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8-04-15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04-15》

本期內容
  ◎環境前線:慎防不入流的經濟學家 
  ◎糧食危機的國際政治學 



環境前線:慎防不入流的經濟學家
  ■康世昊
如果有人說,全世界只有台灣有反核運動,你大概覺得很奇怪,不過也不怎麼需要驚訝,因為這幾年的「國際新趨勢」(台灣版)就是如此。請注意認明台灣版,因為如果你太過認真,自己跑去查「國際新趨勢」的國際版,內容肯定很不一樣!舉例說,台灣的能源專家會告訴你最值得注目的就是「『英國』轉向要建新核電廠」,但你要是去看看英國的相關網頁,會發現的確有英國的擁核人士和擁核政府在發言,但是反對和質疑聲音不斷,所以蓋新核電廠根本不是甚麼台灣版裡創造出來的英國「國家共識」。

還有一個最近的新聞最可以被拿來大做文章,並引述成歐洲國家擁抱核能的證明。上個月在法國總統訪問英國時舉辦的英法高峰會前,傳來英國貿易大臣宣布英國應擴建新核能電廠,並和法國一起將核電技術做為全球市場上的工具。這個說法已經立即遭到「地球之友」等老牌英國環保團體批評,認為把核能當成對抗氣候變遷的工具的主張是本末倒置。但是你放心,在台灣版裡你會找不到反對這種核能工業擴張的聲音,因為在台灣一提到外國發展,十之八九只把該國政府領導者當成「國家」,而民間團體只是一小群「非關國家」的人。

「國家」從來沒有一個單一的「劇情」

不過我們還是該國際化一點,不要太依賴能源專家的台灣版國際趨勢分析好了。仔細看看英國能源政策中關於核能使用的辯論。自從向來不聽民意的前首相布萊爾表示英國應該考慮新建核電廠開始,政府和非政府組織的角力戰就沒停過。

當2006年官方的「能源檢討報告書」(Energy Review 2006)被英國法院判定其公眾參與和諮詢的過程「誤導」、「有嚴重瑕疵」、「不正確又不公平」,判定民間團體勝訴。簡單說,能源決策裡導入的公眾諮詢,被工黨政府執行部門用技術性的資訊引導(反過來說是限制),「刻意製造」社會認同,取得對布萊爾政府向核能工業傾斜的政策背書,卻被民間踢爆。這個NGO組織對抗政府的行動,看似提告的民間團體取得重大勝利,也都是英國「國家」底下的發生的事情。但是台灣為什麼要故意只選擇「布萊爾政府」那邊的故事,硬寫成「英國」的轉向?

英國這個故事還沒結束!「英國」這個稱號下,除了蘇格蘭地區的國會議員和政府表示不歡迎在蘇格蘭境內建新核電廠,政府與民間關於核能的爭論也還在持續角力,突顯出:「國家」不是政府,更不是執政黨,民間社會也是國家的一部份。為什麼?因為支持與反對的兩造都在爭奪英國的正確行動走向。一方面,工黨領導人已經吃了秤鉈鐵了心,要幫助核能工業拓展全球市場,說是核能可以幫助減低碳排放,同時又認為核能工業可以用來拚經濟。另一方面,英國的環保團體和其他民間聲音只好不斷行動來監視該國政府的動作,以免執政黨的一意孤行讓國民利益受損。

英國版核電再評估

一份獨立於英國政府的核能再評估,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再評估的專家們有鑑於政府所進行的民眾諮詢過程都是有目的性的篩選,所以他們組成一個工作小組,提出自己的專業評估。有趣的是,這群人不是由環保團體組成,而比較是獨立的學者專家。這樣的評估小組除了核能專業人士,還包含了社會學、政治學、環境風險評估的學者。如果對照2000年台灣的「核四再評估委員會」,和一直以來關於核四續建以及新核能機組的爭論,不難發現,英國社會對能源和核能使用的民眾諮詢,很清楚地意識到這不只是能源經濟的技術問題,對英國公眾來說,這就是科技如何對民眾負責的民主程序。簡言之,這是當代民主政治裡政府與公眾間關係如何發展的核心問題。而回到現實裡,英國政府則要刻意將核電選項窄化成不得不然的最好科技選項,也因此,民眾諮詢過程變成這個公共決策的角力場域。

看完英國的複雜內情,再回頭檢視台灣版國際趨勢報告,我們對那些將一國政策走向簡化成政府領導人意見的不及格資訊提供,還要存幾分尊重?可悲的是,我們仍然必須把這種連基本資訊和認知都做不好的論述,當成重要的一回報告來回應。現在流行的拚經濟和對抗氣候變遷的庸俗版說法後面,說穿了,不過是利用資訊不足構造出的片面「事實」,來為特定說法背書,仗恃的,是人民對深度國際資訊取得的不易,和落後的官方說法。

擁核專家 國際常識可能不如你我他

問題是:我們的社會有太多感性地學術崇拜,換句話說,我們對理性的質疑資訊生產的包容力太少,所以要大聲質疑這些國際能源發展分析不入流是不被重視的。問題還在,我們能不能有像英國那樣的法院制度,能保障公眾不受政府資訊(諮詢)濫權的侵害?再看看最近馬英九總統熱門內閣人選,我們確定國民黨的擁核官僚又要掌權了,按照那種只報一半真相所建構的國際能源經濟分析,充其量只不過是「說書客」的能源經濟說帖,但我們的公眾很容易就臣服在「國際上都是這樣做」的魔術下。

