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8-02-25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失真走味的228
擁抱核能抗暖化?



【社論】
失真走味的228
 
 

有關228事件的真相,許多方面至今仍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20年來卻已經被執政者當作工具,大事宣揚,賺取政治利益,例如228事件的死亡數字,就是被一魚數吃的典範。

史明的推測是極早的,也是極誇張的,他推論說,1953年台灣人口因「行蹤不明」而被除戶者達十數萬人,無疑其中絕大多數是在228事件中被殺害的;彭明敏說,一般估計台灣人在數週之內死了一萬到兩萬之間;李登輝1999年出版《台灣的主張》稱,白色恐怖下的犧牲者,或許超過3萬人;賴澤涵等學者在史丹佛大學發表的研究報告認為,被殺的外省人和台灣人可能多達8千人。

1992年李登輝政府著手補償228受難者,開始接受及審查家屬或本人申請,直至2004年,「行政院228事件紀念基金」共審查補償案件2,710件,成立2,247件,其中死亡681件,失蹤177件,假設失蹤者當時全被殺害,死亡人數總共858人,還不到一千人,如果把那些本人已死亡、家人失散、無後人遺世或拒絕申請者加進去,將死亡人數加一倍,則僅達1,716人,加兩倍也不過2,574人,是上列諸公所稱數字中最小數字的3分之1不到,足見這個事件被學者與政治人物誇張到什麼程度。

現在民進黨又敲鑼打鼓要苦行,舉辦「為台灣祈福,愛、信任、228」,營造出「台灣主體保衛戰」訴求,並結合入聯、返聯公投,以10萬人挺長昌,步行從板橋進入台北中山足球場大會師,次日起展開一連串「眾神護台灣」活動,最後於3月16日舉辦「民主台灣,行動一百」全台逆轉活動,為的就是要扭轉謝長廷目前選情的劣勢,然而這些人沒想到,當他們如法炮製過去消費228的老套時,有人已經在為總統敗選大舖後路了。

陳水扁說「寧可敗選,也要公投」,並說「長長久久護台灣」,明眼人當可看出,他對謝長廷的當選與否根本毫不在意。原來「公投綁大選」就是為了選總統的,現在出現「公投妨大選」的情勢,而且明顯有「公投不過關」之虞,他明的不敢停辦公投,暗的卻在搓「公投圓仔湯」,但是立院拒絕提出「中性第三案」,謝長廷又不同意發動「防禦性公投」,他索性把心一橫,寧可謝長廷敗選,也不接受李登輝的建議,讓「公投與大選脫鉤」,免得自己喪失將來左右政壇的空間。他甚至毫不避諱使用馬蕭陣營的雙關語「長長」(蕭萬長)「久久」(馬英九),漲馬英九之志,滅謝長廷的威風,這對正在努力輔選的綠營選民而言,真是情何以堪?

228事件的真相如何?沒有人真正關心,但是民進黨的政治人物,每到228這一天,一定不會忘記再來消費它一次,只是這一次卻被一個該下台而未下台的總統看衰,使他們努力消費的效果大打折扣。

(回目錄)



【左右看】擁抱核能抗暖化?

【左看】
不只是能源問題
厲卓正/學運工作者

李遠哲公開發表支持續建核四的意見後,引起一波關於核能發電與能源問題的熱烈爭論。然而無論是就「核能發電」本身進行討論、抑或從看待能源的角度探討應該開源或節用,究其根源仍是台灣社會未來要選擇哪一條道路的問題。

就表面現象而言,核能發電的產量效率確實優於水力風力發電;且除了核廢料處理問題較為棘手外,其發電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也低於火力發電。因此,若將台灣的自然條件、土地面積等項目納入考量範疇,同時又必須兼顧「減低溫室氣體」,核能發電似乎的確是「不得已的最佳選擇」。

然而,這種「相權取其輕」的邏輯之所以能夠成立,是以「維持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發展模式」為前提。但即便台灣人民一致選擇走向這條發展道路、一致堅決擁護興建核電廠,水力資源有限的台灣是否真能讓耗水量龐大的科學園區「維持穩定營運」?台灣的空氣品質與土壤又能承受污染多久?何況就算不存在前述問題,此種生產與消費皆處於無政府無節制狀態的發展道路,又豈符合「減碳」標準?

因此,李遠哲公開支持續建核四,不僅意味著李個人對於能源與經濟發展的想像已陷入技窮的窘境,更反向刺激吾人重新思考:倘若不要高耗能高污染的「科技產業」,台灣未來應選擇哪條道路?




【右看】
應推動全民減碳
江仰德/文字工作者

日前中研院長李遠哲以減碳為名,公開發表支持核四續建的看法。儘管眾人皆知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與能源耗用狀況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然而耗用能源、排放溫室氣體的來源單位千百種,若真要追求減碳成績,李遠哲此番言論仍陷入了只思考產業部門如何減碳的思維窠臼。

首先,石化、鋼鐵、水泥、造紙、人纖這五大耗能產業近年即已推動自願性的減碳措施,且根據統計,近年來此五大產業的減碳措施皆已達成原先設定的減碳目標,而若要以所謂的「再生能源」作為取代既有電力、進一步減碳的手段,憑台灣的自然條件亦有先天之難。換言之,繼續將減碳的焦點目標鎖定於產業部門,實難再有顯著成效。

再者,當前台灣溫室氣體排放量中,住宅暨一般營業場所即佔13%;運輸業排放量更佔17%,亦即一般民眾日常排放的溫室氣體已在排放總量中佔去3成之多。換言之,此時最具有節能減碳潛力的,實是一般住商與運輸業,而非早已飽受輿論壓力的產業部門。

產業部門的溫室氣體排放固然仍須促其降低,但同時每一位生活於這座島上的民眾亦不能自外於節能減碳運動。故比起選擇核能電廠,積極宣導一般民眾節約用電耗油、藉助政策協助運輸業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是政府能作且更該作的要務。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