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8-06-16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06-16》

本期內容
  ◎世界傳真:讓子女學好英文 南韓家庭分隔兩地 
  ◎四海同心 從同志開始同理心 



世界傳真:讓子女學好英文 南韓家庭分隔兩地
  譯寫■葉興台
很多台灣家庭為了讓子女有更好的成長環境,由母親帶子女移民到美國、加拿大等外國,父親則留在台灣打拚,每年出國探親的時間只有兩、三次。南韓家庭為了讓子女學好英文,也出現類似台灣家庭成員分隔兩地的情況,而且人數不斷上升。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由於不滿南韓僵化的教育體系,愈來愈多南韓家長希望幫子女取得競爭優勢,由母親帶著子女到紐西蘭、美國等英語系國家留學幾年,以讓子女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父親則留在南韓工作,這些家庭被稱作「候鳥」(wild geese,原意野雁),根據統計,目前有4萬多名南韓學童與母親住在海外。

這是南韓家庭首度因為子女教育問題,而出現家庭成員分隔兩地的情況,與過去父親暫時赴海外工作、母親和子女留在國內,扭曲婚姻關係和儒家倫常的情況相異。為了維持兩個家庭的開銷,不少南韓家庭已經千金散盡,因為陪伴子女赴海外留學的母親,基於簽證問題,無法在當地工作。

根據南韓教育發展中心的數據,2006年有2萬9,511名小學到中學學生赴海外留學,為2004年的近一倍,為2000年的近7倍,這些數據不包括跟隨父母赴海外工作或移民的學童,這些家長有不少也是基於子女教育因素而離開南韓。

而根據美國和紐西蘭政府的統計,美國的海外留學生中,南韓學生人數居第一,超過10萬3千人,紐西蘭的海外中,南韓學生人數居第二多,僅次於中國學生。然而,與其他海外留學生不同的是,南韓學生多半在小學階段就赴海外留學,認為愈小學英文愈好。

去年有6,579名南韓學童在紐西蘭留學的中小學就讀,佔海外留學生人數的38%。16個月前,帶兩個兒子來到奧克蘭就讀瑞穆拉小學的母親金順伊表示:「我們討論送小孩到紐西蘭留學,已經討論了兩年,最後才下定決心,這不是做不做的問題,而是什麼時候做,我們知道必須在某個時間點做這件事。」

送子女赴海外求學的家長,一開始都算很有錢,而且多半會送子女到美國,但最近幾年,愈來愈多南韓中產階級家庭送子女到費用較便宜的加拿大、澳洲和紐西蘭等國家。時間較多且較為富裕,每年能赴海外探親的南韓父親被稱作「老鷹父親」(eagle father),沒錢又沒時間赴海外探親的南韓父親則被稱作「企鵝父親」(penguin father)。

這種現象已衍生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引發南韓總統李明博的關切,他最近表示將聘請1萬名英語教師。李明博指出:「這是個史無前例的現象,南韓是全球唯一擁有如此現象的國家,讓人感到相當遺憾。」

南韓學生經常在國際性學科測驗中名列前茅,但學生的不快樂,也使教育的財務成本和心理成本大幅增加,這也是南韓出生率低的原因;去年南韓的出生率僅1.26,為全球最低的國家之一。

南韓家長表示,南韓學校不僅沒有教好學生英文,也沒教好全球化時代必需的關鍵能力,例如創意思考。很多南韓人認為法,南韓經濟在歷經數十年的高成長後,現在已經開始放緩,而且還被中國和日本等經濟大國夾殺。

這批海外留學生可能要等幾年以後才會返回南韓,因為他們多半是在小學階段就出國留學。但在2000年初,很多南韓學生是在中學階段出國留學,且多半改善了英文成績,最後順利就讀美國或其他英語系國家的大學。對有些南韓留學生而言,他們到海外留學幾年,只是為了就讀南韓一流大學而做準備,如位於首爾的延世大學,開始提供更多英語授課課程。

對紐西蘭公立中小學而言,南韓學生是他們重要的經費來源,海外學生就讀紐西蘭公立中小學每年的費用為8千7百美元。經濟上的好處有助於化解紐西蘭人對龐大亞洲移民的憎恨,這些亞洲移民已重塑奧克蘭市的面貌,並且讓若干郊區的房價大漲。

金順伊表示,她相信兒子若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可提高他們就讀南韓菁英中學的機會,最後更能就讀首爾一流的大學,她先生朴日梁畢業於知名度不高的南韓某大學,使他的就業過程很不順遂。

