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第239期
 http://www.wordpedia.com 每週三發報|2008.03.26 
研發學習科技‧創新知識價值
每週三發報|2008.03.26 


遠流影音館2008全心推薦:生命教育系列、心靈探索系列


  「英文環境」直接影響 學習英文的效果,《視覺系英文》透過實景照片,帶你到北美實際生 活環境中學好英文。
  >>我要學英文

中國古代有公主和番,現代有熊貓外交。昭君一步一回首,熊貓可以許願的話,應該也不想浪跡天涯,離開原棲息地吧!

中華人民共和國擬致贈熊貓給臺灣,名為團團與圓圓,期許臺灣能「重回祖國懷抱」。如果臺灣接受這對熊貓,每年圈養費預計為800萬新台幣。按照先例,若以國對國模式輸出,每年需付給中國100萬美元,作為保育野生熊貓基金;若以「國內」贈與計算,例如香港,則需給予10萬美元保育經費。離開原棲息地的熊貓養育費用備增,對團團與圓圓而言,更是離鄉背井,再也不團圓了。

【東方 vs. 西方】

【東方觀點】

大熊貓
Ailuropoda melanoleuca﹔giant panda

【摘  自】中國大百科全書
【漢語拼音】daxiongmao
【中文詞條】大熊貓
【外文詞條】Ailuropoda melanoleuca﹔ giant panda
【作  者】馬勇

知識分類:分類檢索/生物學/生物學/〔生物世界〕/真核生物/〔動物〕/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食肉目/大熊貓

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

食肉目大熊貓科的 1個單屬單種。體型較大,外形似熊,頭較圓象貓,因而得名。因其毛色黑白相間,主要棲息於竹林中,俗稱花熊或竹熊,古籍上記載的貘、貊、、貅、白羆等均指此獸。

大熊貓體長1.2~1.5米,體重50~80千克,但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最大個體體長可達1.8米,體重近200千克﹔體毛以白色為主,但四肢與肩胛部有連片的黑色毛區,眼區有形似眼鏡的黑斑,耳、鼻端和尾端也皆為黑色。

大熊貓是一個孑遺物種。曾有活化石之稱,但不確(見化石)。據古生物學研究,它起源於更新世早期,在更新世中期最繁盛,其化石遍及中國秦嶺和長江以南諸省,在陝西北部、山西、北京等地也有零星發現。由於人類的發展和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特別在新石器時代之後,伴隨農業的出現和發展,大熊貓的數量不斷減少,分布區一塊塊地消失。據文獻考證,直到公元前,在中國河南、陝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等省還都有大熊貓分布,但目前大熊貓已僅生存在南起四川省大、小涼山,沿邛崍山向北至岷山和甘肅省白水江上游,以及陝西省秦嶺等少數地區。

現代大熊貓的典型棲息環境特點是山高、谷深、樹高、竹密。茂密的竹林既是它們的食料基地,又是其藏身和繁育後代的場所。大熊貓雖屬食肉獸,卻喜素食,據調查,它們取食的植物有50多種,偶爾亦吃動物,但主要食物為少數幾種細小的箭竹類植物,尤喜吃這些竹類的筍和較青嫩的莖、葉。虎、豹等天敵無法鑽進茂密的箭竹叢追獵,而它們卻能在其中穿行自如﹔偶遇豺群圍襲,還能迅速爬上竹林中高大的喬木,隱身於枝杈間,此刻,其黑白花紋還可起到保護色作用。大熊貓在形態構造上,以及生態和生理上都有不少與這種獨特生存環境相關的適應特點。譬如,裂齒退化,臼齒咀嚼面變寬,適於壓咬和嚼碎竹稈﹔竹類較難消化,而且大熊貓的消化器官同所有食肉獸一樣,腸道短,盲腸不發達,咀嚼和消化食物都比較粗糙,因此它們每日食量很大,取食頻繁,當它們在竹叢中穿行時,常邊走,邊吃,邊排泄,在其棲息地幾乎到處可見到一團團長約10~15厘米,直徑5~7厘米,長圓形,兩端稍尖,由一段段碎竹片構成的糞便。

