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自】科學人雜誌2004年4月號
【中文章名】無聲地震的威脅
【外文章名】The Threat of Silent Earthquakes
【作 者】瑟維利 ( Peter Cervelli )
【譯 者】王季蘭
【審 訂】馬國鳳
知識分類:地球科學
大地悄悄滑動,寧靜地醞釀一場叛變,一旦時機成熟,大量崩落的土石便會激起千尺高的海嘯,引爆一場驚天動地的災難。
2000年11月,夏威夷大島經歷了10多年來最劇烈的地震,使得奇勞亞火山(Kilauea volcano)南坡2000多立方公里的土石傾瀉入海,釋放出地震規模5.7的巨大能量。部份震動區域的正上方每天有上千遊客駐足,為了一睹大島最令人歎為觀止的熔岩流。然而,當地震發生的剎那,竟無人發現,連地震學家都沒察覺。
為什麼這麼顯著的地震會沒有人發覺?事實上,就如上述的例子,震動並非地震發生的要素,奇勞亞火山事件正是「無聲地震」(silent earthquake)第一批具體記錄之一,這是直到最近幾年才被科學家確認的一種大規模地震。的確,要不是我在美國地質調查所夏威夷火山觀測站的同事,使用一種敏感儀器網絡去監測火山活動的話,我永遠不會發現這類型的地震。最後我注意到,奇勞亞火山南側有沿著地下斷層滑動10公分的現象,而且這個過程共耗費約36小時;這種速率對一個地震來說,簡直有如烏龜爬行。在一個典型的地震中,斷層兩側相對的滑動速率是以秒為單位來計的,這個過程足以產生震波,使地表搖晃、震動。
但是,既緩慢又安靜的地震並非不具威脅性。我和一同監測的夥伴很快就意識到奇勞亞火山的無聲地震,可能就是災難的預兆。要是相同體積的石塊和碎屑獲得了動量,並且選擇以巨大山崩的型式來發洩的話,這些石塊和碎屑便會脫離火山、快速衝入大海,結果將引發難以想像的災害。當崩解的土塊落入海中,激起高聳擎天的海嘯,整個環太平洋沿岸的城市便會遭受威脅。如同地質學家所聲稱的,此種「災難性邊坡崩坍」(catastrophic flank failure),會是全球火山島的潛在危機。
無預期的翻攪
值得慶幸的是,無聲地震的發現亦未嘗不是件好事兒。災難性邊坡崩坍發生的機率其實很低,而記錄無聲地震的儀器也使及早發出預警成為可能。新的證據指出,若是以可能引發無聲滑動的條件來考量的話,採用大膽的策略來因應邊坡崩坍則會較為合適。在一些未有邊坡崩坍問題的地區,也有無聲地震的發生。對於這些無聲地震的了解,能夠提供資訊,進而激發學者改進預測地震的方法。
無聲地震以及災難性邊坡崩坍的連帶關係,是在研究其他潛在天然災害時無意發現的。破壞性地震和火山在日本及美國西北環太平洋地區一直受到重視,因為這兩個地區的板塊正不斷隱沒到地球深部,形成「隱沒帶」。自1990年代初,地質學家就開始在這些區域和沿著活火山的邊坡上(如奇勞亞火山),部署了大範圍的全球定位系統(GPS)接收器,形成一個持續記錄的接收網路。從超過30顆導航衛星傳回的訊號,這些儀器會計算受監測區域任何時刻在地表的位置,最小可觀察到幾公釐之間的變化。
部署這些GPS接收器的科學家希望看到的,不只是板塊構造的地殼緩慢持續地移動,也想看到由地震或火山引起的相對快速運動。當儀器監測到與任何已知地震或火山活動無關的微小地表移動時,他們不免有些吃驚,而就在研究人員把地表移動的情形畫在地圖上後,他們發現它的型態與斷層活動的某道特徵相似極了!換句話說,一個已知斷層其中一側的所有GPS站,大體上都沿著相同方向移動了幾公分。若說這樣的型態是花了一年或更久的時間才形成的,其實並不令人訝異,因為科學家早就已經知道「斷層潛移」(fault creep)這種緩慢平穩的作用。然而,若位移的速率是一天幾公分的話,這個神秘事件便是以幾百倍的速率發生的。撇開速度快慢不談,這些無聲地震還賦予其他相對滑移事件不同的屬性,使它們與斷層潛移有所區隔:它們不是持續穩定的過程,而是個突發事件,來得快、去得快。
