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05-13》 |
本期內容 | |
◎環境前線:市場專制主義是現實版的貞子 | |
◎再論當前糧食危機 | |
◎核能之爭 為美總統競選增溫 | |
◎伊飲水污染嚴重 霍亂恐擴散 |
環境前線:市場專制主義是現實版的貞子 | |
■康世昊 | |
前天是母親節,一則關於育嬰假的新聞很值得我們想想:在各項慶祝儀式的背後,我們社會對於母性到底有多少尊重? 職場和市場也可以專制 新聞是起自一份1111人力銀行的調查:「高達9成職業婦女擔心,育嬰假全面實施,恐降低企業僱用意願。請育嬰假人數僅占生育職業婦女人數的3%左右。」也就是說,雖然法令有明文保障這個一生只有幾次的權利,但是工作的僱佣壓力,讓絕大部分的父母不敢(暫時)離開職場請育嬰假。如果說不敢請育嬰假對家庭生活沒有影響,那我們不必擔憂,但任何有帶小孩經驗的人都知道,在養育過程裡,兼顧育兒、家庭照顧與工作的生活是蠟燭多頭燒,壓力極大! 然而台灣勞動力市場的權力不均衡是那麼的極端,形成一種無法逃脫的恐懼,人們相信自己的工作隨時可能被另一個人取代,無論自己的工作技能對公司有多少價值。因為這份恐懼,再加上一個大家都同意的「很難改變」心理,受薪階級被迫用犧牲個人的家庭品質、犧牲個人的薪資,來換得與「職場專制」共存。 這則新聞其實也算舊聞了。從討論育嬰假的實施和兩性平等法的通過,官方的、民間的分析幾年來都陸陸續續提到過。可見得這個社會狀態已經和我們相伴甚久。可怕的是,這樣的恐懼已經深深內化在我們心裡。我們的社會很明顯地對這個狀況不會感到憤怒,大部分都是個體的憂慮,甚至有點冷漠相對了。 美國社會學者布若威把他對勞動過程中的壓制性的觀察,用「市場專制主義」(market despotism)來描述。他還指出,市場專制的強大和人們恐懼下的共識是一起成長的。不是嗎? 市場專制主義有多庸俗 這樣一種把我們的每天生活和思想切割地碎碎的恐怖社會關係,既然佔了一天當中至少三分之一的比例(別忘了我們還是超時工作世界前幾名!),當然會延伸到日常生活的許多層面。這裡姑且就稱這種延伸的影響叫:庸俗版的市場專制主義吧! 最明顯可見的是媒體不斷製造的競爭恐懼和資訊不完整。這幾年在台灣,M型社會或是貧富差距擴大,被談得氾濫。另一方面,某些媒體為了強調民進黨的執政是黑暗的8年,不斷強調陸客有多富,不斷強調俄羅斯充滿富人,不斷強調韓國已經把台灣拋在腦後。不斷告誡的是我們要被取代了!但是那些國家的M型社會呢?他們的貧富差距呢?為什麼看台灣有一套標準,看外國就一定要用另一個標準?然後,被超越的恐懼叫你我腦袋停止繼續思考,不要細究那些國家的整個運作體系下人民感受如何。就像在職場上一樣,犧牲個人生活完整性!就算媒體提了點該國貧富差距,也是以不同標準報導,台灣的貧富差距是某人要負責,是有人花錢似流水、有小朋友沒有飯吃,別人的貧富差距卻只是一種社會現象? 最近沸沸揚揚的中國商人來台炒樓的新聞,就是很好的證明。新聞大肆報導強調「陸客富到連看都不用看,就直接大手筆購屋了」。問題是,這種行為值得欣羨肯定?如果台灣的富豪們也這樣辦,你會不會生氣?怎麼換成這些新聞報導中的「貴客」,卻讚聲連連?庸俗版的市場專制共識在這裡讓我們低聲下氣,「我們」是輸家,我們在競爭遊戲裡快變成輸家,所以只能悶頭趕快再拚。不管「貴客」可能是自己國家裡貧富差距的上層指標,不管他們可能是貪污政權的支持者。新聞無聊吹捧我們也糊里糊塗地看,無奈地逼自己庸俗! 「拚經濟」為什麼那麼強而有力?因為它成功製造出一種沒有選擇的共識。