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8-03-04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03-04》

本期內容
  ◎環境前線:當三鶯部落變成河濱公園 
  ◎綠色建築 夢的發芽 
  ◎科學家TED大集合 催生線上生命百科全書 



環境前線:當三鶯部落變成河濱公園
  ■陳威志
2月份起,台北縣政府以三鶯部落位在行水區乃違法水利法為由,展開一連幾波的強制拆除行動,但關於行水區的劃定,縣府卻拿不出水利報告,只一再以居住在行水區隨時有淹水危機、考量居住安全,且已有國宅安置計畫來回應部落居民。不過下一個即將面臨拆遷命運的溪洲部落,卻在更早之前已悄悄發覺,自己從部落流浪到都市的棲身之所,被劃歸在「大碧潭改造計畫」的規劃之中,透過空間改造工程,將在此設置河濱公園、腳踏車道、釣魚平台、遊戲「咖啡」區、假日花卉市,甚至弄上碧潭吊橋光雕,營造一個適合人居、美輪美奐的大都會休閒形象。

居住在人潮熙攘、極端擁擠的大台北,淡水河流域沿岸的河濱公園,有籃球場、有綠地、有腳踏車道,似乎是假日時最快最方便的休閒去處;這卻讓我想起一段淡水河流域的歷史。十幾年前,當人們還把河流當成「後壁溝」時,河邊就是政府最利便取得的露天垃圾場,大家可能不知道,腳下踏的河濱綠地,以前竟是峰峰相連的垃圾山,在民間團體的監督下,政府終於開始垃圾山清除計畫;從1992年到2004年才全部清除。這當中牽扯出清運腐植土的弊案,而河濱公園與綠地似乎是政府要趕快掩蓋往昔錯誤的政策,讓民眾看不見那些「遺址」的方式。

社子島也算是淡水河與基隆河的行水區,但為何選舉時政治人物競相開支票要幫忙處理開發障礙,並且讓住宅就地合法?而行水區上的違法工廠、砂石場,以及公部門的環保清潔隊堆放的垃圾車等機具,其「合法」過程又如何重新檢驗?昔日河邊垃圾山的腐植土佔據行水區、阻礙河川水流,影響大台北防洪執行成效,就沒有合法的問題?且事後也無人可追究。「法」的詮釋空間,可以無限延伸,致使人民更覺得自身的渺小;而行水區的劃定與解釋,更加顯現出公權力一貫以「合法、正義」之姿出現的荒繆。

若非整體國家政策的失調,讓大量人口湧入台北縣市,而這些政經地位遠比中南部漢人更差的原住民,何以只能棲身於如此窘境的「淡水河邊」?以前河邊不受重視時,他們可以不怕人趕地安然居住;現在政府為了政績而用來「美化縣容」,他們則成了都市的毒瘤。這樣「驅除韃虜」的魄力與決心,怎不用在當年來處置那些峰峰相連的垃圾山與掏空土地的砂石廠?

假日在腳踏車步道的休閒之地,竟是都市原住民在面對城鄉差距、農業難以發展而流浪到都市後的棲身之所;所倚的河邊咖啡廳,竟是「起造」城市規模,卻總游離於城市末端的版模工、礦工與泥漆匠;都市人,若換個角度感受這些邊緣人的「難堪」,怎不感到一絲汗顏?

要河濱公園、要休閒空間,大家都樂見其成,但都市原住民居住河濱地的事實,其背後隱藏了更多社會結構的問題,諸如城鄉發展差距、河濱地利用、國土規劃等現象,這社會難道不能透過這次事件,做更深入的對話與討論?公部門近年來推動的河川巡守員,難道不能結合這些部落居民的力量,就近監督砂石廠如何暗地埋管、偷排廢水?

