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8-04-22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教育部長的意識形態
地球日,環保風襲台



【社論】
教育部長的意識形態
 
 

新任教育部長的人選眾所矚目,各界紛紛提出用人標準與推薦名單,包括准閣揆劉兆玄在內的許多人都不約而同指出:「教育部長不應有意識形態。」這無疑出自對現況的反思,然而,要如何任命一個「沒有意識形態」的教育部長?

這個問題牽涉到以下三個層次的討論:何謂意識形態?教育可能排除意識形態的干預嗎?若否,新任教育部長該以什麼意識形態處理教育事務?

意識形態(ideology)一詞誕生於以理性主義挑戰舊有思維與社會秩序的啟蒙運動時代,原意是指一種觀念的科學(idea-logy)。除非我們不參與社會活動,否則人人都勢必有其看待社會事物的觀點與態度,指責他人的意識形態不正確,其實也是一種意識形態,因此,我們如何要求教育部長不能有意識形態?

接著,教育可能排除意識形態的干預嗎?或許這個要求真正的意思是:教育要中立,部長不能以個人意識形態干預教育。

然而,應該要指出,教育不但難以中立,甚且處處受到意識形態的影響,不僅僅侷限於統獨意識形態,說到底,幾個教育的核心命題無一不牽涉意識形態的爭辯:全球化對本土化;公共化對商品化;要為弱勢者或是為優勢階級辦教育;要教導學生適應社會或是改變社會。

從這樣的脈絡觀察,台灣教育制度、政策,乃至於資源分配,大抵是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反映。民間編輯的中小學教科書,不同出版商採用的觀點與意識形態仍有著驚人的一致性,諸如美化資本全球化與貿易自由化、漠視公民與勞動者的基本權利、強調「和諧」與「穩定」等。即便國家不再統編教科書,從課程綱要的訂定、教教科書的編撰、審定、到選用,徹頭徹尾就是不同意識形態的鬥爭,只不過獲勝者總是符合或傾向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罷了。與其浪費時間呼籲「教育中立」或「意識形態退出教育」,莫如藉此釐清教育議題背後的政經意識形態,揭露教育與階級之間的關連,進而確保教育的公共性,讓教育重新發揮促進階級流動、而非階級複製的作用。

值得我們關注的其實不是教育部長該不該有意識形態,而是新任教育部長該以什麼樣的意識形態處理教育事務?

我們以為,無論由誰出任教育部長,當務之急絕非提出什麼新的教改理想與政策,而是重新思考台灣教育的走向,從根本扭轉新自由主義下教育商品化的現象,扭轉一味強調競爭力卻忽略教育本質的不當政策。強烈建議新部長上任後應邀請人權、弱勢、勞工的代表進入教育決策機制,參與教科書編審,讓各種教育觀點公平競合,使台灣的教育有機會重拾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理想。

(回目錄)



【左右看】地球日,環保風襲台

【左看】
務實唯心論發燒
朱政騏/博士生

世界地球日,名模淨灘、政客吃素、學童減碳、名嘴騎單車、慈濟人掃街,五花八門,宛如環保在台灣已經蔚為風尚,台灣儼然清淨島,克盡世界公民之責任,不落人後。

豈其然乎?諸如此類務實唯心論的「環保」所以風行,正是因為它不但無害於既有的支配結構,還能舒緩危機,鞏而固之。首先它是唯心的,強調一切從改變自己開始,甚至宣揚心靈改變,世界就變,因此痛苦快樂都是自找的,與外在環境無涉,怪不得別人。但,它又不若唯心論者動輒天馬行空的歌頌愛情,讚嘆造物主的偉大,敢於想像各種與現實不同的可能,而是非常務實的追求立即可見的成果,毫不質疑,遑論設想另一個世界的可能性!

資本主義向來不是一種「純經濟」的理論,而是全面的社會計劃,不過對其危機的回應卻被分而治之,環境的歸環境、政治的歸政治、經濟的歸經濟……這是依「經濟人」模型而構造的社會之必然──個人可以選擇買或賣、工作或不工作、改革或袖手旁觀,連勞動力也變成商品,分別進入市場競爭價格,人與人之間被割裂,社會也就支離破碎。

如此忸怩作態的「環保」,看似新穎,實則陳舊。




【右看】
環保可制賣方獨大
陳啟諒/政治評論員

邇來「糧荒」消息時有所聞;「油荒」風聲更已流傳多時,市場上的優勢必將由買方逐漸轉向賣方,因為供過於求、消費者為王的時代已經結束,接下來要面對的是供不應求,有錢也不見得買得到東西的「賣方市場」。

然而,市場要能發揮作用,前提必須是參與者勢均力敵的均衡態勢,某一方獨大都有可能造成市場失靈,從而生種種弊端。因此,即便糧荒、油荒當前,我們仍不能完全任由賣方抬高價格,相反的,我們此時更該加強環保的標準,另一方面也身體力行,以減少對石油的依賴,及對糧食的消耗量,如此方能將主導權部份奪回消費者的手中。利己,同時利人,正是市場的奧妙之處。

質是,世界地球日的種種活動應當常態化,只騎一天單車、吃一天素、掃一次街都是作秀大於實際,若能有人天天騎車、日日吃素、經常掃街,則就有完全不同的意義了。讓環保變成普世價值,是未來幾年各國政府皆要認真面對的工作,環保再也不是「一小撮激進人士的吹毛求疵」,而是治國的根本,也是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唯一希望。

環保不只是環保,還是市場的潤滑劑!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