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03-18》 |
本期內容 | |
◎環境前線:何時才見環境的逆轉勝與向前行? | |
◎北極極地爭霸 | |
◎江蘇首長:十年根治太湖污染 | |
◎中國北方出現嚴重乾旱 |
環境前線:何時才見環境的逆轉勝與向前行? | |
■馬康多 | |
當「幸福經濟」遇上「民生經濟」,當「個人反對蘇花高的興建」加上「一切尊重環評結果」,一切似乎回到8年前,具有環境意識投票者,能輕易以「前瞻」與「保守」,來判定手中選票流向的時代。但這次,大家應該要學乖了。 環保團體公佈了總統候選人環境政策承諾書簽署情形,要求兩陣營就「成立環境部」、「資訊公開」、「落實公民參與」等10項訴求加以承諾。謝陣營簽署全部支持,而馬陣營則表示未完全瞭解內容前無法簽署,故被環保團體痛批「沒有擔當,不適合當總統」。這似乎又是個明顯的差異,可作為具有環境意識投票者的選擇依據。但令人難以費解的是,推動承諾書簽署的團體,與推動「環保界『支持長昌』連署」的團體竟是同一群前輩。而且4年前,陳水扁競選時也同簽署全部支持,但承諾書換來卻是他在全國NGO環境會議上致詞時,直言支持蘇花高興建的羞辱。這與中研院發表「能源政策建言書」,卻是由參與馬陣營的環境政策白皮書的學者擔任主筆一般,同樣不懂得利益迴避。 欲以「促進台灣永續發展』作為投票依據的理性公民,又有哪些資訊可以參考?在此筆者試就以兩陣營提出的環境政策白皮書、兩方候選人的看法以及兩黨在行政與立法院的實際作為,就影響台灣未來環境甚劇的兩項制度(環境影響評估制度與環境部)與兩項政策(能源政策與產業結構調整)進行分析。 在環境影響評估制度上,馬陣營提出將落實聽證制度,也於辯論會上屢屢提及尊重環境影響評估結果,但卻未如同要求「踢館四立委」道歉般,針對傅萁對環評委員的污衊與蘇花高環評過程的干擾,有任何回應。而其強調的政策環保,最好的體現方式就是以簡要的政策環境評估衡量其所提出的「愛台十二大建設」或是「633」的政見,但其陣容並未就此有任何著墨,而其政策白皮書亦未提出具體落實「政策環保」的方式,反倒是謝陣營提出「未來重大開發案均應送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審議」較貼近落實政策環保的方式。 但令人質疑的是,在謝蘇兩人的院長任期中,環評的爭議履見不鮮,這一方面是來自謝長廷任用的環保署長強化了環評委員的組成與內容所致,另一方面,卻也是因蘇貞昌其欲遂行「大投資大溫暖」的經濟成長率目標,將環評程序當作投資障礙,故超越體制不當施壓所造成。而在環境主管機關的提昇上,兩方均有志一同均指出要成立「環境資源部」,但此提議早於6年前既以提出,但卻在連中國都已將「環保總局」提昇至「能源環境部」時,我們的環保署仍苦於預算與人力的限制,而能源主管機關仍在經濟部中,未見其獨立性。 能源主管機關的侷限,將導致兩陣營提出的洋洋灑灑的能源政策只是空中樓閣。開徵能源稅、調整電價、獎勵再生能源以及節約能源等,雙方又再度的有志一同。既然上述均為普世價值,那兩方應聯手促使能源管理法修正案、再生能源發展條例等法案的通過,但抱歉,除了促成曾永權與王金平的共乘外,本屆立法院尚未能對節能減碳作出任何實質貢獻。而當謝陣營強打一中市場的弊病時,卻忘了檢視在民進黨執政期間,由台灣燃煤來源中,由中國進口的比例從18%增加至30%左右。 而在產業結構的調整上,我們要相信馬陣營提出的「對台灣高耗能、高污染工業及未來中長程能源與水資源的發展規劃,進行整合性評估」,抑或謝陣營提出的「發展綠色潔淨能源產業,尋求環境保護與產業發展雙贏」。還是要以馬英九與蘇貞昌參與台塑運動會時的博感情,以及辯論會面對「台塑政治獻金收不收」時的支吾其詞,作為其在產業政策真正表態? 