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第234期 塞爾維亞人心中的聖地--科索沃
 http://www.wordpedia.com 每週三發報|2008.02.20 
研發學習科技‧創新知識價值
【第234期】塞爾維亞人心中的聖地--科索沃


遠流影音館2008全心推薦:生命教育系列、心靈探索系列

豐富你的腦袋,照顧你的口袋!智慧藏全系列知識產品46折起


  「英文環境」直接影響 學習英文的效果,《視覺系英文》透過實景照片,帶你到北美實際生 活環境中學好英文。
  >>我要學英文

西元14世紀時,塞爾維亞人建立了巴爾幹半島上最強大的帝國,領土包括色薩利(Thessaly)、伊庇魯斯(Epirus)、馬其頓,及現今的阿爾巴尼亞和蒙特內哥羅全部、東波士尼亞的大部分和現在的塞爾維亞,向北遠至多瑙河。成為塞爾維亞民族歷史光榮的象徵。在統治者「史帝芬‧杜香」(Stefan Dusan,1331-1355)死後,帝國也隨之瓦解。

土耳其趁虛而入,雙方於1389年6月28日在當時塞爾維亞首都北部的科索沃原野決戰,結果賽國和半島上其他基督教邦國組成的聯軍敗戰,塞爾維亞成為土耳其的附庸,1459年被正式兼併,土耳其人統治該地達300多年之久。

「科索沃戰役」塞爾維亞人雖然戰敗,卻視之為抗敵衛教保鄉的聖戰,讓科索沃成為塞爾維亞人心目中的「聖地」。這也是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宣佈脫離塞爾維亞獨立,塞爾維亞人難以接受的歷史背景因素。

【東方 vs. 西方】

【東方觀點】

科索沃會戰
Kosovo﹐Battle of

【摘  自】中國大百科全書
【漢語拼音】Kesuowo Huizhan
【中文詞條】科索沃會戰
【外文詞條】Kosovo,Battle of
【作  者】李木蘭

知識分類:分類檢索/軍事/軍事科學/〔世界軍事史〕/〔著名戰爭﹑戰役〕/科索沃會戰

1389年,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聯軍在科索沃盆地同入侵的奧斯曼土耳其軍隊進行的會戰。是年,土耳其蘇丹穆拉德一世率軍約3萬人侵略塞爾維亞﹔塞爾維亞大公拉扎爾一世‧赫雷貝爾亞諾維奇率塞爾維亞、波斯尼亞等國聯軍約2萬人奮起抗擊。6月28日,兩軍在塞爾維亞南部科索沃盆地展開激戰。開始時,塞軍英勇奮戰,一度迫使土軍後退,並在戰鬥正酣時派封建主米洛什‧歐比利克(或柯比利克)潛入對方帳幕將穆拉德一世殺死,引起土軍混亂。穆拉德一世之次子巴耶塞特一世接替其父指揮土軍作戰。塞軍進行了英勇的抗擊,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拉扎爾一世和許多將領被俘遇害。塞爾維亞從此淪為奧斯曼帝國的附庸,但人民一直堅持反抗鬥爭。此次會戰是塞爾維亞歷史的轉折,從此開始遭受幾個世紀的異族統治和奴役。這次會戰表現了塞爾維亞民族抗擊外來侵略的英雄氣概,塞爾維亞人民迄今仍紀念這一歷史事件。

【西方觀點】

科索沃戰役 (1389~1448)
Kosovo, Battle of

【摘  自】大英簡明百科
【中文詞條】科索沃戰役 (1389~1448)
【外文詞條】Kosovo, Battle of (1389~1448)

知識分類:世界歷史篇>史學與歷史事件(運動、條約、戰役)

在科索沃的塞爾維亞省發生的兩次戰役。第一次(1389年6月13日)是發生在塞爾維亞人和由蘇丹穆拉德一世領導的鄂圖曼土耳其人之間,其結果是塞爾維亞人瓦解及由於土耳其軍隊的包圍使拜占庭帝國崩潰,雖然塞爾維亞人採用狡猾的手段暗殺了穆拉德一世。這場戰役使塞爾維亞人在三個世紀內都俯首稱臣,對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來說一直是件重要事件。