這種驟然開始的現象若是發生在火山島的側翼,就會讓人擔心發生災難性邊坡崩坍的可能性。大多數典型的地震是沿著斷層發生的,而斷層天生就安裝了「煞車裝置」:當斷層面兩側的陸塊擦撞而過時,一旦應力從兩者之間釋放出來,摩擦作用便會終止其運動;不過,假使重力變成了主要的驅動力,運動則會持續下去。最糟的情況是,一旦火山的側翼開使滑動,位在斷層上方的火山區域便極不穩定,因為重力會拖垮整座火山,直到它解體、成為海底的一堆碎屑。
要是熔岩不斷噴發而出,且累積的速度比侵蝕還快,像奇勞亞這樣火山的坡度便會越來越陡峭,最後勢必難以招架這樣的坍塌。奇勞亞火山發生無聲地震一事,暗示著火山的南側正在移動──或許,它正通往最終毀滅的道路。
現在,沿著斷層面的摩擦力扮演的角色就像手煞車,但在過去的許多例子中,重力都贏得了最後的勝利。長久以來,科學家透過聲納影像,目睹了古代崩坍的證據:在全世界火山島周圍的淺水區,都有巨大碎屑分佈,包括地中海的西班牙小島馬略卡和大西洋中的加納利群島。至於夏威夷群島,科學家發現在過去500萬年間,一共發生了25次獨立的坍塌事件,這在地質時間上充其量不過是一眨眼的光景。
在典型的地滑移運動中,其沖刷入海的物質體積,是1980年聖海倫火山爆發所噴出體積的100倍,如此驚人的量是足以引發巨大海嘯的。比方說,在夏威夷的拉奈島,地質學家就發現海浪作用的證據,其中包括了在海拔325公尺的山丘上大量的海洋貝類碎片。夏威夷大學瑪諾亞校區的麥墨瑞(Gary M. McMurtry)和他的同事推斷,這些貝類會出現在這麼高的地方,應該是隨著海嘯沖刷到小島上,而沿著部份夏威夷島的海岸線,海嘯的高度可能高達300公尺;反觀現代所記錄到的海嘯,大部份的規模只有前者的十分之一而已。
為最壞的情況做打算
這聽起來的確令人戒慎恐懼,因此必須徹底了解這種天然災害的來龍去脈。在人類活動的歷史中,火山的災難性邊坡崩坍所發生的機率確實很低(儘管比大顆小行星或彗星撞地球的機率要高得多)。在夏威夷群島某處發生的崩坍,規模若要大到足以引發海嘯,大約每10萬年才有一次;而有些科學家估計,全球發生這種事件的機率,也不過一萬年一次。但因為這樣的災難太具毀滅性了,很多學者都同意應該未雨綢繆,即早防患未然。
為了偵測不穩定的火山島內部變形的情形,科學家開始在印度洋的留尼旺島、維德角群島中的福哥島,以及整個加拉巴哥群島之間,佈下天羅地網般的GPS接收器,以連續接收資料。舉例來說,涵蓋了20多個GPS接收站的奇勞亞火山接收網,就曾記錄到潛移、無聲地震,以及大規模具有破壞性的典型地震。然而,某些科學家提出,奇勞亞火山目前之所以能免於災難性的崩坍,是因為目前海面下的砂石泥柱撐住了火山的南側,而這些砂石泥柱可能正是之前從南坡上崩落的碎礫。我們對奇勞亞火山滑動方式的新發現,或許可以用來簡單地概括其他火山島,儘管它們未必具有類似的支撐結構。
對任何火山島,不管它獨特的環境為何,從無聲滑動到驟然坍塌這段時期,皆會經歷到快速下滑的瞬時加速過程。在最糟糕的情況下,這樣的加速作用會導致滑動速度陡升,連讓人做早期監測和發出警告的餘地也沒有。反之,最佳的情況是,加速作用會間歇性發生,以一連串無聲地震的型式慢慢增長成一般地震,然後演變成一場大災難。持續監測的GPS接收網絡,可以早在撼天動地之前,輕易偵測到這種不規則的加速作用,更幸運的話,還有足夠的時間發出海嘯警報。
然而,假若崩坍的程度非常嚴重,幾個小時甚至幾天前所發佈的警報可能也只是寥表心意,因為在那個時間點要把人員全部疏散已經非常困難了。這個問題凸顯了另一項疑問:究竟有關當局是否應該執行預防措施?理論上來說,要穩固火山島搖搖欲墜的邊坡是可行的,但實際上所需耗費的精力卻相當可觀。如果我們來個「愚公移山」,從火山邊坡最頂端移走夠多的石塊,則至少未來幾十萬年內,驅使這個系統向下崩坍的重力位能都會消失。第二個可能方法是引發一連串的小地震,讓不穩固的邊坡慢慢降低高度;這個方法會便宜得多,但是地質上未知和潛在的風險卻也較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當然會想辦法預防崩坍發生,而辦法或許就是目前在奇勞亞火山引發無聲地震的始作俑者。