怎麼辦?第一步,少看電視新聞頻道(或者只看公視)!免得不入流的經濟分析充斥腦中。進國際聊天室去和各國人士聊聊天,能夠知道的事實內容,肯定還比那些錯誤百出又充滿意識型態偏見的電子媒體來的有深度。

然後呢?請算一算新政府上台後,為台塑、鴻海、回流台商等企業拚經濟的行程有多少,真誠討論氣候變遷和環保議題的時間又有多少,相信你很快就可以知道,蓋核電廠是為了對抗氣候變遷、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說法,會不會讓你對帥帥的馬總統比中指說「Liar」!很可惜,英國民眾好幾年前,已經先給把這個封號送給剛當選時也曾風靡眾人的布萊爾首相(Tony B Liar)了!
(回目錄)



糧食危機的國際政治學
  ■倪世傑
糧食所造成的暴動於這一個月來在全世界各地猛烈爆發,米糧的價格激升是其中最重要的引爆點。非洲的布吉納法索、喀麥隆、埃及、象牙海岸、茅里塔尼亞、莫三比克和塞內加爾都先後發生騷動、暴亂或大罷工;在亞洲,印尼、菲律賓的民眾走上街頭抗議;最近的焦點是加勒比海的海地,這次並非出於意識型態因素,而是大米價格造成暴動讓海地總理倉促下台,現在在海地首府太子港,民眾與警方仍處於對峙局面,槍聲處處,已有多名民眾與警察在動亂中喪生。

在海地,米價每袋120磅(約54.432公斤)從35美元一直漲到70美元(2,120元新台幣),老百姓根本買不起。台灣當前米價一公斤約25元,相較於海地一公斤約45.5元將近兩倍的天價,以及每人每年平均5百美元的國民平均所得(台灣當前約1萬4千美元),海地怎會不發生嚴重的動亂?在奈及利亞,民眾要花費所得的73%在食物上,越南民眾要花65%,印尼民眾則要50%,在國際糧價激漲的當口,他們都陷入「吃不起」的困境當中。世界銀行長佐利克(Robert Zoellick)在本月7日即已指出,目前的高糧價將不會是短期的市場現象,很可能會持續數年。他警告,由於糧食和能源價格達到連續6年來的最高點,墨西哥、葉門等33個國家可能面臨「社會動蕩」。

「世界糧食危機」(The World Food Crisis)是紐約時報在本月10日的社論標題,紐時的該篇社論正確地指出,西方國家過度誇大了中國、印度的興起增加對糧食以及動物性蛋白質的需求,而隱諱了西方國家在這幾年來一直在發展生質能源(biofuels),美國的玉米酒精可以供應世界一半的生質能源,而玉米卻是家畜飼料的重要來源,當種玉米有利可圖,農民將黃豆田地用來轉種玉米,這又帶動黃豆價格上漲。當土地用來給汽車加油,糧價焉能不漲?更何況美國政府對生質能源一直採取大量補貼政策,加遽了汽車與人類搶糧食的問題。

到這裡,紐約時報社論都說對了,但接下來的分析,就讓人覺得問題重重。紐約時報引述世界行長佐利克的話,認為西方國家應該繼續資助非洲國家推動「綠色革命」,以提高非洲國家糧食產量。這是相當弔詭的一件事,涉及從1980年代到今天第三世界國家農業的國際政治經濟學。世界銀行及其姊妹機構國際貨幣基金(IMF)於1980年代大力推動結構調整計畫(Structural Adjustment Programs),對發展中國家以及低度發展國家提供「附帶條件」的貸款,這一套貸款方案包括農業部門的調整。

在台灣、南朝鮮等新興外銷導向工業化發展經驗的激勵下,IMF不支持發展中國家繼續發展農業部門,認為應該利用人口上的比較利益發展勞力密集型出口導向工業,基本上農業並未受到應有的關注,因為歐洲、美國本身就是農業大國,尤其是後者,可以透過外銷農產品的方式讓發展中國家購買來自美國的糧食,在美國農業部對農業的大力補貼下,農產品大量傾銷到這些國家,這是讓第三世界國家農業長時間未能有效進步的重要原因。這也是為何「國際農業研究諮商組織」(Consultative Group on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CGIAR)每年投注3億5千萬美元,占其總支出40%的經費投注在非洲發展綠色革命,最後幾無成效的關鍵因素。

你無法踏進同一條河流兩次。綠色革命的概念從3、40年前的育種、化肥使用到今天已經演進到「基因改造作物」。但不變的是,這些農企業、肥料商依舊把持著綠色革命的政策,讓西方跨國企業能夠繼續掌控對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政策。在掐緊銀根的前提下,國際組織從上而下的政策指導變成一個不民主的政治治理結構。

我們也同樣地發現這些引發暴動的國家大致上都是民主出現問題或民主程度較低的國家。以海地為例,其總統浦雷華(Rene Preval)由美國在背後撐腰,在海地民眾抗議時,他竟然命令民眾趕緊回家,這個總統毫不了解民眾的需求只是要降低糧價而已。也無怪乎當海地暴亂加劇,美國老大哥趕緊呼籲「國際」對海地伸出援手,代理人怎能垮台?

另一方面,在新自由主義的肆虐下,發展中國家遵從自由化政策未見從中獲益,反而繼續背負鉅額外債,國家稅基大量流失造成財政困窘,國家對經濟變局、危機的處理能力處於萎縮的局面,這又造成親市場力量的國際組織運作的空間。這也是為何佐利克膽敢繼續彈奏「綠色革命」老調的原因。

(政大博士生)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