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8-06-10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06-10》

本期內容
  ◎環境前線:全國環境NGO會議之後 
  ◎氣候變遷與核能擴大應用:英國經驗 
  ◎原住民出席生物多樣性會議 直指農林對立 
  ◎成立保護區與林業認證 保住地球第二大雨林 



環境前線:全國環境NGO會議之後
  ■康世昊
連續舉辦了5年的全國環境NGO會議,在眾環保團體的期待和擔憂中,於5月30、31兩天召開了。期待是因為主辦單位和參與者多少會寄望,這樣一個邀集民間力量的年度聚會,能夠建立起一個好的「合作」傳統;憂慮則是如同部分團體已經不斷發出警訊,這個會議是不是已經變成「神父對神父講道的戲碼」,讓這個各團體「多元發聲」的聚會,變成了一個年度的大拜拜!這些大家心照不宣的憂慮,大概是所有參與者除了向新政府及社會發聲以外的另一個共識吧!

如果對比先前某些生態保育活動前輩歷年的沈痛呼籲,面對當前的新政治局勢,我們或許得承認民間各團體對當前「節能減碳的馬式道德運動」的批判力道,多多少少還因為沒有清楚的對策而砲火零星。甚至,對如何記取陳水扁時代NGO團體受過的教訓,也顯得無力整理。為什麼?因為「連結」在大家平日各自的活動下,各環保團體在人力資源、知識共享已經到了一個相當分化的狀態,更不用說各團體都有青黃不接、人力培訓的內部弱點,以致於每年的會議籌備框架,都只能由該年的工作團隊想破頭的編排。今年順利完成會議的同時,最可惜的是整個會議架構並沒有能建立在這兩年的變化基礎。其中最具體的例子就是2006年出爐的「國家永續發展會議」的停擺,及結論報告的無人監督。

人間蒸發的永續發展會議

2005年7月5日陳水扁與環保團體座談會上,允諾將召開國家永續發展會議,然後於2006年開始的正式會議,進行過長達半年的討論,歷經25場次的縣市議題蒐集會議、6場次的環保團體區域論壇、4場分區座談、預備會議以及兩天的正式會議,匯集了5千多次的發言內容,當中有過熱烈的討論與激辯,但最後還是建立了共識,發表了國家永續發展的願景與行動方案(見http://sta.epa.gov.tw/nsda/國家永續發展會議宣言及行動方案.doc),於2006年的地球日,發表大會宣言。其中有7項行動方案:

一、加強國際環境合作,善盡地球村責任

二、擴大全民參與,提升公民環境素養

三、促進多元、人本、對生態友善的城鄉發展

四、確定以環境保育為優先的國土規劃方向

五、保育生物多樣性,維持生態平衡

六、建構低風險的生活環境

七、調整產業結構,邁向永續經濟

每一項行動方案下又還有多項策略,涵蓋面從「加強環境及永續發展教育」到「將國際接軌納入國家短中長程發展規劃」;從「全力推動綠色人本的交通及大眾運輸規劃」到「大型企業須編撰「企業環境報告書」並公開發行」;從「促請立法院加速審議國土三法(國土計畫法、國土復育條例及海岸法)」到「檢討水庫、人工湖、越域引水等新水資源開發案」;從「保障民眾對環境危害資訊有知的權利」到「共同研擬對NGO發展友善之空間環境」,列舉的內容是多年來各環保團體議題的總和,也涵擴了今年環境NGO會議的討論內容。

肌肉萎縮的公民監督

即使歷經多次的細密的討論和分區會議,國家永續發展會議卻仍被前後任政府悄悄擱下了。被冷落當然是因為這些立意良好的體制內構造,一面倒地取決於台灣政府領導者的驅動力。耗時耗力做成的討論,洋洋灑灑的行動方案綱領,只要執政者的政治考量轉變,一切化為廢紙!可是各環保團體費了好大的力擠壓行政部門而獲得的成果,卻也寧可讓其不了了之?同樣的,如果說全國環境NGO會議代表的是民間的堅持,或者說年度的工作願景。那麼2006年後的國家永續發展會議淪落到乏人聞問,無疑是對我們形成這些堅持的一大諷刺。

誠如參與團體之一所言,「我們不認為透過傳統環保團體的努力能夠來得及拯救台灣,拯救世界」。那麼,就試試看明白指出過去的包袱是什麼?經驗告訴我們,台灣的執政者善於用人情包袱,說他班底裡誰誰誰是來自環保團體,讓大家免不了又對個人充滿期待,但是像永續發展會議這樣意在建立一個制度性的全面性計畫,則是隨意丟棄。我們的優先性應該是把政府丟棄的東西好好撿拾,用資源回收的態度提煉出有用的能量,再看看是否要對被政權拉拔的個人放棄期待不是嗎?!