在來到奧克蘭之前,金順伊夫婦曾讓10歲的大兒子朴俊成上課後的英語補習班,也讓8歲的小兒子朴俊宇上英語教學的幼稚園,住同棟公寓的家長經常會聊到子女的教育問題。

即便如此,金順伊兩個兒子的英語進步幅度有限,他們還聘請英語家教。金順伊表示:「我們不認為補習班會教好英文,不送兒子出國留學,我們又很不安心,因為其他家長都這麼做。」

金順伊的兩個兒子在最近的一個下午,從客廳的百葉窗瞥看鄰居的小男孩普來斯是否到室外玩耍,他們一下子就光著腳,拿著樂高生化戰士衝到外面。

金順伊很高興兒子能順利融入社區和學校的生活,而且可以用英語交談,但她擔心小兒子的韓文很破,很可能形成韓國認同危機。在英語和韓文之間求取適當的平衡,在兩兄弟回到南韓時非常重要,因為要擠進南韓一流學校,競爭相當激烈。

梨花女子大學(Ehwa womans University)教授吳郁惠表示,南韓婦女的社會地位提高和經濟大權增加,加快了這股「候鳥」移民潮。保守派人士抨擊這群候鳥媽媽執著於子女的教育,卻冒著摧毀婚姻的風險,他們表示,這些婦女的真正用意是儘可能遠離自己的婆婆。

這些候鳥媽媽表示,她們是東亞最偉大母親孟子之母的現代接班人,孟母經過三遷之後,才為孟子找到適當的教育環境,這個故事廣為南韓、日本和中國社會熟知。

近兩年前與兩個小孩來到奧克蘭的家長張素晶表示:「我不知道為何孟母受到尊敬,我們卻被罵得要死,我們來到紐西蘭,用意與孟母三遷相同。」張素晶6歲女兒艾咪的英語能力已大幅改善,目前的月讀能力已達到八年級水準。

張素晶的先生朴凱文並不完全相信家人分隔兩地所帶來的好處,他是勉為其難的同意妻子帶兩個小孩到紐西蘭留學,並且前後去了兩次。在妻子和小孩前往紐西蘭後,擔任工程師的朴凱文搬進南韓人稱之為officetel的大樓,大樓裡的房間可用作辦公室或公寓,聽到候鳥父親在獨居後容易放縱自己,他戒了酒。朴凱文在首爾接受訪問時表示:「我很孤獨,想念我的家人,家人應該住在一起。」

教育專家和心理學家表示,夫婦分隔兩地多年,不僅扭曲婚姻關係,也會傷害父親的角色,而父親向來是南韓儒家文化的重心,若干分隔兩地的夫妻甚至有了外遇,有些婚姻最後以離婚收場。

研究候鳥家庭的延世大學心理學教授崔陽石表示:「即便出現了問題,很多夫婦也基於小孩的教育而選擇忽視。」

攜子到紐西蘭留學的朴珍媛說,她與擔任眼科醫生的先生金允石的感情變得更緊密,因為他們已經分隔兩地長達4年半,每次團圓就像是度蜜月。

朴珍媛表示,她每天與先生用電話聊幾個小時,但一雙兒女從未要求與父親講話,先生也從未要求與兒女講話。朴珍媛表示:「也許我們是個奇怪的家庭。」
(回目錄)



四海同心 從同志開始同理心
  ■建輝
這篇文章想從教育這個遠一點的項目說起。每當我們說世風日下或國人觀念有待改進這類對社會失望的言語時,教育一直都是深受期待的解藥。確實如此,有很多好的理念、觀念,都試圖透過座談、研習、演講這類活動來傳播,特別是比社會教育更早紮根的國民義務教育,更是各方倡議團體想要接觸的對象。

作為受社會歧視的族群之一,同志族群也有許多心聲想傳達給教育現場的人知道。遠一點像葉永鋕事件;近一點的,比方性少數討論區常常提到的,女同志T不接受裙裝,或老師不以為意地透露同性交往的情事給家人知道等等,都是同志學生有苦難言的巨大困擾。在互不理解的情況下,學生輕則對師長口出惡言,重則自我放棄、成為問題青少年。很多老師大概很難想像,在看似稀鬆平常的叛逆行為背後,在被簡化成所謂的不乖、壞學生的背後,會隱藏著這樣的原因。

類似這樣不易從表面查覺的逾矩因素,不只同志會有,其他不同的身分背景亦同。就我接觸過的幾位優秀老師,他們在談班級經營時,不約而同地有個心得:碰到學生拒不配合或屢勸不聽時,往往存在著不欲人知或難以表達的主客觀因素;每每在循循善誘、抽絲剝繭之後,都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比方有的憂心家裡經濟狀況而變得易怒,有的怕被歸類成智能不足而拒寫功課(當事人覺得寫不好比不寫更糟糕),林林總總原因不盡相同,可能是社經弱勢,也可能是社會污名。

