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沸沸揚揚地在談的大陸政策,各有說法,然而,不知為什麼,我卻一直想起前幾年閱讀龍應台女士「面對大海的時候」一書時的感慨。
很難忘懷她在書中提到台灣的背海情境。因為特殊的歷史發展與中國關係,我們選擇了背對大海、面向島嶼內陸,所以當全世界都忙著互相接軌交流的時刻,唯獨台灣是面向內陸,轉為封閉。
這實在很令人感到哀傷。
我不去評斷關於大陸市場的風風雨雨,但當國際化已白熱化,全世界都在往中國之路走的時候,為什麼我們必須矇著頭反道而行?為什麼明明就是站優勢的我們,必須捨棄這一切,然後關起門來,躲在自己的房裡哀嘆。
記得2005年時看到一則新聞,台灣水果搖身一變,在大陸變成相當受歡迎的高級品,只要是打上「台灣」名號的台灣水果,身價立刻飆漲數倍,也成為大陸的大老闆們爭相嚐鮮的水果精品(陳怡君、王慧馨,2005),對辛苦的台灣農民來說,一顆在台灣可能售價不到十元的芭樂,可以在大陸賣到數倍的價格,這樣的瘋台灣現象對台灣農民來說,無疑是種喜訊,因為讓果物經濟價值提升,等同於獲利的提高。但如果兩岸還是只能片斷往來,無法進一步經貿合作的話,這種情況便只能是曇花一現,無法為台灣農民帶來轉機。
如果開放大陸市場會替台灣帶來無比衝擊,那麼,或許我們應該認真考慮拆掉國際機場,在沿海建立防衛碉堡,然後面向島內自給自足,從此不需再過問國際事務。因為不用大陸人前來,世界各國的企業早就進駐台灣了,外勞也因為台灣需求而湧進,但台灣並沒有因此而被淹沒,因為這是個自由市場,所有能在這塊土地成長的企業,都是因為不斷調整成符合台灣人需求的體質才能繼續經營,許多企業都因為無法提供符合台灣人需求的服務而被迫撤回,因為在這裡,台灣人(消費者)才是老大,台灣人吃不慣的用不來的,通通無法打勝仗。
所以,為什麼我們要擔憂開放大陸市場後,台灣會慘兮兮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