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上一則關於書套的報導,內容提到彼岸在小學開學首日,家長提出為了響應環保,各大超市杜絕使用塑膠袋,書套怎還是一如既往以塑膠為材質?況且書本大小各行其是,實在教人無所適從。
我抬頭瞥見前段時間朋友為慶賀我搬遷入新屋,特地裁製的可愛書套,儘管她自謙地說,十分粗糙但我卻感覺無比溫暖,嘿,一個專屬我的書套、而且絕無僅有,這是事實但不是重點,價值連城的是她溫暖的心意,而且這正是我所渴求的物件,那就是很棒的禮物。
對書套的初使印象也是國小階段,屬於我的年代,盛行的是「哈比書套」,散見於各區住宅式書店,當時書籍的尺寸變化不大,偶有異類,家長則會用多餘的月曆紙代為包裹,雪白的紙張在外,風景圖片和日期、星期數字在內,我總著迷裁剪、折收的過程,家長總能在絲毫不耗損紙張的情況下,將書本包妥完善,直到今日我始終沒能抓住箇中訣竅,如果你曾收到我包裹的禮物,當可以理解我的技巧有多麼拙劣。
愛比較的性格究竟是來自於家長還是天性?
書套的精美與否成為同學相互炫耀的物件之一,制式的學生制服沒有優劣美醜之分,但是否熨燙齊整就是區別,於是連同也抗衡起穿戴的整體感受是否美麗。你不得不承認有些人就是適合穿制服,再呆板的形式就能教他們穿出生動的曲線。我呢?當然不是那類人。因此此生都盡其所能地避免讓自己必須穿戴制服,然而是否也因此造就了自己潛意識地逃離關於所謂的制式?談不上離經叛道,但也為能循規蹈矩,關於人生的諸多選擇,我未曾後悔也沒有遺憾,只是知道自己努力為自己的選擇負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