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第236期 嚴冬安全備忘錄
 http://www.wordpedia.com 每週三發報|2008.03.05 
研發學習科技‧創新知識價值
【第236期】嚴冬安全備忘錄


智慧藏全系列知識產品46折起 ,倒數計時中,要買要快!

遠流影音館2008全心推薦:生命教育系列、心靈探索系列


  「英文環境」直接影響 學習英文的效果,《視覺系英文》透過實景照片,帶你到北美實際生 活環境中學好英文。
  >>我要學英文

這個冬天特別冷,除了造成大陸雪災、澎湖魚禍,一般民眾必然也深切感受到一波波冷氣團對生活帶來的影響。記得做好保暖,同時室內保持通風,以確保安全。缺乏陽光的氣候容易導致情緒低落,安眠藥可別不小心吃太多喔!

春天,即將邁步而來。

【東方 vs. 西方】

【東方觀點】

凍傷
frostbite

【摘  自】中國大百科全書
【漢語拼音】dongshang
【中文詞條】凍傷
【外文詞條】frostbite
【作  者】張是敬

知識分類:分類檢索/現代醫學/現代醫學/〔理化因子和理化因子所致疾病〕/凍傷

寒冷損傷的一種,在寒冷的作用下,局部組織發生凍結後引起的病變。是低溫引起的炎症。好發於身體的末梢部位,如足、手、耳及面部等,因這些部位暴露於體外,表面積較大,皮下組織少,保溫能力差,而熱量易發散。最多見於足部,戰時可佔病例的80~90%,平時所佔比例略低,但仍屬最好發部位。凍傷為寒冷地區冬季的常見病,凡氣溫低於0℃的場合,均有可能發生。平時多為散發性,戰時或在艱難的條件下活動(如野外作業、高山探險、災害事故發生)時往往成批發病。戰爭史上,屢見在一些戰役或戰鬥中,凍傷減員等於、甚至超過戰傷減員這種令人怵目驚心的事例。身體對寒冷的第一個反應是局部血管收縮,皮膚變為蒼白,繼之全身血管收縮,血管收縮可減少散熱,但又增加局部的血液循環不良和組織缺氧。在受冷過程中,某些末梢部位皮膚可發生血管舒縮交替,皮溫波動。但在寒冷持續作用下,組織溫度逐漸下降,以至凍結。

在組織凍結及復溫融化的過程中,冰晶的機械損傷作用、細胞內外生物化學的改變、細胞脫水等可造成細胞損傷。復溫以後,由於血管損傷,特別是血管內膜損傷,血液循環障礙較快出現,血液淤滯,血細胞破壞,血栓形成。局部的缺血、缺氧、使原已受損的細胞進一步損傷、無法修復,甚至無法存活。如果這種狀況不能及時糾正,則可能導致組織壞死。亦可出現肌肉萎縮和神經功能障礙。

寒冷損傷是寒冷引起的局部組織損傷。可分為凍結性損傷(即凍傷)和非凍結性損傷。常見的非凍結性損傷有凍瘡(在寒冷氣候條件下於暴露部位皮膚上出現的限局性紫紅色斑塊及腫脹)、戰壕足(在戰壕中遇雨雪,或下肢泡在水中時出現的寒冷損傷)和浸漬足(下肢,主要是足,在冷水中長時間浸泡而又缺乏運動時發生的非凍結性凍傷、病程進展較緩,嚴重時亦可能發生組織壞死脫落)等。這些非凍結性損傷的病因通常是長時間接觸高於0℃的潮濕寒冷環境所致的局部血液循環障礙。另外,在寒冷環境中,如果全身產熱量低於散熱量,體溫可逐漸下降,發生體溫過低。一般以體內溫度(通常以直腸溫度為代表)低於35℃為體溫過低的界限,體溫低於34℃即能損害正常的體溫調節能力,體溫低達31℃即有凍僵致命的危險。在非凍結性損傷的基礎上發生的凍傷,往往預後不良。凍傷病人由於長時間暴露於寒冷環境中,又常伴發不同程度的體溫過低。這些都是處理凍傷病人時應加以注意的問題。

發病因素 環境低溫是凍傷發病的最主要原因。局部防護不當,保暖不良,散熱量大於局部獲得的熱量,局部溫度持續下降到組織冰點以下,組織會發生凍結。人的皮膚凍結溫度平均為-3.7℃(-4.3~-3.0℃)。風和潮濕也是促進凍傷發病的強力因素。風力會擾亂衣內的靜止空氣層,具有保護作用的體外相對靜止空氣層,也因被風驅散變薄。水的導熱率比空氣大20多倍,而水蒸發時也會吸收大量的熱。這些均使體熱散失劇烈增加。

