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第249期
 http://www.wordpedia.com 每週三發報|2008.06.04  
研發學習科技‧創新知識價值
【第249期】自然中美麗的舞者──蝴蝶


遠流影音館2008全心推薦:生命教育系列、心靈探索系列


  「英文環境」直接影響 學習英文的效果,《視覺系英文》透過實景照片,帶你到北美實際生 活環境中學好英文。
  >>我要學英文

每年5、6月是上陽明山賞蝶的好時機,想目睹從日本遠渡而來的「青斑蝶」更要把握這段時間。一天當中什麼時候可以看到最多的蝴蝶呢?答案是早上8點到11點之間,因為蝴蝶跟人一樣也會避暑,所以在溫度高的時段比較不會覓食,喜歡蝴蝶的民眾不妨早起參加「2008陽明山蝴蝶季--蝶舞草山」相關活動。

【東方 vs. 西方】

【東方觀點】

鱗翅目
Lepidoptera

【摘  自】中國大百科全書
【漢語拼音】linchi mu
【中文詞條】鱗翅目
【外文詞條】Lepidoptera
【作  者】劉友樵

知識分類:分類檢索/鱗翅目

有翅亞綱的1目。體翅具鱗片;翅膜質,橫脈少;口器虹吸式;幼蟲蠋型的全變態昆蟲。為昆蟲綱的第二大目,包括蝶類和蛾類。種數約10萬以上。

除南極洲外,分布遍及全世界,尤以熱帶種類為多。

蝶類觸角棍棒狀,體色鮮艷,多白天活動,靜止時翅直立背上,翅連鎖呈翅抱型,蛹為垂蛹或帶蛹。蛾類觸角羽狀、櫛狀、齒狀或絲狀,體多暗色,常在夜晚活動,翅連鎖多呈翅韁形,少數為翅軛型或翅抱型,蛹在地下或絲繭中,俗稱被蛹。

形態和生物學 成蟲 頭部多呈圓球形,有1對發達的複眼和2個單眼。口器虹吸式,主要由下顎特化而成的喙組成。下脣鬚發達,分3節,由於大小、形狀的不同,往往是雌、雄和種類識別的依據。胸部一般有兩對翅,前翅一般比後翅大。翅的形狀在各科中常有變異,可用以辨別類群。鱗翅目脈序的特點是:前、後翅都有1個中室,由徑脈(R)和肘脈(Cu)之間的中脈(M)主幹消失所形成。前翅的脈序為亞前緣脈(Sc)1支,徑脈(R)5支,中脈(M)3支,肘脈(Cu)2支,臀脈(A)3支,1A脈常退化,2A和3A常共柄或合併,共有12支。後翅的脈序變化可分為同脈亞目和異脈亞目(圖1 蝶蛾類翅脈 ):同脈亞目的前、後翅翅脈相同,異脈亞目後翅只有翅脈8支或更少,關鍵在徑脈上R和Sc脈合併,R合併成R,所以至少比前翅少 4支。在同脈亞目中,前、後翅間的連鎖器為翅軛型(前翅後緣基部有突出如指狀的翅軛),包括少數比較原始的蛾類。在異脈亞目中,絕大多數蛾類為翅韁型(後翅前緣基部有剛毛狀的翅韁)。蝶類和枯葉蛾、大蠶蛾等則為翅抱型(後翅前緣基部擴大)。前翅的花紋是識別蝶、蛾種類的重要依據之一,它的變化很大。

前胸比較退化,呈頸狀,兩側有小突起,稱為領片。中胸兩側前方有三角形翅基片。足分5節,脛節距一般為0-2-4,少數為0-2-2,也有缺少的。蛾類在後胸節或腹基的兩側有鼓膜,是聽覺器官,尺蛾的鼓膜特別明顯。

