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報】═══════════════════ |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06-06》 |
本期內容 | |
◎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上) | |
◎到職場修學分 英國技職教育大突破 | |
◎雙軌技職教育 造就德國工業基礎 | |
◎進入印度IIT 等於人生成功一半 | |
◎教授爸爸週記:「門外」雜誌 |
知識經濟時代的教育(上) | |
■中央社 | |
教育不僅能充實個人的生活價值,更為各國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然因風俗文化、歷史等背景迥異,各國教育制度與發展亦不盡相同。面對現今知識經濟時代,教育該如何因應,尤其值得探討。 | |
(回目錄) |
到職場修學分 英國技職教育大突破 | |
  | |
今年元月底英國首相布朗宣布一項重要教育制度改革,學校不再是學生受教的唯一教室,為鼓勵更多學生獲得職場的第一手經驗,學術與實務並重。 包括全球最大速食店麥當勞、廉價航空公司Flybe及火車公司Network Rail,都將提供在職訓練,並可以核發證書(diploma),此舉被視為是教育政策的突破,不過存疑者多,未全面上路即引發爭議。 根據主管機關「檢定與課程管理局」(Qualifications and Curriculum Authority,簡稱QCA)的規畫,學歷證書的核發分兩種方式:難度及證書的規模(或上課時間長短),難度分為1到8級,舉例來說,第3級和大學入學考試的難度相當,第4級是大學學位程度,第8級則等於博士學位程度。 在證書的規模方面,QCA推出一套「檢定學分架構」,單一學分必須等同於10小時的工作,依上課時間不同授予不同的證書。 如果要獲得等同於大學入學考試A級(A-level)的證書,必須上課360小時,愈高級的證書,投入的時間也相對更多。 麥當勞從元月份開始試辦證書課程,先提供基礎的當班經理課程,教授每天經營分店業務所需要包括經營、財務、行銷及人事等技能訓練。 麥當勞人事部門主管表示,不少麥當勞的員工希望有機會獲得更多正式的訓練和學習,因此英國政府授權麥當勞培訓及頒贈結業證書,是麥勞當教育訓練的延伸。 對於外界擔心,由企業核發證書可能造成教育品質下降,麥當勞強調,訓練課程十分專業與實務,結業的標準與傳統的學校並無二致,學生還是得很努力學習。 航空公司Flybe將提供包括機組人員、航空機械、電話中心等多種不同性質工作的訓練,部分課程相當於大學學位;火車公司Network Rail則計畫先提供鐵軌維修證書課程。 QCA主席博斯頓說,麥當勞等3家公司,是第一批被政府授權提供證書訓練課程的企業,他們教授的技能將被承認,未來將擴大到其他雇主,讓他們提供的訓練課程也能獲得認證。 英國教育部規畫今年9月起在創意與媒體、資訊科技、醫療與社會照護、營建與環境及工程等五大領域開辦證書教學,明年再擴大到土地與環境、製造、美容與美髮、企業管理與財務及餐飲等,2010年再增加公共服務、運動與休閒、零售、觀光旅遊等;計畫到2013年,將可以提供所有的證書。 英國政府計畫,未來這個結合實務與理論的證書,能取代現行的大學入學考試,被大學與企業領導人接受後,鼓勵更多16歲以上的學生,繼續留在學校學習。 國家學歷與職業資格考試委員會Edexcel主委賈維士在4月中旬接受媒體訪問時,表達對證書制度的憂慮,雖然他本人支持證書制度,但9月即將開辦證書教學,但究竟老師要如何教那些「功能性的技能」,至今仍未決定,開課前恐怕老師只有3天的準備時間。 他說,由於證書要教授的內容比傳統考試更廣泛,學生必須通過所有的項目考試,不過如果他們在特別的科目被當,最後可能落得什麼資格都沒有的下場。如果證書制度無法成為正式的資格證明,將喪失包括企業雇主、學生、家長及高等教育學府的信任,造成教育危機。 教育部官員反駁指出,新證書制度的細節陸續出爐,如果有人指控證書制度一片混亂或不值得做,「完全是一派胡言」,目前首先開辦的5個證書領域的教學準備,大致已經就緒,教育新頁,即將到來。 |
|
(回目錄) |
雙軌技職教育 造就德國工業基礎 | |
  | |
