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娟基金會從2005年開始進行「兒童安全指標」問卷調查,至今已邁入第四年,透過此份調查,可以讓我們了解目前社會大眾對於兒童安全現況的看法,以利政府及本會做為推動兒童安全宣導工作的參考。這一份指標於97年4月到5月間進行調查,對象為全台25個行政區的兒童、家長、老師,以及長期關注「兒童安全」領域之專家學者,總計發出6,535份調查問卷,有效問卷共5,182份。
整體兒童安全指標分為居家安全、校園安全、公共場所安全、遊戲安全、交通安全及學習安全六大類,問卷題目設計以100分為滿分,我們認為對兒童安全的要求應是以最高標準來檢視,如此才能確定兒童是生活在安全無虞的環境中。這次的調查結果如下:
組別 |
兒童組 |
成人組 |
專家學者組 |
整體兒童安全 |
83.5 |
70.3 |
53.6 |
安全類別 |
居家安全 |
84.5 |
74.2 |
52 |
校園安全 |
82.9 |
74.2 |
60.9 |
公共場所安全 |
85 |
64.6 |
48 |
遊戲安全 |
79.7 |
65.9 |
50.7 |
交通安全 |
79.3 |
67.7 |
51.8 |
學習安全 |
89.6 |
74.9 |
57.9 |
※備註:以100分為滿分 |
本年度,三組調查對象對於當前台灣兒童安全的現況,與去年相同仍是兒童組感覺最樂觀,分數高達83.5,成人組次之(70.3分),但在專家學者眼中,台灣的兒童安全仍是不及格的(53.6分)。 我們認為,過度樂觀的態度通常是造成疏忽最大的原因,因此,兒童組及成人組的分數正提醒我們宣導工作的重要性;而專家學者組較為嚴格的判斷標準則是將台灣兒童安全程度提升至百分百的督促力量。
仔細探究各項安全類別的分數,我們發現許多認知上的落差:成人組與專家學者皆認為「公共場合」是最危險的地方(分別為70.3分與53.6分),至於在本年度兒童組的調查結果中,兒童最擔心的部份仍是「交通安全」,顯示兒童對於交通環境的安全有較多疑慮。而且根據95年衛生署的統計,事故傷害位居兒童十大死因第一位,其中以交通事故高居首位,共有117名兒童因交通事故死亡,從此數據亦可呼應兒童對現況的感覺。
另外,兒童組與成人組覺得最安全的類別皆是「學習安全」;由此可見,兒童與成人都相當信任學校,認為工作人員會注意兒童在學習活動中的安全,但在我們服務的經驗中,有不少孩子是因為學習行為而造成受傷的意外,所以我們相當擔心兒童對於學習活動的高度樂觀會影響其警覺性,尤其是藝能類和運動類課程,在較為輕鬆的上課氣氛下,兒童最容易疏忽自身的安全,如:參加直排輪社團、籃球校隊時,同儕間的相互推擠或嘻鬧,都會造成意外的發生;此外,成人對學校工作人員的過度信任,也往往會造成照顧兒童的疏忽,因為家長不會特別要求學校的工作人員加強維護兒童安全,一旦兒童因為學習行為而受傷時,家長與教師間原本互信互重的關係不僅會因此而破裂,造成創傷事件後續處理上的困難,而且因為信任造成兒童受傷的心理衝擊更是難以彌補與撫平。因此隨時提醒兒童注意安全是學校工作人員的重責大任,成人絕對不能輕忽監督學校工作人員的重要性。
