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自】光華雜誌1981年7月號
【中文章名】西藏兒童之家
【外文章名】The Tibetan Children's Home
【作 者】許麗慧
【圖 片】曉夢
知識分類:西藏
在自由中國台灣,以救助中國大陸同胞為宗旨而成立的民間團體「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從民國四十八年西藏抗暴運動以後,陸續接運流浪印度、尼泊爾等地的西藏難民子女回祖國受教育。從去年開始,救總更成立「西藏兒童之家」,增加收容人數,使更多的藏童在安定的社會中,接受完整的現代化教育;並幫助他們維護西藏傳統文化與信仰,使他們能成為西藏香火的傳人。這些藏童從六歲到十四歲不等,每天除了與國內一般孩童一樣上學、看電視卡通,假日到公園、兒童樂園遊玩以外,還要學藏文、念佛經,比起一般無憂無慮的小朋友來,他們真是任重而道遠。
假日到各處旅遊,無限歡愉
一個星期天的早晨,台北兒童樂園的人潮中,十幾位蓄著短髮的活潑孩童,簇擁著「爸拉」和「阿媽拉」,排在隊伍裡準備乘坐電動飛機。較年幼的孩子排得不耐煩了,就脫離了隊伍,彼此追逐嬉戲,他們興奮的以另一種語言交談,夾雜著笑鬧聲,話中拖著拉、拉的尾音,吸引了很多好奇的眼光。
這些孩子是遠從印度、尼泊爾來台的西藏籍留華學生。每逢假日,只要天氣好,西藏兒童之家的家長羅桑嘉和他的太太蔡嘉,總要帶他們到動物園、兒童樂園、榮星花園等地玩耍。無論到那裡,他們的活潑和拉拉的講話聲,以及隱約流露出的與一般小孩不一樣的特質,總是吸引了許多人的注意。
「我最喜歡到兒童樂園坐飛機了!」十二歲的巴桑旺姆提到坐飛機,眼睛就閃閃發亮,她是去年秋天來的,已會講簡單的國語。
「我喜歡到動物園看大象。」九歲的札西卓瑪和其他女孩一樣,留著短短的赫本頭,眼睛大大的,講話緩慢而清晰。
來到一個五花八門的新世界裡,有很多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孩子們不免非常興奮,但有時仍會想起遠方的爸媽和家人。
「有時候我們會想家,想爸爸和媽媽,就忍不住幾個人抱在一塊哭起來,但慢慢的也就習慣了。」才仁多傑說。
遠離親人,來台受教育
這一批六歲到十四歲的稚齡小孩,住在救總的西藏兒童之家裡,雖然吃、穿、住、用,都受到妥善的照顧,絕對不虞所缺,而且除上課之外,還聘有老師幫他們輔導功課,但仍令不少人感到不解:為什麼他們的父母,忍心讓這些可愛的孩子遠離身邊呢?
十二歲的才仁多傑國語講得比較好,他和十歲的才仁東主是兄弟,談到他們為什麼千里迢迢到這裡來?他說:「因為在尼泊爾讀書,學費很貴,而我們從西藏逃出來之後,生活很困難,根本負擔不起……」所以他們在當地超過了學齡還沒有入學。
才仁多傑的父母在尼泊爾開個小雜貨店,生有五個小孩,「大哥很少回家,他做登山的嚮導。」才仁多傑是老二,「我在家要幫忙煮飯、擦地板,還要做很多家事。那裡的爐子用煤油,地是石頭鋪的,跟這裡都不一樣。」「有時候天氣很冷、很冷,冷得人好難受。早上爸媽要我去買牛奶,我穿著拖鞋,腳都凍僵了。買牛奶時要排隊,但只要牛奶一來,隊伍就亂了,我個子小,常被大人擠開……」他在西藏南端的高山國家尼泊爾渡過十一個年頭,生活困難,也沒有受教育的機會。
去年,爸爸將他和弟弟交託給救總,來台北上小學二年級。剛來的時候,連ㄅㄆㄇ都不會,現在已慢慢趕上,考試成績都在二十名左右。