腹部10節,第1節退化,腹板消失或僅呈膜狀。第7、8兩節變化較小。但9、10兩節變化較大。在原始蛾類中,雌蛾只在腹部第10節有一孔,因而被稱為單孔類。但在絕大多數種類中,第8節還生有交配孔,因而,被稱為雙孔類。蝶、蛾的交配器構造比較複雜,種與種間區別很明顯,同種間個體變異較小,所以常用以鑑別種類。雄蛾第 9腹節的背板──背兜和腹板──基腹弧形成一個環。腹板的中部向體內延伸成一個囊狀構造,叫做囊形突。第10腹節背板的後端形成一個略向下彎曲的爪形突,下面有1對顎形突,通常左右合併起來。肛門的末端位於爪形突與顎形突之間。陽莖位於背兜和基腹弧之間的隔膜上,陽莖中常具有陽莖針。雌蛾無特化的產卵器,腹部末端數節細長而套疊,可以伸縮(圖2 雄雌蛾外生殖器 )。產卵孔兩側有1對產卵瓣,用以握持產出的卵,膠著於物體上。交配孔通入一個交配囊,囊上有幾丁質化的囊突,囊突的數目和形狀也常是鑑別不同種類的依據。

 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卵圓形或扁圓形,其長軸與膠著物體平行,卵殼表面僅有粗凹刻,稀有縱行條紋;另一類卵豎立呈瓶形、球形或半球形,其長軸與物體垂直,卵殼表面裝飾較複雜,一般有縱肋,更分為若干小室。卵多為綠、白或黃色。某些種類的卵具有不同的花斑。產卵量從100粒以下到1000粒以上(如黏蟲、棉鈴蟲、小地老虎、舞毒蛾等)。卵單產或成塊產在寄主上,有的卵被有絲或膠質物覆蓋,或用雌蛾腹端的毛覆蓋(如天幕毛蟲、舞毒蛾等)。蝙蝠蛾和一些蝶類把卵散產在寄主附近。當胚胎形成後,又往往等待適宜氣候才孵化。有些穀蛾、粉蝶種類幼蟲在子宮內就已孵化。卵期因種類而不同,短的2天,普通10~30天,越冬卵時間最長,可達數月。

幼蟲 俗稱蠋。頭部兩側各有單眼6枚,傍額片(adfrontals)為本目所特有。胸部3節,各節有胸足1對,腹部10節。一般有腹足5對,生在第3~6和第10腹節上,腹足末端生有趾鉤。身體上有剛毛,其排列有一定的次序,稱為毛序。毛序因種類而不同,是幼蟲分類的重要特徵。有的種類體表尚有毛瘤、毛簇、枝刺、角突等構造(見毒蛾科、枯葉蛾科、燈蛾科、刺蛾科等幼蟲)。此外,鳳蝶科幼蟲第 1胸節前方與頭部分界處有可以翻縮的叉狀黃色腺體,受驚時能伸出體表並散發臭氣;蛺蝶科、夜蛾科和舟蛾科的一部分,在前胸腹板有一開孔能放射一種液體;毒蛾科第6和第7腹節背方也有同樣腺體;某種灰蝶科的第7腹節背方有一橫行小裂孔,能突出小球狀胞;絨蛾科腹部兩側突出物等均為不同的防禦腺。 ......看全文

【西方觀點】

鱗翅類
lepidopteran

【摘  自】大英百科全書
【中文詞條】鱗翅類
【外文詞條】lepidopteran

知識分類:地球動物篇>無脊椎動物(原生、海綿、空腸、扁形、線形、環節、軟體、節肢)

Palaechrysophanus hippothoe,一種具虹色的蝴蝶。
Hermann Eisenbeiss--Photo Researchers













鱗翅目(Lepidoptera)所有種類的通稱,包括蝶類、蛾類與弄蝶類。鱗翅目為昆蟲綱(Insecta)中僅次於鞘翅目(Coleoptera)的第二大目,約10萬種。除少數蛾類外,所有成蟲具兩對翅,翅上有鱗片。生活史由4期組成︰卵、幼蟲、蛹、成蟲。幼蟲和成蟲幾乎全為植食性。最小的蛾類翅展僅4公釐,但最大的蛾和蝶翅展達300公釐(約1呎)。發育快的種類在3週內完成,而慢的需2、3年。除南極外,各洲均有分布,以在熱帶最多而繁雜。幾乎在每一種陸地環境中均有許多成功的種類能夠適應,從沙漠、高山頂到沼澤和熱帶雨林都有。但大多數種類只能適應較窄的生態環境,可能僅限於一種或一小類植物,或只是植物的一部分,所以在其他生境中少見。