因為全球化下國與國的競爭不是勝就是敗,在這個隨時被取代、隨時是輸家的壓力下,什麼叫生活價值,根本都是奢談了! 有無反對市場專制主義的案例? 環境保護運動原本是反對/平衡「市場專制主義」的一股社會力量。但是發展到現在,反而是大企業來保證環保和企業利潤不相違背:唯一之路就是商家們發明了更「乾淨」的產品,妳一定要放心購買!繼續購買!又或者,明明台塑的工廠和擴廠計畫,製造大量的環境和氣候影響(合計總排放量將佔台灣全年二氧化碳排放量32.43%),但擔心被扣上「拚經濟害群之馬」的恐懼,大部分人只能小小質疑,然後接受另一個上上之策:「種樹減碳」,不必再想這會是本末倒置,又不可行的辦法。又還有,明明核電從開採、運轉到存放都嚴肅地侵犯了人權違反了環境正義,但是資本主義體系對「庸俗型市場專制」的包容度,讓它也可以掛上「低碳排放、有助能源多元」的招牌,把原本生態正義和社會正義的完整性質疑,都掃成像不敢請育嬰假的父母一樣的犧牲者。 怎麼辦? 是的,市場專制主義不是一部戰爭機器,這樣一個無所不嚇的意識型態霸王,比較像是恐怖片《七夜怪談》的元素。電話,傳播恐懼的電話,恐懼的懲罰本身又從電視裡爬出來,從報紙裡爬出來,從名嘴(是另類演員啦)嘴裡跑出來。市場專制主義並不是因為有複雜的精細規則讓人臣服,最主要的控制力量來自這種「人必須和人競爭淘汰」的邏輯,就像片中唯一的活路就是將恐懼移轉到另外一個人身上。如此一來,我們每個人都同時是恐怖體制的受制者和支持者。 這篇文章解讀的不是新東西,只是再一次去感受社會大眾的「甘願配合」。是的,我們活在一個市場專制的訊息溝通和感受模式裡!一切離開市場規定的機制,找回有意義的工作尊嚴都有點不切實際了。追求一個比較回歸人性自然的生活,不也有點「跟不上時代」?還是試試看吧!關掉只報經濟數據又要你拚經濟的媒體訊息,享受和朋友同事們能建立比較團結互助的社會關係,至少,第一步是打開平衡市場專制的聯合想像空間!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 |
|
(回目錄) |
再論當前糧食危機 | |
■倪世傑 | |
全世界發展中國家當前面臨兩種最大的威脅:一路高升的油價與糧價,而這都是在過去20年幾乎「想像不到」的結果。諾貝爾獎經濟學者Paul Krugman在紐約時報的專欄中曾指出,《經濟學人》(Economist)在1990年時對油價至為樂觀,當時原油一桶為10美元,《經濟學人》的編輯甚至下看「一桶5元」,現在呢?一桶已破120美元。便宜的能源供應已不可得,高油價對世界各國的工商業發展皆造成嚴重的影響。 另一方面,自從1960年「綠色革命」啟動之後,糧食作物產量以倍數成長,似乎沒有人會認為糧食供應會出現短缺,即使出現糧食問題,也是局部性的飢荒,並將此歸因於一時的天災或是戰禍。但這一波糧價高昇的勢頭超出一般人想像,發展中國家每個普羅民眾的肚子都要開始挨餓了,糧食暴動因此層出不窮。聯合國認為這一次的糧食價格攀升是自1970年代後最嚴重的一次,並指出形成此次糧食危機的重要原因: 一、富有國家消費更多的肉類,肉類成為這些國家民眾重要的蛋白質來源。 二、氣候影響。氣候變化造成糧食減產,像是澳大利亞的乾旱造成全球大米供應減少。 三、農地轉作能源作物,農產品不再是糧食而是「燃料」。 四、可使用的農地大概也到某種極限了。 針對第一點,全球各大媒體都有報導,甚至出現一些「吃素食救地球」的古怪言論。為何說是古怪?因為依靠於消費者自發性的「拒吃葷食」,除非因為肉類價格漲到不像話,讓消費者一時之間缺乏消費葷食的動機,在集體行動的邏輯下,要一般民種放棄傳統的飲食習慣吃全素,實在於緣木求魚。 