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毛毛蟲@給你報

毛毛蟲@給你報
2008.3.11/報主.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本期內容:
故事沙拉的做與吃──談故事創作
毛毛蟲徵人,千里良駒照過來!

故事沙拉的做與吃──談故事創作

廚師:楊茂秀老師、故事沙拉學員
材料:你看的聽的讀的聞的說的想的,以及一顆願意開放的心
時間:2007年10/8─11/26,每週一早上9:30─11:30
地點: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有些人覺得創作很難,那似乎是某些有天份的人才能做的事情。但在「故事沙拉的做與吃」這門課中,我發現每個人都有創作故事的潛能,只要你願意試著邁開第一步,你的故事就有了開始。那麼,準備好開始了嗎?

【對摺的方式】

 「每個人手中都有白紙了嗎?」

 「嗯!」學員回答。

 「好,請大家把紙對摺。」

 唏唏嗦嗦,學員們開始摺紙。過了30秒……

 「現在請大家舉起摺好的紙。」

 學員們把紙高高舉起。

 「咦?怎麼大家摺的都一樣。」楊茂秀老師說:「對摺不是有很多種方式嗎?」

 我們拿到紙,直角對直角,整齊摺對半,這習慣可能是從小學開始。小學有隨堂考,老師將A4的白紙對摺,裁對半,小朋友一一傳下去,開始在紙上做默寫或聽寫的測驗。我們習慣紙方方正正的樣子,因為如此便於測驗、便於批改,它們長得一模一樣。

 但對摺的方式是不是只有直角對直角摺成方方正正的樣子呢?白紙的用途不只是測驗,它可以拿來畫畫、可以摺紙飛機,可以從平面變成立體,你可以依你的目的摺成你想要的樣子,不一定要直角對直角,對摺得方方正正。

 我想,脫離刻板制式的想法與作法,是創作的要素之ㄧ。

【單觀/雙觀】

 「現在請你們看著自己的左手,把它畫出來。但是畫的時候眼睛只能看著左手喔,不能看畫面。試試看。」

 「好,現在換另一種畫法。一樣畫你們的左手,但這次你可以看你自己的畫,邊看邊畫。」

 第一種是單觀,第二種是雙觀。兩種畫法有什麼不一樣呢?楊老師要大家說說看。

 有位學員說:「單觀畫手的過程充滿了擔心,很怕畫錯。雙觀的時候可以邊看邊畫,比較有安全感。」

 另一位學員說:「我在畫單觀的時候,會不太放心,所以會偷偷瞄一下圖……」

 我自己的感覺則是,單觀的時候我專注的看著自己的左手,我的線條跟著我的眼睛走,眼睛走到哪裡,握著筆的手就跟到哪裡;眼睛走完了手的輪廓,手的樣子也完成了,感覺像用眼睛畫圖。

 雙觀就跟以往畫素描一樣,一步一步的,將眼睛看到的細細描繪下來。

 兩種畫法沒有哪個好,它們只是不同。不同的方法會給我們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經驗。而我們也將在經驗中更了解自己。比如,這雙每天出現在我眼前的手,我是否好好的看過她?如果我閉上眼睛,我能不能畫出她的模樣?

 創作要素之二:用心觀察、記錄你自己,以及身邊的事物。

【自我介紹/名字的故事】

 你會怎麼介紹自己?讓別人記得你?

 楊老師帶大家玩了一個遊戲。他對坐在他右手邊的人說:「我介紹我自己,然後輪到你的時候,你要介紹我,然後再介紹自己;然後再輪下去。這樣一個一個累積介紹下去。」

 呵……所以介紹詞不能說太長呢,不然後面的人累的呢!

 楊老師開始:「我是楊茂秀,我喜歡一邊刷牙,一邊吹口哨。」
 「他是喜歡一邊吹口哨,一邊刷牙的楊茂秀。我是嬌小玲瓏又愛玩的龍葵。」
 「他是喜歡一邊吹口哨,一邊刷牙的楊茂秀,這位是嬌小玲瓏愛玩的龍葵,我是好吃沙拉裡的奇異果。」

 學員們就這樣一個一個介紹下去,大家編故事跟記憶的功夫真不是賴的,看看最後一位學員的表現就知道了:

 「那是喜歡一邊吹口哨一邊刷牙的楊茂秀老師。這位是嬌小玲瓏的龍葵。這位是好吃沙拉裡的奇異果。這位是自由自在、喜歡做手工書的金鈴。這位是喜歡一邊睡覺一邊想事情的想想。這位是眼睛大大的瞇。………這位是不吃泡麵的維力。
這位是來自北京的北京媽媽。這位是晴天的晚霞,晴霞。……」

 呼!真是厲害,居然可以一次就記住全班同學的名字。介紹結束後,楊老師要大家聊聊,從剛剛的過程中發現了什麼?

