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8-03-12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復興傳統戲曲 北京可參考台灣
兩岸共同市場的爭議



【社論】
復興傳統戲曲 北京可參考台灣
 
 

3月7日聯合報兩岸版引用新華社圖片,報導中國新規定中小學必修京劇課,次日就在本屆北京政協會議上,發生政協委員對教育部長質疑這個「試點」新教育政策(中國時報3月9日兩岸版報導)。「試點」有10個省、市、自治區,行政區是台灣5倍,地理幅員面積人口可能20倍不止,從中、小學紮根做起,可說是1949年以來少見的教育大計,目標在復興傳統文化,選項由戲曲做起,爭議難免發生。

中國經濟改革開4分之1個世紀,到最近5、6年以世界工廠、世界市場、1.5兆美元外匯存底傲視全球,改善沿海與大都市民生之外,也有嚴重貪腐與社會崇奢流風。有識之士憂心文化與價值走向,而最近兩三年有國學熱、兒童讀經熱(效法台灣)、三國史熱……的復興傳統文化,諸多熱潮中有摸索、有徬徨、有急切浮躁。現在由教育當局「試點」傳統戲曲,可以懲治這些徬徨、浮躁,精神與勇氣甚可肯定。

但源自江湖而最後晉入宮廷的傳統戲曲,沒落之極,現在要從少年兒童身上恢復,其矯枉過正可能更甚於民間私墊的兒童讀經之風(傳統舊社會,一般私塾兒童讀的是蒙書《三字經》、《幼學瓊林》、《弟子規》以免揠苗助長,碩儒世家才「敢」教孩子讀經)。台灣在這方面,以歌仔戲為例,主要先在各大學社團形成風氣累積成效,中、小學仍以娛樂為主不作正課,最近10年來已蔚為大觀,不但一般職業劇團晉入表演藝術殿堂,業餘的各大學、研究所的歌仔戲社團人才輩出、新戲劇作令人刮目相看,可供中國教育當局參考,不妨派專家訪問團來台交流作實地深入調查研究瞭解。

過去30年來,在當代西方優勢演藝文化與電視娛樂文明的「洪流」之下,海峽兩岸同樣面對傳統戲曲因觀眾流失而沒落的文化危機。兩岸不同的政治社會制度結構,造成不同的因應危機方式。中國保持其一貫官方保護文藝的政策性做法,維持公立劇團的生存、延續與精緻化,而無視或無奈於社會上傳統戲曲表演場地的大幅萎縮。台灣則是在台北兩廳院大量引進西方精緻表演藝術(影響延伸到中南部地區)的衝擊,及其模仿西方工業國由企業支持藝術的做法,刺激了本土商業界開始支持歌仔戲的復興,力爭上游最後晉入台北兩廳院,與歐美一流交響樂團、芭蕾舞團並駕齊驅。

而台灣歌仔戲的復興,另有3個深沈悲涼的本土社會背景因素。一是光復後最初40年,台灣雅樂的北管、南管(與「亂彈」)劇烈沒落凋零,使經濟成長到有能力贊助精緻傳統藝術時已「營救不及」,只能投入在俗樂歌仔戲。二是百年殖民文化凌虐下的台灣,遍及全島的廟口文化與江湖社會兩類群眾,長年提供了教忠教孝的歌仔戲的本土文化生命環境。三是閩南漢語方言的多數優勢,避開政治鬥爭與菁英矯偽,「迂迴」到中下階層,保證了歌仔戲長期大量的基本觀眾。

歌仔戲在台灣復興,還有兩方面難能可貴。一方面是最近6、7年政治惡鬥殃及經濟而百業不振,連各地廟宇奉獻全部都劇減,而廟口文化姊妹的歌仔戲竟能梅傲冰雪一枝獨秀。另一方面兩岸交流20年,彼岸大量傳統戲曲精華來台演出轟動,歌仔戲抓到黃金機會、觀摩學習吸收,脫胎換骨到今天的輝煌燦爛。

(回目錄)



【左右看】兩岸共同市場的爭議

【左看】
兩岸和平與兩岸經濟
許若仁/社會評論者

在近日總統選戰中,兩岸共同市場成為熱門爭議題目。但這議題並非是單純的選戰勝負策略,而攸關了台灣社經前途、兩岸全面關係的發展。

主流經濟學者最津津熱道的,就是︰若要任何一個市場經濟體能充分發展,則不僅其內部市場要開放,斷絕任何非市場因素力量的介入,而且這內部市場還必須不斷與其他地區的市場相互開放、融合,擴大其本身經濟規模,這才能達到當地經濟以及全球資源的最佳效益化。

因此,他們結論說,今日兩岸經濟的密切聯繫,早已說明了這是市場經濟理性運作下的結果,而具體落實兩岸共同市場,就是以法律明文規範來保障早已在運作中的兩岸市場機制。

我們的看法是︰如果非要在目前的鎖國經濟政策與開放兩岸市場政策,這兩者之間來選擇,則後者優於前者。但這現實條件下的選擇,卻絕非出自於經濟利益上的考量,而是從兩岸社會互動,甚至是政治關係上來考慮的。簡單的說,從經濟上來看,兩岸共同市場是絕對有利於兩岸資本家,而對兩岸基層勞動人民卻是更全面的壓制。但若避開了台灣鎖國政策,則台灣的仇中、兩岸戰禍的可能性將相對低很多。

兩岸和平、正常往來是兩岸關係的首要考慮。唯有在兩岸和平的前提下,我們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反資本主義之兩岸一體化。




【右看】
兩岸共同市場勢在必行
陳安君/大學教師

在近日總統大選中,兩岸經濟關係成為熱門議題。在馬英九的經濟藍圖裡,兩岸共同市場勢必成為台灣經濟發展之核心基石。

台灣當前對於中國大陸經濟體的依賴、分工一體化的程度,早已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例如,中國大陸早已是台灣最大出口市場、出口順差之最大地區、對其貿易依存度高居全球最高。

若今後兩岸經濟關係更進一步地全面融合(即使是逐漸發展而成)而成為共同市場,如兩岸商品流通視同境內商品而不徵收關稅、兩岸撤除彼此之間的貿易限制、兩岸三通、甚至到最後兩岸勞動力可自由流動等等,那這兩岸共同市場是台灣經濟重新發展的契機嗎?

基本上,的確如此。

自由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之一,就是要開放市場,讓市場商品流通、資本投資能依循每一位進入市場交易者之最大利益取向而流動,從而透過市場機制而達到最佳的資源配置,從而發揮最大效益。

近年來,在台灣鎖國經濟政策的壓制下,兩岸經濟還能發展出如此密切關係,就完全是市場趨勢的結果,如果沒有當前的兩岸經濟關係,台灣今日的經濟狀況將會更糟。

因此,我們應當歡迎未來兩岸共同市場的早日落實,一方面讓台灣經濟能全力發展,另一方面,則以市場規範來保障台商權益,以擺脫目前這種法律不明的狀態。這才是務實而理性的政策。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