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8-06-03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張忠謀主張提高富人稅率
如何打造「厚實的中產階級」



【社論】
張忠謀主張提高富人稅率
 
 

日前,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李國鼎紀念講座」,公開主張「富人增稅,窮人減稅」,以克服台灣日益趨向M型社會的危機,共同建立知識型的社會。他並且強調「促產條例」明年一定要落日,不能敗部復活。此論一出,社會議論紛紛,多數的反應都很肯定。但是也有少數持保留意見者,如立委廖正井(國民黨籍)便擔心稅率太高,會造成外資卻步,使台灣的投資環境失去競爭力。

廖正井的反應令人覺得角色錯亂。照理,作為標準「富人」的張忠謀應該反對提高富人的稅率;而反映民意的立法委員應該關心多數窮人的處境,設法增加政府的稅收以提高窮人的社會福利。廖正井的角色錯亂,說明國民黨終究是站在富人的立場。這是台灣目前一黨獨大下的一個隱憂,但並不是本文要討論的焦點。更值得注意是,廖正井的論述理由相當普遍地存在台灣社會中,這才是最令人擔憂的地方。

從急功近利的角度來看,廖正井的意見是有道理的。廖正井提出世界租稅競爭理論,建築在全球化潮流下、資金在國際間移動非常容易此一事實上。高租稅地區的資金將會流向低租稅地區,因此,許多國家便競相以低賦稅來招攬外資,形成世界租稅競爭下降的局面。但是,廖正井的意見潛在地假設:低稅率吸引外資;有了投資,經濟成長,餅做大了,稅收總額也就水漲船高,社會福利便可以改善,M型社會的危機也就可以解決了。

低稅率或許有助於招攬投資。然而,資本家在決定於某地區投資的考慮是複雜多面向的,低稅率不是唯一的考慮,獲利率才是更關鍵的因素。只要投資能夠賺大錢,多交一點稅並非難以接受的條件。反之,賺不了多少錢,縱然稅率再低,這種投資也是雞肋。提高投資的獲利率涉及整體的投資環境,租稅率只是其中的一項,而且不是太重要的一項。相比之下,員工的素質與穩定性對於獲利率的影響便重大得多;而員工的素質需要政府的教育投入,員工的穩定性更要基於分配的合理公平與必要的社會保障。還有其他因素,例如投資地區是否有利於原料的獲得、市場的開發、高級研發人才的聘請等等。這些都不是降低稅率便可解決的。

這些複雜的因素不易為社會大眾所理解,需要政治人物以高瞻遠矚的眼光來決策,來為民謀利。不幸我們的政治人物多半不學無術,片面擷取一些似是而非的論點而作鸚鵡之語。相對地,部分企業家反而具備寬廣的視野,而能超越個人急功近利的思維,因而出現角色錯亂的現象。

目前新政權正要推動稅改。我們希望對於極為複雜而關係重大的稅改,主其事者需要高瞻遠矚的眼光。更重要的,M型社會中的弱勢者也需要發出聲音,不要讓似是而非的論述主導我們的稅改。

(回目錄)



【左右看】如何打造「厚實的中產階級」

【左看】
撲朔迷離的中產階級
朱政騏/博士生

劉揆首度施政報告即宣示要打造厚實的中產階級,旨在回應所謂「中產階級消失」的「M型社會」之說。且不細究偽學術流行詞的準確性,費時爭論所得分配是否已呈M型分佈,但看彷彿正在消失而劉揆亟欲重新打造的「中產階級」,同樣撲朔迷離。

階級本是社會關係,無產階級不是孤立的身分狀態描述,而是由於資產階級壟斷了生產資料,無產者受雇於資本家,在此生產關係之中有了階級,並非窮人即無產階級,富人便是資產階級。不過「中產階級」卻經常就是指涉財富的多寡而已,甚至窄化為所得分配的高低,迴避剝削與壓迫關係,以及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的現實,僅用「所得分配未呈M型」粉飾太平。質言之,抹去生產關係,再以所得分配取代資產佔有,使「中產階級」幾乎僅存「自我感覺良好」的空洞意涵,無怪「打造厚實中產階級」的宏願卻只繞著稅改和社福打轉,連資本家張忠謀都應聲附和。

中產階級始終是妾身不明的含糊概念,卻被賦予中庸、高雅、穩健等正面特質,令眾人心嚮往之,成為政客最安全、民眾認同度最高的訴求對象。故「打造厚實中產階級」只是馬政府「拚經濟」的新包裝。




【右看】
中產階級未曾消失
陳啟諒/政治評論員

由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炒紅的「M型社會」,在台灣似乎已落地生根,成了一個道地的本地詞,許多現象皆以此為解釋的參照。相較於日本另一更早的新詞「下流社會」,描述的現象大同小異,都是指中產階級向下流動的趨勢,但「M型社會」因更明顯、直接的凸出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因而更受到重視。要之,中產階級的消失,是當今最為眾人憂心的現象之一。

新閣揆劉兆玄必然深諳此理,故首度施政報告即以「打造厚實中產階級」為其施政的大方向,針鋒相對的回應並企圖解決「M型社會」的弊端。然而,趨勢大師所言多著重於未來可能的發展,非當下現實的描述,才能發人深醒,防患於未然。台灣的中產階級──家戶所得平均1年68萬至136萬──過去25年來一直維持在40%到44%之間,仍是所有階級中的多數。近年來,所得分配縱有稍微向兩極移動,也尚未使整體所得分配呈現M型分佈,政府行政首長實在不必效法趨勢大師譁眾取寵,彷彿台灣的中產階級已薄弱得搖搖欲墜。

過去的「政治秀」已過多,新政府應徹底擺脫作秀的心態,才不負人民託付,但很可惜,我們還未看到這樣的改變。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