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教育專題 ◎ 2008-06-17
══════════════════【立報】═══════════════════
教 育 專 題 深 入 報 導《2008-06-17》

本期內容
  ◎環境前線:一個環保 各自表述 節能減碳vs.核能、燃煤、大工廠 
  ◎再生能源發展:兩種資本主義之戰又一章 (一) 
  ◎爪哇泥火山爆發主因:鑽天然氣而非地震 
  ◎人類狂捕濫殺 加勒比僧海豹滅絕 



環境前線:一個環保 各自表述 節能減碳vs.核能、燃煤、大工廠
  ■傅恩過
當油價高漲、環保意識崛起之際,「節能減碳」不僅朗朗上口,似乎也逐漸成為政策趨向、全民新生活運動,不免有政客、名流來個脫西裝、吃素食的作秀花邊。一般民眾在節節高升的油電價、物價中,的確越來越有實踐力,但在政策上卻呈現一個環保、各自表述的矛盾。

環保看來成為最正當化的語言,卻不是最直接的行動。在追求低碳社會的同時,油價、電價上漲變成全民「理當」承受的決策,不僅為了因應國際油價成長趨勢,也同時藉勢要求人們從小地方節約。然而「溫室氣體減量法」、「再生能源法」在國會議程中陷入經濟、環保順序先後的爭辯困局中,法案通過時間遙遙無期,環境影響評估會議卻陸續放行數項排碳大戶的審查。

環保團體明確提出質疑:馬政府承諾在8年後,要讓全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回歸到今年的水準,甚至在2025年要回到8年前的排放量,但光是最近一次環評委員會中,包括中龍鋼鐵第二期第二階段擴建計畫、台電大林廠更新擴建計畫,加總的排放量就有2,251萬噸,是前年總排放量的7%。

幾項排放大戶所造成的並不只是二氧化碳,還有各樣惡化空氣品質的化合物。要專門吐廢氣的大廠減少排放量,卻又期待著達成減碳目標,對全民要求「一人一天減少一公斤碳足跡」,聽起來就刺耳異常,像極了腦滿腸肥的富人,在窮人面前高談要對身體好、就要少吃一點。

談到能源,一方面要開發對環境友善的「潔淨」能源,另一方面首要的便是能提高能源效率。其實環保人士講的,政府也在提,行政院院會月初才通過的「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就以高效率、高價值、低排放、低依賴為能源消費型態、供應系統的訴求。

然而在內涵與操作上,環保人士與政府卻出現南轅北轍的「各自表述」,若要提高能源使用、生產效率,大型的發電裝置,在傳輸用電、效能維持上便是最大的浪費,要增加能源利用的附加價值,對環境友善的再生能源相對是較佳選擇,要追求低碳、低污染能源供給與消費,降低對化石能源、進口能源的依存度,絕非是現有的火力(燃煤)、核能發電,便可符合「永續能源」的條件。

先跳過傳統的火力發電、石化、鋼鐵產業,「核能發電」直到現在還是全球爭議焦點,有人宣傳核能發電是「潔淨能源」,卻似乎忘了核電的低效率、低價值、高排放與高依賴,恰恰是與「永續能源政策綱領」訴求完全相反。

核電必須從國外進口燃料,在取得燃料、興建大型發電機組的過程,直到發電當下,都仍然製造許多污染物質以及排放二氧化碳。是的,核電根本不是與二氧化碳「無關」的能源,在開採鈾礦、機組、電廠興建、維修以及儲存、處理核廢料時,同樣排放二氧化碳以及更多污染物。

當去年日本柏崎刈羽核電廠歷經地震、造成輻射物質外洩,停止運轉直到今天的現實看來,馬政府一句「核電廠速建」,根本上是打了永續發展一個大耳光。當處於地殼穩定的四川也發生死傷慘重的震災同時,時常與地震為伍的台灣,卻可以講得出「核電廠絕對安全」的保證。

政府用溫室氣體減量的環保要求,順勢推動核能電廠,卻無視建構「非核家園」背後,更多元完整的環保訴求;提出農業、國土規劃、綠色交通建設的願景,卻讓法規鬆綁,允許耗能、污染產業,繼續溫室氣體排放的產業結構。

