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04-30》 |
本期內容 | |
◎教育論壇:商品化下無教育《孔子周遊街頭》影評 | |
◎35年問題一再重演 義拿坡里垃圾危機難解 | |
◎專業高效率 德國把回收垃圾點成金 |
教育論壇:商品化下無教育《孔子周遊街頭》影評 | |
■羅德水 | |
明天就是五一勞動節,在此向讀者介紹2007年「鐵馬影展」的參展影片《Grain of Sand》,本片是Jill Freidberg花了兩年的時間在南墨西哥拍攝的紀錄片,中譯為《孔子周遊街頭》,講的可是墨西哥教師反對全球化、捍衛公共教育體制的血淚歷程。 長久以來,墨西哥的農村師範學校,例如紀錄片中的馬杜麥查學校,免費招收窮人入學,填補了廣大農村與原住民部落的中小學師資空缺,尤為難得的是,這些學校所培育的教師,有著獨特的視野與人文關懷,不但成為墨西哥民主教師運動的主力,甚至引領了社區草根民主的發展。 然而,過去20年來,在以新自由主義為名的全球化狂潮中,這樣具有強烈公共屬性的教育制度卻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2002年世界銀行貸款2千萬美金給墨西哥政府,前提是必須將農村師範學校改為半私營的技術性學校,學校師生家長雖然群起抗爭,仍遭到官方以武力鎮壓,要求將學校私營化的世界銀行終告獲勝,結局是:教室被拆、招生大減、畢業生甚至必須通過私人測試公司的考試方能取得教職。 在瓦解農村師範學校後,墨西哥總統賈德隆在跨國公司的資助下進一步推出「優質學校計畫」,教育經費的分配取決於學校是否加入計畫,是否通過官訂的優質學校評鑑標準,至此,墨西哥的國家公共教育制度已被徹底摧毀,教育成了篩選與分配勞動人口的機制,學校淪為替跨國公司、血汗工廠培育廉價勞動力的場所。 究竟在一切尊重市場法則、一切唯資本是從的新自由主義下,這群以農村學校為主體的墨西哥教師如何看待教育?如何在重重險阻下持續地鬥爭?如何自我批判並實踐教師的角色與責任? 在鬥爭的過程中,失去教職、甚至犧牲生命,皆可預見。 民主教師真正的難題是:對外,他們必須為反對教育商品化而戰,對內,更要面對組織內部反對改革的「幫兇教師」,因為如何讓教育成為累積資本的產業,完全符合國際經濟組織、墨西哥統治階層,甚至是教師工會領導人的共同利益,以此觀之,政府顯然不僅僅只是管理國內資產階級的委員會而已,在資本全球化下,更已然淪為資本大國或跨國公司壓榨本國資源的掮客與代理人。 在這樣內外交迫的處境下,墨西哥的教師從運動中領略出:唯有紮實地啟發教師的階級意識與自覺,唯有實踐由下而上的草根民主,唯有謙卑地與土地與人民站在一起,方有餘力抗衡新自由主義所帶來的教育商品化,乃至於所有侵犯農人、勞工基本權益的惡行。雖然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鬥爭,但在教師堅定、毫不妥協的戰鬥中,許多墨西哥人已然認同:教師一詞與抗爭、改革、團結、支援同義。 回到過去十多年同樣面臨新自由主義教改困境的台灣,我們又要如何看待太平洋彼岸墨西哥教師的鬥爭呢? 很顯然地,墨西哥教師的想法與行動,與強調競爭力的台灣主流教育觀點格格不入,台灣社會認知的所謂「好老師」,大概不易體認「街頭即教室,抗爭就是教育」的意涵,至於對大多由資產階級組成的台灣家長團體來說,尤其難以理解墨西哥家長「支持教師是家長的義務」的真意。 無論如何,自覺與行動永不嫌晚,在此向所有關心台灣教育的朋友,特別是學校教師推荐《Grain of Sand》這部紀錄片。 如果教師不為教育公共化而戰,不做促成社會進步的工程師,還會有誰呢? (教師) |
|
(回目錄) |
35年問題一再重演 義拿坡里垃圾危機難解 | |
■中央社 | |
今年元月,義大利南部大城拿坡里及鄰近地區爆發垃圾危機,除了引發當地民眾抗議、朝野政治人士相互抨擊及國際批評之外,也對垃圾處理及環保問題展開具體的討論。綜合各界的說法,垃圾的處理不僅是政策的問題,也是公民意識的問題。 大拿坡里地區的垃圾危機,肇因於整個坎巴尼亞大區內的10多處掩埋場自去年底就因達到飽和而關閉。10多萬噸的垃圾堆積在各個城市的街道兩旁無法清運,引發民眾當街焚燒垃圾抗議。 當地政府原擬再度開啟已經關閉12年的比亞努拉掩埋場應急,卻引起當地民眾不滿,封鎖進入掩埋場的道路,誓死抵抗,並爆發警民衝突。 大拿坡里地區的垃圾問題早在1973年因為垃圾堆積引發霍亂流行而廣受注意,但迄今35年後仍然無解。政府有時甚至將問題歸咎於當地黑道把持垃圾處理有關的服務,例如黑道與掩埋場管理人員掛鉤,將未經處理的有毒廢棄物倒入掩埋場,讓民眾對掩埋場的環境安全失去信心,阻礙新掩埋場的設置。 