氣候影響的確是不容小覷的問題,雖說二氧化碳大量排放是否與氣候暖化之間具有因果關係一直存在爭論,但氣候不斷暖化、天災威力不斷增強,卻是不爭的事實。從幾年前美國的卡崔納颶風,到上週熱帶氣旋納吉斯肆虐緬甸造成的災情,都再不容小覷,也許當前只是自然災害發威的開端,未來還會引發什麼樣的災難,至今仍難以估計。 轉作糧食作物我們在半年前已觸及當中的問題,並提出生質能源將觸發糧食危機,不幸言中。但這問題還相當嚴峻,並必須與第四項問題一起來談。之前我們曾提到,美國與巴西大力推動以甘蔗、玉米為等糧食作物為主的生質能源,前者靠國家補助,後者靠農企業結合地方土豪強佔農民土地,土地的使用權集中在大型農企業的手上。甚至,農企業Cargill的退休職員直接介入世界貿易組織的農產品貿易協定(WTO's Agreement on Agriculture)的編纂。在農產品貿易協定中規定WTO會員國不得對進口農產品施以任合配額上的限制,並於2005年前將農產品關稅下降到24%,這目的很清楚,讓一直在利用資源補貼農業的歐盟以及美國能夠持續擴大出口農產品到發展中國家,農企業因此能夠獲利。 以墨西哥為例,在大國廉價農產品不斷叩關下,小農的生計備受威脅。玉米是墨西哥人的主食,但面對自由貿易下源源不絕的國外進口玉米,墨西哥小農節節敗退,據估計約有5百萬墨西哥農民及農工因此宣告破產,被迫離開農地去外地找尋工作。廢耕的農地象徵著傳統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破壞,回到第四點「可使用的農地達到極限」的命題,看來是不準確的,農地不會到「極限」,而是不斷在農業破產下被廢棄,或是轉作其它「工商發展」用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全球期貨市場對糧價高漲亦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全球的糧食價格由芝加哥期貨交易所決定,年前爆發的美國次貸風暴,讓部分資本脫離房地產轉進糧食期貨市場,在預期天災不斷的情況下,小麥的期貨價格日益攀升,玉米更漲了3倍,形成「投資人賺到飽,老百姓餓肚皮」的極度矛盾現象。 一方面是地方生產力被摧毀,另一方是跨國農企業迅速攻城略地,全球糧食危機在新自由主義全球化下捲土重來,但問題不再是短缺,而是價格及其背後的生產關係所致。 (政大博士生) |
|
(回目錄) |
核能之爭 為美總統競選增溫 | |
編譯■張文樺 審校■蔡麗伶、禾引 | |
共和黨總統參選人馬侃(John McCain)支持以核能作為替代能源,民主黨參選人歐巴馬(Barack Obama)願指出核能的缺陷,而同為民主黨參選人希拉蕊(Hillary Clinton)則持謹慎態度,但並未直接反對使用核能。 在美國及世界各地皆飽受爭議的核能發電議題,在這次競選活動中,考驗著3位參選人,儘管他們表態不同,但一致尋求多元的能源形態,以及降低對於進口原油的依賴。 核能科技仍有爭議,有些專家指出這是對抗氣候變遷的必要方法,有些專家則認為這項科技目前成本太高,並且風險太大,我們可以透過採訪,從3位參選人陣容堅強的的政策顧問聽見多樣看法。 受共和黨提名、出身亞歷桑納州參議員的馬侃,在競選活動所到之處,都熱切表明以建立更多核能電廠作為非碳燃料的來源。馬侃的資深政策顧問豪斯亞金(Douglas Holtz-Eakin)表示,馬侃想放寬核能發電占全國能源的來源比例。