大熊貓既怕酷熱,又畏嚴寒,冬季不蜇眠,一年四季活動,有隨氣溫變化進行垂直遷移習性。夏秋季節多在中山帶以上活動,而在冬春時節則向低山區積雪較少的向陽山坡或溪邊轉移。常到河溪邊喝水,飲水量很大,冬春季節常把肚子喝得很脹而行動蹣跚。大熊貓性溫馴,不怕人,行動緩慢,能泅水,善爬樹,有剝樹皮行為。

野生大熊貓多在春末夏初發情交配,此時可聽到它們特有的低沉的求偶叫聲。晚秋產仔,每胎產1~2仔,初生幼仔很小,僅100克左右,不睜眼,體裸露無毛,死亡率高達30~50%。幼獸生長發育較慢,半年後始能獨立取食。6~8歲性成熟,由於發情期持續時間短,多數只有10天左右,常出現雌雄發情不同步而不能配育。自然壽命約25~30年。

現代大熊貓屬殘存分布的瀕危物種,其數量稀少,只有幾十個互不相連的斑點狀分布區,估計總數僅有幾千隻,而且每逢其棲息地竹類因自然開花而大面積枯死時,都有大批大熊貓死亡,其分布點也隨之減少。其瀕臨絕滅的主要內因是其器官結構功能較原始,感覺遲鈍,繁殖存活能力低下,以及較多依賴特化的外界生存條件,應變能力很差等﹔人類對其生存環境的開發則是致使其瀕危的重要外因。

為救大熊貓,延緩其自然衰亡進程,中國將它們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從1965年以來,先後在四川省平武、南坪、青川、北川、汶川、寶興、馬邊、美姑,甘肅省文縣和武都,陝西省佛坪等縣建立了十幾個大熊貓為主的自然保護區。近年來還在臥龍和白水江兩個自然保護區中建立了大熊貓保護和研究基地。

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繁殖大熊貓是延續其種系的又一重要途徑。1963年北京動物園首開人工繁殖成功的世界紀錄,昆明等地動物園的大熊貓也相繼繁殖成功。70年代以來北京動物園又取得人工授精繁殖和低溫貯存大熊貓精液的成功經驗,為延續大熊貓種系又邁出了新的一步。

【西方觀點】

大熊貓
panda, giant

【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大熊貓
【外文詞條】panda, giant

知識分類:地球動物篇>哺乳動物

大熊貓(Ailuropoda melanoleuca)

亦稱貓熊(panda bear)。

學名為Ailuropoda melanoleuca。生活在中國中部山區竹林中似熊的哺乳動物。被毛黑白相間,軀體笨重,臉呈圓形,樣子惹人喜受,受到全世界人們的喜愛。據估計野生大熊貓僅存1,600隻。

雄性較大,身長可達1.8公尺(6呎),體重超過100公斤(220磅);雌性通常較小。耳圓為黑色,臉和頸為白色,襯以黑眼圈,格外醒目。四肢、尾和肩為黑色,軀幹白色。後腳爪內翻,使其行動時步態蹣跚。大熊貓能很容易地用後腿站立,還常翻筋斗、打滾、洗泥土浴。牠們喜爬樹,不過爬行時顯得笨拙,這一點與熊類似,可能還會游泳。大熊貓有一重要的解剖學特徵,即有一根增生的腕骨,其功能類似於拇指,能相當靈巧地握住食物。

自然史

大熊貓的飲食90~98%由竹子的葉、莖和竹筍組成,竹子是一種大型草本植物,常年見於中國多數林區。儘管大熊貓的前爪、牙和顎都適應了吃竹子,但仍保留了食肉祖先的消化系統,因此,無法消化纖維素──竹子的主要成分。因此,大熊貓每天必須吃掉大量的竹子,並使其快速通過消化道。每24小時中就有16小時用來進食,每天排泄可多達50次。牙齒化石表明,大熊貓以竹子為主要食物至少可追溯至300萬年前。大熊貓雖然不能捕食,但保留了對肉類的味覺,這使牠們偶爾也侵犯人類住地,為安裝無線電定位跟蹤頸圈而捕獲牠們時就是用肉作誘餌。大熊貓離開竹林無法生存,雖然人工飼養的大熊貓以穀類、牛奶、水果和蔬菜為食,但對牠們來說竹子無疑是更健康的食品。