而綜觀這幾年來「環境議題分工」下的NGO內部文化,難以克服的現況是,在各團體普遍面臨的財務壓力下,NGO團體如何在接受政府補助下承接的各種案子時,能夠在公家機構持續不斷的計畫編纂、工作報告、執行進度、成果出版等行政執行壓力擠壓下的稀少人力資源,還能夠提撥出來形成一個有效的、有機動性的聯合監督團體?今年全國環境NGO至少確定了「溫室氣體減量法」及「國會環境議題監督」,成為本年度幾個環境團體優先合作和推行的共同著力點。這是個經過會議氣氛營造後,成功交付的團結行動。這些議題的合作狀況可以做為環保生態團體檢視內部問題的指標,也會是和產業界針對根本制度能否調整的泥沼戰場。

和產業集體談判可能嗎?

除了因為內部問題而造成的遺憾外,還有一個根本的問題在,環保團體除了是環境政策的監督以外,要不要主動和企業組織進行對話談判?剖析「國家永續發展會議」的行動方案和「全國環境NGO會議」,兩者的共通點是在共識或建議報告中,都缺乏對矛盾勢力的整合分析。也就是說,我們都寄望在對政府單位遊說施壓時,共同建立的願景能夠以政策之名,變成公權力去「處理」與此願景相衝突的利益和力量。換句話說,問題還在於,當耗能產業仍然在多年對政府呼籲後仍然雄霸一方,除了政策,環境NGO的聯合力量能不能在能源消耗、經濟政策上直接和企業單位進行遊說和談判,這對目前群眾基礎虛弱的各團體來說很難想像!但是我們若不習慣把自己也當成經濟成長議題的主事者,老是躲在「政權善意」的保護傘下,難保不是一次次被台灣產官學拿環保團體去消費掉。馬式減碳道德運動的偽善,不就是這樣臉不紅氣不喘地的打了非核家園政策一巴掌嗎?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回目錄)



氣候變遷與核能擴大應用:英國經驗
  ■倪世傑
挾著766萬民意的馬英九政府,上台後展現相當程度的「減碳新氣象」,先從「脫下西裝」開始,再到推動改換府院(副)首長座車從3千㏄以上的大車換成2千到2千4百㏄的中型房車,但這一套「減碳節能」看在各方眼裡卻有不同的評價。2008年環保貢獻獎的得主粘錫麟,在上上週舉辦的「2008台灣NGOs環境會議」中,當面向馬總統嗆聲「節能減碳不是脫西裝而已」,就連國民黨中常委連勝文在5月底赴東華大學演說時,亦表示脫西裝只能算「節能秀」,真正節能應設法節省工業用電、開發替代能源。但這一切對「九萬兆」政府來說都宛若「馬」耳東風,行政院長劉兆玄本月5日先是在行政院院會上指示,核四廠要儘速完工;6日在立法院院會接受立委楊麗環備詢的時候表示,核四廠其實正在續建中,沒有理由繼續延宕。

7年前,「核四」帶給當時的朝野震盪,但真正震盪的是即便阿扁當選後一再主張「非核家園」,但最後還是照蓋一座未來將採用美國奇異(GE)核反應爐的核電廠,而不是推動一部如先前德國社民黨/綠黨聯合政府通過的「廢核法」,訂出核電廠停止運轉的時間表。也難怪,支持核電最力的國民黨政府上台後不但繼續趕工核四,更未打算讓「超齡服役」的核一、二、三廠屆齡退休,亦未用心著墨當前全世界最火紅的再生能源產業,還指望透過20世紀的能源供應模式與產業結構,面對截然不同的21世紀新能源與新產業的新世紀擘劃。筆者直言,最晚到2012年,國民黨這一套能源供應與產業發展模式將面臨嚴重的國際壓力,但在缺乏國際制裁的前提下,在這4年內如何監督國民黨政府在能源政策上的選擇,其制衡的可能性依然是在國內政治,國內的公民社會與各反對黨對此責無旁貸。