與才仁多傑兄弟一起來台的,還有多位他的鄰居與玩伴,所以他在這裡並不會感到很孤寂。「也有些朋友想來而不能來,因為來之前,我們要辦一些手續,當地政府才准許我們走。但是辦手續要花不少錢,我爸爸跟人家借了好多錢才辦成的。」小小年紀,就必須對很多無法瞭解的事容忍和承擔了,在他童稚的心靈中,也已感受到求學機會得來不易,必須加倍努力。
為反抗暴政,大批藏胞遠離家鄉
雖然要讓孩子來台念書,必須忍受親子分離之痛,還要設法解決各種問題,但他們還是竭盡全力,排除萬難,這是為什麼呢?這個前因要追溯到民國四十八年。
中共佔據大陸以後,在其「少數民族政策」下,強迫藏胞繳交槍械、喇嘛(和尚)結婚。槍械一向是藏民遊牧狩獵的重要工具,一旦繳交,生活就勢必陷入困境。而佛教更是西藏人傳統的信仰,在他們心目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男子都以當喇嘛為榮,有三分之一左右的男子是喇嘛,強迫喇嘛結婚無異是褻瀆宗教,因而引起藏胞全面反抗。
西藏人的傳統武器,自然抵不過中共的十萬大軍,民國四十八年,達賴喇嘛離開西藏首府拉薩,流亡到印度,其他為護教、護傳統而奮戰的藏人,也相繼逃到印度北邊和尼泊爾等地。
這些抗暴的藏人流落他鄉,生活都很困難,他們多以經營雜貨店或做各種小生意為生,又因語言與生活習慣的隔閡,所以他們子女的教育成為一大問題。
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是民國三十九年時,由各政黨、各階層、和國際各宗教團體、海外僑社,以及熱心人士,為響應先總統蔣公救濟大陸難胞的號召,共同捐獻而成立的民間團體。它自成立以來,不斷向大陸空投食米、日用品、醫藥等物資,並救助了無數流亡海外的難胞。
早期回國升學者,都有好的發展
從四十八年起,救總就以民間團體的性質,從沒有邦交的印度和尼泊爾,零星的接運藏童來台受教育,並在台北永和設立一個「西藏難童回國升學輔導班」,輔導他們的課業。
這些早期來台的藏胞學生,現有很多人已從大專畢業,進入社會服務。海外的西藏難民看到他們的出路滿好,而自己孩子的教育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們,因而紛紛要求救總擴大辦理,讓更多的藏籍子弟也能回國升學。
救總從前年開始,進一步擴大這項工作。因為人數增加,原來的「西藏難童回國升學班」已容納不下,所以去年從台北市虎林街的兒童之家,撥出兩棟二層樓房,專門成立「西藏兒童之家」。
這些藏童來台時的旅費,從小學到大學的學雜費、生活費,和四年回僑居地探親一次來回機票,都由救總悉數負擔。目前這些從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的藏童,平均每人每個月可領用新台幣三千三百零五元,另外還有端午、中秋兩節的加菜金各兩百元,春節加菜金七百元。
救總將他們安排在附近的興雅國小念書,因為他們以前沒有讀過書,又有語言上的困難,所以比班上同學的年紀都大一些,但老師和同學都對這些遠方來的朋友特別照顧。札西卓瑪說:「不會的功課,老師就請同學教我、幫助我。」她在班上有兩個比較要好的同學,常常在功課上幫她忙。救總和蒙藏委員會也聘請了六位老師,在晚上為他們輔導功課。
學習課程相當緊湊
他們除了學校的功課以外,還要學藏文、念佛經,所以坐息時間的安排都很緊湊:早上六點起床,六點半遵照西藏傳統習俗,到佛堂內拜佛上香。早餐後一起上學。晚餐後,六至七時是台灣一般兒童的「共同時間」,他們也全神貫注圍在電視機旁收看卡通,然後進入佛堂學半小時的佛經。晚上都有老師來輔導功課或教藏文。