卵的數目有的不超過100個,有的達1,000多個。通常產在適合作為幼蟲食物的植物上。卵單產,分散;或產成卵塊,並由雌體腹部腺體的變硬了的分泌物所覆蓋。少數類群的雌蟲腹部末數節長而呈刀狀,卵產在植物軟組織內或窄縫內。胚胎發育和初齡幼蟲的孵化,通常受到滯育機制的控制,使幼蟲的孵出與適當的氣候和食料植物的生長相配合。少數種類(某些穀蛾和粉蝶)幼蟲在雌蟲子宮內孵化。

幼蟲是生活史中主要的,通常是唯一的營養期,在幼蟲期把極大量的植物質轉化為動物質。蛹期進行身體組織的大改組,羽化為性成熟的活躍的成蟲。多數幼蟲不斷吐絲,使自己牢固地附著在植物上。絲還用來築巢和蔭蔽所,以保護幼蟲。化蛹時用絲結繭。蛻皮一般4、5次,但至少也有2次。衣蛾的幼蟲在飢餓時蛻12次皮。幼蟲一般很少遠離牠們生活的植物。夜蛾科(Noctuidae)的黏蟲屬(Pseudaletia)由於群集和缺少食物可以遷移很長的距離。許多幼蟲在化蛹前停食,爬一段距離後安置下來化蛹。許多種類在土中化蛹,無繭;另一些種類在土中或疏鬆的樹皮下結繭化蛹。有些繭作於樹枝上或捲在葉內。繭一般只由絲組成,但有的摻合幼蟲毛、分泌物或排泄物,或咀嚼過的木漿或葉片。繭上可能有一縫口以備成蛾羽化時爬出。

弄蝶總科(Hesperioidea)幼蟲在巢內築一脆弱的繭。鳳蝶總科(Papilionoidea)中只有眼蝶亞科(Satyrinae)和絹蝶結繭,其他蛹都裸露,以臀棘附著一絲墊下垂。粉蝶、鳳蝶和灰蝶在蛹體周圍環繞一根絲腰帶以支持蛹體。發育迅速的小型種類在夏季蛹期只有7~10天,但在冬眠或夏眠時可達數月。有記載蛹在不正常的情況下活了3年,然後羽化成功。有些類別的蛹有破繭器,如某些低等蛾的可動的上腭或頭上的鋸齒結構。天蠶蛾的翅基有刀片狀結構。天社蛾屬(Cerura)等以鹼性分泌物把繭一部分溶解。破繭後,成蟲向上爬,使頭朝上或背朝下。胸部的小形墊狀構造是尚未發育好的翅芽。然後收縮腹部把體液壓入胸部,血液進入翅芽,使翅展開。可能數分鐘後即能飛翔,但有的需要數小時。成蟲為生殖階段。但低等的類群中,取食仍為成蟲期的必要功能之一,如小翅蛾科(Micropterigidae)的成蟲仍需營養。多數鱗翅目成蟲取食也是重要的,但並非必要,雖然在多數活動性強的種類中飛翔所需的能量多依靠取食花蜜或其他汁液來取得。在這方面發展到最高等的情況為成蟲口器退化而不能取食,無疑地在幼蟲期已集中了全部養料。