凡能阻礙局部血液循環,減少產熱、增加散熱的人體因素,均使凍傷易感性增高。如衣、鞋、手套過緊,長期靜止不動,血管疾患,藥物引起的小血管收縮等,均使局部血流不暢。全身疾病(包括精神障礙)、受傷、失血、過勞、營養不良、缺氧等,均能影響機體產熱和禦寒能力。在嚴寒中,煙、酒應有所節制。飲酒後皮膚血管擴張而散熱過多,飲酒過量則能使體溫調節功能障礙。煙草中的煙鹼(尼古丁)有明顯的收縮外周血管作用,使末梢部皮溫降低。因人體組織對熱的傳導很差,凍傷的程度與局部暴露於寒冷的時間成正比。

臨床表現 患部受凍後,皮膚表現蒼白無血色、冷硬。受冷過程中,先有疼痛,以後感覺痲痺進而消失,因感覺消失,患者不注意患部情況,這使冷凍程度加重。患部復溫融化後,基於損傷範圍及程度的差別,病情發展各異。分為3度,度凍傷只損及表皮層,局部皮膚發紅、腫脹、自覺發熱、灼痛、發癢,一般數日內即可消腫痊愈。度凍傷可達表皮層下的真皮層。患部腫脹、充血,呈紅色或紫紅色。融化後幾小時內會出現大小不等的水泡,泡液橙黃色,半透明,為漿液性,泡底鮮紅。若無併發感染,水泡可逐漸吸收,2~3周後痂皮脫落痊癒。度凍傷的特點為凍區腫脹,皮膚呈青紫色或青灰色,感覺遲鈍或消失,水泡多為血性泡,泡液鮮紅,泡底呈灰白或污穢色。1~2周後滲出液逐漸增加,泡液色由紅而褐,若無感染,可結成黑痂,痂下可有新生的組織。如果復溫融化後,患部遠端腫脹不明顯,而且水泡只在肢體近心端而不擴展至遠端,肢端皮溫低於正常,感覺消失,則說明遠端血液循環不良,預後不良,凍部可逐漸變黑、乾化,最後壞死脫落。這種最嚴重的累及骨骼的凍傷,或稱為度凍傷。但因為早期時要區別、度凍傷比較困難,而且治療方法也無明顯區別,所以關於是否有必要再發出度凍傷,各家意見不一。
......看全文

【西方觀點】

凍傷
frostbite

【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凍傷
【外文詞條】frostbite

知識分類:人體、健康篇>醫學

活組織受凍而引起的病變,發生於組織喪失熱量足以讓冰形成的任何時候。冰凍-解凍過程中造成細胞機械性損傷、組織脫水、局部缺氧。如果這些情況得不到緩解,最終會引起血球破裂、小血管中血栓形成以及組織壞疽。

促成凍傷的情況

凍傷會出現於環境溫度低於0℃(32℉)的任何時候。食物、衣服或遮蔽物不足時,體內的熱漸次散失到皮膚、皮膚周圍的靜止而絕緣的空氣層,最後散失到周遭的冷空氣中。高速的風把絕緣氣層吹走,也吹走皮膚的濕氣,加速熱量往外傳送。因此,冰上漁夫、獵人、露營者、登山者和其他曝露於寒風及低溫下的人都可能會凍傷。

戰爭時因寒冷而受傷和死亡的人數令人印象最深。史上曾發生過軍隊遭逢寒害之苦不下於被敵軍追擊之苦的有︰西元前400年在亞美尼亞,色諾芬(Xenophon)所率的希臘軍;1708年在烏克蘭,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的軍隊;1777~1778年在美國福吉谷(Valley Forge)的華盛頓軍隊。最典型的例子是1812~1813年拿破崙軍隊逃離俄羅斯的事件。這種在嚴冬時被敵人窮追不捨的情況下,行軍中又沒食物、飲水、休息,衣服或鞋襪也不夠,於是造成數萬人凍傷或被凍死。