從歷史來看,1957年英國溫士蓋(Windscale)核電廠的火災、1979年美國賓州的三哩島、1986年前蘇聯車諾比電廠意外事件,以及當時毀滅性核武的威脅下,影響了1970到1990年代歐美對核電廠的民意,各國民調對核電的反應是較為反對興建新的核子反應爐。以英國為例,車諾比事件發生前反核電廠的民意為68%,車諾比事件後則高達80%。法國的狀況則是一個重要的例外,法國民眾對於核電廠的信心相當高。但是就一般民眾而言「氣候變遷」的確是一項嶄新的議題,民眾會接受資源回收,但是鮮少會以降低個人的能源消耗量做為解決溫室效應、節能減排問題的選項,至於民眾如何在氣候變遷與核電兩項危險因子之間進行比較與選擇,引起學者的好奇與關注。英國學者K. Bickerstaff和I. Lorenzoni於2002到5年間對英國民眾進行焦點團體座談,發現雖有少部分民眾對核電克服氣候變遷展現出相當大的希望,但在經過民眾在焦點團體中的論辯後,民眾的結論則是「兩害相權取其輕」,與氣候變遷相較寧可選擇核電。但這仍存在一個重要的前提是,能源的來源更應多樣化,對替代能源的研發必須持續進行。換言之,核能僅具短期功效,至少在其它替代能源發展成熟之前,必須仰賴核能供應。

以上是小樣本數的焦點團體,欠缺足夠樣本數為其重要的缺憾,並無法有效地預測民眾的態度。因此,N. F. Pidgeon、I. Lorenzonib和W.Poortinga三位學者於2005年底對1,491名英國民眾進行面訪,發現91%的受訪對象認為全球氣候已經發生變遷,而且決大多數的人都能正確指出造成氣候變化的原因。這至少破除了主流媒體報導中對一般民眾的既定印象:氣候變遷是一個遙遠的問題。

至於要如何解決氣候變遷?問卷中提出這一個複選題,最多可以選3項解決方式。絕大部分的解決方式落於以下6項:改變民眾的行為模式從而減少能源消費(69%)、開發新能源(68%)、開發節能科技(54%)、利用核能(14%)、繼續使用石化燃料但是要對儲存在此過程中排放的碳(12%)透過規範與租稅的方式降低能源消費(12%)。另一樣問題是你比較偏好將哪一項能源轉化為電能(複選)?太陽能(87%)、風力(81%)、水力(76%)、生質能(54%)、天然氣(55%)、石油(39%)、煤(38%)與核能(36%)。從以上兩個問題中可見大部分英國民眾認為不僅應該開發新能源,對新能源的偏好更甚於傳統能源,同時對核電的評價也是夠低的了。

這一項調查能否改變新工黨政府傾向核能的政策立場?還不得而知,但從英國民眾的態度中至少可以確認一點的是,核能僅在短期被接受就中長期而言是不受民眾歡迎的,政府必須打造一個發展再生能源的友善環境,趕緊發展再生能源與節能科技才是上策。

(政大政治所博士生)
(回目錄)



原住民出席生物多樣性會議 直指農林對立
  編譯■朱以方 審校■蔡麗伶、禾引
有一天,巴西塔瑞納印地安原住民佛羅瑞思(Lucio Flores),夥同當地地主開車穿過亞馬遜地區。看著一大片茂密的熱帶雨林,地主說:「看看這裏,什麼東西都沒有!」

再往前開一些,當他們離開雨林,穿過一片大豆種植區時,他又說:「但是這裏就有大豆!」對地主來說,森林沒有價值,大豆卻別具意義。

佛羅瑞思在聯合國於波昂舉辦的生物多樣性會議的附屬會議中,向與會的環保人士、政府代表和記者述說了這個故事。對他而言,這個故事象徵原住民和企業界截然不同的立場。他說:「對農企業者而言,大自然沒有什麼用處,但對我們來說,森林便是全部。」

在巴西,這個對立的情況特別明顯。巴西擁有全世界最大的自然保育地-亞馬遜雨林,同時,它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乙醇生產國(主要利用蒸餾甘蔗而來的農作燃料),另外,它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的大豆生產國。

主要的環保人士均指出,過去30年來,由於甘蔗和大豆產量的快速發展,已經導致大面積的亞馬遜雨林被砍伐。摩瑞諾(Camilla Moreno)是巴西非政府組織Terra de Direitos的律師,她表示:「今日有2千1百萬公頃的巴西土地用於種植甘蔗,主要是為了製造乙醇;或者種植大豆,為了製造農作燃料或牲畜的飼料。」

