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8-03-26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03-26》

本期內容
  ◎教育論壇:教師寒暑假返校日數應回歸專業考量 
  ◎英語充電站:期待前瞻總統的全民英語提升展望 



教育論壇:教師寒暑假返校日數應回歸專業考量
  ■羅德水
之前曾經指出:在未與同級教師會完成協商前,主管機關不宜逕行規定教師寒暑假返校日數,不過,值得細究的是,何以單純的教師假期返校規定,教師會與主管機關之協商竟然如此一波三折?從雙方的協商中,又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依筆者參與協商的經驗,雙方之所以遲遲難獲共識,根本原因出在兩造的基本思維差異過大。簡單來說,關於教師寒暑假返校日數,主管機關的想法就是考量「社會觀感」、「教師專業」,教師應返校7天,教師會的態度則是回歸專業考量,2天足矣,雙方立場南轅北轍,自然免不了一番拉鋸角力。

要化解歧異仍須回到問題的幾個關鍵點思考:教師假期多因而寒暑假返校天數不宜過少?教師於寒暑假期間返校的目的為何?返校日數越多代表教師的專業性越高?

首先,教師假期多因而寒暑假返校天數不宜過少?

有關教師假期較多的說法顯然有必要予以釐清,以一般未兼行政職務的教師而言,扣除例假日與寒暑假後皆為上班日,教師於上班日請事、病假必須依規定自付代課費或按日扣薪,從這個角度看,專任教師的休假其實被迫集中於學生的寒暑假,雖然日數較一般受薪階級為多,卻毋寧可以說是教師職業特性的必然現象,如果可以選擇,相信會有許多教師樂意於寒暑假期間正常上班,其餘上班時間則比照其他公私部門的受僱者的差勤制度。不過,真要依此辦理,主管機關恐怕又要搬出請教師考量政府財政狀況的說詞加以反對。

準此而論,教師假期的多寡其實與寒暑假應返校日數無涉,主管機關不應繼續拿教師的休假日數大做文章,甚至得了便宜又賣乖,據以要求教師增加寒暑假返校天數。

其次,考量「社會觀感」,應增加教師寒暑假返校天數?

無可諱言,或許有人認為教師的假期多,就算要求教師於寒暑假返校7天也不為過,教育局所謂考量社會觀感的說法,基本上即奠基於這樣的認知基礎上。不過,我們以為,教師寒暑假返校日數全然不同於官員座車的大小問題,根本不存在所謂社會觀感問題,動輒以社會觀感要求教師,已然模糊教師寒暑假返校的性質。事實上,正是為了考量所謂社會觀感,原本「教師請假規則」中明訂寒暑假為教師「法定假期」之條文,最終還是遭到教育部刪除,我們不禁要問,難道教師除了寒暑假以外還有其他「法定假期」嗎?把寒暑假正名為教師法定假期到底違反了什麼社會觀感?主管機關的心態既然這樣處處遷就特定團體的「社會觀感」,何不兌現之前家長團體以「No work, No pay」為由,要求教師於寒暑假期間不得支薪的訴求呢?

相當程度可以說,主管機關棄守專業堅持,凡事以民意要求、社會觀感為考量的決策模式,正是教改所以至此的關鍵所在。君不見,國語加課、英語提前教學、國小實施基測、增加學生上課時數,不也都是標榜順應民意嗎?問題是,這樣不問專業的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又有何存在必要呢?

最後,請思考教師於寒暑假期間返校的目的為何?返校日數可以和教師專業劃上等號嗎?

依「公立中小學未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寒暑假期間返校活動事項及日數實施原則」之規定,中小學教師應於寒暑假開學前一週擇一日作教學準備,至於教師寒暑假期間返校活動事項有二:其一,返校服務事項:指基於推動學校校務工作之需求,教師應返校參與、辦理或協助之事項。其二,研究與進修事項:指教師於寒暑假期間,從事與本職有關之學習或研究活動。總結來說,教師之所以必須在學生停課期間的寒暑假返校,其主要目的即是為了在開學前完成教學準備工作。

我們完全同意,所有教師均應於開學前完成教學準備工作,問題在於,教學準備非得呆在學校進行嗎?「完成教學準備」為本質,「寒暑假返校」只是形式,捨本逐末豈不怪哉?許多教師大概都有同樣的疑問:如果教師在學校以外的場所更容易完成「教學準備」,究竟強制要求教師到校的意義與目的何在?教育圈內自欺欺人的形式主義何時方休?