因個人生理和健康因素而導致凍傷的有三類︰(1)促使熱量散失的情況;(2)肢體血液循環受到機械性或物理性的阻礙;(3)降低抗寒能力的問題。

促使熱量散失的各種情況包括︰(1)攝入酒精過多,導致微血管擴張、充血、熱量損耗;(2)衣服潮濕,將熱往外傳;(3)身體裸露;(4)帶有熱輻射的發燒;(5)外傷,帶有出血、缺氧和休克的情況,導致全身血液冷卻;(6)運動過度,如被迫逃命似地行軍,耗完僅有的卡路里和熱量。

肢體血液循環受到機械性的阻礙而容易發冷、進而冰凍的原因包括︰(1)衣鞋、手套過緊;(2)血管疾病或損傷使流到四肢的血流量減少,導致組織局部缺氧;(3)藥物造成小血管緊縮。

使人的抗寒能力降低的因素包括︰(1)衰弱和疲勞;(2)脫水,是寒冷的主因,隨後血液變酸、精神錯亂、昏迷而死亡;(3)神經肌肉疾病,或之前受過冰凍或非冰凍傷害,結果失去感覺,易受進一步寒冷傷害;(4)任何原因所致的精神病,聽任行為促成冰凍,因精神錯亂,喪失溫度調節的能力,結果導致體溫降低。

確認和治療

凍傷通常先從腳趾、手指、耳朵和鼻尖開始。在解凍前,患部冷硬、蒼白或無血。皮膚緊繃,無法確知結凍的深度。由於已經凍得沒知覺,不會痛,患者甚至可能不知已受凍傷,使得情況更加危險。

處理凍傷時,通常在解凍前盡量使體溫恢復正常,絕不可用摩擦方式使受傷部位變暖,因為這會使受凍組織的細胞結構受損。以前的理論是用冰雪摩擦患部,這同樣錯誤而且有可能造成傷害。用溫水浴使手腳迅速解凍是目前常用的療法。解凍時間視浴水溫度和結凍深度而定,肢端充血而變紅或粉紅時,解凍即告完成(如果解凍後患部仍呈蒼白色,即表示局部血管受寒過度,還未恢復正常循環)。快速解凍後,小水泡隨即出現,4~10天自然破裂。水泡破裂後形成像澆鑄過的痂疤,常呈黑色。下方可能已形成正常組織。解凍部分通常要保護起來,避免再度受凍或過度受熱。既不要用繃帶也不要敷藥,只要用中性肥皂清洗即可。經常做指部運動,以保持關節活動。摒棄以前藉外科手術移除不健康組織或截肢的作法。旋渦動作會清除死去的組織。

必要時使用抗生素,最好注射類毒素預防。解凍後,進一步的治療著重在避免感染和恢復正常功能。若受凍時間短,迅速復溫後,會出現延及指(趾)尖的小水泡,說明預後良好。若受凍時間長,在室溫下自然復溫,伴發骨折、脫臼時,預後不定。若未能及時解凍,高熱復溫(超過46℃〔115℉〕), 水泡色黑或出血性,且達不到指(趾)尖時,預後不良。受冷(但環境溫度高於冰點)後再冷凍或解凍後再冷凍預後最差,幾乎不免要截肢。

凍傷的主要併發症是感染和組織死亡而需截肢。較不嚴重的後遺症是出汗增加,逐漸失去感覺,指和趾的皮下脂肪層變薄,持續疼痛,關節運動受限,指甲甲床改變。其他永久的影響包括︰留下疤痕,小肌肉萎縮,關節畸形,骨的關節炎病變,神經血管末梢障礙,對低溫失去保護能力,並對寒冷敏感。

預防凍傷

要防止凍傷,必須在寒冷天裡穿著乾燥而多層的衣服,手、腳還要穿戴鬆而暖的護套,不要穿太緊或需綁帶子的衣物。曝露在外的皮膚應防風吹,面霜、頭套及護耳都有保護作用。寒冷時,個人應注意避免使用過多抑制身心能力的藥物。萬一發生凍傷意外,當務之急是避免進一步失溫而死亡;在凍傷已發生的任何情況下,若可能再結凍,應避免先進行解凍。

一氧化碳中毒
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

【摘  自】中國大百科全書
【漢語拼音】yiyanghuatan zhongdu
【中文詞條】一氧化碳中毒
【外文詞條】carbon monoxide poisoning
【作  者】史志澄

