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毛毛蟲@給你報
毛毛蟲@給你報
2008.3.21∕報主.毛毛蟲兒童哲學基金會
 
 
兒童哲學的核心
繪本與兒童哲學──請問一下,怎麼做兒童哲學?

  第一次接觸毛毛蟲的人都會問「什麼是兒童哲學」,簡答之,就是要教孩子學會思考,但你會滿意這個回答嗎?當然不會,那你就要學習小孩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問到滿意為止,這也是兒童哲學的精髓之一。這一次,我要剪輯一段「繪本與兒童哲學」的課程紀錄,帶你認識「怎麼做兒童哲學」。如果讀完後,你還有疑問,一定要問到底,歡迎到毛毛蟲思考部落格來提問。

 那是2007年10月的第一個星期五,也是「繪本與兒童哲學」第一次上課,這堂課是由大家引頸期盼已久的楊茂秀老師帶領,包括我自己在內同樣感到無比的期待與興奮,尤其我還是這堂課的助教呢,助教的工作很簡單卻很重要,凡是與課程相關的準備工作和進行中所需都是由我負責,當然我就享有先睹為快的權利(嘻,特權有時候就是會讓人飄飄然,感到無比尊榮)。

 課程一開始,楊老師坐定之後,摘下帽子,露出紮成一束馬尾的長捲髮,我認為帽子和黑白相間的長捲髮是楊老師的招牌喔。待確定距離他最遠的人可以聽清楚他的聲音後,隨即述說「繪本與兒童哲學」的關係,他說:「繪本是兒童哲學最好的溫床或是苗圃,因為繪本使用的語言是口說語言,而且它是有書面的,它有圖,孩子只要一聽,他慢慢認字,然後會跟你一起玩,可是你跟他玩的時候,你的身體會伴隨而動,那是肢體語言,所以繪本有很多語言匯合在一起。有人說繪本是紙面舞台,有一個戲,戲如果涉及到人情世故和思維的方式,當我們再進去看它、研究它、分析它、綜合它、辯證它,就產生哲學。」這一番話,如同他風格獨具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當天的開場書就是劉旭恭的《請問一下,踩得到底嗎?》,楊老師稱之為繪本界的今日之星。

 拜特權所賜,在課程進行前,我早已讀過這本書,故事是描述艷陽高照的夏天,小狗小豬小貓這三隻小動物,要到深潭去游泳,不會游泳的他們偏偏忘了帶游泳圈,他們怕怕的還是很想去,一路上他們問了恐龍、大象、大熊:「請問一下,踩得到底嗎?」大大的動物當然說水淺淺的,踩得到底。(天啊,小狗小豬小貓沒有發現他們問的動物都比自己大很多很多嗎?看到這裡,我不免為三隻小動物的下場擔心。)翻頁,三隻小動物噗通一跳,掙扎一會兒,發現水果然很淺,因為有一隻大河馬在水中默默地承載他們。(呼,幸好!)再翻頁,一隻小老鼠問那玩得不亦樂乎的小狗、小貓、小豬:「請問一下,踩得到底嗎?」 然後,故事結束。(這樣就結束了啊?)

 「這一本書可以看到所謂的哲學趣味。」楊老師說。

 雖然我早已讀過這本書,但聽楊茂秀老師唸這個故事還是很不一樣,隨著故事情節時而快、時而慢、時而停頓不語的聲音表情,配合角色情緒蹙眉、拍手,聲音變成了畫面,我彷彿看到三隻小動物擔心、天真、掙扎、快樂的模樣,特別生動。可是聽完了故事,我還是不知道故事的哲學趣味在哪裡,而接下來的討論,卻讓我發現這繪本的哲學趣味,忍不住要說:「有討論真是不同凡響!」

 唸完故事後,楊老師問大家:「很精彩吧,但是精彩在哪裡?你說很精彩,指的可能是它的情節很好,讀者都知道它好笑的地方在哪哩,但是從哲學的觀點和孩子教養的觀點,這本書在講什麼?這裡很精彩的是後面有一隻河馬來協助照顧,這在哲學上是care thinking(關懷思考),這是後來故事發展很好的結尾,可是在此之前還有什麼呢?這是得獎的書,它的哲學意味很濃,當我說它的哲學意味很濃的時候,你會想:什麼哲學啊?」

 聽完楊老師的問題後,只見大家沉默了一會兒,這時楊老師會開始等待,給學員時間去想,約莫20秒後,有人說話了:「那裡有很多的試探。」

 「嗯,你看他從頭到尾一直問:『請問一下,踩得到底嗎?』當你的小孩看了這本書之後,他就學會問這個問題,其實,提問是兒童哲學最重要的,提問討論是進入好思維的第一個要件,只是問題好不好,不是從問題的形式去看,而是這整個過程一直在提出問題。」楊老師接著問:「這裡精彩幽默的地方在哪裡?」

 「他們會覺得他踩得到底,他們就踩得到底。」

 「有意思喔,不過這樣還是沒有講出來有趣的地方在哪裡,你看恐龍說:『很淺啊,踩得到底啊!』」

 「就像我們問別人好不好吃時,別人說好吃,我們也會覺得好吃。」

 「就是把別人跟自己當成是一樣的,或者把自己當成和別人一樣。」

 「還有什麼?我們其實已經跟哲學家差不多了。」

 「他們都比較自我中心,他們只用自己的角度去看,實際上應該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像小孩一樣,小孩的世界很單純,所以他們會覺得別人的世界也是他的世界。」