根據文獻資料,為解決垃圾問題,坎巴尼亞大省區議會曾於1973年11月通過第一項緊急情況法案,決定斥巨資增建垃圾處理設施,包括在大省區政府的5年發展計畫中撥出3百億里拉(約新台幣7億4千7百多萬元),供各市政府興建焚化爐。 但是,5年之後,這一緊急情況似乎僅是一種意願的表達,並沒有真正的落實。過去35年,經過5位總統、9屆國會及29任中央政府,坎巴尼亞區的垃圾問題依舊,每次爆發垃圾危機後,所有的事情好像都從頭開始重來一次一樣。比亞努拉掩埋場在使用了40年後於12年前功成身退。 坎巴尼亞大省區政府當年曾允諾當地民眾,要利用掩埋場的土地興建一座18洞的高爾夫球場、一座會議中心及兩棟大型旅館。但讓當地民眾憤怒難平的是,過了12年,不僅政府的承諾沒有實現,竟然還想重新開放掩埋場傾倒垃圾。 義大利的垃圾處理是由各大省區自行負責,大多由地方政府委託公營或私營企業辦理,再向相關行政區內的住戶及商家收取垃圾處理費,費率受政府監督。以羅馬市為例,垃圾的收集工作就委由市政府投資設立的「愛羅馬」環保公司來做。 收費標準,以住家來說,是以住宅的面積加上居住人數來計算。目前每平方公尺每年收費約1.9歐元(約新台幣92元),加上每人每年約16.7歐元、10%的加值型營業稅與5%的環保捐。 垃圾收集服務費採統一的公式計算,政府及垃圾收集公司近年來雖然大力宣導垃圾分類,以增加資源回收及減少垃圾量,但是民眾配合的程度不高,並普遍存在一種付費請人服務的心理,僅要求收錢的人負責清理,自己則方便就好。 愛羅馬公司雖然在全市各大街小巷廣置垃圾丟棄箱、紙類與塑膠及玻璃瓶罐回收箱,民眾大多未能配合,常見垃圾箱內外堆滿各種丟棄物,以顏色來區分的指定垃圾回收箱內也是各種垃圾都有。 根據愛羅馬公布的最新統計,該公司在2006年總共收集了182萬9千噸的垃圾,其中可回收的分類垃圾,包括紙張、紙板、玻璃與塑膠瓶罐、木材、大件傢俱及花草樹木的枝葉等共只有34萬6千噸,相當於總垃圾量的2成69。 統計資料顯示,羅馬市的垃圾產量在2001年至2006年之間增加了2成,分類回收的垃垃量占總數的比率增加速度反而不高,從2002年的9.11%逐年緩慢推升,至2006年才達到2成69。 鑑於垃圾掩埋場取得不易,興建焚化爐又因民眾害怕會產生有害氣體而反對。為妥善解決垃圾問題,義國政府及環保團體近年來力求從學校教育著手,透過各種課程及競賽,教導學生垃圾分類及資源回收的知識,同時培養具環保觀念的公民意識,以求垃圾減量,降低環境污染的目標。 |
|
(回目錄) |
專業高效率 德國把回收垃圾點成金 | |
■中央社 | |
有位台灣留學生剛來德國時,把垃圾全混在一起丟掉,結果宿舍的工友竟把他的垃圾袋打開後再重新分類,讓他覺得很羞愧。德國人力行環保,表現在日常生活就是對垃圾分類的講究和徹底。怎麼丟垃圾?在德國還真的是一門大學問。 以首都柏林為例,一般家庭的垃圾主要分為五大類,民眾得先在家分類後,再分別丟到公寓或社區設置的5種不同顏色的回收桶。這五大類分別是:盒子、罐頭和塑膠瓶等可回收的包裝類;裝啤酒和葡萄酒的玻璃瓶類;報紙和包裝紙等廢紙類;水果皮和廚餘等有機垃圾類;以及不屬於以上4類的其他類,分別丟到黃色、綠色、藍色、咖啡色和灰色等5種回收桶。 地處溫帶的德國平均溫度才攝氏10多度,包括有機垃圾在內,回收桶平均一週才清運一次,不像亞熱帶的台灣得天天丟垃圾。這種隨處可見的回收桶大多有沉重的蓋子,得用力抬起才打得開,丟完後就會自動關上,這樣不只能防止雨水滲入,臭味也不會溢出。 想丟沙發、電視等大型廢棄傢俱的人還可打電話約時間,請清潔隊員來家裡搬。垃圾分類的目的不外是為了將來處理方便、化垃圾為有用的資源。 和台灣一樣,德國超市也有收集舊電池的箱子,路邊隨處可見慈善機構設置的衣物收集箱。值得一提的是,柏林清潔隊在全市還設有15處收集站,供一般民眾自行丟那些「比較難丟的垃圾」。在這裡可看到德國垃圾分類的細緻,例如CD等光碟片、電器用品、木材、車用電池、地毯、舊輪胎、建築工地廢棄物等全都分門別類,令人嘆為觀止。 與其他德國城市的清潔隊一樣,處理全市垃圾的柏林清潔隊運作經費主要來自民眾繳交的清潔費,費用高低根據居住面積的大小而定。因此德國可說是用服務業的模式和企業化的管理,來經營垃圾的清運、處理和回收。 正因為德國垃圾處理的專業而且效率高,不久前,義大利政府與德國的清潔公司簽約,把面對垃圾危機顯得無能為力的南部大城拿坡里的垃圾,用火車運來德國的焚化爐處理。 最近這幾年,德國各地新建不少現代化的垃圾回收和處理工廠,即便是混合的垃圾,送上輸送帶後經過20多道關卡,就能自動分成塑膠、金屬等能賣錢的資源,甚至出口到中國賺取外匯,堪稱是「點垃圾成金」。等到這類工廠普及後,德國傳統的彩色回收桶有朝一日或許將走入歷史。 |
|
(回目錄) |
長期徵稿啟事 |
|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