鱗翅目雌蟲發出有特殊氣味的物質(外激素),有的甚至在羽化前已有。雄蟲觸角上的感受器有的能從數哩外察覺雌蟲的位置。雄蟲的外激素也起主要的作用,從翅上、體上和足上的特殊香鱗發出外激素使雌蟲接受交配。許多種類能遷徙,如美洲的王斑蝶(Danaus plexippus)一年往復遷徙一次,同一個體秋季南飛,春季北飛。此種斑蝶也曾越過太平洋,至夏威夷和澳大利亞,偶爾飛到非洲和歐洲。鱗翅目昆蟲中很多種類危害經濟植物,其中大部分是蛾類的幼蟲。但與其他目昆蟲不同,牠不傳播植物病,也無人畜寄生蟲。受害植物包括許多糧食作物、甜菜、甘蔗、棉花、煙草、水果、塊根植物、材用樹木和林蔭樹。有幾屬穀蛾吃羊毛、皮、絲,甚至羽毛。蠟蛾(Galleria mellonella)對蜂房危害很大。少數種類直接對人有益。幾乎所有的絲來自桑蠶。有些種類的幼蟲或成蟲可作食品。剛果收集大量的弄蝶(Rhopalocampta libeon)幼蟲為食,而巨弄蝶科(Megathymidae)的幼蟲在墨西哥製成罐頭出口。南美洲的仙人掌蛾(Cactoblastis cactorum)曾用以防治野生仙人掌,在澳大利亞清除了2,428萬公頃(6,000萬)的霸王樹(仙人掌科〔Cactaceae〕)。成蟲還給花授粉。

         

青斑鳳蝶
Graphium doson

【摘  自】昆蟲圖鑑小百科
【中文詞條】青斑鳳蝶
【外文詞條】Graphium doson

950724﹒南澳﹒雄蟲

知識分類:鳳蝶科/鱗翅目

外觀特徵:展翅寬50~70mm。翅膀兩面滿布水青色大小不一的斑紋;下翅腹面尚有一些較小的紅色斑。雌雄無明顯的差異。

生態習性:成蟲除了冬季外,生活在低、中海拔山區。喜訪花,雄蝶會集體在溪谷濕地吸水,數量頗為可觀。

TOP

為人類而保育
Conservation for the People

【摘  自】科學人雜誌2007年11月號 
【中文章名】為人類而保育
【外文章名】Conservation for the People
【作  者】卡芮瓦 ( Peter Kareiva ) 、馬維爾 ( Michelle Marvier )
【譯  者】姚若潔

知識分類:生態學、地球科學

熱點策略:評定植物多樣性高並受威脅的地區加以保護,可同時保護多種動物(動物多樣性比較不容易準確紀錄)。目前已認定出25個熱點,如上圖巴西的博卡納國家公園。

保育大自然和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發展並不牴觸;維護完整的棲境與健全的生態系,對人類的健康與福祉有莫大的幫助。

2004年,有三種禿鷲被世界保育聯盟列入嚴重瀕臨絕種名單,分別是長嘴禿鷲、細嘴禿鷲與東方白背禿鷲。1990年代早期,這三種禿鷲的族群總數在印度與南亞一度達到4000萬隻,如今卻減少了97%以上。保護這些禿鷲、防止牠們滅絕的理由,可用一種聽來熟悉的說法來詮釋:我們對於世界的生物多樣性,負有道義上的責任。不過,還有另一種較不為人所知的角度,可以解釋保護牠們的理由。

有很長一段時間,觀察者並不知道禿鷲族群減少的理由,有人懷疑罪魁禍首是棲境減少或環境污染。幾年前,研究者發現,牠們的死其實肇因於一種雙氯酚酸鈉(diclofenac)消炎藥,這種藥通常用來救治牛隻。對牛與人來說,這種藥可解緩疼痛,但對禿鷲來說,卻會造成腎臟衰竭。食用牛屍體的禿鷲消失後,數以萬計的牛屍只能在陽光下腐爛,而根據某些研究報告,這些屍體成為炭疽的溫床,然後成為野狗的食物。野狗由於食物充裕,族群大增,狂犬病的威脅也隨之提高。於是,禿鷲的命運與數百萬人的命運就這樣聯結起來,保護禿鷲免於滅絕,也能保護人們遠離疾病。

