有引用分析的客觀數據作為參考,只靠著形式的要件決定期刊要不要收錄,所以引起的抱怨也最多。 筆者上網查詢,這個資料庫雖已粗備檢索功能,但近十年累積的資料,葉啟政教授的研究成果總共被引用才50次,大部份的著作10年來平均都只被引用一次。以這樣不具代表性的引用結果,如何作為評估的參考? 這也是當天,我特別提醒執行長特別小心的原因。以目前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試圖建置的Taiwan Citation Index(TCI)來說,論期刊,比台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多;論品質,篩選出的期刊比台灣人文學引文索引好。但論文品質仍是一個無法克服,更是必須注意的問題。 引用資料庫的建立,奠基在被分析的論文必須是具學術水準的假定上。這在美國不是問題,不管是SCI、SSCI或A&HCI,分析的期刊都是千中選一。如果不具學術水準,是不太可能會入選的。 這樣的情形在台灣,卻不見得如此。十幾年前,筆者指導的學生所作出來的引用研究,竟然出現參考工具書是被引最多的作品,而一本不具學術性的刊物赫然是核心期刊!由這個研究,讓我體會論文發表者如果學術水準不夠,不只論文品質堪慮,引用的文獻更是良莠不齊。如此建立的資料庫,當然無法讓好的論文及具影響力的研究人突顯出來。 除此之外,幾年前舉辦的「反思台灣的(人文及社會)高教學術評鑑研討會」,就有學者指出,台灣的研究人員其實甚少引用中文論文;若有引用,也是以國外論文居多。如果這果真屬實,建立這樣的引用資料庫,意義又何在? 當然,那一天,審查委員仍然肯定建立這個資料庫的必要性;只要資料累積久一點,分析的結果總有其作用。但我特別提醒,千萬不要利用國家的意志,以這個資料庫進行研究人員的績效評估。如果大家不引用,又將論文丟到國外,這樣分析出來的結果,信度及效度又何在?又如何能讓人信服地作為評估的指標? 席中,我半帶玩笑半帶威脅地告訴執行長,如果高等教育評鑑中心敢將這種資料作為評鑑的依據,我們有一批人已經等著出來再開一次研討會,好好聲討這樣的評估機制! (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教授) |
|
(回目錄) |
長期徵稿啟事 |
|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 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