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05-02》 |
本期內容 | |
◎淺談教學現場上的民主法治教育 | |
◎認識正義 就從小學起 |
淺談教學現場上的民主法治教育 | |
■黃金宏 | |
「這是我個人的失敗,不是台灣的失敗,今夜不要為我哭泣。」 「他演講當中提到,這個不是台灣民主的失敗,不是台灣的失敗,是他個人的挫敗,我覺得這話講的非常好,我也向他保證他的政策,有些我們可以採用的,絕對會把它變成我們的政策,他也跟我講,他也要求他所有的支持者,不要去抗爭,能夠支持我的領導,我聽了非常感動,我覺得這個議題上,他展現出一個政治家的風範。」 社會需要正面教材 一個輸了選戰的人向贏家說出祝福,另一個贏家則大方稱讚對手;贏家謙虛克制已屬難得,輸家承認敗選並呼籲支持對手更為可貴。97年3月22日晚上我們終於見到闊別已久的「君子之爭」、「民主風範」,真記不得到底有多久沒見過這種正面教材的畫面了,是驕傲也是感嘆!兩個在社會上動見觀瞻的人物在一場激烈競賽後,能表現出「勝不驕,敗不餒」的精神,的確給全國人民上了一堂寶貴的法治教育課程。 隨著媒體的開放競逐,知識的傳遞、社會態樣的呈現更加迅速、便捷,媒體所傳送的畫面,對觀眾的觀念養成是相當直接,影響也相對的深遠;摧毀是容易的,但正面思想的養成卻是需要日積月累的。無奈的是,在亟需轉型正義的變革時代,政治、經濟、社會一直處於磨合期,商業掛帥的媒體總是將衝突、傲慢、謾罵、揭人隱私、貪婪……做為爭取收視率的手段,一件謀殺案,12個有線、無線電視台一天分4個時段輪流播放,呈現出來好像有10多件謀殺案;一件立法院的衝突事件,連續報導兩天,於是立法院天天吵架的形象深烙在全國人民腦海中。我們面對的事件,總是負面教材居多,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們衝突、傲慢、謾罵、揭人隱私、貪婪……是不對的,但是當我們周遭最容易取得的素材全是這些負面教材時,教育的效果將逐次下降。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正面激勵的教材,一個足堪積極模仿的對象,我們期待下一個「汪洋中的一條船」、「一碗麵的故事」…… 校園推行不容易 學校可以說是最有體系、最能有系統地提供孩子學習民主法治的教育場所。它不僅在傳授知識、引導思考、協助孩子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們養成正確的判斷能力及價值觀。法治教育的推動,經過長期的耕耘,在校園中應已普遍建立人權及民主法治「氛圍」,唯距離落實人權及民主法治「內涵」,則仍待持續努力。而負責推動民主法治教育的第一線教師,在面對「傳道、授業、解惑」及實施「輔導與管教學生」過程中,如何落實法治觀念,是一項挑戰,也是一種藝術。 不可諱言,目前教師對「人權及民主法治」觀念仍然模糊,大部分教師雖然認為「人權及民主法治」觀念很重要,但卻沒有管道或時間有系統地學習相關知能。若僅經由社會環境而習得,畢竟零碎雜亂,若用於教學,效果必定有限。審視國內,目前除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有文教法律研究所外,其他教育培育單位並無人權法治教育相關系所或系列課程,在師資培育過程中,人權及民主法治觀念之薰陶顯然較為缺乏。在教育現場若是再受到同儕、前輩在輔導與管教學生過程中為圖便捷而不顧「正當法律程序」的便宜措施影響,難免會有在開放的空間裡實施不開放的教育的情形。 教學現場上,「人權及民主法治」課題目前並非學習領域,只能融入各科進行教學。既無固定時間,又無系統性教材可供參考,確實不利於教學實施的成效。教師上課節數過多,班級級務繁重,也造成教師們無暇發展、學習領域外的事務;即使有心,也很難有多餘時間去研發或推動人權及民主法治教育相關工作。另外,面對教學進度要求,教師們平日趕課都來不及,更難奢望大部分教師能確實將人權及民主法治素材融入於各學習領域中。 在家庭落實所學 家庭是孩子們落實所學最真實的場所。家庭成員的關係、相處時間都是最親密、最長久的,也是最不會及不需要掩飾彼此的場所,故而相互的影響也是最深遠的。家長的身教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孩子的觀念,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究竟是相乘的效果抑或相減的結果,將影響人權及民主法治教育學習的成效。