 「是不是小孩子對別人很容易產生信任,只要別人說了就相信?」

 「再來,還有什麼?」

 「我覺得有趣的是我們在跟孩子講時,不用說得那麼明白,但孩子自己就會發現那就不一樣啊。」

 「讀這本書,讓自己覺得很聰明。你還看到什麼?」

 「其實孩子很容易放心,像那三隻小動物跳下去後,他們是有點兒擔心害怕的,但剎那間,當他們踩得到底的時候,他們一下就完全放心了,一點兒都不擔心了。」

 經過一番討論後,學員在言談中對書的解讀逐漸擴展,楊老師進一步向大家點出這本書的哲學趣味之處,他說:「這一本書,提供了讓我們討論『判準轉移』的機會,因為問話的人不同,回答的人不同,他的判準是會轉變的,所以當三隻小動物問恐龍、大象、大熊『請問一下,踩得到底嗎?』,對那些大大的動物來說,當然踩得到底,但是那三隻小動物卻沒有想到彼此判準的差異。」

 討論到這裡,我發現楊老師一直很認真聽每一個學員說了什麼,適時地加入關鍵性的話語,激盪出更多的火花。楊老師一開始提問「這本書精彩在哪裡?」,並舉例說明這是哲學上的care thinking,巧妙地讓在座的每一個人瞭解原來關懷思考也是哲學的展現,並開始試著從哲學和孩子教養的觀點去想,隨著學員的想法逐漸浮出到迸發,我看到楊老師最常出現的話語是:「還有呢?」而且跟著「還有呢?」出現的是真心稱讚,就像「有意思喔」、「我們其實已經跟哲學家差不多了」。我想,傾聽、拋出發言球、鼓勵就是兒童哲學帶領人所需具備的態度。

 PS:你別以為每一次討論楊茂秀老師的話都是這麼多喔,隨著課程的進行,這個探索團體的討論不但越來越精彩,而且學員的話也越來越多,有時候討論沒一個結論時,楊老師也不會急著給一個結論,他很樂意讓學員將疑問帶回家,讓時間慢慢將問題發酵。如果你想知道更多,請聽下回分解囉!

(文/郭慈明‧刊登於毛毛蟲通訊第六期)
 
跟孩子做哲學的核心

近日捧讀英國從事兒童哲學教育的學者 Joanna Haynes 之大作 Children as Philosophers,每每會有「深得我心」的回應在心底響起。今天又見一段很棒的論述,姑且譯之如下:

學校裡的哲學探究教學,跟很多國家在推展的「開放式討論」是非常不同的。雖然在哲學探究時,孩子一樣坐成圓圈,也採用類似的互動規則,但其相似性也就僅止於此而已。

跟孩子做哲學的教學,其核心在於:所有的討論都起自於孩子的問題,這些問題通常是因某種刺激,例如故事、圖畫或詩,而產生的。

一開始,透過檢視所有的問題,哲學探究討論逐漸往那些開放式的、沒有立即與明顯解答的問題展開。選擇問題與從事探究的歷程是一種民主的過程,在其中,負責的大人會努力讓孩子們的討論走出他們自己的方向,而不是將之導向一個預先計畫好的目標。

我們鼓勵孩子們從事邏輯的、批判的、創造的思考,去推理,去反思,以開放的心胸去思考各種問題。老師示範哲學對話的語言,介紹概念的工具,幫助孩子拓展或紀錄想法的發展歷程。孩子們合作思考,目的不是為了達到全體同意的共識,而是為了能夠從不同角度來看待問題。討論的動力是追求真理,而非找到答案或取得共識。互不同意和歧異擴散的意見是很正常的,也是大家所期望的。大家會尋找問題答案,不過,這些答案只是暫時性的解答。

兒童哲學有很清楚的認知目標,其目的是要透過具挑戰性、有方法規律的思考以及有結構性的對話討論,來鍛鍊、磨練心智。兒童哲學也有很清楚的社會目標:教導孩子民主決定的過程。孩子經常的參與哲學探究,也必然會對他們個人的自我覺知與彈性處事有所幫助。

***********

這一段話,幫我釐清了一個大困惑:「兒童哲學探究討論」跟我以前所做的語文討論教學(如聊書、文學圈)究竟有何不同?那一句「所有的討論都起自於孩子的問題」,即為核心。當然,回思過去研究所為,其實也植入了不少「起自於孩子問題」的教學活動,否則我不會看到孩子如此欣然的從事我們期望他們去做的探究學習,而且在畢業時給我如此大的回饋:謝謝你教我們自學,讓我們知道自己所學的、跟別人討論的,會比老師教的還要多。

這一段話,也給了我蠻大的撞擊,特別在這個選舉正熱的時期--那一句「兒童哲學有很清楚的社會目標:教導孩子民主決定的過程」。「民主」二字,我們在日常生活裡用得如此輕易而頻繁,但是其中的涵養卻是:不是為了達到共識,而是為了能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互不同意和歧異擴散的意見是很正常的,而且是大家所期望的。「民主」,究竟要求我們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待人處世?暫且不論國家大事,我們在日常生活的細微小事當中,體現的是什麼樣的「民主」?從每個人的想法裡,得到「不同角度看問題」的珍貴資源,幫助自己超脫個人的侷限,走向更整體全面的施為......兒童哲學的社會目標啊!!我們真的任重而道遠。

(by 侯秋玲)
 

報主的話:
很多人聽到「哲學」就生畏,很多人聽到「兒童哲學」就生疑:大人都不懂哲學,兒童怎會了解哲學? 毛毛蟲一直在倡導「孩子是天生的哲學家」,並藉由故事思考討論、繪本閱讀對話、兒童哲學探究等方式,在向社會大眾推介兒童哲學,也試圖為大人「洗腦」,與孩子攜手走向民主討論、開放思維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