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8-04-02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04-02》

本期內容
  ◎教育論壇:教師寒暑假返校應回歸中央統一辦理 
  ◎英語充電站:外語與人生:從馬英九勝選後的歐美反應說起 



教育論壇:教師寒暑假返校應回歸中央統一辦理
  ■羅德水
有關未兼行政職務教師寒暑假返校日數之協商,截至目前為止,已完成協商者有:新竹市、苗栗縣、台中市、彰化縣、南投縣、嘉義市、嘉義縣、台南市、台南縣、高雄市、屏東縣、宜蘭縣、澎湖縣、金門縣、連江縣;未啟動或尚未完成協商者為:基隆市、台北市、台北縣、桃園縣、新竹縣、台中縣、雲林縣、高雄縣、花蓮縣、台東縣。此外,教育部中部辦公室與全國教師會關於國立高中職之協商亦尚未啟動。

值得注意的是,在已完成協商的各縣市中,返校日數竟然分別從2至3日、2至4日、2至5日、2至7日不等,其中,尚有不少縣市復授權各校校務會議訂定教師返校日數,而正在協商中者,亦有主管機關主張:高中職、國中、國小之教師返校日數應分別訂定。依此態勢發展,吾人可以預見,未來台灣公立中小學教師之寒暑假返校日數不僅是一國多制,甚至於出現一縣多制亦不足為奇。

之所以演變成這樣紊亂不堪的局面,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教育部與全國教師會於協商「公立中小學未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寒暑假期間返校活動事項及日數實施原則」時,並無一致性之規定,反而明訂:「教師寒、暑假期間應返校服務及研究進修日數,由各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自行與同級教師會協商後訂定之,其總日數為2日至7日。」

其二,各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與同級教師會協商時,若非陷入「考量社會觀感」的迷思,將教師返校日數訂在高標,就是意圖規避責任,將此燙手山芋復行轉嫁給所屬各級學校校務會議訂定。

無論原因為何,前揭教師寒暑假返校日數之協商過程與結果,可以說是對教育法制的一大負面教材,我們建議,不管從教育專業層面考量,或是從教師權利義務考量,教育部與全教會應重行協商「公立中小學未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寒暑假期間返校活動事項及日數實施原則」,並對全國中小學教師之寒暑假返校做出一致性規範。

針對本案所謂考量社會觀感等似是而非的說法,我們之前已做過討論,並呼籲相關決策應回歸專業考量。今天,繼續從教育法制與教師權利義務的角度探討教師寒暑假返校事宜。

無可諱言,早年由於教育法制未臻健全,兼以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缺乏依法行政的概念,雖然教師差勤,法無明文,惟各級主管教育行政機關仍紛紛自訂無法律授權之「教師出勤差假管理要點」。然而,自從教師法於84年8月9日公布施行以來,包括教師差勤在內之各項教師權利義務,均應朝法制化與依法行政之方向辦理,這也是「教師法」第1條開宗明義指出,「為明定教師權利義務,保障教師工作與生活,以提昇教師專業地位,特制訂本法」的根本原因。

回到「教師請假規則」之法源討論,「教師法」第18之1條明訂:「教師因婚、喪、疾病、分娩或其他正當事由,得依教師請假規則請假。前項教師請假規則,應包括教師請假假別、日數、請假程序、核定權責與違反之處理及其他相關事項,並由教育部定之。」檢視其條文精神,教育部與全教會協商時,仍應以法制與教師權利義務的一致性為協商基礎,而非受制於所謂的社會觀感,將教師寒暑假返校日數交由地方主管教育行政機關與縣市教師會協商。事實再清楚不過,正由於中央層級的協商無法負責任地做出全國一致性的規範,地方主管教育行政機關在與同級教師會進行協商時,只好如法炮製,將返校日數再行授權學校校務會議訂定,可以想見,各校校務會議於討論本案時又將浪費許多氣力,更別提迄今為止,仍有不少縣市禁止全體教師參加校務會議,所謂治絲益棼者,莫此為甚。