至於以返校日數多寡衡量教師的專業性就更加可笑了。姑不論現行乏善可陳的官辦教師研習課程能帶給教師什麼專業知能,台北市教育局的資料顯示:北市國小教師的研習時數高於國中教師,國中教師又高於高中職教師,難不成吾人可據此解讀,北市高中職教師的專業性低於國小教師嗎?或者連帶要求高中職教師增加寒暑假返校日數以參加學校研習課程?

還是回歸專業考量吧,如果返校2日足以完成各項準備工作,why not?

(教師)
(回目錄)



英語充電站:期待前瞻總統的全民英語提升展望
  ■李振清
馬英九先生於3月22日以壓倒性的勝利(landslide victory)當選總統後當天,立刻收到美國總統布希(George W. Bush)的賀電,祝賀台灣人民成功完成總統大選,再次展現台灣民主的力量與活力(demonstrated the strength and vitality of its democracy),同時說兩岸和平化解歧見因此出現新契機(provides a fresh opportunity for both sides to reach out and engage one another in peacefully resolving their differences)。

布希賀電與馬英九國際記者會的啟示

當選「總統」後的首日(3月23日)上午,馬英九先生與「副總統」搭擋蕭萬長先生,一起在台北市舉行國際媒體記者會,馬英九全程以英語回答包括美國CNN、美聯社、法國電視台、法新社、路透社在內的各國記者所提出的各種問題。從電視播報的片段中,可聽到馬總統當選人(president-elect)的英語流利清暢;句法精湛、用字遣詞亦十分貼切。這種帶動國際化教育的新「觸機」(omen),必然讓眾多從事英語教育,與推動高等教育工作的學者們,立刻感受到全民總統所可能帶來的英語振興和展望。

近10年來,台灣各級學校,尤其是大學生英語文能力低落,確是大家公認的事實。影響所及,全國各公務部門(含各中央部會)的中英雙語標示,以及英文網站中,充滿著各式各樣的訛誤。原因就出在大部分的各級主管之英語文能力,不足以檢視一般的英文錯誤,更無法輔導下屬的英文能力培養。如此因循的結果,全民的英文品質自難提升;逃避英文的心理現象也愈來愈普遍。在講求英語文能力與國際化的現代社會中,「英語恐懼症」(English phobia)必須藉由有效的國家政策來因應。布希總統的即時賀電,以及馬英九「總統」的精湛英語,勢將改造未來政府機構的英語文品質,並因勢利導地提升國際交流的能量。

回顧Robert Berdahl與陳總統的對談

陳總統水扁主政下的政府機構中,英文溝通與國際交流品質一直有待加強。在2008年2月20及27日的「英語充電站」第100、101篇的〈教育國際化趨勢中的英語文新展望(上、下)〉中,筆者苦口婆心地呼籲,上自總統,下至平民百姓,大家均應該儘量運用正確、實用導向的可行方法,學會基本英語文,以利全球溝通,廣結國際善緣;藉此也可跳脫出近八年來國內極端保守的「本土化」,與遭受有心人扭曲的台灣核心價值。

筆者並以2002年10月13日陪同前柏克萊加州大學校長包如得(Robert M. Berdahl, Chancello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晉見陳水扁總統為例,感受到國家領導人培養英語文基本能力的迫切性。面對Robert M. Berdahl 校長的學養、英語、幽默與浩瀚國際宏觀,陳總統也感受到英語教育與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性,從而在筆者參與的其他場合中,也開口說英語了。剎那間,大家都感受到陳總統當時漸趨開闊與宏觀的胸懷。可惜台灣不斷升高的「負面價值」(detrimental values),阻礙了領導人應有的修為與進步,以致當「啟蒙」陳總統基礎英語與多元國際觀的Robert M. Berdahl校長離開柏克萊加大,應聘擔任著名的「美國大學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 ~ AAU)主席職務後,他的英語恐也逐漸鏽蝕了(becoming rusty)。