「公共場所」是成人組及專家學者組認為最不安全的類別,成人對於自己無法掌控的外在環境有明顯的憂慮,而實際上,其中也確實隱藏了不少的危機:政府沒有定期針對公共場所做公安檢查及改善危險設施;各公共場所沒有定期檢查各項設施,造成在賣場、百貨公司等地方撞傷、摔傷,甚至被電扶梯夾傷的事件時有所聞、一般民眾不配合各項法令維護兒童安全,在騎樓擺設物品、隨意停放汽機車;以及公共場所沒有針對具危險性之特殊環境或設施做好隔離或設置危險標示…等,例如今年5月3日在高雄布魯樂谷樂園發生兒童斷掌的不幸事件,就是因為大人疏忽了兒童在公共場所的安全。
再者,「遊戲安全」皆是成人組及專家學者組認為第二危險的類別,根據本會統計91-96年的兒童安全新聞事件,我們發現次多的新聞事件就是「遊戲及玩具安全」,共157件,且令人驚訝的是,157件新聞事件共造成157名兒童死亡;平均一則「遊戲及玩具安全」新聞事件就有一名兒童死亡;仔細分析後發現,國小老師認為「遊戲安全」是最危險的類別,原因在於本會不僅從2003年起積極推動遊戲安全的相關宣導工作,部分縣市的社政單位亦開始積極輔導幼托園所改善危險的遊戲設施、舉辦「兒童遊樂設施管理人員」安全研習,但是針對國小的遊樂設施,教育部不僅未編列修繕遊樂設施的相關經費,目前的法令也沒有強制規定稽查及改善國小校園中危險或不合格的遊戲設施,或舉辦「兒童遊樂設施管理人員」安全研習。
除此之外,教保人員與國小教師對於「校園安全」的認知差異最大,分數共相差2.8分,國小教師認為校園工作人員對兒童安全的關心與積極推廣程度高,且會確實配合各項規定或法令,國小是公立的教育單位,除了充足的法規之外,國小教師遵守相關規定的程度原本就較高,托兒所因為政府主張自由市場的機制而且多為營利機構,所以相關法令規定並不如國小那麼完善,管理上也比較不容易。
若從家長組的比較來看,可以發現學齡前兒童家長與學齡兒童家長皆認為「學習安全」的類別最安全,但兩者對此類別的認知差異大,分數共相差5.8分,這也可以反應出目前學齡前兒童及學齡兒童的學習環境有所不同,幼托園所目前的師生比是1:15,但國小的師生比例是1:30,國小校園中的照顧者人數明顯比幼托園所的照顧者人數少,因此國小校園的工作人員較無法確實做到照顧兒童安全、避免危險情事之發生,此亦反應到家長對「學習安全」的感受。
從照顧者的調查結果中分析發現,學齡前兒童照顧者與學齡兒童照顧者在「居家安全」類別的分數差異最大,共相差3.9分。但近年來兒童在家裡墜樓及溺水(掉進洗衣機、大水桶中)的死傷案件頻傳,而且發生此類危險事件的兒童多為6歲以下,發生原因多為大人的疏忽導致兒童獨處;學齡前兒童照顧者對於居家安全的態度與認知過於樂觀與自信,此盲點即是造成居家安全漏洞的重要原因。
最後,從調查研究中發現,一般家長與教師對自己及可以主導的環境相當有信心:家長認為自己能完全掌握居家環境,所以「居家安全」是家長認為最安全的類別;教師則認為「學習安全」是最安全的類別,因為學習安全是需要靠學校工作人員確實做到對兒童的保護工作、適時制止兒童的危險行為及教導兒童各項學習活動的正確方法等,從調查中可以看出,教師在這部分對自己相當有信心。
根據以上各項結果看來,台灣目前的環境對兒童而言是極不安全的,且不同的照顧者對安全的認知也有很大的差異。因此,我們需要擴大教育宣導的對象及範圍,並且呼籲社會大眾配合政策法令以積極維護兒童安全,兒童照顧者需更加提高對環境的警覺心,企業也應投入資源協助維護兒童安全。當然,還要加上政府加強建置與落實兒童安全法令,縮小大家對兒童安全的認知差異,提昇對兒童安全危險因子的敏感度,才能減少因疏忽造成的傷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