第二場戰役(1448年10月17~20日)是在鄂圖曼人和匈牙利-瓦拉幾亞聯軍之間進行的,該戰役終止了基督教十字軍想把巴爾幹人從鄂圖曼的統治下解放出來的最後一次重要努力。亦請參閱Ottoman Empire。

科索沃
Kosovo

科索沃自治省境內的格拉查尼察(Gracanica)修道院 Tanjugfoto BGD By courtesy of the Bil Baird Collection; photograph, Zbigniew Gajada

【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 科索沃
【外文詞條】Kosovo

知識分類:世界地理篇>行政區及其他

亦稱科索伏。阿爾巴尼亞語作Kosova。

塞爾維亞共和國一個區,位於塞爾維亞西南部。南鄰馬其頓,西連阿爾巴尼亞,西北為蒙特內哥羅。1998年科索沃爆發分離派叛亂,進而成為國際危機,包括1999年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對南斯拉夫發動空襲。面積10,887平方公里(4,203平方哩)。人口約2,325,000(2001)。

科索沃省的地形大致包含二個山區盆地。東部的科索沃盆地屬於北流的錫特尼察(Sitnica)河流域。盆地內主要城市是普里什蒂納(Pristina,省會)和科索夫斯卡-米特羅維察(Kosovska Mitrovica)。西部的梅托希加(Metohija)盆地位於阿爾巴尼亞的邊界,屬於白德林(Beli Drim)河流域,主要城市是佩奇(Pec)和普里茲倫(Prizren)。科索沃的礦物資源包括褐煤、瀝青和非鐵金屬。其土壤在巴爾幹半島國家中屬於最肥沃之列,有利於種植穀物(大麥、小麥、玉米)、水果和蔬菜,還有煙草等商業作物。然而,該省是塞爾維亞最低度開發的地區之一。

在中世紀晚期,科索沃地區位於奈馬尼亞王朝(Nemanjic Dynasty)時期塞爾維亞帝國的心臟。在12世紀中期到14世紀中期之間,該區添加了許多東正教的紀念建物,例如代查尼修道院(Decani Monastery, 1327~1335),有1,000多幅濕壁畫;200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其為世界遺產保護區,兩年後範圍擴至其他幾座修道院,包括普里什蒂納附近的格拉查尼察(Gracanica)修道院,有14世紀的濕壁畫,以及列維薩聖女教堂(Church of the Virgin of Ljevisa)。然而,在1389年普里什蒂納西方發生的科索沃戰役中,鄂圖曼帝國的軍隊擊敗塞爾維亞的聯合部隊。到15世紀中期,土耳其人已在塞爾維亞各地(包括科索沃)建立直接統治。

自8世紀以來,科索沃的居民一直是阿爾巴尼亞人與斯拉夫人的混種。然而,在鄂圖曼征服以後,科索沃一部分信仰基督教的居民向北方和西方遷徙到其他領土,其他許多人改信伊斯蘭教。1699年奧地利入侵(當時許多塞爾維亞人與入侵者站在同一陣線)失敗以後,更多塞爾維亞人加入了撤退的奧地利軍隊。

該區的人種平衡穩穩地偏向阿爾巴尼亞人,1766年廢除佩奇的塞爾維亞正教牧首區,使科索沃作為塞爾維亞文化中心地位的重要性大減。科索沃後來象徵著塞爾維亞民族壯偉的黃金時代。史詩傳統出現了,其中科索沃代表著塞爾維亞的民族苦難和冀望。人種上的阿爾巴尼亞人也認同該區,到19世紀晚期,普里茲倫已經成為阿爾巴尼亞文化和民族自覺的重要中心。

