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8-04-28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內鬥內行,所為何來
農糧署提出因應糧荒措施



【社論】
內鬥內行,所為何來
 
 

自從總統大選結束以來,朝野兩陣營都各自忙著內鬥,讓人無限感歎。民進黨從縣市長、立委到總統選舉三連敗,每次敗後都卸責諉過、故態復萌,從不檢討敗選的真正原因,施政和選戰操作一錯再錯,現在連政權都被人整碗捧去,還為了一個雞肋黨主席搶破頭,以為只要抓住黨機器,下次選舉便可以呼風喚雨、奪回政權。國民黨在總統選舉大贏了以後,自以為全民擁戴,8年在野教訓全都拋諸腦後,各路人馬為了爭食大餅殺到眼紅,耳語、黑函滿天亂飛,重演過去所批評民進黨只知權謀、不知民瘼的腐敗言行,令人失望透頂。

謝長廷明明在選前誓言選總統是他最後一戰,選輸就退出政壇,結果不但沒有兌現,還留任黨主席操控選後的綠營盤勢;游錫(方方土)是排藍民調的始作俑者,為袒護自己的錯誤,玉石俱焚地要求乾脆取消民調;蘇貞昌雖然出席檢討會隨口罵兩句,完全沒有解決問題的看法,對於扁政府涉貪更隻字不提;呂秀蓮反正再上一層樓已沒她的份,因此表現得不痛不癢。結果跑出來兩個「公媽派」的大老,一個是選後才說要跟中國稱兄道弟的辜寬敏,一個是操控媒體的蔡同榮,蜀中無大將,只好共推白雪公主蔡英文來維持局面,可是仍然不見全面檢討過錯的跡象。

馬英九在選擇閣揆的時候,劉兆玄被黑函攻擊以前的緋聞事件;江丙坤被黑函影射與台商的密切關係;在選副閣揆的時候,又因黨內的排斥折損了詹啟賢,現在為了教育部長的人選,楊朝祥被認為不是南部人、又涉及景文案,吳清基被認為主張一綱一本引人爭議,讓馬英九舉棋不定,那麼李家同呢?難不成還要提他921地震時為了保護暨南大學學生,讓全校借讀台大的事?難不成還要提他在南投幫助貧童求學的事?馬英九一個月前不是還信心十足地說,一定讓大家滿意嗎?怎麼立刻就找不到人才了?其實這些人選的背後,都牽涉到一群人的利益,他們正等著雞犬升天,馬英九再大的能耐,也敵不過利益團體的力量。

民進黨之所以一會兒解散派系,一會兒又要恢復次級團體,當然是利益糾葛使然,如果朝野都只是考慮利益交換、權謀運用,黎民百姓的利益又被擺在哪裡?政黨輪替也不過是換湯不換藥而已。我們真誠希望馬政府能發揮馬家莊的硬頸精神,該坐牢的就讓他坐牢,不要給他易科罰金的機會,該環評的就要接受環評,不要胡亂建不環保的高速公路,此刻該給我們一位稱職的教育部長,就不要利益考量、權力交換,要堅決果斷排除萬難去做到它。

(回目錄)



【左右看】農糧署提出因應糧荒措施

【左看】
遠因不除,何能復耕?
厲卓正/學運工作者

日前農委會農糧署針對糧食危機提出6項因應措施,其內容既降低休耕補貼、又提高稻穀收購價格,滿心歡喜地以為據此即可吸引休耕農民甚至離農者重新投入糧食生產。但此番想像之荒謬與一廂情願實可謂獨步全球。

台灣農業之所以面臨破產,「搶種高價作物」即為主因之一,在此時此刻放言「提高稻穀收購價格即可吸引農民投入耕作」,背後邏輯等於教導農民要為市場價格而生產、莫為實際需求而生產。與WTO衝擊下的鼓勵休耕政策相對照,無異向農民明示「順市場者生、逆市場者亡」。此一措施既已隱隱指出過河拆橋的可能性,試問有多少人民願意為此投入農業生產?

再者,農業生產不是街頭說書,若不將妨害農業生產之因素全面消除,則復耕不可能光憑個別農民意願而行。許多農地之所以休耕,在於四處劃設的工業區與科學園區增加了大量的用水需求,在工業資本挾政治力與「拚經濟」神話大舉搶水的情境下,農民只得休耕以滿足工業用水需求。政府扶植工業資本時,總不惜動用公權力替工業資本備齊生產要件,何以糧食危機當頭時,竟然只以「降低」休耕補貼為藥方?

職是,政府對待農民與資產階級的態度差異、以及企圖解決糧食問題的「誠意」,於這套「因應措施」中展現無遺。




【右看】
保守有餘,前瞻不足
江仰德/文字工作者

針對越演越烈的全球糧食危機,農委會農糧署日前宣布因應措施,包括提高稻穀收購價格、增加安全存量、降低休耕補助、鼓勵休耕農地改種稻米小麥或飼料玉米、停止生質能源作物生產以及推廣試種小麥。農政單位主動提出應對之策的動機固然值得肯定,然究其內容卻大有瑕疵。

台灣早年以農業立國,更曾大量仰賴農業部門的盈餘,作為轉型成現今工商業社會的基礎;加上數十年來,農技研發機構與小農們在技術與品種改良方面屢有創新,台灣原就具有大規模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大可藉此機會使農業重新抬頭,成為兼具經濟功能與戰略功能的產業。然而在農糧署6項措施中,卻缺乏如重新增劃農地面積、主動發展相關機具科技等戰略,僅見降低休耕補貼、增加安全庫存量等保守作為。令人難以想像如何能夠據此救台灣於糧荒,更遑論藉機擴大農產品出口、為農民在國際市場上多拚一條生路。

況且,即便不求重建農業的戰略地位,在氣候濕熱的台灣「推廣試種小麥」仍然令人大感匪夷所思;「停止種植生質能源作物」更是人人皆知的常識、毫無高明之處可言。綜言之,此6項所謂的「因應措施」只能算是起步,農政官員應當繼續努力、提出更具前瞻性、可行性與進取性的政策才是。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