如果不仔細觀察,通常看不出救助瀕危物種與人類福祉之間的關聯,但在許多保育專家參與的案例中,這類的關聯其實很普遍,例如濕地與紅樹林等生態系,可保護人們不受致命暴風雨的威脅;森林與珊瑚礁提供食物與收入;一個生態系受到傷害,影響可能遠達地球的另一端,使該處人們所仰賴的資源與觀光收入蒙受損失。

別再提「熱點」了

儘管人類與生態系相互依賴,一般大眾與某些政府還是以為,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於把動植物的需求看得比人類還重要。為了扭轉這種趨勢,也為了人類與受威脅的生物,我們與越來越多的保育人士認為,過去決定以保育計畫為優先的許多方法都可以淘汰了,重點應該放在對人類有價值的生態系,我們的計畫應該在保護人類健康與福祉的同時,也能保護許多物種。

保育活動帶給人「反人類」的印象,部份原因在於為了保存動物與棲境,數百萬人被迫離開家園,或被剝奪了原來的食物或收入來源。肯亞總統齊貝吉(Mwai Kibaki)引起爭議的決定──把安博塞利國家公園交還給原本定居於此的馬賽族人,反映出優先佔有權遭取代的不滿日漸升高。這種不滿是全球性的,亞洲及非洲各地的獵人與農民認為國家公園限制了他們的飲食與收入,而美國的農民與伐木工人為了鮭魚和西點林鴞必須犧牲自己的水源使用權與工作,也憤怒不已。

大眾之所以造成「自然與人類對立」的認知,還有部份原因來自於一種聚焦於「熱點」的保育策略;這是1988年英國牛津大學的梅耶(Norman Myers)發展出來的想法。所謂「生物多樣性熱點」,是在一小塊地區中,孕育了十分多樣的本地植物──也就是當地原生而且分佈範圍受地理局限的植物。梅耶之所以採用這類植物的多樣性做為指標,是因為植物資料是最可靠、往往也是僅有的資料,而且過去也認為植物多樣性大致上可以代表動物多樣性。梅耶與國際保育協會的夥伴繼而評定出世界上25個熱點,做為保育計畫進行的重心,例如巴西賽拉多地區的莽原,以及非洲之角(Horn of Africa)。

在此之前,保育團體著重於「明星物種」,如貓熊、鯨魚和海豹等,相較之下,熱點的概念提供嚴密又可量化的方法,做為保育投資的準則。以計算物種數量所得的分類系統,比起拿可愛動物的照片為號召,顯然科學得多。熱點的方法看起來也比較實際:保育機構的資金有限,而現在他們可以把錢放在能一次保護最多物種的地方。過去15年來,無論是慈善團體或跨國機構,都普遍歡迎熱點策略。

雖然「熱點」的說詞具有說服力,但背後的生物多樣性思考並沒有成功抓住一般大眾的興趣或想像力。最近的調查顯示,在美國只有30%的人聽過「生物多樣性」這個名詞。甚至許多在保育領域工作的人會小心地避開這個辭彙,生怕使人感到無聊或引起反感。「生物多樣性熱點」顯然沒有激發大眾贊助或參與保育工作。

部份科學家對熱點也不甚熱中。不久前,倫敦帝國學院的歐姆指出,熱點可能是反宣傳:擁有很多本地植物的地方,未必同時擁有許多蝴蝶或脊椎動物。同樣來自帝國學院的卡迪洛也指出,最有滅絕危險的動物並非生活在植物熱點,反而是生活在寒帶森林與北極地區的哺乳類。

