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的機會與挑戰
文‧張瓊方
中國崛起,帶動了近年東亞的經貿榮景,然而,就在兩岸關係新局乍現時,原本應是政策「鬆綁」最大受惠者的台商,卻面臨中國投資環境轉型的劇變。 騰籠換鳥 「中國現階段已處於外資吸收飽和期,加上內資充沛,近年政策已由『招商引資』轉變為『招商選資』,並透過『騰籠換鳥』(騰出籠子,迎接新鳥)措施,移除高污染、高耗能、低附加價值的傳統產業,扶植高科技產業。」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陳德昇為文指出,中國大陸經營環境出現思維大轉彎,台資企業,尤其是傳統產業,正面臨激烈的競爭與淘汰,境遇與20年前從台灣「出走」時一樣。未來是要再次出走?還是要忍痛升級?再度成為台商的兩難抉擇。 為了追求經貿法規現代化與落實社會公義,中共近年的政策變革來得又急又猛,讓向來習慣觀望的台商措手不及。像2007年8月起,中共取消553項、降低2,268項商品出口退稅率;2008年元月起,內、外資企業統一適用25%稅率(外資原為15%),盈餘匯出海外需課徵10%的股利所得稅;並開始實施「勞動合同法」,強制所有企業與員工簽訂勞動契約,支付勞工社會保險、資遣費等,對員工規模動輒10萬人以上的大型傳統產業台商,構成了重大衝擊。 珠三角逃亡潮? 以傳統產業台商的大本營──珠三角──為例,政大東亞研究所副教授耿曙在去年兩度赴中國調查,結果發現珠三角台商正面臨去留抉擇,而選擇策略則取決於「全球鑲嵌度」(即國際化程度)和「土地持有或租用」的差異。 「在勞動成本提升的前提下,國際鑲嵌度低、土地採租用的台商,不是選擇關廠撤資,就是向內地遷移;國際鑲嵌度低但土地自有者,通常會選擇從勞力密集型產業轉為服務業,或升級為高級製造業;國際鑲嵌度高,土地租用者,則會離開珠三角,往越南、印尼搬移;土地自有者,則面臨走或不走的兩難困境。」 深圳台商協會會長吳榮華對珠三角人力資源改變的描述,正反映了此地台商的榮枯。他表示,自己17年前初到此地投資設廠時,招工告示一貼,上門的工人一排就是幾百公尺;3年前珠三角一度人力吃緊,招不足工;但近來又不缺工了,原因是許多台商關廠倒閉了,光是東莞的鞋廠就倒了一百多家! 陳德昇認為,台商與其持續仰賴大陸的低廉成本與優惠政策,不如改以品牌或內需市場為重點,進行轉型佈局,企業才有發展空間。 永京集團總裁張榮梧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張榮梧在1988年從台灣轉到海外投資,產業佈局遍佈中國、越南、印尼,光是在廣州地區就有十幾間代理生產國際品牌運動鞋的鞋廠,員工超過3萬人。 2年前,他將目光轉移到中國日漸蓬勃多元的內需市場,並開始「打品牌的旗,走服務的路」。他在雲南昆明種茶,並在廣州經營10家「普洱張」直營茶店。去年又跨足餐飲業,在廣州開了5家以「昔視風」為名的西餐廳,預計5年內要開遍全中國。接著他還經營房地產,今年底在廣東清遠,首批280棟的別墅住宅「廣碩上城」就要推出,未來還將以這個品牌在中國各地建屋。 「人民幣不斷升值,台商積存的資金也需要轉投資,」張榮梧說,「作品牌」及多角化經營,是永京集團、也是所有台商未來要走的路。 期待再起飛 「中國不能永遠為世界打工,台商也不能永遠逐最低廉的水草而居。」陳德昇說,換個角度思考,台商何其有幸,一生中遇到兩次經濟起飛、也擁有兩次轉型升級的機會! 挑戰再次降臨,此次台商藉著中國廣大的腹地,取得了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在兩岸鬆綁開放的最佳時機,台商是該趁風而起,學習那大鵬展翅了。 (本文節錄自台灣光華雜誌2008年06月號) |
珠三角一直是傳產台商的投資重鎮,這2年卻在中國稅制改革與「勞動合同法」的雙重緊箍咒下,引發一波波逃亡潮或「鮭魚返鄉」的撤資、遷廠,甚至倒閉震撼。圖為美利達集團深圳廠。(林格立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