大熊貓獨居,靠嗅覺來畫定活動範圍。每隻活動範圍約4~6平方公里(1.5~2.3平方哩),但這些領地常有重疊。因此,個體之間會定期用嗅覺來聯繫。尾下肛門周圍有一大臭腺,將腺體在樹幹、石頭和草叢上摩擦,可留下氣味提醒其他熊貓。氣味可表明該個體的身分、性別,或許還有社會地位。對這些標記物的化學分析顯示,性別不同,氣味的作用也不同。雄性主要用於確定其領地,雌性則為發情信號。除了母體養育幼仔外,大熊貓的唯一社交活動發生在雌性發情期,通常為每年春天,持續1~3天。野生及人工餵養的大熊貓,均有春天交配期(3~5月)和秋天生育期(8~9月)。雄性先用氣味、最後用發聲來確定雌性的位置。記錄表明,一隻雌性可聚集1~5隻雄性。此時的雄性變得十分好鬥,牠們要為交配權而爭鬥。

如同熊一樣,大熊貓的受精卵植入子宮壁有延遲期,約為交配後2~3個月。雌性尿中激素水準顯示出胚胎/胎兒的生長和發育,僅持續約2個月。加在一起,妊娠期平均135天(90~184天),但由於生長期很短,足月胎兒的體重平均約為112公克(4盎斯)。與母體相比,大熊貓幼仔是胎盤哺乳動物中最小的(約為母獸體重的1/800)。最初2~3週,母體用前爪和拇指樣腕骨將幼仔抱在懷裡,姿式似非食肉動物,甚至人類。1998年以前133隻人工培育大熊貓的出生記錄顯示有近一半為雙胞胎,但母體一般不會餵養多個幼仔。幼仔體積特別小及頻繁生育雙胞胎的原因尚不清楚,但這兩者均為熊的特性。

剛出生的大熊貓目不能視,全身覆有一層薄薄的白毛。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只會吸吮和發聲。需要母體提供溫暖、營養、調整在胸部位置及刺激排便。最初幾個月發育緩慢。45天左右睜眼,75~80天邁出不平穩的第一步。在洞穴中生育,無力照顧自己,幼仔在此環境中度過100~120天。約14個月大時長出乳牙,此時幼仔喜吃竹子,18~24個月開始斷奶。在母體生育下一胎前離開。人工餵養的大熊貓可存活30年以上,野生大熊貓的壽命估計約有20年。

保護和分類

在緬甸、越南北方及北京以南的中國大部分地區所見大熊貓化石表明,在更新世早期(180萬~1萬年前)大熊貓曾廣泛分布於東亞。人類對森林棲息地的破壞以及偷獵,使得大熊貓僅零星分布於青藏高原的東部邊緣,包括中國四川省、陝西省和甘肅省的偏僻山區。這些棲息地的總面積約13,000平方公里(5,000平方哩),近年來竹子週期性開花、死亡使得部分大熊貓已經挨餓(竹林需要5~10年才能從這些自然災害恢復)。從1990年代開始,中國才大加保護,現在已將這個瀕危物種列為國寶。保護區已經從14個增加到40個以上,提供保護區管理及人工餵養訓練的國際合作項目已實施。開展將大熊貓作為禮物短期租借給動物園,為建立野生動物保護基金提供了方法。中國人工餵養的大熊貓超過120隻,另有15~20隻散布在世界各地動物園。人工餵養的群體在不斷增加。在西方展出的第一隻大熊貓「蘇琳」,1936年到達美國時還是個幼仔,在芝加哥附近的布魯克菲爾德動物園中展出,直到1938年死亡,一直倍受矚目。在1913~1915年斯托茨納(Walter Stotzner)探險之前,歐洲人未曾在野外觀察到大熊貓活體。僅耶穌會傳教士戴維(Armand David)於1869年發現了幾隻熊貓皮。