塞爾維亞在19世紀早期從土耳其獲得獨立,1913年重新掌握科索沃,1918年科索沃隸屬於新成立的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帝國(即後來的南斯拉夫),成為塞爾維亞的一部分。1920年代和30年代,塞爾維亞試著重新安置科索沃境內的塞爾維亞人,卻遭到當地阿爾巴尼亞人阻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義大利幫助下,科索沃短暫與鄰近的阿爾巴尼亞統一。到了戰爭末期,南斯拉夫新生的共產黨政府粉碎了科索沃境內阿爾巴尼亞人想要與阿爾巴尼亞統一的反叛。戰後,新聯邦制南斯拉夫政府准予科索沃自治區(後來成為自治省)的地位,隸屬於塞爾維亞共和國,也持續壓制該區阿爾巴尼亞人的民族情緒。

從1960年代中期起,聯邦政府遵循著更為容忍的政策,鼓勵阿爾巴尼亞人的民族認同,使阿爾巴尼亞人在省和聯邦的行政地位中有所提升。該省的阿爾巴尼亞化也受塞爾維亞人快速移居都市地區的刺激。塞爾維亞人進行移民而阿爾巴尼亞人出生率較高,結果,阿爾巴尼亞人所占的人口比例從1946年的1/2到1981年的3/4和1991年的4/5,到那時,塞爾維亞人的比例已降到1/10左右。

在1974年生效的聯邦憲法之下,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只是名義上的,其實是一個共和國。然而,1973和1979年國際能源危機急速升高,南斯拉夫經濟受到越來越大的壓力,共和國之間對於援助低度開發地區的議題產生越來越深的衝突。1981年,省內發生嚴重的內部動亂。

在為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而交易的激烈過程中,塞爾維亞政治人物開始憎惡科索沃人與其他南斯拉夫共和國代表合作的能力,其作為甚至違反了南斯拉夫的利益。塞爾維亞人對科索沃境內情況的屈辱感被米洛舍維奇(Slobodan Milosevic)一掃而光,他是一名勢力日增的政治人物,利用塞爾維亞的悲哀,幫助他在1987年成為塞爾維亞共產黨的領袖,1989年出任塞爾維亞共和國總統,藉此支配了南斯拉夫政府。成為總統後不久,米洛舍維奇剝奪了科索沃的自治地位,由塞爾維亞人直接控制該省的行政。當該省的阿爾巴尼亞人對這些措施進行激烈抗爭時,1990年米洛舍維奇把南斯拉夫軍隊派至科索沃,解散該省的議會,關閉了使用阿爾巴尼亞語的學校。同年9月,在官方不予承認的公民複決中,科索沃人壓倒性票決從塞爾維亞和南斯拉夫分離出來。

聯邦政府為經濟上援助該省而付出代價,塞爾維亞對科索沃阿爾巴尼亞民族主義的反應強烈,都是造成1991年南斯拉夫聯邦解體的原因。1992年南斯拉夫組成新的聯邦,而僅包含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2003~2006年以這個名字稱呼)。南斯拉夫組成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共和國最終於2006年分離。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面對南斯拉夫政府顯然想要利用軍隊來對付他們的情況,對塞爾維亞的控制採取一種被動而非暴力的抵抗過程。在和平主義者魯戈發(Ibrahim Rugova)領導下,他們組成自己的阿爾巴尼亞語學校及其他民間機構的網路。

藉著不合作運動以從塞爾維亞支配的南斯拉夫政府贏得獨立或甚至自治地位,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人逐漸受到失敗的挫折。雖然大部分阿爾巴尼亞人仍然致力於非暴力運動,1996年卻出現了科索沃解放軍(KLA),這是著手攻擊科索沃境內塞爾維亞警察的阿爾巴尼亞人小型游擊組織。有了從阿爾巴尼亞所獲得的武器,科索沃解放軍在1997年發動攻擊,促使1998年早期南斯拉夫軍方在叛軍控制的德雷尼卡(Drenica)地區進行大規模鎮壓。這次塞爾維亞軍事行動有不分青紅皂白的暴行,使得成百上千的新兵加入科索沃解放軍的行列,到夏季為止,科索沃解放軍與重型裝備的塞爾維亞軍隊之間已經發生廣泛的戰鬥。塞爾維亞軍事策略使成千上萬阿爾巴尼亞村民流離失所,到了夏末,這些難民的困境已經成為國際嚴重關心的對象。

