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03-13》 |
本期內容 | |
◎國際專題:高齡社會來臨 你準備好了沒? | |
◎英政府提醒人民該為退休存錢 | |
◎英為高齡社會做準備 民間支持 | |
◎德國移民漸老 問題浮現 |
國際專題:高齡社會來臨 你準備好了沒? | |
策劃、編譯■陳銳嬪、陳玫伶 | |
高齡社會的來臨,不是危言聳聽,但也不是世界末日。 高齡社會是全球化的趨勢之一,不論東西方社會皆然。 與其擔心,不如提早規劃。但是,台灣的退休政策準備好迎接高齡社會來臨了嗎? |
|
(回目錄) |
英政府提醒人民該為退休存錢 | |
  | |
英國政府今年1月告訴人民,英國如果要避免退休金危機,人民在退休的時候必須存有一筆錢。 就業及退休保障大臣彼得‧海恩(譯註:他已經在1月下旬辭職)表示,消費者必須馬上行動,為未來的日子存錢,這樣未來的工人世代就不必為了負擔高齡人口的開銷而苦苦奮鬥。 2007年退休法案提議,從2012年開始,工作場合自動加入退休金計畫。海恩在該法案進入二讀前指出:「『巨大的轉變』是必須的。」 他說:「人們越來越長壽,如果我們不去處理人們不儲蓄的挑戰,到了大約2050年的時候,我們將會面對退休金危機。那時候,工作的人將會為高齡人口的支出而掙扎。 「國家、個人與雇主全都有責任避開這個危機,所以我們必須果斷地更新我們的社會契約。」 「個人在這個更新的社會契約中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他補充。 「如果他們想要過著夢想中的退休生活,他們必須負起自己應盡的責任,參加退休金計畫。」 一百年前,只有少數人活得夠久,可以領取政府的退休金。男子平均壽命是49歲,女子是53歲;今天,4個嬰兒中,有1個嬰兒預計將活到一百歲。 海恩指出,有3/4的人表示,他們需要多過政府退休金的金額來過活,但是只有40%的工作人口有存私人退休金。 政府計畫在2046年之前,逐漸把國家退休年齡提高到68歲,並計劃在2012年推介被稱為「個人戶口」的全國退休金儲蓄方案, 希望填補570億英鎊的儲蓄差距。 除非工人特別選擇退出,不然該方案會自動把所有工人納入。該方案的目標是,鼓勵大約1千萬名還沒有加入工作退休金的英國人儲蓄。 (路透社) People must provide financially for their own retirement if Britain is to avert a pensions crisis, the government said on Monday. Secretary of State for Work and Pensions Peter Hain said consumers must act now and save for later life so that future generations of workers will not be left struggling to pay for an ageing population. Speaking ahead of the second reading of the Pensions Bill 2007, which proposes automatic enrolment into workplace pensions from 2012, Hain said "radical change" is needed. "With increasing longevity, if we don't tackle the challenge of under-saving, by around 2050 we face the nightmare of a pensions crisis with people of working age struggling to pay for an ageing population," he said. "The state, individuals and employers all share in the responsibility to avert such a crisis -- so we must act decisively now to renew the social contract between us. "It's crucial that individuals play their part in this renewed social contract," he continued. "To achieve the type of lifestyle they expect in retirement they must take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by participating in a pension." A century ago, few people lived long enough to collect a state pension: men lived to an average age of 49 and women to 53. Today, one in four babies is expected to live to 100. And, although three-quarters of people say they will need more than the state pension to live on, just 40 percent of those of working age are saving into a private pension, Hain added. The government plans to raise the state pension age gradually to 68 by 2046, and introduce a National Pensions Saving Scheme, also known as "personal accounts", in 2012 to try to plug a 57 billion pound savings gap. The scheme, into which workers will be automatically enrolled, unless they specifically opt out, aims to encourage around 10 million Britons without a workplace pension to save. REUTERS |