其實,在同年的4月10日,陳總統在總統府表彰「空中英語教室」創辦人彭蒙惠女士時,彭蒙惠女士也肯定「總統重視英文很有眼光」。可惜漫長的時間過去了,台灣人民的英語文聽、說、讀、寫、譯基本實用與統整能力,較諸2000年之前,不進反退。再審視各部會首長、政務官,以及高級幕僚的一言一行,除了不斷助長台灣劣質語言(bad language)的衍生,與普世價值(universal values)的腐蝕外,也斲喪各級學校的英語文教學成效,及全民的英語文能力。

具備英語文聽、說、讀、寫、譯基本實用與統整能力的政府官員與人民,自然會自發性地追求更廣泛的多元知識,更易於廣結國際善緣。前總統李登輝先生就是一個典範。每次接見來自世界各國的知名大學校長與學者時,李前總統經常省略「口頭傳譯」(oral interpretation),與訪賓盡興地交換意見。有一次,李前總統與荷蘭萊頓大學校長傅瑞德博士(LEH Vredevoogd)在總統府暢談得欲罷不能。其間,兩人竟興致高昂地討論起英國散文家兼歷史學者Thomas Carlyle,及其影響深遠的巨著《The French Revolution》。當時的氣氛,令人十分感動。

相對地,在陪同外賓晉見陳總統時,筆者偶爾會聽到傳譯官員譯詞上的錯誤。

《今日美國報》在2000年7月21日的「封面故事」(cover story)中強調,21世紀的全球化(globalization)競舞爭的舞台上,培養英語文能力是掌握優勢的條件之一。如今,布希總統致馬英九「總統」的賀電,以及讚美台灣民主的力量與活力,又驗證了英語可開創新契機的事實。

英語文能力敲開了全球化大門

在過去8年裡,政府雖然積極推動「e世代人才培育」,並將「營造國際化環境,提升全民英語能力」列為重點計畫。此項施政計畫十分重要。可惜主政者的頻繁更替,與業務主管英文能力的落差,總讓人覺得使不上力之憾。如今,當全民英文欠佳時,台灣的國際競爭力也自然跟著下滑。

《天下雜誌》在2007年的專刊中,有下列的英語文普及度報導和數據:

*2000:全球有10億人學英語。

*2010:全球有20億人學英語(世界人口的1/2)。

*2010:世界將有1/2的人口能以英語溝通。

*David Crystal:人類有史以來,英語成為各國都在講的語言。

*各國努力以英語為跳板學習新知與21世紀的「公民能力」。

其中,各國努力以英語為跳板學習新知與21世紀的「公民能力」,也是前述《今日美國報》在2000年7月21日「封面故事」報導的重點之一。

2005年3月7日的《新聞週刊》(Newsweek)以「Who Owns English」為主題,討論全球各地普遍學習英語文,以便提昇就業與規劃生涯的詳細報導。其中,第45頁的一段話,頗為發人深省:

English is the language of business, technology and increasingly empowerment.

英語是商業、科技使用的語言,而且愈來愈有助於個人的能力提升。

處於當前的全球廣泛交流活動中,無論是環球經貿、普羅文化、國際外交、科學與技術研究、體育交流,以及高等教育等,英語已經是不可不使用的基本共同語言了。具備這種前瞻共識的英語文能力提昇策略,應由大學階段配合各種專業領域的灌輸,加以落實。期待今年5月20日後,在新人新政的推動下,台灣的全民英語教育能展現一番嶄新的發展與氣象。這才是國家全面提昇國際競爭力的基礎。