國際調停者(尤其是美國人)一再與塞爾維亞代表及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代表會面,試圖止息戰鬥。1998年11月協調出一份停火協議,同年底,塞爾維亞對科索沃解放軍展開大型攻擊,協議解體。1999年2月在法國朗布耶(Rambouillet)舉行和談,到3月中旬仍無確定結果,北大西洋公約組織隨即對南斯拉夫特定目標進行空襲。塞爾維亞對阿爾巴尼亞裔科索沃人展開廣泛的種族清洗運動以作為回應,到6月為止,驅逐了數十萬難民到鄰近的阿爾巴尼亞、馬其頓、蒙特內哥羅。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轟炸持續到6月和平協議達成時,協議要求塞爾維亞軍隊從科索沃撤離,由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和平部隊取而代之。1999年科索沃開始交由聯合國託管。當開始執行這些條款時,科索沃難民開始回歸該省,而塞爾維亞人(有時得面對零星的報復行動)則開始逃離該區。

2005年聯合國就科索沃的未來問題開始談判,2007年聯合國全權公使提交了一項計畫,為科索沃的自治打下基礎,但因不符阿爾巴尼亞人所要求的完全獨立而喊停。然而,科索沃阿爾巴尼亞人迅速贊同的計畫卻又遭塞爾維亞政府不妥協派的反對。

英文原文作者/阿爾科克(John B. Allcock, 英國布拉福大學東南歐研究單位主任)

TOP

科索沃衝突 (1998~1999)
Kosovo conflict (1998~1999)

【摘  自】大英簡明百科
【中文詞條】科索沃衝突 (1998~1999)
【外文詞條】Kosovo conflict (1998~1999)

知識分類:世界歷史篇>史學與歷史事件(運動、條約、戰役)

發生於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科索沃的族群內戰。1989年塞爾維亞總統米洛塞維奇(Slobodan Milosevic)取消科索沃的憲法自治權,並對占科索沃省境內九成人口的阿爾巴尼亞裔展開大規模鎮壓。科索沃人民另外組成影子政府,開始進行非武力對抗。1998年緊張情勢升高,演變成警察與科索沃解放軍(Kosovo Liberation Army; KLA)的武裝衝突。調解團體(美、英、德、法、義、俄)提出統一政策,要求雙方停戰、塞爾維亞特種警察及軍隊無條件撤退、釋放難民以及無限期接受國際監管。米洛塞維奇同意了大多數的要求,但是卻未履行承諾。聯合國安理會嚴厲譴責塞國不當使用武力,包括所謂的「種族淨化」(屠殺及驅逐其他族群),並提出一分武器全面禁運案,但暴力鎮壓卻仍有增無減。各國後來在法國朗布耶(Rambouillet)舉行外交調停時,米洛塞維奇方面的軍隊和坦克卻又出現攻擊行動。談判因此破裂,塞爾維爾再次出動軍隊進行新的殺戮,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軍隊也開始轟炸以防止人道悲劇。由於塞爾維亞殘酷殺人的消息不斷傳出,科索沃的難民乃大量湧向鄰國阿爾巴尼亞及馬其頓。北約進行了十一周的轟炸,轟炸點並延伸到貝爾格勒,塞爾維亞的基礎建設受到明顯的破壞。在北約和南斯拉夫於1999年簽署合約後,轟炸行動才停止,合約規定塞爾維亞撤軍,並讓一百萬名阿爾巴尼亞裔難民以及五十萬被迫遷移到其他省份者,都可以重返家園。

TOP


取消訂閱本電子報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貼節錄

智慧藏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100 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 2 段 81 號 8 樓
電話:(02)2393-6968  傳真:(02)2393-6877
如有任何意見請E-mail至:service@wordpedia.com
©2003 Wordpedia.com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IE5.0以上版本 800x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