|
(回目錄) |
英為高齡社會做準備 民間支持 | |
  | |
英國城鄉規劃協會(TCPA)支持政府欲改善老年人房屋問題的努力。 該協會主要負責人基德宏‧雅莫斯表示,計畫者有責任跟上英國人口趨勢的變化,確保家戶人口數越來越多的老年人獲得優質的居住品質。 「為了讓家居房子得以永續,我們必須規劃可以反映我們需要、願景與生活方式變遷的房子。」 「這個重要的國家房屋政策,凸顯了高齡社會的居住問題應該優先被關注。」 雅莫斯認為,該政策對生態城市的發展有重大的意義,為了社區發展的永續性,必須確保所建造的房子是「可親近性與符合需求」的。 「一個模範的生態城市,必須包含對老年人房屋的規劃以及關注社會變遷的需求。」他補充。 來源:http://www.politics.co.uk/issueoftheday/housing-and-planning/housing-and-planning/tcpa-planning-ageing-society-priority-$1207261$1207234.htm |
|
(回目錄) |
德國移民漸老 問題浮現 | |
  | |
德國現今正面臨工業社會下未曾預料的結果──如何公平對待領退休金的移民。 數十年來,政府一直以為那些受雇於二戰後景氣大好時期的移民,終有一天會返回他們的家鄉。 但事實是,250萬名主要來自土耳其的移民已經在德國落地生根,而且大部分已屆退休年齡。 明愛會慈善組織的跨文化專員烏利卡‧薩貝爾表示:「德國長久以來,不曾把自己定位為移民國家。」該組織將與私人照護機構維塔那斯(Vitanas)合作,於明年在柏林附近開設第4間多元文化的老人照護中心。 「我們並不認為他們會留下來,那是問題的主因。」 穆斯塔華‧曼克尼的父親於1973年從土耳其到德國來,原本只預定待5年,結果卻在西門子公司作了25年的機械修理員。 儘管在土耳其有房子,但是這名68歲的退休者每年仍有半年時間住在柏林。當父母年紀大到無法負荷在兩國之間奔波時,40歲的曼克尼打算租一間公寓。但是他拋棄了土耳其家庭多代同堂,以方便照顧家中長輩的傳統想法。 他說:「第二代已經被同化了,而且柏林的公寓空間很小。」 擔心青少年暴力所帶來的治安問題,德國的整合努力把目標瞄準在幫助青少年。但是,還是有一些機構已經開始將服務的重心放在屆退的老人族群。 根據2006年聯邦統計資料顯示,德國移民人口當中,有18%的人超過55歲,而超過70萬人已經進入工作生涯的倒數10年,即將成為領取退休金的族群。 移民老年人口應優先照顧 德國於2005年出版關於老化社會報告中指出,移民老年人口應該要做為國家優先考量的照顧族群。報告也發現,移民老人和德國老人比起來,面臨較多的健康問題,收入較低,較少社會福利知識。 住在德國超過25年的移民,每人每年平均貢獻德國政府850歐元;但是至今為止,德國政府為了移民老年照護計畫已花掉了5百萬歐元。 儘管移民老人按時繳稅,但是比起能領退休金的一般德國老人,他們的人數依然比較少。報告發現在2002年,65歲以上得以領取退休金的土耳其裔移民只有79%,相對的德國老人有96%。 因此,私人經營的老人照護市場逐漸擴張,提供有經濟能力的人更多選擇。 除了維塔那斯機構,總部設在柏林的馬爾謝‧克林肯醫療照護公司(Marseille-Kliniken AG),也在去年2月開了一間標榜「文化敏感」,特別針對土耳其裔老人的照護機構。 除了一間面向伊斯蘭教聖地麥加的禱告室、提供土耳其茶外,該機構亦聘僱精通雙語的職員,且由女照護員照顧老年婦女,男性老人則由男照護員陪伴。 在法蘭克福、臨荷蘭邊境的杜伊斯堡市和柏林土耳其裔眾多的克羅茲堡區,也有數間多元的照護中心。 荷蘭社會發展中心MOVISIE的資深專案經理海利‧默庭斯表示,歐洲其他國家亦有類似計畫正在進行。 英國和荷蘭的多元文化的照護中心,提供獨立式公寓,並有社區公園或公共廚房等設備可選擇,而在海牙則有為中國裔和蘇利南裔老年移民的照護計畫。 老人照護需兼顧文化差異 家庭治療師貝林‧亞魯克斯藍是柏林和布蘭登堡土耳其聯盟的委員,他表示在照顧中心一成不變的例常生活中,文化敏感顯得特別重要。 「在一個生活可能被規訓,但是沒有我人生中重要東西的房子,我不想住。」他說。 「舉個例子來說,土耳其和阿拉伯移住民往往家族龐大,人口眾多,經常來訪視,且一次來很多訪客,停留時間過長,這會對一般德國的老人照護中心造成困擾。德國老人只有在復活節和耶誕節才見到孫子。」 明愛會的薩貝爾也描述土耳其年邁婦女獨自在廚房吃飯的處境。 老年人吃不慣非經穆斯林飲食方式調理的食物,在餐廳裡只吃一丁點食物。 她的照顧員以為她不要跟男性坐在一起,所以把她帶去廚房。在語言隔閡下,該照護中心只好向薩貝爾求助,才終於知道事情的癥結。 法蘭克福的維特‧果蘭茲跨文化老年居家中心(The Victor Gollancz House Intercultural Senior Centre)則將服務擴大至社區附近的清真寺,設立一間面向麥加的禱告室、提供伊斯蘭式的飲食並舉行週五禮拜儀式。 中心裡除了提供在地德國老年人的照護服務,123間房中的12間住了土耳其裔的移民老人,約有15%的職員會說土耳其語。 中心主任烏特‧拜瓊斯基說:「我們必須找出什麼習俗、儀式和慶典對人們而言是接近且親近的。」 (路透社) |
|
(回目錄) |
長期徵稿啟事 |
|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