大熊貓分類一直是長期以來爭論的課題。根據解剖學、行為學及生物化學資料,可將大熊貓歸為熊科(Ursidae)、浣熊科(Procyonidae)或自成熊貓科(Ailuridae)。1990年代進行的改良分子學研究強烈提出,熊為大熊貓最近的親緣動物,許多行為和生育方面的特性也支持這個結論。

英文原文作者/林堡(Donald G. Lindburg,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地牙哥動物協會大熊貓保護辦事處主任以及美國動物園和水族館協會的大熊貓物種殘存計畫協調人)

臥龍自然保護區
Wo-lung Nature Reserve

【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臥龍自然保護區
【外文詞條】Wo-lung Nature Reserve

知識分類:世界地理篇>公園( 動物園植物園)與保護區

1975年中國大陸設立的保護大熊貓等珍稀動物的自然保護區。在中國四川省北部汶川縣西南臥龍關附近。面積20萬公頃。1980年1月列入世界生物圈保護網。地處青藏高原東緣,邛崍山東坡,岷江上游皮條河流域。邛崍山區海拔大部在4,100~4,300公尺,主峰四姑娘山高6,250公尺。

氣候涼爽,降水豐富,溝谷深切,起伏很大,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森林的垂直譜帶相當完整。四川應保護的珍貴樹木22種中,此區就有10種,如連香樹、金錢楓、水青樹、領春木、紅豆杉、吊麥雲杉等。中國大陸規定保護的珍稀動物半數集中於此區,如大熊貓、金絲猴、牛羚、小熊貓等10多種,而且多屬第三紀古老孑遺動物。

大熊貓既畏寒冷,又怕酷熱,多活動於2,600~3,000公尺的高山地帶。這裡山勢險峻,樹木參天,藤蔓互攀,陰暗潮濕,林下箭竹叢生,大熊貓的食物、飲水和隱蔽條件都較好。金絲猴除少量分布在陝、甘秦嶺山地,主要也分布在邛崍山、岷山一帶,多棲息在2,200~3,800公尺的山林中,群居生活,以嫩枝、幼芽、果實等為食。牛羚是大型珍奇動物,體型似牛,叫聲似羊,食草也似羊,對研究動物的演化有重大意義。臥龍區海拔3,800~4,800公尺的高山中,還棲息有中國特有的高原珍獸白唇鹿。

TOP

「由來同一夢」── 兩岸菁英的人文關懷

在潘文石的努力下,熊貓日漸稀少的理由有了解答,也才可能找到有效的保育方式。

【摘  自】光華雜誌2000年01月號
【中文章名】「由來同一夢」── 兩岸菁英的人文關懷
【作  者】張靜茹
【圖  片】望月文化公司提供

知識分類:人物

兩岸分隔半世紀,彼此已有不同的社會發展,但在許多問題上,雙方社會良知所觀照的,仍常顯現高度的相似性,這些相似所反映的,正是這種文化長遠不變的生命關懷,談兩岸交流自此契入,也才能真正找到彼此所能共同用心之處。                ──林谷芳

當兩岸關係走走停停,當大陸官方對台灣文攻武嚇不曾停止,當兩岸總是彼此懷疑對方誠意,當許多人覺得五十年的分隔,作為台灣人與中國人已有了巨大隔閡……,兩岸在藝術、環保、建築等相同領域裡各自努力著的菁英,卻將在千禧年元月推出的《由來同一夢──兩岸人文菁英》電視節目中,訴說自己的故事、也聆聽分享對方的夢想。

由來同一夢

談起為何拍攝《兩岸人文菁英》節目,身兼製作、主持的文化學者林谷芳直說自己是「逆勢操作」。但他認為,「不同國籍的人都能互相瞭解、能傾聽對方的聲音,兩岸歷史文化相同,卻彼此誤解,喊打喊殺,認定對方是壞人,說穿了,兩岸都在『妖魔化』對方。」他想嘗試打破這樣的思考邏輯,希望兩岸多一點同理心,在劍拔弩張之外能有真正善意的對話。

生命無貴賤:釋悟泓與潘文石

在第二集「生命無貴賤」裡,可以看到兩岸環保工作的急迫性不因社會經濟發展的快慢而有差別。對被破壞的環境生態,相差十年、二十年其實沒有意義,因為生態往往一轉眼就被摧毀,一摧毀也永遠喚不回,大陸熊貓也因此才會成為舉世矚目的稀有動物。