 「大家不一定都是介紹名字,而是介紹特徵、綽號。」
 「介紹的方式很有畫面。比如說,一邊吹口哨,一邊刷牙……」(大家笑)
 「有時候輪到自己的時候,會突然緊張,然後說不出來。還好旁邊的人都會提示……」
 「介紹的時候大部分都記得,可是反而忘記坐在自己旁邊的那個人的名字。」

 「大家覺得為什麼呢?」楊老師問。

 「可能是前面的都重覆了好幾遍,坐在旁邊的只聽過一遍。」
 「快要輪到自己了,所以不專心,想著等一下要怎麼介紹自己。」

 「除了這些大家還有什麼別的發現嗎?」楊老師再問。

 「我覺得有畫面、故事就特別容易記憶。」

 「在文學創作裡面,有種累積的作法,一個一個結構相同的情節一直加上去。傳統的民間的故事常常這樣,這樣的故事有便於記憶的效果。」楊老師說。我想起「可預測讀物」,不曉得是不是屬於類似的東西?

 楊老師又說:「這個活動如果沒有討論,就會變成團康遊戲。」

 雖然只是短短的活動,但只要我們去反省,就會有所得。還有,這名字接龍說不定也能變成個故事呢!群體、討論,對創作也是很有幫助的。

【素材哪裡來】

 「故事沙拉的做與吃」共有八堂課,內容相當精采,才寫三個點就要兩千字了……。但不能這樣匆匆結束呀!最後,來談一下「創作素材哪裡來?」好了。楊老師提到了幾個點:

‧ 自己的經驗
 很多動人的故事,往往都是作者曾經歷過的。當然,當中可能有些添加,有些虛構,但那都是從某個自己曾經歷過的事件發展而來。比如《一個不能沒有禮物的日子》,作者陳致元寫的就是自己的經驗。

‧ 你聽過、看過的故事
 在課堂中,茂秀老師曾讓學員做故事改編,或故事接龍。這很好玩,因為故事人人說,但每個人可能都說得不一樣。故事不一樣,可能會變得更豐富,或者,有新的東西跑出來。你可以試著說一個你聽過的故事,試著改一些東西,它可能會變得很有趣。

‧ 作夢
 小時候如果我講一些奇怪的事情,爸媽就會說:「你作夢嗎?」夢,就是一些不合實際、超現實、荒誕的東西;但也是在夢中我們才得以自由。在夢裡,我們都有很好的創作,只是醒來忘了,或者不在意它。試試從現在開始,醒來的第一件事,寫出或畫出你的夢,如果你記得的話。

‧ 多讀書
 除了自己的經驗外,多讀書也是對創作有幫助的。茂秀老師曾分享他覺得很棒的繪本作品,他提到圖與文的關係──如果圖是大地,文就是大地上的小路,領著人前往路要帶我們去的地方。

 最後,我想起在第一堂課中,楊老師提到寫故事可以從「小」開始,不用一開始就想寫很偉大的故事。我想,如果自己寫的一個小小的故事,可以令身邊的人微笑或流淚,那就是很幸福的事了。

(文/廖怡君‧刊登於毛毛蟲通訊第六期)


毛毛蟲徵人,千里良駒照過來!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成立至今已有17年了,多年來在說故事與兒童哲學討論領域,累積了許多實作經驗,我們想求更進一步的成長,想將這些實務經驗化為本土兒童哲學實踐的知識、教育孩子的智慧,讓社會大眾更瞭解兒童哲學的理念與作法,也更有助於帶兒童哲學走進校園、影響台灣教育。

當此基金會轉型之時,我們需要這樣的人才來幫忙:

1. 具企劃案撰寫、執行與結案經驗
2. 溝通協調能力佳
3. 對教育推廣有熱忱,喜歡與孩子相處
4. 抗壓力高,主動積極
5. 學系不拘,英文能力可

請速將履歷表和個人資料寄到:
(106)台北市和平東路一段199巷10號  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收

信封外註明「應徵」,我們會盡快跟你聯絡,安排面試時間。
應徵收件截止日:2008年3月18日。恕不接受電子履歷。


報主的話:
楊老師的課,很多人想報名卻向隅,現在,我們做點課程紀錄報導,跟大家分享!另外,毛毛蟲要徵人囉!歡迎有志、有能者,加入我們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