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8-03-03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許信良的基度山
清大研究生疑過勞死



【社論】
許信良的基度山
 
 

這次總統大選的可能演變結果,與其說是二次政黨輪替,不如說是民進黨本身的脫胎換骨,也就是說執政黨在敗選失去政權之後,黨內碩果僅存的優質黨員聯合因「劣幣驅逐良幣」遭逼走的優秀同志,重新整頓「風中殘燭」的新在野黨,將黨內劣質黨員所群聚的惡勢力瓦解,高舉「民主、反貪、公平、正義」的新旗幟,再度凝聚在野力量,發揮當年黨外在國會以寡擊眾的精神,嚴格監督新的執政團隊,一旦新的執政黨又再表現出貪腐無能、失政敗德,便號召人民在4年或8年後,進行第3次政黨輪替的鬥爭,而台灣也只有這樣不斷地政黨輪替才會有遠景,才能越變越好。

許信良所代表的反扁力量此時出來挺謝長廷可能有兩種意義,其一是對馬英九的不信任,馬英九曾經兩次打壓反扁的社會運動,第一次是在319槍擊疑雲中用水柱驅退包圍總統府的群眾,第二次是在倒扁運動中阻止並抬離台北火車站前忠孝東路上的紅衫軍,讓人覺得馬英九反扁的意志不堅、立場不穩;其二是許信良在民進黨內向來與陳水扁水火不容,許信良的總統之路幾乎可說是遭陳水扁一路封殺到底,最後還落得三振出局、掃地出門,這對一個曾是中壢事件的英雄,曾兩度擔任民進黨黨主席的政壇老將,是何等的打擊?所以趁著謝長廷想與扁切割之際寒冬送暖,儘早建立統一戰線,集結黨內的反扁力量,等選後再演一齣「基度山恩仇記」。

但是這種思維與作法卻有一些盲點。首先,謝長廷也不見得可靠,君不見謝長廷後腳才跨出紅黨總部,前腳即踏入扁友會的場子,扁謝兩人勾肩搭背、拉手造勢,扁要「當永遠的長工」,謝替扁抱委屈,扁謝連體嬰有可能化成謝臉扁身,只是帶著謝長廷面具的陳水扁,許信良不就枉然白搭了嗎?其次,選舉結果如果是馬55%對謝45%,陳水扁一定又會振振有詞地說,基本盤有增無減,公投綁大選策略成功,就像他在立委選輸後只怪選制、不檢討自己一樣,許信良挺謝不正助長這種情勢嗎?所以只有謝長廷大輸,才能真正堵住陳水扁嘴,也才能讓扁謝分割成功。

再者,扁「看守政府」並沒有閒著,一面假公濟私籌設鐽震公司,企圖選後壟斷龐大的軍購市場;一面賤賣華揚史威靈,讓虧損國庫121億台幣成為既定事實;又要五鬼搬運將圓山飯店公產轉為私產,三者都在避免受到應有的監督及追究,以遂國庫通私庫的目的,有錢就可以呼風喚雨,日後許信良能奈陳水扁何?況且,張內閣至今已開支票超過5千5百億,預算不僅跨過520,甚至跨過民國100年,都是讓新政府無法順利革新的拆爛污手法,現在及未來遭受痛苦的都是人民。為百姓請命,希望擺脫陳水扁的亂政敗國,還請許信良等人稍安勿躁!

(回目錄)



【左右看】清大研究生疑過勞死

【左看】
勞動人權方為根源
厲卓正/學運工作者

據報載,一名就讀於清華大學應用材料所的童姓研究生疑似因為長期過勞而猝死,部份論者由是提出「強化價值觀與健康概念之教育」之主張。此類觀點固出自善意,但按其背後邏輯,實屬緣木求魚之舉。

就醫界定義而言,「過勞死」乃指在工作量超過負荷之狀況下,或因引發心血管疾病、或因疲勞而致抵抗力下降併發其它疾病而猝死。換言之,無論就語源或醫學定義,皆與「超過工作者所能負荷的工作量/工作壓力」有關。

然而,以童姓研究生為例,檢視其工作量與工作壓力的來源,則所謂「強化價值觀與健康概念教育」之主張便格外令人啼笑皆非——若非課業與學位在某種程度上象徵著就業競爭的籌碼;又若非各式「符合資方要求的員工才能保住飯碗」之類的意識型態猖獗熾盛、甚至滲入校園中,對就業預備隊起著代行規訓的作用,童姓研究生何苦讓自己長期處於過勞狀態?這些根源又豈是將結構問題矮化為個人問題的「強化價值觀與健康概念教育」所能破解?

綜而言之,童姓研究生之死,實是勞動人權低落所衍生的現象。若不能重新將此真正的根源揪出,並採取對症下藥的行動,則可以預見在童姓研究生之後,仍會有更多人為了自保飯碗而枉死。




【右看】
應倡多元價值教育
江仰德/文字工作者

清大研究生童冠博疑似因過勞猝死後,童父請求清華大學追頒學位卻遭到清大校方婉拒。童姓研究生之死確實令聞者感到不捨與惋惜,然而是否需要透過「追頒學位」才能肯定死者生前的努力,卻值得吾人深深省思。

過去學歷的確是被用來衡量一個人的工作能力與社會地位的主要標準。雖然在當下的台灣,不具文憑卻仍能在社會上為自己爭得一席之地的故事屢見不鮮,早已鬆動了「學歷文憑是衡量個人成就的唯一可信標準」這項迷思的影響力。然而,童姓研究生之死卻揭示了一項殘酷的事實:儘管舊時代的迷思業已鬆動,卻新思維仍不足以在現實上挽救童姓研究生等寶貴的生命。

追本溯源,童姓研究生的生命歷程和一般所謂的「資優學生」並無太大差異——自幼埋首課業,鮮有管道接收各種來自社會各界的新訊息,更遑論親自體驗社會脈動與價值變遷。加以在受教過程中,無論學校教師或補習家教,所灌輸的無不是升學至上、課業為先等舊式思維。換言之,文憑主義的鬆動與多元價值的流行,其影響力仍未進入教育部門。

因此,要避免類似悲劇再度發生,就必須從教育過程著手,加強引導學生認識、甚至體驗文憑以外的生命價值。卸除了腦海中的迷思,才能有效降低讓下一代把自己逼向絕路的可能性。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