知識分類:分類檢索/現代醫學/現代醫學/〔理化因子和理化因子所致疾病〕/中毒/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CO)為無色、無臭、無味、無刺激性的氣體,為含碳物質燃燒不完全的產物。比重0.967,分子量28.01。有可能發生CO中毒的工業生產過程有﹕煉鋼、煉鐵、煉焦、採礦爆破作業,機器製造中的鑄造和鍛造,化學工業中的合成氨和甲醇製備。耐火材料、玻璃、陶瓷、建築材料等工業使用的窯爐、煤氣發生爐也能釋放CO。此外,在冬季用煤球爐和火爐取暖時,若煙囪堵塞、倒煙或門窗緊閉等,均可引起CO中毒。

煤氣的主要成分為CO(約佔50~60%),其次為氫和氮,約佔30~40%,CO2約佔10%。因此煤氣中毒實際上是CO中毒。

毒理 CO經呼吸道進入肺泡,被吸收入血液循環。由於CO與血液中的血紅蛋白的親和力要比氧與血紅蛋白的親和力大300倍,故把血液內氧合血紅蛋白中的氧排擠出來,與血紅蛋白結合形成碳氧血紅蛋白﹔而碳氧血紅蛋白的解離速度卻又比氧合血紅蛋白的解離速度慢3600倍,這就使得組織缺氧,除了形成碳氧血紅蛋白外,正常的氧合血紅蛋白解離也受到影響。目前認為,CO不僅能與血紅蛋白相結合,而且能夠直接作用於細胞呼吸,與細胞色素氧化中的二價鐵具有親的力,從而抑制組織呼吸。

在一般情況下,急性CO中毒的程度取決於血中碳氧血紅蛋白的含量,含量越高,缺氧就嚴重,中毒程度也就越重。

進入體內的CO,在患者已撤離中毒環境,呼吸新鮮空氣或吸氧後,可自呼氣中排除。但需要數小時,有時長達24小時才能排盡。一氧化碳是非蓄積性毒物,脫離接觸後,血液中的碳氧血紅蛋白逐漸離解排出體外,故無慢性中毒現象,但是長期接觸CO(如吸煙)後,心血管病發病率增高。

臨床表現 急性中毒主要表現在神經、心血管和血液三個方面。根據臨床症狀的嚴重程度和血液中碳氧血紅蛋白的含量高低,可分為輕、中、重三級。

輕度中毒 血液碳氧血紅蛋白的含量介於10~20%。患者頭痛、頭暈、耳鳴、眼花、噁心、嘔吐、心悸、四肢無力,偶可有短暫的昏厥。此時若能及時脫離中毒環境,吸入新鮮空氣,症狀可迅速消失。

中度中毒 血液碳氧血紅蛋白的含量介於30~40%。除上述症狀加重外,患者面色潮紅,口脣呈櫻桃紅色,脈快,多汗,煩躁,當碳氧血紅蛋白超過50%時,患者往往出現昏迷。但昏迷較淺,若患者能及時撤離中毒環境,經積極搶救,一般數小時後即可清醒。頭痛、頭暈、嗜睡、無力等症狀在數天內逐漸好轉,一般無明顯併發症及嚴重的後遺症。

重度中毒 血液碳氧血紅蛋白的含量在50%以上。患者迅速出現昏迷、抽搐、呼吸困難、脈極弱、血壓下降。最後可因呼吸循環衰竭而危及生命。

重度中毒導致長時間昏迷者,可有水、電解質平衡紊亂,呼吸性酸中毒,氮質血症,心律紊亂,肺炎及肺水腫等併發症。

少數重症患者脫離昏迷後,可出現遺忘症,一般可逐漸好轉,數周後可以痊癒。另外也有少數患者,當神志恢復後又出現一系列神經系統嚴重受損的表現,其主要表現為﹕痴獃,患者定向力喪失,記憶障礙,語無倫次,木僵,出現錯覺幻覺,生活不能自理。震顫麻痺,表情淡漠、四肢肌張力增高伴四肢震顫和前沖步態。周圍神經炎,皮膚感覺缺失、色素減退、水腫等。有時還可發生球後視神經炎或其他顱神經痲痺。
......看全文

TOP

鎮靜催眠藥中毒
poisoning of sedativehypnotic drugs

【摘  自】中國大百科全書
【漢語拼音】zhenjing cuimianyao zhongdu
【中文詞條】鎮靜催眠藥中毒
【外文詞條】poisoning of sedativehypnotic drugs
【作  者】陶青