如果家長處處表現未尊重人權及不守法習慣,例如:權威管教、過度干涉交友、偏頗、情緒性處理孩子的糾紛、不走斑馬線、亂丟垃圾等,孩子耳濡目染下,必定也會出現類似的行為,如此一來,學校教育苦心經營的成效將大打折扣,甚至要再花更多心血來進行矯正。壞習慣的形成可以是一瞬間的,但良好習慣的養成卻絕對需要經年累月的。 故事教學成效佳 近年來,社會上一些公益團體,有鑑於人權及民主法治觀念落實的重要性,紛紛投入相當的心力在推動法治教育工作,例如財團法人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發行以「權威」、「隱私」、「責任」及「正義」為主題的系列圖書,以淺顯的故事情節提供思考民主法治觀念的真諦,並舉辦法治教育向下紮根系列活動,該基金會並與立報合作舉辦法治教育向下紮根徵文比賽,將優秀作品予以刊出,透過平面媒體的傳播能量,期望能在各個年齡層順利種下「人權及民主法治」的種子。 其實,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是喜歡聽故事的,如果能提供系統性簡易教材,例如上述叢書,及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法治播種服務參考叢書編纂小組編纂的「小執法說故事」系列叢書,配合政府推動的「滿天星閱讀活動計劃」,讓教師很容易掌握要旨,便於晨間時間或融入式教學時實施,相信更能彰顯成效。 在這次獲獎作品中,主題或許相似,但隨著年齡層的不同,所表現出來的想法也不同,不過作品中有一項共同特點──「真情流露,生活化」,認真思考著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件所引發民主法治觀念的衝擊,不嬌柔做作、不八股教條,讀來頗能感動人心。 法治觀念衝擊生活 例如,成人組林麗青老師所著「在教室播下『正義』種子」大作中,她將場景設計在與學生互動最多的教室,提及「分配正義」問題時,「……要分配的不只包括『利益』還有『負擔』。大家都想得到『利益』而躲避『負擔』,因此,如何建立一套公平分配的機制變的格外重要,……」;提及「匡正正義」時,「……所以學生犯錯,為了避免造成傷害,老師當然會糾正他或做出懲罰,但重點是在懲罰之前有許多是應該被衡量,例如闖禍的人故意或無心、是否曾犯過類似錯誤、有沒有悔意、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傷害造成的程度、被害者是否也有些責任,……」;提及「程序正義」時,「……所以教室有人遺失了東西老師就有權翻查學生書包嗎?可以私自認定嫌疑犯嗎?可以聽信片面之詞嗎?『程序正義』的問題也是科學的採證與公平檢驗推理的過程,只有透過正義的手段取得的正義才是真正的正義,即使是在教室裡也不例外。……」 又如國中組鄭惠文同學在「我要做什麼?」一文中提及:「……身為國中生的我,以前總認為是自己是在為父母讀書,因此讀書態度很被動,心不甘情不願的。在學校裡,師長常常只告訴我們:『什麼事是你應該做,什麼事是你不該做。』我們只是被動的接受、服從指令。如果父母、師長們能透過角色扮演、腦力激盪、戲劇表演或卡通動畫等生動有趣的的方式,讓我們從中明瞭『什麼是責任』、『責任的依據是什麼』,進而體認『負責或不負責任對他人或自己的影響』、『責任互相衝突時要如何抉擇』。如果讓我有機會去決定是否接受某一項責任時,也意涵著:父母、師長們將我視為一個有意義的個體,因為受到尊重,我那種『來自於承諾的責任』也會油然而生。……以權威的方式命令、強迫我們負責,往往造成陽奉陰違,只做表面工夫,敷衍了事。」 國小低年級組徐紹棠小朋友所寫「一本書的啟示」中:「……原來,有時候我想自己在房間裡玩甲蟲,姐姐想跟媽媽講悄悄話,女生玩遊戲不想讓我加入,都是屬於隱私的一種。而我也因為自己的好奇心,常在有意、無意間侵犯了別人的隱私,讓別人感到難過、不舒服而不自知,真是糟糕。從現在起,一定要隨時提醒自己,要尊重別人的隱私才是……」 每項競賽,總因為名額的限制而有遺珠之憾,然而這些遺珠所呈現的主題,所突顯的多元想法卻同樣讓人感到欣慰及佩服,這代表著我們的孩子是敢思考、肯思考、能思考並願意發表的,我們的確藉由這次活動看到了希望! 法治教育工作的推動非一朝一夕即可完成,也非少數幾個人或幾個團體就可竟其功的,它必須持續不斷的堅持,必須大家分工合作、同心協力才能見成效。猶如栽種一棵樹木,必先播下種子,持續不斷的灌溉、栽培,它才有茁壯的機會,也唯有這樣的努力才能見到日後成樹、成林的成果。 「人權及民主法治」是普世價值,這種觀念更應該從小紮根、培養,有政府完善的規劃、支持及鼓勵,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實施(言教)及落實(身教),輔以社會教育的協助及踐行,相信必能創造出一個尊重人權、符合公平正義的民主法治社會。 |
