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8-03-25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03-25》

本期內容
  ◎環境前線:向前走還是向後走? 
  ◎總統大選雜記 
  ◎過度捕撈黑鮪魚 歐盟計畫控管漁獲量 
  ◎美電廠碳排放量屢創新高 



環境前線:向前走還是向後走?
  ■崔愫欣
選舉結束的那一晚,接到一位高雄林園鄉的朋友來電,談的不是選舉,而是談起當地石化工業污染嚴重,但台灣現有的空氣污染與廢水標準太寬鬆,以致當地居民檢舉不易也求助無門。他憂心忡忡地想問該怎麼辦?

我被問得啞口無言,因為這樣的問題我也常低頭自問。環境監測是需要長期追蹤研究的工作,環保團體卻因缺乏資源,即使做了,要不是沒錢將監測結果送到實驗室檢驗,要不就是不被官方承認,因為若非馬上死人,或發生立即可見的損害,企業與政府是不會輕易承認的,朋友感嘆,住在當地的純樸鄉民,從未有政府與學者為他們的健康做流行病學調查,幾十年累積下去,難道要等到真的發病的那一天?那時再說什麼都來不及了!

說到這些第一線的環境運動常碰到的困難處,電話兩頭同時嘆了一口氣,朋友問可以推動立法院修法將標準提高嗎?隨即又苦笑說:現在應該不容易吧!沒想到說到最後,終於還是要談政治,其實豈止是現在,應該是向來都不容易吧!不過我不禁擔心未來情況可能更糟!

經濟發展論贏過一切?

為什麼說會更糟呢?這樣的憂心其實早在選前就可窺見端倪,這次大選的環境政策,兩黨雖然各自都寫了一堆白皮書,但看來也大同小異,實際上環境政策在大選中仍然被當作冷門議題,選前的交鋒只剩下一中市場和綠卡。

選舉結束,以為能從媒體的疲勞轟炸中休息一下,沒料到媒體又開始忙不迭地數落民進黨的敗選原因,像打落水狗一樣,只要是過往跟民進黨沾到邊的各項議題與價值,都被說得一文不值,彷彿國民黨標舉的一切價值,都因那765萬8,724票而獲得無上成功,大聲宣稱自己才是正義的一方。但那個正義到底是什麼?這次大選的主軸,不可諱言的只有一種意識形態,那就是拚經濟,因此這次可說是經濟發展論贏過一切,其餘的種種都被拋在腦後,依照媒體的說法,好像台灣只要人人有錢賺就好,不管是用什麼方式,不管要付出什麼代價。

難道真的國民黨上台,台灣就會恢復從前經濟奇蹟時代的美好?這點無人敢保證,但我們擔心的是標舉經濟至上的台灣,會將過去好不容易進步的一點環境意識,又通通當作「投資障礙」。國民黨至今仍從未承認,過去因為經濟重於環境的施政,讓台灣付出沉重的環境代價,在野時也很少關心過環境問題,如今捲土重來,卻似乎有了一把拚經濟的尚方寶劍,令人憂心在未來的環境施政上會交出什麼樣的成績單?蘇花高是不是真的就要蓋了?核電廠是不是還要再多建幾座?開發案的環評應該更快通過?為了經濟是不是還要放任工業繼續污染?

回到街頭時代?

回顧民進黨這8年來的環保政績,也實在很難令環保團體滿意,一個曾以環保為號召的政黨,卻為了延續政權一步步妥協與變質,但平心而論,比起國民黨時代,民進黨還是好一些,也因此環保團體願意給予較高的評價,但我們希望的是更有魄力與決心的進步,就這點來說,民進黨讓人失望了。

但比起國民黨未來的表現,更讓人憂心的是民進黨基本價值的喪失,選前陳總統宣稱,為了避免台灣回到街頭時代,應該兩黨共治。國民黨既然比較會拚經濟,就由他們組閣來拚經濟和民生,但國家的主權、外交和安全,由民進黨的總統來看顧。一切都以振興經濟、政局安定為首要,但似乎有什麼東西被丟掉了?民進黨檢討這次敗選原因,到底是因為他不夠主流還是更像主流?是因為他不該改革還是改革不夠?這場選戰後的詮釋,才能讓我們看得出經過兩次的政黨輪替,台灣社會到底是向前走還是向後走?