對毫無工作經驗的年輕人來說,如何找到理想的職業,的確不是一件易事。在德國、奧地利等德語系國家行之百年的雙軌制技職教育,結合理論與實務,並根據職場需要不斷調整和創新,充分展現德國實事求是的精神和學以致用的教育理念。 什麼是雙軌制的技職教育?簡單說,就是結合公立學校的資源和事業單位的實務經驗,提高學科教育和實務操作的契合度,目標是針對18歲以下的年輕人。學生在2到3年的期間,每週兩天在職業學校獲得必要的理論和專業知識,修習語言、社會、藝術、體育等基礎課程,剩下的3天則在事業單位透過「師傅」的引領,在實際模仿和操作的過程中,取得工作所需的技能。 目前,從理髮師、水手、汽車裝配工人、麵包師傅、到醫院看護和軟體工程師等共340種職業,全都是德國雙軌制教育的範圍。 德國的雙軌制技職教育強調學徒制的精神,學生學到的是扎實和馬上能應用的技能,通過考試檢定後就可直接進入職場,得到實習和工作的機會。另一方面,事業單位只需支付學生少許的生活津貼,也可藉由這個管道獲得源源不絕的人力,聘用真正符合需要的人才。 儘管現代社會日趨專業性和高度分工,目前德國仍有高達60%的年輕人選擇雙軌制的技職教育,在受訓和畢業後直接投身職場。 和台灣年輕學子拼命擠進高等教育機構的情況不同,講究師徒傳承的工匠精神和學以致用的雙軌制技職教育,至今仍是德國經濟和工業的基礎。 受過技職教育的人有工作經驗後如果想升遷和轉業,也可回流學習和進修;例如,從小家境清寒的前德國總理施若德,完成基礎教育後先進入職業學校和私人企業學經商,工作多年後才讀大學法律系,在畢業和執業後走上政治的不歸路。 不過,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和工作型態的變遷,雙軌制教育在德國也必須不斷調整,才能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 首先,在雙軌制技職教育的體系下,德國政府近年來設了很多新的職業類別,例如從今年8月開始,德國的年輕學子就可選擇影像媒體師、食品生產師、軟體工程師、健身房管理等職業,完成專業教育後取得全國認可的證照。 其次,為了扭轉愈來愈多事業單位訓練意願降低的趨勢,德國政府3年前也與各行業的同業公會達成協議,由公家機關主動擔起更多訓練的責任和協助仲介,同業公會則相對承諾增加受訓學生的員額。結果,接受技職教育的人數的確逐年增加,原來因為學校成績不好而找不到企業願意訓練的年輕人也逐漸減少,讓青少年失業率居高不下的問題得到紓緩。 |
|
(回目錄) |
進入印度IIT 等於人生成功一半 | |
  | |
據說阿拉伯數字從0到9,其實是印度人在公元前3到5世紀期間發明的。但阿拉伯帝國興起,吸收了印度數字並改良,又被西方人接受並認為是阿拉伯人的功勞,因而稱為阿拉伯數字。這個張冠李戴的稱呼相傳至今。 印度恆河流域居民自古就是一個數學發達的民族。即使今日的印度教育,也是以培養學生邏輯思考的數學能力為重。從中學開始,試題很少出現選擇題,多為綜合分析題,促使學生進行完整的思考,這與印度軟體業發達有密切的關係。 印度在資訊科技領域創造的輝煌成就,第一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的深謀遠慮功不可沒。1947年印度獨立後,尼赫魯預見印度的現代化,科技將扮演重要角色,指示由政府成立一所以麻省理工學院為藍本的高科技理工學院,印度理工學院(IIT)於焉誕生,至今在全印度共有7所分校。 總理拉吉夫‧甘地1984年也提出「軟體富國」方針,認為印度發展軟體業有三大優勢:第一,軟體業是人口密集型而非資本密集型的產業,而印度擁有豐富的高水準人力資源;第二,發展軟體業需要普及英語,而印度曾長期為英屬殖民地,英語人才不虞匱乏;第三,發展軟體業必須有扎實的數學基礎,而印度人擅長的就是數學。「為印度發展科技及國家現代化工程」,這是IIT的校訓和國家的戰略。 印度政府把大部分的高教資源,集中在這所重點栽培的學府身上,不但基礎設施和條件都比其他大學好,還特別量身打造一套獨立法案,宣告IIT是「國家級重要機構」,允許學校高度自治,由教師組成的學術議會裁定,不受非學術勢力的干擾。 德里印度理工學院助理教授米特拉表示,IIT享有印度政府提撥高等教育項目的絕大多數經費,從來沒有出現像其他大學經費拮据的窘境。不過,除了政府的特別扶植,學生之間的競爭力也特別激烈。 IIT有7所分校,每年共招4千多名新生,數十萬中學生要擠進這扇窄門,只能通過聯合入學考試(JEE)。以今年4月中旬的考試為例,約有34萬名中學生報考,比去年增加30%,但錄取率不到2%,比哈佛大學的13%還要低。在倫敦泰晤士報2005年全球大學排行榜上,IIT名列前50大;在工科領域,排名則是全球第3,僅次於麻省理工學院和柏克萊大學。 因此,在印度流行這麼一種說法:一流的學生進IIT,二流的才出國念美國名校。能夠進入IIT校門,就是成功人生的入場券,是數億印度父母與學生的「夢中學府」。 印度政府人力資源發展部高等教育司表示,JEE考試只考物理、數學和化學,但要考兩次,主要在測驗考生的邏輯思考與分析能力,第一次先刷掉後面的4成,第二次再挑出最優的考生。