有淹水的疑慮,縣府會幫有力的建商、有票的居民蓋堤防或用其他可能的辦法來解決,卻只能有一種最粗暴的方式來對待三鶯部落的居民。請別再以綠色為名,行欺負弱勢之實;別以大眾休閒之名,行壓迫弱勢之實。縣府的「綠色推土機」,要把起造城市的人趕走;台北縣府的淡水河景觀政策,應再詳細評析各種使用淡水河的人民,且要再三思量,究竟是誰在使用淡水河,再來制定相關政策,否則,淡水河似乎只剩中產階級的圖像。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執行秘書)
(回目錄)



綠色建築 夢的發芽
  ■倪世傑
古巴總統、世界共產主義運動領袖卡斯楚(Fidel Castro)於上月宣告退位,在美國的經濟制裁下,古巴的物質資源是相當缺乏的,也因此在3年前,卡斯楚宣布開始推動淘汰費電的傳統燈泡,改採省電燈泡照明。一直到去年,澳大利亞才禁止使用鎢絲燈泡。之後,英國、加拿大、紐西蘭、委內瑞拉及智利等國也展開限制使用白熾燈泡的立法,推動節能。

小小一個燈泡,能對節能產生多大的影響?這的確是一個相當有趣的問題。過去,我們總是將二氧化碳的排放鎖定在工業與交通運輸方面,卻往往忽視身邊的小零件對節能的影響,燈泡就是一例。去年提出的「峇里行動計畫」(Bali Action Plan)中,就注意到這一點。在提高能源效率方面,就提到必須特別是在運輸、工業與建築物規劃中都必須顧及節能效應。身處在每一個建築物中的燈泡,就不再只是發光照明的燈泡而已,建築也不再只是遮風避雨的工具,它必須要對節能做出貢獻。

去年底,英國政府提出它關於建築物必須達成全面零碳排放的計畫,建築物的排放量可佔碳排放總量的30%以上,所以從建築物減碳下手會幫助英國達成《京都議定書》的減排目標。非住宅建築(學校、旅館、工廠、醫院……)占英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8%,2007年12月,英國綠色建築委員會(UK Green Building Council)發佈的報告要求所有非住宅建築物到2020年實現零碳排。而所有的新建住宅都必須達到2016年實現零碳排放的要求。以強硬左派聞名的英國倫敦市長李文斯頓(Ken Livingston)更於上個月底提出發佈要求非住宅建築物未來全部達零碳排放的呼籲,希望數年內可將倫敦所有公共建築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25%。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李文斯頓市長計畫倫敦將從今年10月份開始對進入倫敦市中心的四輪驅動汽車和其他高油耗豪華轎車收取每天25英鎊(約新台幣1,532元)的進城費(現為8英鎊),因為這些車輛比排污量最少車輛的污染高出4倍,藉以降低高耗能運輸工具使用的動機。德國保時捷(Porsche)汽車公司對此立刻展開反擊。

讓我們再回到建築本身。以住房為例,住房在興建的時候就會製造大量的污染,比如說,敲掉之前的水泥與磚塊,這些廢棄物本身該往何處去?一般而言都是找個地方掩埋,所以,水泥式的建築,在非都會地區,能免則免。再來就是新建築內部的能源利用問題。在今天的台灣,建築能源消耗的狀況十分恐怖,都市玻璃帷幕大樓不知吃掉多少空調的電費,而在一般建築中,資源循環利用是不會出現在建築師規劃中必要的設計。英國已有公司推出環保住房,首先,住宅屋頂裝有太陽能熱水器和風能發電機,利用可再生能源發電。洗衣、洗澡等產生的廢水可蒐集起來用來沖洗廁所。從屋頂流下的雨水流入花園加以收集,用於澆花。牆壁夾層一律填充羊毛隔熱層,最大限度地減少熱量的流失和輻射。由於房屋的密封性良好,室內空氣的更換由普通住宅的每小時10次降低為每小時1次。

針對建築的環保問題,1995年由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US Green Building Council)建立的的綠色建築評估體系(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al Design Building Rating System, LEED)可說是當前最完善的環保建築評量標準,他們從可持續場址、有效利用水資源、能源與環境、材料和資源、室內環境質量和創新設計等6個方面對建築項目進行綠色評定,消費者往往會覺得這是不是又是像油電混合車PRIUS之類有錢人才負擔得起的新環保玩意,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經過調查後,發現如要「綠色建築評估體系」的認證,額外成本在0到3%之間。比起昂貴的房價,環保一點並不會帶來更高的成本支出。

