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的「奇美博物館」 The Chi Mei Museum--A Treasure Trove in Southern Taiwan
【摘 自】光華雜誌1998年7月號 【中文章名】大眾的「奇美博物館」 【外文章名】The Chi Mei Museum--A Treasure Trove in Southern Taiwan
【作 者】謝淑芬
奇美博物館標購到英國國寶級畫家湯瑪斯.古柏.高奇的名作《信息》時,讓國際藝術界驚見台灣民間搜購藝術藏品的實力。(奇美博物館提供)
|
今年初,在國立故宮博物院舉辦的「傳奇之美──女人頌」特展中,九十七件西洋繪畫和雕塑作品,大都是十八、十九世紀盛行於歐洲的古典寫實派藝術家留下的精品。展品的規模與參觀的盛況不下於三年前的羅浮宮特展。
不同的是,當年羅浮宮特展的作品都借自法國,驚鴻一瞥後,匆匆告別;如今這批西洋藝術品卻藏於本土,隨時可供展示欣賞。
寶庫就在台南的奇美博物館……
台南縣仁德鄉原以農作為主,鄉野廣袤,台灣糖業公司在此大面積種植製糖所需的甘蔗田。奇美博物館便藏身在這片綠野之中。
雖然看起來只是一棟平實的辦公大樓,門前寬闊的碧綠草坪上矗立著幾尊大理石雕塑,卻點出它的藝術內涵。常常,群湧的觀眾把此地擠得水洩不通,「像百貨公司的周年慶一樣熱鬧!」奇美文化基金會工作人員林淑芳說。
周日才提供服務(平時只供事前預約的學校、團體參觀)的奇美博物館,自民國八十一年開放展覽以來,每年平均吸引了十餘萬人次來參觀。
南部藝術新地標
「奇美博物館尚在規劃籌備中,目前只是借用五、六兩層辦公大樓展出一部分作品,以饗觀眾」,奇美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潘元石表示,奇美現有八百坪的展示面積,展出的作品量,不及總藏品的三分之一。
即使奇美博物館不收門票,完全免費開放、提供導覽服務;在國內,對一個不打廣告、不做促銷的地方博物館來說,這樣的知名度相當少見。
「裡面的東西實在太有趣味了!」一位帶家人去參觀過兩次的計程車司機說。他極力推薦一幅奧地利亞伯特公爵的肖像畫,「他的右腳會動哦!我站在右邊,他看著我;我走到左邊,他也會跟著我轉過來,真有威嚴!」
所羅門王的寶庫
奇美的「趣味」來自於豐富的典藏類別,及平易近人的風格。
博物館分設西洋藝術、樂器、古文物、兵器、自然標本和奇美產品展示六個部門。一走進博物館,巨幅油畫、大理石雕塑、自動鋼琴、名貴小提琴、盔甲、火砲、陶俑、佛像、野獸標本……琳琅滿目得像打開了所羅門王的寶庫,讓人目不暇給。
奇美的收藏品數量堪稱台灣民間博物館之最。博物館隸屬的「奇美文化基金會」,由國內最會賺錢的企業之一、以石化工業起家的奇美實業董事長許文龍於民國六十六年創辦,熱愛音樂和藝術的他,每年固定撥出企業的稅前盈餘十分之一,相當於二億五千萬元給基金會搜購藏品。
由於大手筆投入經費,原本默默搜購藏品的奇美,日漸聲動國際藝術界,讓他們驚見台灣投入藝術收藏的實力。民國七十九年,英國國寶級畫家湯瑪斯.古柏.高奇的名作《信息》拍賣,結果發現得主竟是一個從未聽聞、來自台灣的企業,引起英國輿論譁然。事後,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來台訪問,還特地向我國外交人員打聽奇美公司。
奇美曾大批從法國私人收藏家手中購得古代兵器,也引起法國媒體注意,出現「台灣不只會買法國的現代武器幻象戰機和拉法葉戰艦,也懂得欣賞法國古兵器」的報導。
五年前,奇美董事長許文龍聽說美國亞歷桑納州有一個私人專門收藏哺乳類和鳥類標本的博物館要結束經營,他立刻派人將全館的藏品買下、運回。
「我們在美國、英國和比利時等國家聘請了十幾位專家代為尋寶」,潘元石指出,由於企業運用經費比較有彈性,不拘泥於搜購管道,國際拍賣會、私人收藏家和其他博物館都是藏品的來源。
晚禱的鐘聲
除了充裕的經費,奇美藏品從繪畫、雕塑、樂器、兵器、古文物、自然標本的駁雜多樣,也與董事長許文龍的理念有關。
生長於日據時期的他,中小學接受的都是日本式通才教育,培養出了對藝術與音樂的興趣。許文龍有一則至今仍津津樂道的啟示,那是上小學二年級時,有次課堂老師拿出米勒的世界名畫《晚禱》印刷圖片,指著畫中遠方的教堂,和忙完農事,在田間祈禱的農夫與農婦,問學生們:「你們聽到鐘聲了嗎?」讓許文龍領悟藝術的欣賞之道,要從平面的構圖,激發出心靈的聲音。