知識分類:分類檢索/現代醫學/現代醫學/〔理化因子和理化因子所致疾病〕/中毒/藥物中毒/鎮靜催眠藥中毒

由於服用過量的鎮靜催眠藥而導致的一系列中樞神經系統過度抑制病症。分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急性中毒是指在短期內服用大量這類藥物而造成的病症﹔慢性中毒是指病人因長期服用此類藥物,而產生對藥物的耐受性和依賴性,從而不斷增加用藥量,一旦中止用藥,即出現不同程度的藥物戒斷症狀的現象。

急性中毒 由於這類藥物臨床應用廣泛且易於獲得,故急性中毒已為臨床所常見。多發生於蓄意自殺者,偶爾也可見於兒童誤服或藥物濫用者的意外中毒。在急性中毒病人中,死亡者約佔0.5~12%。死亡的發生不僅取決於所服用藥物的劑量,而且與搶救措施及時與否以及病人對藥物的敏感性如何等因素有關。

臨床表現 此類藥物中毒有許多共同表現,下面以經典藥物──巴比妥類藥物中毒為例進行介紹,而後將其他藥物的主要特點與巴比妥類藥物作一簡單比較。

在服用大量巴比妥類藥物後,病人可出現頭痛、頭暈、意識模糊、言語不清、共濟失調、嗜睡、昏迷等。其反射水平與中樞抑制程度相符合,即早期表現為張力增高、反射亢進,當抑制程度進一步加深時,表現為反射減弱或消失,巴賓斯基氏症往往陽性,中毒早期瞳孔縮小,光反射遲鈍,晚期則可能出現缺氧性痲痺擴張,腦電圖檢查可出現異常波型。中毒早期表現呼吸淺快或淺慢,晚期可出現潮式呼吸。由於藥物直接抑制延腦的呼吸及心血管運動中樞,而脊髓血管舒縮中樞又可能出現缺氧性抑制,造成了動靜脈擴張,心縮力下降,交感神經節及血管平滑肌受抑制,從而導致病人出現脈搏細弱、皮膚濕冷、血壓下降、紅細胞壓積升高等休克表現。由於血容量下降,腎臟缺血,病人可出現少尿甚至無尿。體溫可下降至32℃。呼吸衰竭、循環衰竭、腎功能衰竭以及肺部併發症(肺水腫、肺不張、墜積性肺炎)等往往是致死的原因。大劑量巴比妥類藥物可直接造成大腦皮質及基底神經節的損害,同時使肝臟、腎臟及毛細血管發生脂肪變性。巴比妥類藥物的致死量隨許多因素而改變。一般情況下,攝入10倍以上催眠劑量的藥物,可導至嚴重中毒。半效期短、脂溶性強的巴比妥類藥物比半效期長、極性大者具有更大的危險性。這是由於短效巴比妥作用快而強,往往還來不及搶救,病人就已進入呼吸循環衰竭狀態。一般說來,苯巴比妥的單劑致死量約為6~10g,而速可巴比妥、戊巴比妥的單劑致死量約為2~3g。若同時還有酒精或其他中樞抑製劑存在,致死量更小。

診斷 鎮靜安眠藥急性中毒的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對預後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根據病人用藥史、症狀及體徵可以作出初步診斷。但是單靠體檢很難判定是哪種藥物中毒。尤其對於蓄意自殺者,某種鎮靜安眠藥往往不是唯一的中毒劑,例如可能同時還服用了大量酒精。在這種中樞抑製劑混合中毒的情況下,最終的診斷需依靠對體液(血、尿、胃液等)中化學物質的鑑定。

治療 搶救鎮靜安眠藥的急性中毒以支持療法為主。以前人們用中樞興奮藥對抗鎮靜安眠藥的中樞抑制作用,但效果並不理想,中毒者死亡率高達40%﹔現在多採用連續監護、全面支持以及透析或灌注療法,死亡率可降至2%以下。這一治療方案適用於所有鎮靜安眠藥中毒,具體措施有以下幾方面﹕

去除尚未吸收的毒物。在服藥後24小時以內,應洗胃,有人建議,即使24小時以上,也可考慮常規洗胃。還可用阿扑嗎啡等藥物催吐。在催吐或洗胃時,應防止嘔吐物的吸入。對於昏迷病人應否洗胃尚有爭議。有人提出用活性炭吸附胃中殘存藥物,但也有人對其有效性提出疑問。此外,為減少腸道吸收,可予以導瀉,如口服硫酸鎂。