他們的大家長羅桑嘉也是西藏人,原來當喇嘛,後來還俗了,十二年前由尼泊爾來台定居。這些孩子的日常生活由他和太太蔡嘉共同照顧。
羅桑嘉說,孩子們在這裡生活舒適,很容易淡忘自己的家人和家鄉,所以他要每個孩子每個月寫一封信回家,並寄一些生活照片回去給父母看。有些孩子還不會寫藏文,而他們的父母又不懂中文,就由小孩子口述,蔡嘉幫他們筆錄寄出。
這裡的藏文進修班,擁有豐富的藏文資料,從幼稚園到高中程度無不具備,內容包括:文學、歷史、哲學、數學等,可以藉此讓孩子們瞭解他們的傳統文化。
除了上藏文課以外,西藏兒童之家還有一個規矩,就是小孩一走進家門,就要講藏語。蔡嘉還幫沒有帶西藏傳統衣服來台的小孩,縫製傳統藏服,讓他們在節慶時穿著,並教他們跳西藏舞蹈。這一切都是為了保存西藏文化傳統。
保存文化傳統希望之所繫
羅桑嘉說,中共對西藏文化摧毀無遺,而流亡海外的藏民,又為生活奔波,無暇顧及保存固有文化,因而只有靠生活在台灣安定社會中的藏人,來維繫這個命脈了。
生活在台灣的藏胞,目前還不到一百人,年紀大的尚能記取西藏傳統的民情、風俗與習慣,例如藏籍國大代表吳香蘭,每年都要設法取得西藏的食物和各種禮器,過一個傳統的西藏新年。而年輕一代卻對西藏的傳統沒有什麼認識,因而羅桑嘉對這些小朋友特別寄予厚望,希望他們在將來反攻大陸後,都能成為重建西藏文化的中堅。
在西藏兒童之家的生活,平常三餐與一般無異,但廚師會幫他們多做一些麵食和牛羊肉。假日則給他們做西藏包子。每天放學時,他們還可以喝「奶酥茶」,奶酥茶是在紅茶中加入牛奶、奶油、酥油和鹽,是藏人的重要飲料。
喇嘛教在「政教合一」的西藏同胞心目中,一向佔著很重要的地位。當喇嘛的就成為一種特殊的階級,很受同胞的敬重與禮遇;一般人每天也要拜佛念經。西藏兒童之家為了讓藏童遵照傳統,拜佛念經,特設佛堂「文殊精舍」,這裡每天早晚都可以聽到他們清朗、整齊的誦經聲。
走進西藏兒童之家,迎面是一幅大型油畫——雄峙山川中的布達拉宮,客廳天花板是金碧輝煌的龍鳳浮雕,地面鋪紅色地氈,牆上懸掛著達賴喇嘛、鐘沙佛爺其他宗教領袖的照片,照片上端都覆以白布,白色是藏民認為最高貴、吉祥的顏色。
按西藏宗教傳統佈置佛堂
客廳隔壁就是「文殊精舍」。文殊精舍擺設有大大小小十九尊佛像,有的高尺餘,有的不到兩公分,這些佛像都是藏民從西藏帶到印度、尼泊爾,再轉運來台的。有的已有千年以上的歷史。最近還要再接運一批來台,直到整套二十三尊齊了為止。
這些佛像都按西藏特有的禮俗陳列在神案上。神桌下畫有白色的獅子,銀製的佛器內盛著清水。羅桑嘉說,這就是西藏傳統的佛堂,白獅將神案架起來,它與白布一樣,代表著高貴與吉祥。「內地人以白色為不祥,西藏人卻相反,認為是最吉祥的顏色。而獅子的意義,猶如中土所崇拜的龍。」佛堂四壁,還掛有諸佛畫像與藏式簾幕。
西藏兒童之家內設有宿舍,男生四個人住一間,女生三個人住一間。每個人的床鋪、櫥櫃,都整理得井然有序,顯現出這些小孩受到良好的生活訓練。
在這樣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裡,又能灌輸小孩飲水思源的觀念,想來可以為造就西藏未來的主人翁出一份力量,無怪乎難民都希望把他們的子女送來。救總也將繼續接運藏胞子弟來台,並且無論在生活照顧、教養和傳統文化的研習上,都將繼續加強,並且更加發揮同胞愛,幫助這些孩子成長、茁壯,期望他們都能有好的前途,將來都能成為建設西藏的中堅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