還有其他生物學家指出,世界上多處多樣性貧乏的地方,反而提供了重要的季節性棲境、遷移中途站,或者是繁殖場所。例如,每年9月有50萬隻麥哲倫企鵝在阿根廷的Punta Tomba聚集,這片乾燥而灌木叢生的巴塔哥尼亞地區,原生植物的種類寥寥無幾,連生物多樣性「溫」點都稱不上,但在這兒繁殖的企鵝對當地經濟的貢獻卻功不可沒,因為每年有七萬名遊客為牠們而來。類似的地方還有很多,它們的植物多樣性低,卻孕育著生態或經濟上十分重要的物種:綿延的凍原孕育著鴨、雁與天鵝;溫帶河川提供了鮭魚的繁衍。

生態系服務

保育還需要其他的指導原則。儘管有人不能領會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大家卻都看重大自然是食物、燃料、建材、休閒與振奮人心的原鄉。在「生態系服務」(ecosystem services)的大傘下,生態學家已經開始量化這種自然資產。「生態系服務」一詞由美國史丹佛大學的埃利希(Paul R. Ehrlich)所創,同樣任職於史丹佛大學的戴利也加入支持陣營。生態系所提供的服務包括具有市場價值的產品,如醫藥與木材;也包括經濟價值常被忽略的過程,如水質淨化、植物授粉、氣候調節、洪水與疾病的控制、土壤形成等。美國佛蒙特大學的柯斯坦沙與一些經濟學家嘗試為這些過程換算成美元價值,他們發現這些經濟服務的年產值,超過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國內生產毛額(GDP)總和。

把焦點放在生態系服務的概念,不只在學術圈受到歡迎,政府與非政府組織也漸漸開始把保護這些服務視為根本目標。2000年,聯合國發起了生態系服務的研究,一年後,一個由超過1300位科學家組成的跨國團隊,展開了生態學史上最富雄心壯志的計畫:千禧年生態系統評估,此計畫把過去50年來人類對生態系服務所造成的影響確立起來。生態系服務共分四大類:供應性的(提供糧食或遺傳資源等產物)、調節性的(提供調節性的功能,如洪水調控)、文化性的(提供非物質性的效益,如心靈上的滿足),以及支持性的(提供生態系的基礎元素,例如土壤的形成)。評估發現,多數的生態系服務非但已經耗損,而且人類的使用方式也使之無法永遠續存。

對更廣大的群眾來說,2004年印度洋的海嘯與2005年的卡崔娜颶風,使人清楚看到生態系與人類生活條件的關係,這兩個例子都因為缺乏自然植被而使破壞加倍。過去70年,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將近四千平方公里的沼澤地與篦藻床受到破壞,使卡崔娜颶風產生的暴風雨影響範圍嚴重擴大。在東南亞,沿岸地區大量的紅樹林變成養蝦池,對抗海嘯的防波堤作用已經喪失。布魯塞爾大學的斯里蘭卡研究者達多–桂巴斯(Farid Dahdouh-Guebas)主持的海嘯後研究計畫發現,擁有完整紅樹林的海岸幾乎沒有受到損傷。而路易斯安那州的沼澤地與斯里蘭卡的紅樹林都未列名於世界生物多樣性熱點,它們基本上並沒有本地植物,我們估計該處擁有的動植物物種數,連雨林的1/10都不到。

棲境喪失與經濟損失之間的關聯,在某些例子即使並不易察覺,但仍可能有重大影響。風吹過不斷擴張的非洲撒哈拉與沙赫爾沙漠,把沙塵往西帶到大西洋,每年有數十億公噸的沙塵降落在美洲或加勒比海,伴隨著沙子而來的沙塵、污染物、微生物與營養物,都是摧毀珊瑚礁的一員,進一步使觀光業與漁業受到損失。非洲北部及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過度放牧與非永續性的耕作方式,在當地使貧窮、饑荒與營養不良更加嚴重,而在半個地球之外的珊瑚與經濟活動也因此蒙受損失。

由生態系服務提供的經濟利益,對開發中國家更加重要,因為他們從林業、織品原料及農業獲得可觀的收入,他們的森林和漁業在國家經濟中的地位,通常比美國和歐洲重要5~10倍。聯合國一份2005年的報告有力地說明:要減輕世界7億5000萬農民的貧窮,保護環境是其中的關鍵。