年輕時候,家境貧窮,沒錢買畫,他只有閱覽畫冊,看到喜歡的藝術圖片,就收集起來。事業發達後,成立基金會,開始搜購藏品,他便常常按圖索驥,要求國外專家幫他尋找、購買圖片中的原作。
亨利.勒巴斯可的作品《浴女》就是這樣得來,他在畫冊上看到後,愛不釋手,把圖片剪下、壓在辦公桌的玻璃墊下,請人四處打探,盼了好幾年,才得到原作現身拍賣會的消息,立刻委託專家競標得手。如今,據博物館的志工透露,董事長的身影仍最常流連在這幅畫前。
工藝極品──小提琴
許文龍在中學時代學會演奏小提琴,此後音樂成為另一項最愛,也讓他對樂器充滿興趣。民國七十九年,華裔小提琴家林昭亮要換琴,奇美基金會便購買下他那把由義大利制琴名師安東.史特拉底瓦里製作的名琴,開啟了奇美的樂器收藏史。如今奇美擁有二十三把世界聞名的小提琴,常為國內外的小提琴演奏家借用。
小提琴雖名貴,最吸引觀眾的,卻是六樓入門處陳列十九、二十世紀初風行的自動樂器,當現場志工示範解說時,啟動這些用手搖動的留聲機、利用發條帶動的鋼琴、電動馬達的交響樂隊,仍然可以一一演奏出精確美妙的樂曲,無論大人、小孩都會發出驚嘆,佩服古人的工藝智慧。
印證課本的標本
其他如古文物、兵器、自然標本,也都是基於展品可以幫助人們瞭解中國、戰爭和自然演進史的教育功能,而擴充收藏。
「古生物化石陳列室裡,幾乎每樣展品都是依照國、高中的生物和化學課本裡的內容而蒐集,讓學生來這裡印證學校所學」,潘元石說。
最可觀的是動物標本,近幾年,為了擴充自然史館的藏品,收藏了許多大型野生動物標本,奇美更專程從動物產地蒐集樣本、皮毛,運來台灣製作成標本。其中列為保育類的動物,依據華盛頓公約,經輸出和輸入國政府許可,可以供學術教育研究之用。因此,此地也可以看到大象、犀牛、長頸鹿、北極熊標本。
自然生態的館藏日豐,奇美在民國八十六年另設自然史博物館,利用舊廠房改裝陳列。
從大眾化、生活化的角度出發,使奇美雖然大手筆投入收藏,卻不競逐天價般的名家畫作,如目前藝術市場當紅的梵谷、莫內的作品,「這些有點像名牌商品,有時候是被炒作出來的」,許文龍說。他對抽象的現代藝術也頗「感冒」,認為這些作家只想表達自己,標新立異,不在內容與技巧上下工夫,無法引起大眾的共鳴。
熱鬧有餘,門道不足
民眾來奇美,固然看得熱鬧,然而,在專業的眼中,卻不免覺得可惜。「收藏雖然豐富,卻缺乏有系統的整理及研究,觀眾在趣味之餘,不容易獲得深厚的知識」,台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副教授張譽騰認為,像文物古今雜陳,難辨演變;兵器部門則中外並列,有混戰之嫌。
這一來受製於奇美博物館有限的展示空間,也與博物館研究人力不足有關。
「基金會七十九年成立藝術資料館籌備處,開始規劃籌設一座獨立的奇美博物館,計畫以十五年時間、十五億經費完成,卻苦尋不到土地」,潘元石說。
他們曾與在此擁有廣大腹地的台糖公司商談合作,也寄望政府能夠出面提供用地,許文龍表示,如果政府出地,奇美可以捐贈出所有藏品。
「奇美實業能經營多久沒人知道,但博物館卻是必須永續經營的事業」,他表示,以基金會的型態運作、經營博物館,就是希望將來即使企業結束,博物館還能以公共財產的方式繼續存在,為人們共享。
永遠屬於地方
雖然不將博物館視為私有產物,出身台南的許文龍卻希望它能留在地方。「五十年前,台南市人口雖不滿二十萬,卻有博物館和商品陳列館;如今,號稱『文化古都』的台南市,人口已達七十餘萬,卻連個像樣的美術館都沒有。」
希望「永續經營」的想法,讓奇美博物館力求解決研究人員不足的問題。他們最近就從興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合作的模式中,找到契機。「他們的研究人員在向我們挑選作品借展時,就會幫我們作研究,整理編寫專輯」,林淑芳說,基金會也很歡迎相關的大學科系和研究所師生來作專題研究。
奇美的傳奇之美,固然來自豐富的收藏;它以企業滋養藝術文化生命的精神,更是一則美麗的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