抑有甚者,目前各縣市、乃至於各校教師寒暑假返校日數不一的情形,不僅衝擊教育法制的一致性,對現行教師成績考核機制亦有若干影響。「教師請假規則」第12條明訂,「公立中小學未兼任行政職務教師於學生寒暑假期間,除例假日、返校服務、研究與進修等活動及配合災害防救所需之日外,餘可不必到校。……前二項返校服務、研究及進修等活動之實施,教師無法配合參與時,應依規定辦理請假手續。」而教師所請事、病假日數,則關係到教師年終成績考核之等第,以此觀之,寒暑假返校日數越多之學校,無異相對壓縮了教師請事、病假的權利。

綜合以上討論,我們建議,全教會應要求教育部重啟協商,針對「公立中小學未兼任行政職務教師寒暑假期間返校活動事項及日數實施原則」,做出全國一致性規範,讓災難到此為止。(教師)
(回目錄)



英語充電站:外語與人生:從馬英九勝選後的歐美反應說起
  ■李振清
馬英九先生勝選後,歐美媒體的正面報導,與包括布希(George W. Bush)、歐巴馬(Barack Obama)、柯林頓(Hillary R. Clinton)以及馬侃(John McCain)等政要的熱烈反應與衷心祝賀,顯示馬先生與他(她)們之中存在的相似認知與共識:外語溝通能力、服務廣大社會、建構區域和平與國際宏觀。馬英九先生的國際化教育成效與英(外)語能力,讓他多了一道國際社會認識與支持他的重要管道。

優質的英(外)語能力不但凸顯一個人努力試煉的誠心、提供了人際溝通與合作的契機,同時也會使人更開朗地廣結國際善緣。透過國際媒體所廣泛報導的全球性「馬英九現象」,說明了外語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其與人生的密切關係。

澳洲總理陸克文的外文機緣

自從澳洲在2007年11月選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總理Kevin M. Rudd(陸克文)之後,整個國家的國際能見度立刻提升;國內一片祥和與欣欣向榮的新氣象,也處處浮現。原因之一就是除了陸克文個人的秉賦和才學之外,他是當前全世界唯一能說流利國(華)語的大國元首。

畢業於澳洲國家大學(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的陸克文,曾在80年代前來台北的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Mandarin Training Center)留學,專心研習華語文與中華文化。80年代的師大國語中心,是全球一流學府的菁英學生研習華語與中華文化的大本營。牛津大學的東方學院(Oriental Institute, Oxford University)規定該院的牛津學生,需在師大國語中心完成一學期的學業,方能符合畢業的資格。哈佛、耶魯、哥倫比亞、康乃爾、荷蘭萊頓、德國海德堡、瑞典隆德等名校的學生,也絡繹於途。

陸克文就在這種十足的國際學術氣氛中,與歐、美、亞各國菁英,學習他們心中最重要的外語:華文。取了道地華人名字的「陸克文」,認為在台灣的「外文」歷練,不但讓他趕上21世紀的華文熱,更強化了他努力實踐的創新、包涵與慈悲心。

外文學習、國際教育,與人才培育(human capacity building)環環相扣。環視當前世界各新興先進國家,都依循這個軌跡建構富強安定的社會。看到台灣曾參與培養的「陸克文」總理,以及數不盡的國際間各行各業菁英,我們不禁要問,21世紀的台灣,我們國內自己人才的之培育與外文教育,何去何從?

外語與台灣的國際形象建立

最近無論是研讀教學用的專書、參考資料,或細讀紙本與網路上的全球英文報導,心情特別愉悅。一來這些英文的內容紮實有力;二來外電對台灣的報導不但數量大增,而且論述的品質和內涵,也大大肯定台灣人民的無上智慧與寬大包容。另一項更重要的因素是閱讀(悅讀)知名報紙,如線上(online)《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洛杉磯時報》(LA Times)、《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及《前鋒論壇報》(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等,外加YouTube提供的影音隨選服務,更令人感受到英文的多元功能與無限樂趣。

