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會常務理事/陳炳煌
(專長:生態學.環境影響評估;現任:東海大學環科系教授.)
前美國副總統高爾的影片「不願面對的真相」於去年獲得電影界最高榮譽的奧斯卡二個獎項。不久高爾本人又獲得諾貝爾和平獎,使得已經熱門的「全球暖化」環保議題在全球媒體充分報導而成為當代最重要的環保議題。
「地球發燒」的後續發展可能會對國際經濟,政治,甚至於文化產生既深又廣的影響。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台灣當然也會被波及,因此如何妥善因應以確保國家安全和國家競爭力,值得國人深思,其理由如下:
1. 外交事務的壓力與機會:大氣科學家提出地球增溫的警告由來已久,一九九二年聯合國地球高峰會因而簽訂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再經京都議定書約定各主要工業國家管制溫室氣體排放的額度和期程,且已在俄國加入確認後生效。我國目前並非聯合國會員國,並未正式參與這些國際事務的過程,但是國際貿易是我國國家安全與國家競爭力的命脈所在,因此雖非締約國,卻不能也不應自外於國際社會。
多年前的犀牛角事件原由英國一個中型環保團體起事,我國一時大意,後來擴大成為美國國會都要抵制購買我國商品的殷鑑不遠,如果不能記取教訓,已經困難的外交恐會雪上加霜,妥善因應,則可望開展國際參與的空間。
2. 災害防治的壓力與機會:氣候變遷最大的衝擊其實是對我國遠離災害的努力。大氣科學家估計極端異常氣象出現的頻度會增高,幅度會加強,這種預測已逐步應驗,近年歐洲大熱浪,巴黎熱死一萬多人,美國卡翠納颶風造成數千人命損失的海岸潰堤事件,都是記憶猶新的事。
颱風是台灣的主要自然災害,颱風帶來的超大降雨常形成可怕的水患,九二一大地震後,許多山坡地一遇大雨就形成土石流。除非大氣科學家的估計有誤,否則我們就要對超級大颱風有所準備,否則後果不堪設想。如果我們痛定思痛,放棄人定勝天的傲慢與偏見,不再與水爭地,改採與自然共生的治水策略,則可能因禍得福。
3. 產業經濟的壓力與機會: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基本上很難兩全其美,重污染耗能源的工業更具高衝突性。工業先進的歐、美、日等國家在國民環保意識抬頭後,鄰近人口密集地區的這類工業必須非常積極賣力的進行有效的污染防治,還要認真的敦親睦鄰,否則不是轉型,外移就是關門大吉。其中爭論的核心議題常常是空氣污染對健康的衝擊。
如今因地球發燒又增加溫室氣體排放的難題,這當然對產業新增壓力。我國的工業發展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政府和產業對傳統環保和氣候變遷新議題的認知如何?準備又如何?只要看看二次能源會議都少有作為的不了了之,國家永續發展會議最大的共識是雙方承認沒有共識,這怎不讓國人憂慮心急?因此我們建議還是要向先進學習,看看南加州如何在污染工業外移後仍能維持經濟活力,看看德國如何訂下核電落日條款還能提升國力。危機也是轉機,如果我們能在綠色產業的藍海策略上及時努力,台灣奇蹟的第二春並不是夢,願國人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