連續監護。首先確定病情的嚴重程度,而後對病人實行連續細緻地觀察監護,以便及時發現病情變化。觀察指標包括瞳孔、意識、皮膚顏色、呼吸、液體出入量等。及時測定病人血中電解質,做血氣分析及測定中心靜脈壓,心電圖、胸部X射線攝片和尿量尿質等,對於指導搶救都有意義。

維持呼吸。保持病人呼吸道通暢,給予吸氧,必要時採用氣管插管或人工呼吸機進行輔助呼吸。預防和治療肺不張。

維持血壓。在嚴重中毒時,循環衰竭常常構成主要危險。用晶體液(如5%葡萄糖鹽水)或膠體液(如人血白蛋白、706代血漿等)靜脈滴注不僅有利於血容量恢復正常,而且使尿量增加,有利於毒物排出。大量輸液時,應以中心靜脈壓作為監測指標。必要時可使用多巴胺。也有人提出,在由輸液而致的中心靜脈壓升高、而無多尿存在時,使用洋地黃增強心臟功能。

去除體內毒物。透析療法對於去除體內毒物比靠機體本身內源性機制快得多,但並非所有中毒病人都需要透析,也不是所有藥物都可通過透析排出體外。血透析對長效巴比妥及多數其他鎮靜安眠藥效果好。對於短效巴比妥則應採用活性炭或離子交換樹脂血液灌注法。腹膜透析對巴比妥類的清除效率只有血透析的四分之一。鹼化尿液只對主要從腎臟排泄的長效巴比妥有效,而對短效巴比妥及其他藥物無效。由休克或缺氧所致的急性腎功能衰竭約佔死因的六分之一,甚至在病人清醒後,也可能發生急性腎功能衰竭。因此有必要採用滲透性利尿劑,使病人每天尿量維持在8~14L。

抗感染。不主張給予預防性抗菌藥。若發生吸入性肺炎等感染症,應給予有效抗菌藥。

解毒藥。無特效解毒藥。過去常用中樞興奮劑,但療效不確切,且常帶來更為嚴重的副反應,已不多用。

應用較廣的鎮靜安眠藥有安定類藥物、眠爾通、安眠酮、導眠能、水合氯醛等。它們造成的中毒參見表 幾種鎮靜安眠藥的中毒 。由於個體差異以及耐受性、依賴性的存在,表中所列數據僅指一般情況,而每一具體病人可能會顯示出很大差異。

慢性中毒 幾乎所有的鎮靜安眠藥在其長期使用過程中都會產生耐受性和依賴性,只是程度不同。由於耐受性的作用,病人不得不逐漸增加藥量以達到最初的效應水平。在病人對藥物產生依賴性以後,一旦突然停藥則出現程度不同的戒斷症狀。輕者表現睡眠紊亂、多夢、焦慮、興奮、大量的快動眼睡眠(睡眠過程中的一種時相),重者可出現血壓上升、震顫、脈搏呼吸加快、不安、譫妄甚至驚厥(即中樞神經系統過度興奮的表現)。也有的出現中毒性精神病,表現精神錯亂、幻覺,根據病人用藥史、停藥史以及症狀可以作出診斷。對於嚴重的戒斷症狀,應立即給予適量的速效鎮靜安眠藥加以緩解,同時開始給予長效鎮靜藥,而後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逐漸減少藥量。應當指出,許多鎮靜安眠藥之間存在著交叉耐受性,且病人常同時服用數種藥物,如酒精與安眠酮合用時,毒性及中毒危險性便大大增加。為了追求藥物帶來的欣快感或避免戒斷症狀的出現,便出現了對藥物的濫用,這不僅是一個醫學問題,而且也構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慢性中毒還表現在長期用藥對實質性器官的損害上,病人可由於肝、腎等臟器的損害而出現轉氨升高、黃疸、蛋白尿、皮疹等。防止鎮靜安眠藥中毒最重要的是加強藥品管理,醫生應嚴格掌握適應症。尤其對兒童和青少年以及有長期服用這類藥物歷史的病人,更應慎重。此外,應在醫生和病人中大力宣傳濫用藥物的危害,並提醒家長對這類藥物妥善保管,以避免兒童誤服。

TOP


取消訂閱本電子報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貼節錄

智慧藏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100 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 2 段 81 號 8 樓
電話:(02)2393-6968  傳真:(02)2393-6877
如有任何意見請E-mail至:service@wordpedia.com
©2003 Wordpedia.com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IE5.0以上版本 800x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