英(外)文是現代人追求現代知識、培養自我能力,以及協助國家邁向現代化的不二法們。學習英(外)語還可提升廣泛的國際知識,並進一步品味人生。這種反映於人生的英(外語)學習之樂趣,讓筆者想起執教於紐約市立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的李弘祺教授(1991)所著之《讀史的樂趣》。其中,李弘祺教授引用耶魯大學史學家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對中國400年來的評價說:

史景遷強調近400年來中國的苦難歷史,其歷程雖然十分悲壯,但到頭來中國卻不能算「現代」(modern)國家,因為中國人無法超越自己的歷史(頁13~14)。

史景遷教授的觀察入微之見,也可應用於英(外)語學習對一個社會的影響。歷史的長河反映出一個國家的興衰,而國家興盛與現代化的核心基礎,肇基於人文素養與國際教育交流。這兩項因素,跟英(外)語教育有密切關聯。當今韓國與新加坡的整體現代化之所以超越台灣,就跟(外)語能力提升與整體的前瞻性教育改革有關。反觀近10年來,台灣大學生的英語文能力、學習態度、整體的國際競爭力,以及包括涵蓋英(外)文參考書目的論文寫作歷練等,均亟待加強。這也清楚反映出英(外)文跟教育與人民生活的密切關係。

2006年11月15日在美國國會圖書館獲頒素有「人文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人文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Kluge Prize for the Study of Humanity)之中央研究院院士,暨著名的歷史學家余英時教授,對於外語學習與功能性國際交流也特別重視。(參閱《台灣立報》95年11月22日拙著:〈體認英文深層結構,培養翻譯基本技巧;余英時院士獲頒Kluge獎的新聞稿中譯及分析〉。)余英時教授的「比較歷史」(comparative history)觀點,就建構在外語的成功學習基礎上。(參閱李弘祺教授《讀史的樂趣》,頁12。)換句話說,一個人若缺乏外語能力,他就無法取得廣泛多元的知識,也較難衍生宏觀、包容、創新與進取的人生態度。有效的外語能力還可透過各種實境與虛擬(virtual)管道進行多元溝通,無遠弗屆地建立全球化的人際與國際關係,培養出樂觀、愉悅的生活態度。

在過去8年中,外文教育功能的不彰,直接影響到國內政治與國際外交。

我們的國際空間愈來愈狹窄,品質也每況愈下。交往的邦交國都不是十分重視外語教育、國際宏觀,與現代化科技發展的第三世界國家。

美國是台灣實質關係最密切的世界強國。然而,美國跟台灣的關係,在8年中由熱絡轉變成緊張。辛苦的第一線外交人員如駐美代表,要不斷地向美方傳遞台灣不是「麻煩製造者」(trouble maker)的訊息和保證。台灣的國際形象也接連受損。事實上,雙方的溝通除了需要精湛的英(外)語能力外,還要配合真誠、互信與國際宏觀。其中,國際宏觀的建立,有賴英(外)語文踏實基礎的培養。

英(外)文的國際交流動力

人際溝通的重要性,可以從心理學的層面來分析與判斷。Rajender Krishan(2000: http://www.boloji.com/perspective/003.htm)在「Understanding the Communication Dynamics」(體認溝通動力)一文中明確指出:

A simple analysis of communication thus reveals the personal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ommunicators.

從簡單的分析來說,溝通顯現人格特質及溝通者的關係。

2000年政黨輪替以來,我們的政府在應有的全球溝通努力上,就因為人格特質、倫理價值,與外語能力的關係,逐漸跟全球先進國家漸行漸遠。然而,馬英九勝選後,台灣原有的人文特質與文化素養,又立刻受到西方國家各界的重新認同(renewed recognition)。除了美國總統George W. Bush在馬英九先生勝選後24小時內(3月23日)立刻以誠摯的電文致賀外(參閱《台灣立報》97年3月26日拙文:〈期待前瞻總統的全民英語提升展望〉),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歐巴馬(Barack Obama)也於日前以一長函致馬英九先生,摘略如下(參閱2008年3月29日Taipei Times, P. 3: US Presidential Rivals Congratulate Ma):

The people of Taiwan deserve our respect and admiration for this free and fair election, which is just the latest step in consolidating a democracy that has advanced over the last two decades.