生態系與自然循環遭破壞時,人類健康也會受威脅,印度的禿鷲只是數百案例之一。每年幾乎有200萬人死於污水或供水不良,保育濕地與森林可以減少這些死亡:濕地提供自然的濾淨功能,可提升飲水與農業用水的品質;健康的森林可阻擋沉積物、避免水源污濁。保護森林與草原可以減少非洲的沙塵飄散,甚至可以減少中國西部的黃沙飄過太平洋,這些沙塵與近年來美國氣喘病例的增加有關。

生態系損害與人類健康之間較微妙的關聯,可從致病生物由野生動物轉移到人類身上得見。世界上2/3的新疾病,如伊波拉病毒與禽流感的病原體,本來只感染非人類宿主,而只有在土地使用與農作方式改變時,才得以與人類接觸。而這還不只限於「偏遠」地方的疾病。在美國東部,人們因為撲殺狼和美洲山獅,引發了鹿和鹿蜱族群數量大增,導致每年超過兩萬件的萊姆病新病例,一世紀前消滅掠食動物的舉動,卻危害了今日人們的健康。

保育的救生艇

我們之所以提倡將重點放在生態系服務,從許多方面來說,是對傳統保育所強調的「相互依存」觀念加以重新包裝;不過我們的方法有幾個明顯的不同點。首先,我們認為有許多保育人士拒絕承認當前的世界局勢,他們必須停止執著於原始野生世界的圖像。每天都有25萬人口加入地球,會有更多的森林與濕地因為農業而被伐除,也會有更多的海洋生物因漁獵而消耗,生物多樣性勢必會減少,不受人類影響的野生世界將不再存在。

由於我們的環境將主要由人類影響的系統組成,要保護生物多樣性,絕不能只有自然保留區,勢必要在包含都市、密集農業、人為管理的森林與河川的地景中進行。諷刺的是,受保護的地區其實最可能需要密集的管理,好維持其「野性」,許多國家公園的管理者已了解到這個事實。南非克魯格國家公園的景觀即受到高度管理,自然水源已經被鑿井取代,而大象族群也遭選擇性的移出,以避免過度擁擠。

我們主張的第二項主要改變是優先順序,保育人士首先應該關心的是生態系服務受損時,對人類福祉威脅最大的地區,如亞洲的紅樹林、美國東南的沼澤,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的旱地,以及世界各地的珊瑚礁。這在政府單位與保育團體想攜手合作、共同為大眾安全與保育而努力的地區,會特別迅速有效。例如在弗羅里達的狹長地帶,美國海洋暨大氣總署與美國自然保育協會合作,致力於評定出對大眾福祉與傳統保育有同樣重要性的地區;測繪出具有生物多樣性、並有能力保護人類社群的棲境,工作參與者便能確認出需要保存的地方。

第三,保育人士應該要與發展專家更密切合作。過去20年來,許多永續發展計畫已經在尋求不同團體的結盟,不過只限於已經有市場價值的物品,例如魚或非木材的森林產品,而且通常也不具有生態系服務的視野。藉由結合、協調保育力量與人類福祉計畫的精力與資金,專家們可以提高兩方努力的效率和影響力。舉例來說,投資於乾淨、無沉積物的水源,通常也可以保護水域生物多樣性。

如果保育與社會議題缺乏緊密連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政策通常不會受到大眾支持。美國環境管理顧問公司(American Environics)的謝倫柏格與諾德豪斯在2004年一篇名為〈環境主義之死〉的文章中提出他們的論點:環境團體必須超越他們把環境封鎖於密封罐內的傾向,來考慮其他的觀點,否則他們的思路註定失當。我們相信這份對環境主義的激烈控訴,同樣可以用在保育運動之上。