豪斯亞金進一步解釋,由於政策反對導致核能議題成了不穩定的競技場,因此馬侃想排除政策上對於核能發電的限制,讓它透過競爭優勢來創造更有效率的發展,並適當增加其占美國能源的比例。 伊利諾州參議員、領先民主黨提名得票率的歐巴馬認同馬侃的信念,即核能是解決氣候變遷的方法之一,但他仍反對未來聯邦政府對其進行補助,此外他也提出核能安全以及核廢料處理的顧慮,歐巴馬的資深顧問古米特(Jason Grumet)補充,氣候變遷是兩難的挑戰,也許無法使用代價昂貴的核能,但將部分使用核能並致力解決根本的問題。 紐約州參議員希拉蕊則表態核能發電具有高度風險,因此再生能源作為降低溫室氣體排放的選項,更具效率。「希拉蕊是真正關注核能安全與核廢料風險議題的參選人。」她的政策諮詢主任唐鄧(Neera Tandem)表示,她反對核能的新補助案,但會投入降低成本與核能安全的研究。 綠色和平組織核能政策分析員瑞秀(Jim Riccio)指出,由於希拉蕊的能源政策強調核能以外的能源形式,因此是3位參選人當中較好的,儘管她在各州發表的言論不一。瑞秀也表示,民主黨的立場很微妙,因為兩位參選人都接受擁有美國最大規模核能反應爐的核能公司Exelon的政治獻金。 Exelon發言解釋,民主黨接受獻金並無他意,另外他們也很歡迎馬侃所開出的核能補助支票。 希拉蕊讓民眾將目光放在重要的議題上,而歐巴馬則看出這個因氣候變遷所引發的挑戰,因此古米特認為雖然希拉蕊較關注核能與其廢棄物的安全,但歐巴馬卻更堅定地提出解決方案。 (路透社) |
|
(回目錄) |
伊飲水污染嚴重 霍亂恐擴散 | |
編譯■謝芳怡 審校■蔡麗伶 | |
伊拉克北部接二連三出現因腹瀉嘔吐症狀而住院的病例,引發當地對霍亂爆發的恐懼。 蘇拉曼尼亞(Sulaimaniyah)的主要看診醫院,4月平均每天會有25名罹患類似症狀的病患前來就診,而這些症狀和霍亂的初期症狀相當類似。然而截至目前為止尚未證實任何霍亂病例,讓當地官員相當擔憂。 「我們真的很害怕爆發霍亂疫情。」庫德區域政府健康部長奧斯曼(Ziryan Osman)如此表示。根據蘇拉曼尼亞綜合醫院所做的統計資料顯示,4月約有4百名病患出現腹瀉嘔吐症狀,與3月的260例相比,人數急速爆增。 霍亂是一種具有潛在致命性並以飲水做為散播媒介的疾病,會引發嚴重的腹瀉和脫水,又以孩童及老年人為感染的高危險群。 2007年在當地所爆發的霍亂疫情,導致2千人感染、24人死亡,其中又以北部的蘇拉曼尼亞最為嚴重,約有14人染病身亡。 健康部官員表示,缺乏乾淨的飲用水和持續升高的溫度,恐怕會讓當地在今年再次爆發霍亂流行疫情。由於衛生設備不良所造成的飲水污染,是引發2007年霍亂疫情的主因,疫情在吉爾庫克爆發後,隨即散播到伊拉克庫德區和巴格達地區。 蘇拉曼尼亞健康部主管阿布都拉(Sherko Abdullah)表示:「取得乾淨的飲用水對這裡的人民來說相當困難。」 此地區公共環境設備的不足,讓衛生健康工作人員遭遇無數的挫敗,由於水源供應的污染,病患在接受治療後仍會再次感染。 蘇拉曼尼亞省副首長努利(Jutiyar Nuri)指出,庫德區域政府已提撥250億第納爾(dinars)(約2千萬美金)給蘇拉曼尼亞,以解決霍亂疫情和協助舒緩乾旱的情況。阿布拉杜也指出,由於供水系統過於老舊,乾淨水源已相當稀少,而2008年春季開始的乾旱,更讓供水情況雪上加霜。 (環境新聞通訊社) 本單元由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
|
(回目錄) |
長期徵稿啟事 |
|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