解決這些問題的前提是,教師願意接受「潛伏原因很可能是學生失序關鍵」的概念;願意「暫時」放下對秩序、規定的要求,花時間去磨合。但如果教師對於上課就是要講這類常規,有著天經地義不可侵犯的絕對堅持時,事情往往就很難處理了。當然,在台灣,這對一般老師並不容易,甚至,即便是具有弱勢身分的老師也不容易。

簡單地說,如果班級經營問題傾向為個人設想,或者換句常見的話說,傾向人權立場,那對性少數、對任何少數族群都有利,很多事情也不必花太多工夫去爭一個正當性,比方老師可不可以把同志學生的戀情告訴家人──有些老師大概很難想像這個問題可以嚴重到逼當事人去死的程度。我身邊的教師朋友,如果是平時就傾向尊重學生的,遇到同志學生或同性戀情也不會特別在意,反過來說,如果一個老師連異性戀學生的戀情都趕盡殺絕,那他在學校碰到同志愛侶時,免不了要扮演一下白蛇傳裡的法海和尚。

包括教育現場的處理方向在內,普遍的人權思想基礎,在任何場域,對每一種弱勢的發展都有好處,且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日本同志運動者元滿真紀說:「在日本民主社會同性戀是不可能遭受嚴厲攻擊,因為那會被視為違反人權而受人唾棄。」這話說得不錯,難怪日本把性少數問題搬上檯面談的時候,不管醫生律師或政治人物,幫助的力道都似乎比台灣強很多;甚至在沒有特別為性少數制定反歧視法律的狀況下,用普遍的勞動法律就能為相關的職場歧視受害者平反。同樣情形在其他弱勢的身上更是如此,否則《讀賣新聞》不會以全版專欄詳細介紹台灣的樂生療養院。

然而,在台灣,人權兩字似乎是票房毒藥,常常會有人說台灣就是太講人權了以致於如何如何。你很難直接以「這是他個人權利」來為當事人爭取某種尊重,往往要加上一堆理由跟說明才能獲得些許空間,即便對質疑者提出各種證明也不見得被認同。

面對這種困境,筆者對於性少數及各種弱勢有個建議,一個比什麼透過教育來改變觀念還要老套10倍的好建議:從自己做起,從自己開始提升國內的人權思想水準。畢竟少數族群在自己的弱勢身分之外,往往身兼其他相對上的強勢地位,有許多推己及人的機會。

今年,日本同志團體出了一本書《Coming-Out Letters」,顧名思義,是許多同志對於出櫃問題的書信集,不少人看了之後衍生許多心得,其中網友、同時也是在日韓國人的yejin,寫了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話:「說到身為社會少數族群的掙扎,我發現很多關於在日韓國人的挑戰與問題與此類似,因此對他們產生深刻的同情。」這段話的背景是因為日本人甚至韓國人都看不起韓裔日本人,他們有的甚至隱去韓國名字,處境和有著出櫃問題的同志類似。

雖然這是在日韓國人看同志的例子,但反過來說,同志也可以從自己熟悉的處境開始,如性的污名也好、疾病的污名也好,去洞察其他人的委屈。與其等待主流族群改風易俗,不如弱勢族群先帶頭做起,不但容易得多,也理應如此。

再者,熟知其他弱勢的處境還有一個非常大的好處,就是爭取平權時,能夠從各種立場切入,把問題一般化,不被誤解成自己過度敏感。如先前立報的投書「台灣歧視廣告猖獗」中,對於歧視廣告問題,能舉出同志、新移民、原住民等不同弱勢的案例,並舉出包納這三者以上的國外媒體法規及本國傳播學者的見解。如此一來,在任何一種弱勢的要求就不會被孤立,不致於被個體化、被形容成超出常理的特殊要求,而能產生一種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強烈正當性。

當然,最好的狀況還是,主流族群能主動地為同志想想。舉個最近的反例:房貸政策相對上優惠兼具異性戀、已婚、會生小孩這三種身分的人。先不說單身比夫妻更不利的問題;同志既要面對社會歧視帶來的心理壓力,又要承受福利政策上的差別待遇,簡直就是「人財兩失」。行行好,主事者就算不懂什麼出櫃,也該知道年輕人財務負擔的困難吧?所以啊,同理心,雖是每個人對教育都有的一種憧憬、對孩子都有的期許,卻不知被多少大人遺棄。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