就在奇勞亞火山最近一次發生無聲地震的九天前,一陣猛烈的暴風雨在36小時之內讓火山地區累積了將近一公尺的雨量。科學家早就知道,水要是滲進斷層之內便會引發地震,而他們估計,雨水從裂縫和孔隙滲入奇勞亞火山破裂的玄武岩所需的時間,正好就是九天;滲透的深度達五公里,也就是無聲地震發生的地方。我和同事推測,岩盤的重量加壓於雨水,會迫使斷層兩側分離,而更輕易互相滑動。
這項發現無疑為一個爭議性的構想打了一劑強心針:在不穩固邊坡底部的斷層,強行注入水或蒸氣,目的是引發地震、釋放應力,以緩慢降低邊坡坡度。這種人為誘發的滑動很常見,不過多是以很小的規模出現在地熱工廠以及其他需要把水灌入地底的場所。但當場景搬到了火山島,最困難的部份,便是如何拿捏適量的水注入適當的位置,免得當初是為了避免崩坍,最後卻不慎導致崩坍。一些地球物理學家有意把這個策略用到加州聖安地列斯斷層上,做為應力釋放的管道,但他們終究摒棄了這個想法,因為它所製造的麻煩可能會更多。
都是水惹的禍
除了呼籲重視火山的災難性邊坡崩坍之外,無聲地震的發現也迫使科學家重新思考斷層活動多元的面向,包括地震災害評估。在美國西北環太平洋地區,研究人員曾監測到有許多無聲地震發生在卡斯卡迪亞斷層帶內,也就是位在北美板塊和正在隱沒的德富卡板塊之間。這些無聲地震具有一個奇怪的特性:它們發生的時間間隔異常地規律,而事實上,科學家目前已經能針對這個地區成功預測地震的發生了。
這樣的可預測性,很可能來自於隱沒帶下方所流出的水,它對於何時、何地會發生無聲的斷層滑動,可能具有相當大的操控力。當板塊越向地心隱沒,溫度和壓力便會越高,這些條件會促使大量的水從板塊中含水豐富的礦物裡釋放出來,而在這股液體從板塊向上竄升之際,便會發生無聲地震。這是因為當水通過斷層帶的片刻,會微微地搖撼一下斷層帶,這或許就是引發輕微滑動的原因。
相關的發現還不止於此。加拿大地質調查所的羅傑斯(Gary Rogers)和卓葛特(Herb Dragert)在去年6月聲稱,這種無聲地震甚至可以視為某些地區發生大規模地震的前兆。因為這些慢速的滑動都在較深的地方以不連續地方式發生,因此應力便累積在斷層帶較淺的部位,使得斷層帶發生間歇性地移動。在如此淺而緊密接合的斷層地帶,通常需要好幾年甚至好幾世紀的時間,才可以累積足夠的應力爆發一場大地震。然而,羅傑斯和卓葛特認為,無聲滑動可能會戲劇性地加速應力的累積,因而在無聲地震發生之後數個星期或數個月,大大提高發生一般地震的風險。
無聲地震也迫使科學家重新思索其他地區的地震預測。在日本幾個接近「地震間隙帶」的地區(意指在一個地震活動頻繁之處,其中某一區域所發生的地震比預期少),似乎有毀滅性地震「過期」的現象。倘若沿著這些斷層發生的無聲滑動,已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釋放出應力的話,那麼危險的程度可能會比他們所想的還要輕微;同樣地,倘若科學家在截至目前為止都不活躍的斷層沿線上,發現無聲地震的存在,他們就得仔細評估,以確認是否可能爆發毀滅性的地震。
如果未來的研究結果顯示,無聲地震是多數大型斷層一個常見的特徵,那麼科學家就得重新審視長久以來所遵奉的各種地震學說。對於嘗試以基本物理定律來解釋斷層運動的理論學者來說,觀察斷層滑動時不同的速率,可真是一大挑戰。現在我們相信,對於目前已觀測到的地震,其數目和規模都可以用一個相當簡單的摩擦定律來解釋,但是這對無聲地震也適用嗎?直至目前為止,還沒有明確的答案,但相關的研究仍在繼續進行。
無聲地震才剛開始要成為眾所周知的語彙。這些輕微事件預示著,我們對於斷層如何以及為何滑動的理解,將會以指數倍數增加。要去了解、解釋斷層滑動的重要性是無庸置疑的,因為一旦斷層快速滑動,將會造成巨大的災情,有時發生位置甚至離震源還有一大段距離。然而,無聲地震的存在卻提供科學家一個全新的角度,來看待斷層滑動的過程,讓他們對斷層帶運動的每個階段做更仔細的研究。 (本文出自SA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