最後,我們所期望的保育工作,在評估其成效時,不僅看受保護的物種數目,更要包含人類福祉的提升,這樣的評估方法其實已經存在了。1980年,印尼政府與美國自然保育協會聯合成立科摩多國家公園,一方面保護受威脅的科摩多巨蜥,一方面則是為了保護森林與珊瑚礁,國家公園的門票收入則轉給當地的發展計畫,也撥給新興的產業:海草養殖、觀光業、木雕,以及得獎的珊瑚礁魚類養殖,2006年一份針對國家公園鄰近地區村民的調查顯示,大多數的人都因為新增的收入而對保護區非常支持。

潛在的不安

有些人對我們的方法會感到不安,因為大自然提供的服務不一定與生物多樣性呈正相關。另一個不安的來源是對生態系服務與人類經濟至為重要的動植物數量,通常相當多,不過稀有物種仍扮演關鍵角色,就像買保險一樣。由於全球氣候改變、土地受到大幅的人為改造,今天的稀有物種,到了明天卻可能變成普遍物種,所以我們能保護越多物種越好。在美國加州,從經濟觀點來看,非原生的歐洲蜜蜂是最重要的傳粉者,如果歐洲蜜蜂的族群驟減(近來牠們已受外來類的威脅),一些原本數量較少的原生蜜蜂可能變多,取代替農作物傳粉的重要經濟地位。

雖然,如果人類只保留少數能提供或有潛力提供服務的物種、而放任其他物種滅絕,從道德觀點來看是該受到譴責;但若以為我們能夠把大部份的世界轉變回工業革命之前的模樣,那才是不切實際的想法。某些人類造成的滅絕是無可避免的,而對於我們到底能做到哪些事、又做不到哪些事,也必須實際些。我們必須確保的是,能提供人類所需生態系的那些生物多樣性,能優先受到保護。

我們建議,與其用原生植物的豐富程度測繪出10~25個值得優先保護的地方,保育人士不如先設法找出有如救生艇般的生態系──也就是貧窮比率較高的地方(其經濟來源大多仰賴自然系統),以及生態系服務已嚴重損壞的地方。保育工作的主旨若是提供乾淨水源、減少土壤侵蝕、避免過漁時,不僅幫助人類,也能保護更多生物多樣性──即使不是完整的生物多樣性。相對於多數的保育工作,這類型的保育計畫也將能得到更廣泛的支持。

同時,部份獻身保育的組織應繼續支持看似沒有明顯利益的物種與地區保育。把重心轉向生態系服務,不表示完全改變保育目標,而是拓展大眾對保育的支持,並促進願意轉變重心的組織達成改變。

大自然的經濟

保育生態系服務究竟能否支持經濟成長,還有待證實。做為一項保育策略,生態系服務的未來或許仰賴生態學家與財經專家之間的合作,即使目前的合作可能還不太高。不過,許多熱心支持者確實來自商業社群,例如2005年11月,美國高盛集團宣佈將生態系服務納入商業經營,包括籌措10億美元投資再生能源、把評估生態系服務計畫的影響做為標準操作程序之一,並成立一個開發綠色市場的智庫。

世界銀行也鼓勵世界各國採用「綠色會計」制度,也就是說,經濟資產與國家生產力的評估,要把環境與生態系服務加進來,並減去因污染及過度使用而造成的破壞。經濟評估與創造生態系服務的市場,使得保育成效的量化成為可能,於是公司與人們很容易產生認同,比起用明星物種或原生植物的政策來說,這是一種進展。

如200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馬塔伊、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等人的深刻言談,已經引起人們注意環境與人類的繁榮和平之間的關聯。安南說:「我們對抗貧窮、不公與疾病的戰鬥,直接連結到地球本身的健康。」保育人士應聆聽並散播這樣的訊息。保育,只有在把人類視為中心時,才能真正全球化,並受到廣泛的支持。 (本文出自SA 200710)

TOP




版權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貼節錄

智慧藏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 100 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 2 段 81 號 8 樓
電話:(02)2393-6968  傳真:(02)2393-6877
如有任何意見請E-mail至:service@wordpedia.com
©2003 Wordpedia.com Co.,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議最佳瀏覽解析度:IE5.0以上版本 800x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