當愛河與淡水河的整治政績以及污水下水道接管率的多寡,成為兩人執行力或所謂的沉默的魄力象徵時,配合上政策白皮書的細心雕琢,具有環境意識的理性公民,應有過那麼一點期待,總算永續發展或環境政策已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 但容我提醒各位,雖然這馬謝均已屬於兩黨中較具有環境意識的政治人物,似乎都極為關懷水污染的問題,但可惜的是,兩黨均接受各公會的遊說,阻檔了水污費的開徵達10年之久。由此可知,你那一張流向一號或二號的選票,將還不足提供台灣環境逆轉的可能。因為經由大量政治獻金的流動,以及不時以產業出走為脅迫籌碼,不用等到閣揆任用CEO,台灣早已向資本家傾斜,從任憑高科技電子業的廢水排入甲級水源保護區,到在大投資案環評案上施壓與護航,均已表明,藉由代議民主制度賦予的權力,無能求得在環境上的逆轉勝。唯有意識到「自己不是局外人」,直接的監督和議題參與,台灣才有往永續發展之路向前行的機會。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監事) |
|
(回目錄) |
北極極地爭霸 | |
■倪世傑 | |
不過就在去年4月初,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曾說國際油價將漲破1百美元一桶,言猶在耳,現在油價已經逼近到110元,但社會對石油需求並未因此減緩,並帶動其它原物料等民生必須用品上漲,生活品質或許容有所下降,但生活方式並未因此出現轉變,北極的冰帽開始融化,現在冰棚的面積只及50年前面積的一半,而且速度持續加快,對人類生計將造成難以評估的影響。 北極的冰帽在地球大氣體系內究竟扮演什麼樣的重要功能,恐怕就連大氣科學家自己也未能說出一套完整的理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北極的冰帽能夠將射入北極的陽光反射回太空,減少地球吸收熱量;再者,由於熱帶地區比南、北極吸收更多的太陽能,風與洋流持續把熱運向兩個極區,吸收了地球熱帶地區的熱能。今天這片厚重的冰層如果開始融化,不僅反射的陽光會減少,儲熱倉庫的效用也會喪失,最終加劇整個地球的氣候暖化。此外,北極地區有大量泥煤被冰凍在冰封的地底下,一旦氣候變暖,泥煤解凍,便會暴露在空氣當中從,而將蘊藏的二氧化碳釋放到大氣層,使暖化不僅發生於北極而遍及全球,讓地球這個溫室再增溫。不儘如此,許多冰封在土壤、凍屍中的細菌一旦解凍回復生命力,地球當前生物幾乎不具備抗體的情況下,也勢必帶來更恐怖的疾病災難。 在一切屬於未知的情況下,北極對沿「極」五國:美國、俄羅斯、加拿大、丹麥、挪威而言,似又充滿著無盡的機會,除了直接航行「北極海」可以縮短航運航程與時間的巨大利益外,北極周遭地表究竟蘊藏著什麼樣的資源?或許不必等到冰封融解之日便得以揭曉。首先是土地,曾經冰封的土地變成可耕地,丹麥管轄的格陵蘭島度過幾個暖冬之後,現在已可種植牧草、甘藍菜以及蕃茄,具有農業上的價值,之後便是伐木林業;解凍之後漁業也會開始興旺;此外,該地亦包括存在鎳、鋅、鉛、鎂等礦藏,以及更重要的:清潔的水。如果氣候暖化將製造了一場災難,無可置疑的是,這些因氣候暖化而多生出的資源,對暖化後的世界卻是更為需要。更吊詭的地方在於,美國與挪威Statoil Hydro的地質調查指出,北極冰帽下可能蘊含的油氣儲存量高達全世界未發現量的1/4,在油氣逐漸短缺的今天,這豐富的蘊藏量更是讓週邊大國蠢蠢欲動。 早在2001年,俄羅斯便曾向監督執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聯合國申請一塊北極附近的海域為其經濟海域,後遭駁回,去年8月,深海潛水艇潛到北極海面下插了一面金屬國旗,宣稱擁有北極海的主權,引發加拿大、美國等國的抗議。2004年,加拿大和丹麥為北極小島主權發生過激烈爭執;挪威與俄羅斯在北極地區邊緣海—巴倫支海海域劃分問題上也存在爭議;而俄羅斯和加拿大兩國對究竟是誰擁有從北極沿岸到北極點部分地區的主權問題上紛爭不已。如同美國退休海軍少校柏格森(Scott G. Borgerson)在《外交》(Foreign Affairs)月刊所直言:北極海的未來將是「即將面臨的無政府狀態」(The Coming Anarchy),一場在溫室效應下的極地鬥爭,一觸即發。 (政大博士生) |
