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自】光華雜誌2000年01月號
【中文章名】「由來同一夢」── 兩岸菁英的人文關懷
【作 者】張靜茹
【圖 片】望月文化公司提供
知識分類:人物
兩岸分隔半世紀,彼此已有不同的社會發展,但在許多問題上,雙方社會良知所觀照的,仍常顯現高度的相似性,這些相似所反映的,正是這種文化長遠不變的生命關懷,談兩岸交流自此契入,也才能真正找到彼此所能共同用心之處。 ──林谷芳
當兩岸關係走走停停,當大陸官方對台灣文攻武嚇不曾停止,當兩岸總是彼此懷疑對方誠意,當許多人覺得五十年的分隔,作為台灣人與中國人已有了巨大隔閡……,兩岸在藝術、環保、建築等相同領域裡各自努力著的菁英,卻將在千禧年元月推出的《由來同一夢──兩岸人文菁英》電視節目中,訴說自己的故事、也聆聽分享對方的夢想。
由來同一夢
談起為何拍攝《兩岸人文菁英》節目,身兼製作、主持的文化學者林谷芳直說自己是「逆勢操作」。但他認為,「不同國籍的人都能互相瞭解、能傾聽對方的聲音,兩岸歷史文化相同,卻彼此誤解,喊打喊殺,認定對方是壞人,說穿了,兩岸都在『妖魔化』對方。」他想嘗試打破這樣的思考邏輯,希望兩岸多一點同理心,在劍拔弩張之外能有真正善意的對話。
生命無貴賤:釋悟泓與潘文石
在第二集「生命無貴賤」裡,可以看到兩岸環保工作的急迫性不因社會經濟發展的快慢而有差別。對被破壞的環境生態,相差十年、二十年其實沒有意義,因為生態往往一轉眼就被摧毀,一摧毀也永遠喚不回,大陸熊貓也因此才會成為舉世矚目的稀有動物。
台灣在快速現代化腳步下,自然環境更是一夕數變,千年老樹、珍貴動物同樣在瞬間灰飛煙滅,而在講求效率速度的工業化節奏之下,大量集約飼養的家禽家畜與街頭流浪狗悲慘的命運更不下於野生生物。
現任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的潘文石,自一九八○年起致力研究野生大熊貓的生態習性,是目前最受重視的世界級熊貓研究專家。
一九八五年左右,大陸四川省大面積的竹子開花,曾引起全球關注,人們擔心糧食的短缺會影響到熊貓的生存問題。潘文石卻力排眾議,認為影響熊貓生存的關鍵,在於牠們棲息地的破壞,而不是竹子的問題。他實地在秦嶺南麓研究熊貓,發現人類快速的開發腳步,已迫使熊貓逐漸由低海拔往中高海拔遷移。
潘文石花了四年的時間在秦嶺追逐熊貓,一直到獲得國際保育團體贈送麻醉槍和無線電追蹤器,才得以展開更進一步的研究,他更花上一整年的時間,只為了取得一隻熊貓的信任。
潘文石表示,熊貓名列保育類明星動物,除了模樣可愛,日漸稀少,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適應能力極強的熊貓如果都無法生存,顯然地球環境的惡化已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更多的動物,甚至人類的後代子孫,顯然也都將面臨生存的困難。
相對於野生的熊貓保育,我們日常生活最常接觸到的動物,就是被人類飼養,專門供作食用的經濟動物,也就是出現在人們飯桌上的豬、牛、雞、鴨等等,這些動物,是否就與保育扯不上關係?
義務擔任台灣「關懷生命協會」秘書長六年的悟泓法師,除了致力於台灣野生動物的保護,也不斷呼籲人們,讓經濟動物享有人道屠宰的權利。
他表示,台灣每年有一千多萬頭豬、一兩億隻雞被屠宰,這些動物被屠宰、運送的過程都極為不人道。至今台灣仍有五分之四的豬,都不是以電宰處理,而把豬吊起來,一刀刺進喉嚨,可以想像它們的痛苦。
他不斷宣傳所謂的人道屠宰,也就是讓豬在很迅速、比較沒有痛苦的情況下失去知覺,比方利用二氧化碳,或者用電宰方式讓豬先昏厥再屠宰。他沿著狹窄、擁擠、密閉的屠宰場、市場苦口婆心,也在行政單位間四處奔走,甚至帶領保育人士一起走上街頭,推動「動物保護法」。
近年來家禽畜與流浪狗權利、甚至實驗動物的保護,已逐漸得到台灣社會普遍的關注,悟泓法師功不可沒。有人以為他是出家人,所以才提倡萬物平等的觀念,也有人覺得他是以宗教的標準來要求眾生,他卻表示,出家修行是他個人的人生選擇,可是作為人,應該有一個最基本的觀念,就是尊重每一個生命。在他看來,這是個無止境的工作,近來他自己成立了「保護動物工作室」,將繼續不斷為台灣社會的各種弱勢動物請命。
縱然是珍貴的熊貓,在保育上,潘文石也面臨了許多困難,但潘文石最在意的卻是熊貓高知名度產生的負面效果。潘文石表示,如果不尊重熊貓生存的權利,而將之當成搖錢樹,熊貓想要生存根本不可能。
從揭開熊貓克服惡劣環境生存下去的奧秘,潘文石也由此觀照到自己的人生。熊貓以食肉動物的腸胃,卻吃缺乏營養的竹子,還能生存幾百萬年,顯然牠對環境的要求並不完美、苛刻。「現在我要求自己也這樣,如果我處處想到要有完美的實驗室、很多的研究經費才能工作,大概幾輩子都沒法完成工作」,潘文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