解讀布希致馬英九賀電的意涵

布希總統在美東時間3月22日晚間8時致馬英九「總統」的賀電,充滿誠摯與期待。從信函中可以解讀,美國是把台灣視為一個可以信賴的現代民主友邦。布總統補充說:「我們期待和新總統合作。我們也對台灣人民熱烈投入這個民主過程,以及兩黨候選人非常努力但是有秩序的競選,表示欽佩。」

全球各主要通訊社與媒體,也立刻將此新聞的重點,詳細報導。細讀全球的報導,以及布希總統的信函全文,更可讓國人在字裡行間(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感受到布希總統對馬英九「總統」對的衷心期許;同時也令人體會到英文能力對國家邁向國際的絕對重要性。

I congratulate the people of Taiwan on the successful conclusion of their March 22 presidential election. Once again, Taiwan has demonstrated the strength and vitality of its democracy. I also congratulate Mr. Ma Ying-jeou on his victory.

我謹恭賀台灣人民成功地在3月22日完成了總統大選。台灣再度展現民主的力量與充沛活力。我也恭賀馬英九先生此次的勝利。

Taiwan is a beacon of democracy to Asia and the world. I am confident that the election and the democratic process it represents will advance Taiwan as a prosperous, secure, and well-governed society.

台灣是亞洲與世界的民主燈塔。我深信,這次選舉以及所呈現的民主過程,將促使台灣成為更繁榮、安全、更妥善治理的社會。

It falls to Taiwan and Beijing to build the essential foundations for peace and stability by pursuing dialogue through all available means and refraining from unilateral steps that would alter the cross-Strait situation. I believe the election provides a fresh opportunity for both sides to reach out and engage one another in peacefully resolving their differences.

台灣與北京應透過各種方式尋求對話,避免可能改變台海局勢的單方面行動,以建立和平與穩定的必要根基。我相信,這次選舉提供兩岸一個新的機會來進行接觸和往來,以和平化解雙邊歧見。

布希賀馬英九勝選,並讚揚台灣展現民主活力的信函,令人欣慰。然而,也只有精讀原文之後,方能領會其中的奧妙。

期待馬英九「總統」的全民英文展望

馬英九先生在3月22日晚間宣布勝選,並發表「從感恩出發、從謙卑做起」時,特別強調,「這是全體台灣人民的勝利;選舉結束是承擔的開始,也是改革的開始。」這句開場,立刻會令人想起甘迺迪總統在1961年1月20日在國會山莊就職演說中強有力的開場白:

We observe today not a victory of party but a celebration of freedom, symbolizing an end as well as a beginning, signifying renewal as well as change.

我們今天慶祝的不是一個黨的勝利,而是自由的慶賀;這項勝利象徵著結束與開始;勝利同時也意味著革新與改變。

馬英九先生的「全體台灣人民的勝利;選舉結束是承擔與改革的開始」,顯然延伸了甘迺迪總統的前瞻與期許,這是現代民主最可貴的地方。馬英九先生的學養、倫理信念與英文造詣,也成為他作為全球溝通與聯繫的利基。難怪勝選後的第二天,美國在台協會的楊甦棣(Stephen M. Young)處長,以及大批的國外政要,紛紛前往拜會、祝賀與晤談,同時也顯現馬英九先生將帶領台灣走出陰霾,邁向國際的康莊大道之「觸機」。

有鑑於英語已成為全球國際語的事實,期待馬英九「總統」在重新啟動政府原先在2002年規劃,但沒能落實的「挑戰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提升全民英語能力」之際,也銘記在心,未來的新政府必然是如美國第16任總統林肯(Abraham Lincoln)所呼籲的:

... that this nation, under God, shall have a new birth of freedom-- and that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這個國家在上帝的庇佑之下,將得到自由的新生──而且一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絕不致從地球上消失。

期待在深具前瞻、務實性與慈悲心的馬英九「總統」領航下,全民英語可望有效提升,高等教育的品質與社會倫理也因此可望快速改善。這是全民的期許,也是21世紀台灣的新挑戰。

(世新大學英語系教授)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