|
(回目錄) |
江蘇首長:十年根治太湖污染 | |
■中央社 | |
困擾中國太湖流域數十年的污染問題,當局以中、長程整治規劃,務必「恢復太湖地區山清水秀的自然風貌」,江蘇省長羅志軍強調,將以10年左右的時間徹底解決太湖污染問題。 太湖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面積2千4百平方公里,流域面積達3萬6千多平方公里,是上海和蘇錫常、杭嘉湖地區七大城市最重要的水源。 「中國環境報」報導,自1980年代末期,環太湖地區的無錫等地,遍佈大小不等的化工、電鍍印染等工廠,數以千計的污染企業沿太湖一字排開,污水直接排放到太湖。 當局從1998年開始治理污染,但結果不但沒有變清,甚至更加惡化。 另一方面,因為湖水優養化及工業污染造成的太湖藍藻,過去幾乎每年都有,但2007年5月間的爆發,面積大、時間早,導致水源水質惡化並不斷擴大,產生的毒害已嚴重威脅到魚類、人畜。 江蘇省政府在2007年10月通過太湖水污染治理方案,目標是在5年內有效控制湖體優養化程度,再用8到10年時間,徹底解決太湖水污染問題。 羅志軍日前在全國人大說,太湖藍藻事件發生後,江蘇省委、省政府採取的治理方式包括調水引流、提高自來水淨化程度、嚴格執行「截污控污」、撈藻清淤、嚴密監測預警、加強檢查考核等。 他坦承,太湖污染給江蘇環境保護工作「敲響了警鐘」,江蘇正處於工業化中後期發展階段,人口密度大,產業結構重,消耗排放多,生態環境壓力越來越大,但江蘇未來仍將繼續工業化,但會更加強實施環保優先方針。 太湖治理已是江蘇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最大重點。羅志軍說,江蘇過去曾提出「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如今經濄太湖污染一事,更了解到「沒有綠水青山,難保金山銀山」。 |
|
(回目錄) |
中國北方出現嚴重乾旱 | |
■中央社 | |
中國國家氣候中心昨天表示,今年以來,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降水稀少,乾旱發展迅速,東北地區更是遭遇57年以來最嚴重旱情。中國氣象局預測,內蒙古大部及東北、華北部分地區發生冬春連旱可能性很大。 中新社報導,今年以來,中國北方大部地區降水量不足10毫米,與常年同期相比,東北大部、華北東部、黃淮東部、江南部分地區、華南東部及內蒙古中東部、新疆北部、西藏中部等地降水量少3至8成,其中吉林西部、遼寧西部、內蒙古東南部及河北東北部等地少8成以上。 近期乾旱監測顯示,河北、遼寧西部、吉林西部、內蒙古東部等地都存在中等程度以上的氣象乾旱,部分地區達到重旱。氣象專家說,目前持續少雨的華北、東北地區仍無明顯降水,旱情繼續維持。內蒙古大部及東北西部、華北東部發生冬春連旱的可能性很大。 氣候專家指出,由於華北和黃淮等地區乾旱的迅速加劇,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乾旱的發生有上升趨勢,特別是北方主要農業區的乾旱範圍有明顯擴大趨勢。特別值得重視的是,華北地區近20多年來乾旱不斷加劇的形勢十分嚴峻。 |
|
(回目錄) |
長期徵稿啟事 |
|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