因此能夠從IIT畢業,算是「精英中的精英」。 IIT近乎苦修的「斯巴達式」教育模式,訓練學生理論、實務兼備,也受各界重視。學生畢業前要修滿180個學分,但學生很少抱怨,因為他們必須具備解決任何問題的能力,不必旁人敦促,個個知道只要努力用功,就一定會成功。 正因為IIT學生有一流的專業實力和扎實的英語能力,每年12月驪歌尚未響起,各跨國公司已紛紛進駐7所校園徵才,通常在極短時間裡,所有學生都會被「搶購一空」,而且個個身價不凡,薪酬相當高。 德里印度理工學院助理教授瑞貝羅表示,IIT 能夠造就出世界一流人才,一是不惜重金聘請世界知名學者授課;二是每年從全國選拔最優秀的學生;三是學校教育與產業互動密切,利用業界力量,學生、學校與業界串起一個共存共榮的循環體系;業界提供豐富資源、學校搭橋運輸養分、學生畢業後投身產業回饋。 印度雖是貧窮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逾11億人口中約5億仍是文盲,但是IT軟體業的成就卻舉世矚目。政府的科技教育政策,培養出下一代的智能,固然重要,但學生的雄心壯志和奮鬥付出也不能少。誠如IIT的一位學生表示,在這裡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貢獻國家。這樣的國家,怎麼會不迅速崛起呢? (下週續) |
|
(回目錄) |
教授爸爸週記:「門外」雜誌 | |
■賴鼎銘 | |
兩週前,吃完晚飯後,我一如往常地到明目書社報到,一些老朋友都還在,賴老闆泡了一杯茶給我,大家就著方桌聊起天。 期間,我得空在地上找了一些書,回到座位時,賴老闆給了我一本比口袋本書籍稍大一點的雜誌,名叫《門外》,還是創刊號。我翻了翻,方才領悟,這應該是幾年來,老闆講了幾次要出的一本體制外的刊物。 這本創刊號雜誌,連版權頁算在內,只有66頁。共刊登了11篇文章,有小說,有新詩,也有照片;最長的一篇31頁,最短的只有一頁:小時候的一張照片加3行字,標題是「過去了」。 這真是一份奇特的雜誌,與賴老闆一樣怪。 既然是創刊號,我下意識地翻到前面,想找到老闆編這一份怪刊的理念或說詞。沒想到,找來找去,只找到兩行字,寫著「院中少異秀,門外多長音」。 在場的朋友,好奇地追問,這兩行字意指何在?老闆尚未講話,我就幫他做了解釋。 這兩句話的理念,幾次在明目書社的聊天中,賴老闆都會不自覺地點出。賴老闆是一個不受體制限制的人,做生意獨樹一格,書是擺在地上,讓買家蹲著挑書的。對於教育,他也有一套自己的想法,小孩子上不上學隨意,每一週四,他有時還常把小孩從台中帶到台北。以常人的角度來看,他的小孩是蹺課份子,但賴老闆則堅持自主學習的精神,讓小孩發揮自己的興趣。 以這樣的基礎來看賴老闆的對聯,比較能體會他的深意。幾次談話中,他其實對學院有著不盡的批評;整個學院早已僵化,談不出什麼好東西,加上框框太多,只要不合學院要求,就有被排除的可能。「院中少異秀」,就是意指學院中,因為形式化已深,無法容納奇能異秀,因此已變成少了創見,看不出什麼新進展的機構。 這也是賴老闆企圖創辦民間學院的原因;台灣民間學者不少,論文化創意、論學術「異見」,都比學院澎勃,論思想的多元性,都在在更勝於已經異化的學院。他會說出「門外多長音」,即是認為民間學院的文化厚度及活動力,無論那些方面都勝過學院。 作為一個學院中人,有時我也不得不認同。學術圈只要一定型,就充滿著各種要求及規定,學術術語的標準化,更容易讓體制益形鞏固。這也是,要在體制內生存,就不得不內化全部的思維框框及操作模式;這樣的內化過程,很難允許挑戰典範。幾年以來,博士班學生反應量化研究仍是主流研究模式時,我才知道,學術社群的典範轉移比想像中還難。 這也是我可以體會賴老闆將雜誌定名「門外」的原因;他其實想在學院外開展文化的遍地火花,圍繞著他的書店,就有不少作家、教師、編輯、攝影家及其他民間的奇能異士,這一群人正好可以讓他透過這一本怪刊,好好融鑄一下民間學院的文化氛圍。 幾年前,他邀我加入寫稿的陣營;當時,我並沒有當真。現在,看到他的理想在落實,有時真期望他能夠成功。畢竟,我們也期待民間學院能對學術社群產生刺激的功能,讓學院能夠更開放,更能接受變革的挑戰。 (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教授) |
|
(回目錄) |
長期徵稿啟事 |
|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
|
(回目錄) |
參觀立報: |
http://www.lihpao.com |
立報地址: |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