一個只有經濟卻輕忽社會公平、環境正義、文化、人權等等價值的國家,真的是大家心中理想的國度嗎?民進黨選輸了,不代表任何人可以恣意將當初所提的各種進步價值一筆抹殺,那些是20年來經由一次次的社會運動、無數受難者的血淚爭取而來,是台灣社會共同的民主資產,如果有權力者要危及這些基本價值,相信不論何時何地,都會有人走上街頭,這是誰都避免不了的。

看看眼前環保運動的困境,不管誰執政,未來都是一場硬戰,仍然要繼續爭取到底,不只政黨選輸要檢討,運動團體遇到挫折更要檢討,因為不管情況多糟,我們都還要繼續走下去!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
(回目錄)



總統大選雜記
  ■倪世傑
國民黨籍的馬英九與蕭萬長以220萬票的壓倒性差距,橫掃民進黨籍的謝長廷與蘇貞昌出局,「百年老店」國民黨於新世紀的第8年,首次獲得國家大權,以及總統、國會多數黨均屬同黨的一致政府(unified government),一致政府是2004年陳水扁總統「夢寐以求」的局面,卻在當下實現在國民黨身上,民進黨再度淪為它再也熟悉不過的在野局面。

民進黨之所以在8年後從執政到在野,而且是同時失去立法院多數與行政權的在野,與它一再主張的「認同問題」脫不了干係。一直到敗選之後,都還可以不斷聽到繼續堅持「台灣主體性」的聲音:高志鵬說,「堅守台灣主體性,是民進黨最大的資產」,羅文嘉也認為,要站在台灣主體性上,去形成更開闊的本土論述。

台灣主體性究竟是什麼?其實從民調數據上來看,已經越來越不重要了。在1994年,李登輝執政6年之後,台灣地區民眾大部分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其比例約達半數之多,當時自認為自己是「台灣人」的比例只佔17%左右,但到了1999年,民眾自認為是「台灣人」的比例不斷上升維持在35%至40%之間,認為自己「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比例一直維持在40%至45%之間;到今天上升到44%的台灣居民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也是台灣人;43.7%認為自己是台灣人;只有5.4%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一般判讀都認為這個趨勢對民進黨有利,也符合民進黨長期以來主打「台灣人選台灣人」的「本土政權」論述:將國民黨打為「外來政權」,永世不得翻身。

主打認同問題在這次選舉中顯然已碰觸到極限。民進黨無法再以「選舉制度」為由說國民黨「偷走了」選舉的果實。不僅如此,從1992年國會全面改選到今天,無論是在地方還是中央層級,國民黨都是靠選票贏得政權,國民黨主導的舞弊已屬少見,國民黨想要改變「民主選舉是唯一遊戲規則」(democracy is the only game in town)的可能性幾乎趨近於零,威權因此成為過去的陰影,繼續訴諸歷史的被迫害情緒,對選情影響越來越小。再者,當台灣有超過9成的民眾在認同問題上將自己標籤為「台灣人」與「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時候,台灣認同問題的影響力已呈邊際效用持續遞減的狀況,超過5成投票給國民黨馬英九的民眾出於經濟因素,希望能夠透過國民黨調節好國內的經濟狀況,以改變自己的經濟處境,「經濟牌」大勝「認同牌」,確定台灣仍舊處在物質主義時期。

這就是當灣當前環保運動面臨的處境:在綠色執政下,民進黨不僅無力在經濟上獲得突破,在環保上也是大量放水,這從無數環評案在環保署大膽闖關的情況便可說明一切。換言之,在陳水扁執政的期間,是往過去國民黨重發展、輕環保的路線靠攏,但經濟未見提昇、以及操作認同問題造成許多選民反感的情況下,選民透過合法程序選出一個正港的「財經政權」,這對環保運動又透露著什麼樣的警訊?

直言之,我們很難樂觀期待。說得更直接些,身為總統的馬英九要如何管束立法院的多數國民黨籍立委,要如何讓立法院各路牛鬼蛇神能夠「貫徹」馬英九的環保白皮書,不置於讓立法院多數繼續通過各種圖利特定集團的法案?尤其在國民黨失去中央政權8年後,要如何「餵養」這一群餓了8年的狼群?再者,在民進黨執政後期最令人詬病的環評委員任命上,馬英九能否貫徹兼顧專業與社會代表性?的確,根據憲法行政權屬於行政院長,但馬英九畢竟背負了全台灣766萬公民的期待,他要怎麼做,全民都在看。
(回目錄)



過度捕撈黑鮪魚 歐盟計畫控管漁獲量
  編譯■楊佳珊 審校■蔡麗伶
為了避免重蹈2007年許多歐盟會員國,過度捕撈地中海黑鮪魚(bluefin tuna)的覆轍,歐盟執委會日前發起一項大型控管活動,將於本季出動16 架飛機及 49艘大、小型巡邏艇進行海洋查緝,同時50位巡檢員也會檢查出入港口的船隻。