台灣在快速現代化腳步下,自然環境更是一夕數變,千年老樹、珍貴動物同樣在瞬間灰飛煙滅,而在講求效率速度的工業化節奏之下,大量集約飼養的家禽家畜與街頭流浪狗悲慘的命運更不下於野生生物。

現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的潘文石,自一九八○年起致力研究野生大熊貓的生態習性,是目前最受重視的世界級熊貓研究專家。

一九八五年左右,大陸四川省大面積的竹子開花,曾引起全球關注,人們擔心糧食的短缺會影響到熊貓的生存問題。潘文石卻力排眾議,認為影響熊貓生存的關鍵,在於牠們棲息地的破壞,而不是竹子的問題。他實地在秦嶺南麓研究熊貓,發現人類快速的開發腳步,已迫使熊貓逐漸由低海拔往中高海拔遷移。

潘文石花了四年的時間在秦嶺追逐熊貓,一直到獲得國際保育團體贈送麻醉槍和無線電追蹤器,才得以展開更進一步的研究,他更花上一整年的時間,只為了取得一隻熊貓的信任。

潘文石表示,熊貓名列保育類明星動物,除了模樣可愛,日漸稀少,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適應能力極強的熊貓如果都無法生存,顯然地球環境的惡化已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更多的動物,甚至人類的後代子孫,顯然也都將面臨生存的困難。

相對於野生的熊貓保育,我們日常生活最常接觸到的動物,就是被人類飼養,專門供作食用的經濟動物,也就是出現在人們飯桌上的豬、牛、雞、鴨等等,這些動物,是否就與保育扯不上關係?

義務擔任台灣「關懷生命協會」秘書長六年的悟泓法師,除了致力於台灣野生動物的保護,也不斷呼籲人們,讓經濟動物享有人道屠宰的權利。

他表示,台灣每年有一千多萬頭豬、一兩億隻雞被屠宰,這些動物被屠宰、運送的過程都極為不人道。至今台灣仍有五分之四的豬,都不是以電宰處理,而把豬吊起來,一刀刺進喉嚨,可以想像它們的痛苦。

他不斷宣傳所謂的人道屠宰,也就是讓豬在很迅速、比較沒有痛苦的情況下失去知覺,比方利用二氧化碳,或者用電宰方式讓豬先昏厥再屠宰。他沿著狹窄、擁擠、密閉的屠宰場、市場苦口婆心,也在行政單位間四處奔走,甚至帶領保育人士一起走上街頭,推動「動物保護法」。

近年來家禽畜與流浪狗權利、甚至實驗動物的保護,已逐漸得到台灣社會普遍的關注,悟泓法師功不可沒。有人以為他是出家人,所以才提倡萬物平等的觀念,也有人覺得他是以宗教的標準來要求眾生,他卻表示,出家修行是他個人的人生選擇,可是作為人,應該有一個最基本的觀念,就是尊重每一個生命。在他看來,這是個無止境的工作,近來他自己成立了「保護動物工作室」,將繼續不斷為台灣社會的各種弱勢動物請命。

縱然是珍貴的熊貓,在保育上,潘文石也面臨了許多困難,但潘文石最在意的卻是熊貓高知名度產生的負面效果。潘文石表示,如果不尊重熊貓生存的權利,而將之當成搖錢樹,熊貓想要生存根本不可能。

從揭開熊貓克服惡劣環境生存下去的奧秘,潘文石也由此觀照到自己的人生。熊貓以食肉動物的腸胃,卻吃缺乏營養的竹子,還能生存幾百萬年,顯然牠對環境的要求並不完美、苛刻。「現在我要求自己也這樣,如果我處處想到要有完美的實驗室、很多的研究經費才能工作,大概幾輩子都沒法完成工作」,潘文石說。

TOP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貼節錄

智慧藏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100 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 2 段 81 號 8 樓
電話:(02)2393-6968  傳真:(02)2393-6877
如有任何意見請E-mail至:service@wordpedia.com
©2003 Wordpedia.com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IE5.0以上版本 800x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