此次自由、公正的總統大選,值得我們向台灣人民表示敬佩與欽羨;這顯然是20年來的民主整合與進步之最新成就。

March 22nd was a good day for the people of Taiwan, for the forces of democracy around the world, and for peace and stability in the western Pacific. I will do all that I can to support Taiwan's democracy in the years ahead.

3月22日呈現出台灣人民美好的日子、世界民主的力量,以及西太平洋的穩定與和平。我一定盡我所能來支持台灣未來的民主。

I hop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responds to this election in a positive, constructive, and forward-leaning way. It is important for Beijing to demonstrate to the people of Taiwan that the practical and non-confrontational approach that President-elect Ma promises to take toward the Mainland will be met with good faith and progress.

我希望中華人民共和國能以肯定、建設性與前瞻思維來看待此次台灣的民主選舉。重要的是北京應向台灣人民表示,總統當選人馬英九對大陸所承諾的務實、和平之途徑,應獲得善意與成效。

歐巴瑪在信中並呼籲中國應該回應馬英九的建議,撤除對台飛彈,同時也建議中國善意地建立互信基礎,並提供台灣更大的國際空間,如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成為觀察員,以便共同協助解決中國人民的衛生與健康問題。

從歐巴瑪信函的字裡行間(reading between the lines),我們可感受到他對馬英九先生與台灣人民的善意與友情。至於他對馬英九如此景仰的原因,除了馬先生的人格特質、國際教育與政治背景外,主要在於他能將英文充分地運用於全球溝通,並將台灣的資訊以最快的速度傳遞全球。這也說明了為什麼國際訪賓跟李前總統登輝先生能以英、日文暢談得很投緣,並建立很好的關係之原因。反觀陳水扁總統,他就沒有這樣的「福報」。遇到不十分稱職的「傳譯」(interpreter),賓主甚至會顯現出不自在的窘境。常此以往,連總統府或各部會的英文網站頻頻出現英文錯誤,大家也不自覺。久而久之,全民的英文素養、國際觀,與國際認同的普世價值,也因資訊的缺乏而逐漸消沈。

外語可以產生溝通的動力(communication dynamics),其對國家的外交拓展與元首形象的建立和影響,由此可見一斑。從美國民主黨另一候選人柯林頓致馬英九先生的賀電,我們另可看出外語溝通、民主價值,與國際結緣的互動關係(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Taiwan's democratic achievements have earned them the admiration of the entir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I hope that under President Ma's capable leadership, Taiwan's political institutions will thrive, and that ways can be found to appropriately expand Taiwan's contributions 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台灣的民主成就獲得了全體國際社會的稱羨。希望台灣在馬總統的英明領導下,政治體制欣欣向榮,同時也藉此拓展台灣對國際社會的貢獻。

外語與國際化教育的多元功能

外語教育成敗的影響,從此次台灣民主試煉與國際互動中,得到了具體的驗證。成功的外語政策,還需跟國際教育接軌。從1960年代到2008年間,台灣的外語與國際教育政策,經歷了巨大的轉變。在講求創新、國際交流與合作的21世紀裡,英(外)文的能力與運用,已經成為全球各國政府實踐國家政策,與提昇國際形象的重要指標。同屬華人社會的新加坡,在這方面的努力與成就,讓台灣望塵莫及。新加坡無論是舉辦國際性會議、選送菁英學生深造,或遴選政府官員出國進行在職國際專業訓練,其表現出的英(外)與能力,及價值倫理,均令人敬佩。

除了新加坡之外,韓國近10年來的大步邁進,剛好跟過去8年的台灣形成強烈的對比。《紐約時報》在今年3月14日刊載的「Image, Identity and Reality」(形象、認同與質實)系列專文(另載於34月1日《聯合報》「紐時專刊」頁1)正好點出這個重要論點。

在這多元化的現代世界裡,但願馬英九先生可以在全民的自覺與努力下,扭轉乾坤,回歸普世倫理,重振台灣外語教育的功能。果如此,教育國際化、人才培育,以及提升國家競爭力的務實夢想,方能逐一實現。

(世新大學英語系教授)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