摩瑞諾指出:「根據1965年制定的巴西森林法案,規定土地在30年內必須重新造林,而且至少必須有20%是原生樹種或植被。」而在亞馬遜地區,這個比例是50%。

摩瑞諾說:「在1995年伐林高峰期過後,1996年通過一個臨時性的措施,要增加亞馬遜保育區的比例到80%,但是卻沒有任何後續行動。」

巴西綠色和平組織的愛達羅(Paulo Adairo)表示,位於亞馬遜地區的36個較大的自治市中,只有20%的地主遵守這項法律規定。

根據巴西政府2005年的「農業能源計畫」中,到2030年大豆和甘蔗的種植面積必須擴大到2億公頃。這就表示,砍伐森林的情況將會持續下去。

農作燃料的快速成長並未納入波昂會議的議程內,然而,伐林卻是前者的結果。伐林現在是溫室氣體濃度上升的主要因素,也因此造成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

特秋伯(Belmond Tchoumba)是環保團體「國際地球之友」森林與生物多樣性計畫的共同協調人,他說:「伐林及其所造成的生物多樣性下降,對數以百萬依靠森林生存的人們來說,造成嚴重的衝擊。同時也影響了全球的糧食安全與加劇氣候變遷的效應。」

世界上伐林最嚴重的國家分別是巴西和印尼。這兩個國家同時也是最主要的農作燃料原料生產國。在印尼,種植棕櫚樹以生產農作柴油(生質柴油)是造成森林喪失的主要原因。

許多估評都預測到了2020年,印尼的棕櫚樹種植面積將擴大3倍到1,650萬公頃,這表示將有98%的森林覆蓋將完全喪失。

而鄰近的馬來西亞身為全球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國,已經失去87%的原始熱帶雨林,而且現在仍以每年7%的速度繼續伐林。

(獨立新聞通訊社)
(回目錄)



成立保護區與林業認證 保住地球第二大雨林
  編譯■丁秋仁 審校■蔡麗伶
位處世界第二大雨林區的剛果民主共和國,27日宣佈將屬地內至少5萬190平方英哩規劃為新的保護區。現階段剛果9%的國土,相當於8,494平方英哩,已在保護區中多項規定的保護傘下受到保育。

德國聯邦環境部長加布里爾(Sigmar Gabriel)對此表示:「剛果民主共和國政府透過建立新的保護區來保育珍貴的森林資源,同時確保住民能永續善用資源,看到這樣的決心與舉動,實在令我相當動容。」「保護該國內廣大面積的林地,維持它巨大的碳儲量,勢必有助於緩和氣候的變遷以及保護森林中生物多樣的富蘊性,這項決定將可讓包括剛果民主共和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受益甚多。」

加布里爾向剛果環境部長波農戈(Jose Endundo Bononge)建議道,新設立的保護區可與新全球「生活網絡倡議」(LifeWeb Initiative)相結合。此倡議的目標在於藉由提升全球夥伴關係,輔助生物多樣性會議(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 CBD)之保護區工作計劃的執行;而作用則是對於自願承諾將新設置保育區,和加強當前保護區內永續經營的國家,提供資金上的援助。

剛果民主共和國裡有5座國家公園榮列世界遺產,同時卻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瀕危世界遺產名單上的其中5座遺址。1998年至2003年間,剛果曾經歷第二次內戰炮火的摧殘,隨之而來的破碎經濟間接危及生物的多樣性。大多數的公園管理首長不是在戰爭中喪生,就是可能因負擔不堪而放棄他們的工作。

不過,今日在剛果盆地的另一端,剛果木材產業(Congolaise Industrielle des Bois)協同「熱帶森林信託」(Tropical Forest Trust, TFT)宣佈,該林業公司所管理的雨林認證,已擴展為在剛果盆地內運作面積的2倍大,建立起世界最廣大相連的熱帶森林認證區。

在與熱帶森林信託合作的夥伴關係中,其中一項創新技術就是參與地圖標示(participatory mapping),即利用為文盲與半遊牧的匹客美人(Pygmies)量身設計的圖像式全球定位系統(GPS),藉其攜帶裝置在林地中穿梭的方式,找出育有重要資源的地區。資源地圖以這些資料為基礎,有助於搭起森林住民與林業公司之間的橋樑,並讓雙方得以進行公平的協商。

熱帶雨林信託執行主任波殷頓(Scott Poynton)指出,與剛果木材產業公司的夥伴關係只是鳴槍起跑,「剛果盆地內的森林破壞情形持續拉警報,我們必需尋思新的機制來對應」。有鑑於此,信託正計劃推展「剛果盆地森林社會卓越中心」(the Centre of Social Excellence for the Forests of the Congo Basin)。這項計劃的重點將著眼於增進林業公司與原住民部落之間的相識共生,並透過提供中非的大學畢業生另類就業機會,擔任森林管理專家,以鼓勵民間與企業的對話和森林保育的永續性。(環境新聞通訊社)

本單元由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提供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