|
(回目錄) |
認識正義 就從小學起 | |
■陳端峰 | |
美國公民教育中心發展30餘年的「民主的基礎」(Foundations of Democracy)教材以Authority(權威)、Privacy(隱私)、Responsibility(責任)、Justice(正義)為主題。該課程的設計理念,即是讓學生透過不斷的思考問題、互相討論,認識與澄清上述4個主題的核心價值,進而培養批判思考能力,尊重他人意見的態度,以及了解和願意以民主程序解決公、私領域的問題。希望能透過這種歸納與演繹的學習過程,將學習經驗予以內化,進而改變行為,成為一個現代公民。 沒學過,不知道 迎接M型社會的來臨,程序正義、分配正義在政府分配資源時更顯得重要。國家資源的分配,是透過法規範、行政措施等來進行,亦即經由法律的制定、行政命令的訂定、以及行政機關的執行來達成。在整個分配過程中,在在與分配正義程序正義有關。《民主基礎系列叢書》這套教材裡,檢視分配是否符合正義的標準有三,分別為「能力」、「需求」、「應得與否」。是否存在這些標準的事實,當然必須經過調查與確認的程序,也就是和程序正義有關。分配資源是屬於「利益」的分配,資源的獲得,誰最有需求性,誰最值得得到,需要公平合理的蒐集資訊,確定是否真的有其需求性,最應該得到,進而公平合理的做分配。 當前,政府的分配者,不管是立法或行政機關的組成份子,在學生時代都沒有接受過類似《民主基礎系列叢書》的法治教育,不知道分配正義、程序正義的要件與精神,以致於往往無法公平客觀的進行資源分配。甚至,匡正正義的主事者─司法人員,雖然對法律的規定都很嫻熟,但是是否真正了解正義的核心價值、精神,以及適用法律時有無緊扣正義的精神,有時頗令人懷疑。 趕快教,還來得及 教育具有促使社會階層流動的作用,只要有潛能及肯努力的人,都可能藉由受教育,爬到政府機關以及各行各業的管理階層,進而握有分配資源的權力。現代公民的素養,例如尊重他人、有正義感、克盡職責、能理性思辨、具有批判能力等等,也都從小培養起。如果引導學生以日常生活事例為題材,透過思辨、討論的學習過程,了解分配、程序、匡正正義的真諦,以及履行責任的重要性。當這群學生長大成人,了解並履行自身的責任,相信可以避免上述的缺憾發生。因此,法治教育在基礎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可言喻的。 同理心,很重要 《芬蘭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有這麼一段話:「28歲的赫蒂在赫爾辛基當講師,她說:『走在路上,我喜歡那種四周的人都過得很好的感覺。』」這段話讓我感觸良多,覺得她懂得分享,富有同理心。法治教育的教學活動,尤重同理心的建立。假想你是接受資源分配者,你來分配,會怎樣分才公平?別人盡責與不盡責,都會影響你的權益,負有責任(義務)者換作是你,你會如何做?唯有具備同理心的人,才可能把這些核心價值與精神內化,並踐履在日常生活事務上。我認為除了原有課程的設計外,可以將校園生活事例,轉化設計成活動課程,藉由「角色扮演」或「行動方案」,引導學生從切身有關的事件,去審視與對照課程的核心概念,以建立同理心。 身教重於言教 校園裡,老師在學生的心目中,是權威的象徵,也是正義使者的化身。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生學習、模仿的對象,可能影響學生一生。老師仲裁學生之間的紛爭,就是在行使權威,同時也在運作正義。孩子的紛爭,有些老師或許認為微不足道,但對學生而言,卻是意義重大。處理不好可能衍生後續的風暴,例如得不到公平的仲裁,可能靠自力救濟,以拳頭解決紛爭,結果不僅不能定紛止爭,反而引起更大的紛爭。教師除了了解正義的概念與內涵外,若能同時熟悉其他三種主題的核心概念,相信在處理學生事務時,可以得心應手,許多問題也將迎刃而解。 結語 4月2日早晨,參訪北市金華國小志工爸爸、媽媽的晨光法治教育教學,看到許多志工爸爸媽媽是那麼地認真投入,讓我非常的感動,也讓我看到台灣的未來。期盼各界人士不吝加碼投資績優股──「法治教育」,使台灣有朝一日成為真正的民主法治國家。 |
|
(回目錄) |
長期徵稿啟事 |
|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