歐盟執委會透過這項聯合調度計畫,展現全力保護黑鮪魚的決心,而最理想的情況就是遵從大西洋鮪魚保育國際委員會(ICCAT)為期15年的黑鮪魚復育計畫。然而執委會表示,除非會員國有意解決鮪釣船艦總產能過剩的問題,否則再有效率的控管計畫也無法確保漁業能永續發展。

根據全球保育組織WWF上週出刊的一份報告中指出,歐盟及沿海各州一直以來不斷擴張鮪釣船艦的規模與效率,不僅衍生過度捕撈的問題,也連帶波及到整體漁業市場。

執委會漁業暨海事委員柏格(Joe Borg )表示,「我非常歡迎各會員國能相互合作,共同籌劃這項控管計畫;然而為了徹底解決問題的根源,會員國必須提起勇氣與決心,在漁獲產值與捕撈機率間得以永續平衡之前,確保摧毀船艦的必要性。」

柏格也提及,「針對摧毀船艦造成的衝擊,歐洲漁業基金會遂發行公債公開招募資金,金援船艦擁有者及船員,而其他相關漁業團體除了給予金錢補助外,也協助其多角化經營。」

柏格承諾道,執委會將會盡其所能援助各會員國,讓漁業在生態、經濟及社會各方面都回歸到永續經營的模式;但鮪釣船艦產能過剩的最大宗案例卻是在土耳其,而其他像是阿爾吉利亞、利比亞、突尼西亞及克羅埃西亞等也在地中海捕撈黑鮪魚的國家,全都在歐盟會員國名單外;然而對整體漁業而言,唯有抑制過度捕撈的行為,讓海洋資源達到足以永續發展的水準後,控管與執行才是後續管理的主要關鍵。

(ENS環境新聞通訊社)
(回目錄)



美電廠碳排放量屢創新高
  編譯■吳萃慧 審校■蔡麗伶
一個由非營利中立的「環境正義計畫」(Environmental Integrity Project)所做的最新分析結果顯示,2007年是過去9年間美國發電廠整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多的一年。他們根據美國環保署所分析的數據,發現2007年相關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6年上升了2.9%。

這項分析顯示,發電工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美國促使氣候變遷的最大因子,這個排放量從2002年開始已經成長5.9%,更比1997年排放量要高出11.7%。

德州是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10個州中的第一名,喬治亞州、亞利桑納州、加州、賓夕凡尼亞州、密西根州、愛荷華州、伊利諾州、維吉尼亞州及北卡羅來納州緊跟在後。排放量最高的3個州(德州、喬治亞州及亞利桑納州)都有最高的單年、5年、10年排放成長量。

「環境正義計畫」主任薛佛(Eric Schaeffer)表示:「最近對全球暖化政策的爭議,傾向聚焦在長期的目標上,像是如何在未來50年之內減少80%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但是就在我們爭論不休之時,從發電廠排放的二氧化碳量依然繼續成長,使得已經險峻的狀況更加惡化。」

他警告說:「因為二氧化碳具有50至200年的大氣存留壽命,今天所排放的氣體對全球暖化造成的影響最長可達2個世紀之久。」

從2006年的資料看來,美國有10個州因發電廠效率低落,而導致溫室氣體排放,包含北達科他州、懷俄明州、肯達基州、印第安納州、猶它州、西維吉尼亞州、新墨西哥州、科羅拉多州、密蘇里州、及愛荷華州。

這份報告解釋了為什麼環保團體們要為了阻止興建新的傳統燃煤電廠,不斷進行抗爭。環保團體們表示這類電廠會使已經惡化的情形更加糟糕。

這個報告指出:「舉例來說,8座德州公用事業公司(TXU)規劃的燃煤電廠在德州面對反對的決議後已決定撤回,否則這8座燃煤電廠將在大氣中增加6千4百萬噸二氧化碳,在該州增加24%的發電場溫室氣體排放量。」

這項分析發現,有些增加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來自現有的燃煤發電廠,因為這些發電廠有些以逐漸增加更高發電容量的方式營運,有些則是因為電廠老化而需要更多熱能來發電。分析指出:「舉例來說,全美10座排放量最高的電廠,其排放量不是保持原狀就是在2006年到2007年間有所增加。」

喬州電力公司(Georgia Power)靠近喬治亞州梅崗市(Macon)的薛瑞爾電廠(Scherer power plant)是全美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電廠。它在2007年排出2,720萬噸的二氧化碳,大約比前一年多排放2百萬噸。

在瀏覽這些實際數據之後,「環境正義計畫」建議全美最老及最髒的電廠都應該退休,而以更乾淨的能源來取代,那將會需要加速發展風力發電及其他可再生的能源。

(ENS環境新聞通訊社)

(本單元由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