今天,就連對岸的中國也開始大搞環保生態城。英國首相布朗(Gordon Brown)於今年一月在上海與上海市長韓正共同見證「中國可持續發展生態城市項目備忘錄」的簽署。根據這一備忘錄,中英兩國將合作把崇明東灘開發為全球首個可持續發展生態城市。在東灘生態城中,最高建築僅8層,城區有充足的步行空間,公共交通車以燃料電池為動力,推動電動機車與自行車的使用。市區內將建立集水、水處理與再利用系統,8成的固體廢棄物實現循環利用。在能源方面,生態城發電依靠以海風為動力的風電場,而燃燒的有機廢棄物也能「放電」,崇明東灘將成為世界第一座二氧化碳零排放城市。

台灣的環保運動曾經是市民運動重要的一股力量,隨著環保運動的式微,我們對台灣環境的未來也變得「難以想像」,兩大黨總統候選人每天還在「拍來拍去」之間爭論著,從環保觀點出發,恰恰不是世界拋棄了台灣,是台灣放棄了世界。

(政大博士生)
(回目錄)



科學家TED大集合 催生線上生命百科全書
  編譯■吳萃慧 審校■蔡麗伶
一個新的線上「生命百科全書」(the Encyclopedia of Life)的前3萬頁,在26日科學家們聚首於加州蒙特利市年度「科技娛樂設計會議」(TED, 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and Design Conference)時,首次公開亮相。而這個百科全書計畫是2007年在加州蒙特利市開始啟動的。

大眾對最初3萬頁資料的回應,將成為180萬頁規模的百科全書資料的最基本設計與功能塑型,同時協助規劃內容的發展優先順序。這個百科全書預計在2017年完成。

這個生命百科全書(EOL)的執行董事艾德沃司(Jim Edwards)表示:「一旦180萬頁資訊透過這個工具集合在一起,能夠參與這個科學和弦真是令人非常興奮的事!」EOL的執行基地設在華盛頓特區的史密森納研究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

艾德沃司博士表示:「潛在的生命百科全書讀者包括專業人士、常民科學家、教師、學生、媒體人、環境經理人、家庭以及藝術家。這個網站將以前所未有的合作規模連結公眾與科學族群。」

這項計畫的快速進展受到哈佛大學威爾森(Emeritus E.O. Wilson)教授的喝采。他的一篇2003年廣被閱讀的論文中即明確倡議,我們需要一個現代化、可隨時更新的生物多樣性描繪系統。

2005年他給麥克阿瑟基金會(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的信,促成了啟動這個生命百科全書的1千萬美元種子經費,爾後史隆基金會(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很快地補注了尚缺的250萬美元。

威爾森表示:「生命百科全書的啟動,將會在科學界造成深遠且有創意的影響。」威爾森本身是一個動物學家,因其在蟻類的研究工作而聞名於世。他指出:「這個百科全書的目標不僅對我們知道的全球生命形式進行摘錄,同時也加速探索很大部分未知的物種。這項大工程有助於鋪陳各生物學分支的新研究方向。」

這個26日才初次發表的生命百科全書物種網頁的基本設計,是由「科技娛樂設計會議」及威爾森教授共同提出。

威爾森是2007年3月TED獎的得獎人之一,他是以全球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工作而得獎。在他的得獎演說中,威爾森請TED與會者幫忙他發展一個生命百科全書。

一個創新網路設計公司(Avenue A | Razorfish)承接了這個挑戰,協助製作出一部獲獎影片,並設計出百科全書網頁的基本模式。

作為科學家與決策者的一項工具,以及成為任何對生命世界感興趣者的一項資源,「生命百科全書」是以一套獨特的、由科學家與一般大眾共同合作的方式所發展成形。

在今(2008)年稍晚開始,一般大眾就能夠貢獻任何一個物種的相關文字、影片、影像及其他資訊。百科全書的正式網頁將會自這些資料中採錄最好的部分。

(環境新聞通訊社ENS)

本單元由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