也許,政策主張、執行者、政客們熟悉於如何在同樣的論點上,再進行各自表述,然而在環境保護、永續發展的工作上,其實沒有各自表述的空間,因為當各自表述的當下,一再矛盾的政策施行,只會擠壓更多對環境友善的可能性,卻讓環境走向越來越不可回轉的境地。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回目錄)



再生能源發展:兩種資本主義之戰又一章 (一)
  ■倪世傑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大體分兩類,一類為自由放任市場(liberal market economy),講究競爭與價格機制;另一類是協調式市場(coordinated market economy),講求市場中各單位間的協調與共識。前者以英美為代表;後者以德、奧、瑞典為代表。

兩類雖都是以市場經濟為主,但國家與經濟領域的關係有別,反映在國內能源政策上,英國仍舊採取一貫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政策,德國則著重利用國家力量培育國內再生能源市場。在新一波再生能源的競爭中,德國不僅在技術上領先各國,甚至德國的再生能源相關制度,也破天荒獲得長期主張市場萬能的世界銀行之認可,作為發展中國家推動再生能源政策的標竿。

市場掛帥:英國

英國在全世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是議會政治之濫觴、殖民地時代的日不落國、工業革命的發祥地,1979年保守黨黨魁佘契爾推動的新自由主義風潮,帶動全世界一波新的自由化、放鬆管制的旋風,不僅讓西歐各國社民黨繼續往右轉,更重要的是她讓市場「自由運作」成為一切政策的根本,在能源政策上也是如此。1989年,英國通過電力法(Electricity Act),終結國營電廠,將電業營運自由化,同時要求電力供應業者自政府指定的再生能源技術收購一定電量,降低對石化燃料能源的依賴,英國政府不定期公告再生能源種類及容量目標,開放投資者競標,由每單位電價低者得標,希望透過市場的力量降低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

6家主要業者是英國電力市場的主角,他們決定了英國的電力交易市場的零售價格。而運作機制主要係透過「非化石燃料能源購買義務」(Non-Fossil Fuel Obligation, NFFO),NFFO是英國政府為了補償私有化後採用核能電廠部分私營業者可能的虧損而出現的另一種補貼,希望他們不會因為核電造成的企業赤字壓力而放棄核電,並讓核電能夠在電力供應中繼續擁有一定份額。英國政府不定期公告 NFFO 的再生能源種類及容量目標,開放投資者競標,由每單位電價低者得標,希望透過市場的力量降低再生能源的發電成本。然而該項競爭機制造成國外已成熟、成本較低的技術大舉攻佔英國市場,導致英國本土新興之再生能源產業反而無法發展。

2000年通過的公用事業法(Utilities Act 2000)要求電業之電力供應必須一部分產自政府認可之再生能源,也就是以「再生能源義務」(Renewables Obligation, RO)並取代先前的 NFFO。RO規定電廠逐年採用再生能源的比例,2002年需占供電總量的3%,2010年達到10%,2015年達到15%的目標。額外成本由電業吸收並可轉移至消費者電價。電業藉由「再生能源義務憑證」(Renewables Obligation Certificates, ROC)證明達成義務,電業可購買該憑證以滿足其再生能源之義務,如未達成相關目標,將就未達成目標的電力單位數為計算基礎進行罰款。依據2002年的標準,每仟度電的罰款是30英鎊,此數字隨物價上漲調漲。

RO的理念與NFFO一致,都在鼓勵廠商之間最大程度的競爭,並採用已能應用的技術,讓可應用且成本最低的再生能源出線。但不幸的是,在消費者至上的圖景之下,對鼓勵長時間研發新一代再生能源的投資,反倒幾乎是毫無助益,英國當前使用的再生能源仍舊是以丹麥生產為主的風力發電機,產業升級與突破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此外,未達成RO再生能源供電目標的罰款並非流向政府,而是流入擁有ROC憑證的人手中,ROC的獲利來自於未達RO目標的罰款。到2006年再生能源的供應目標僅能達成3分之2,ROC因此上揚。如果電力業者也投資ROC呢?在市場經濟下,理性的電廠將會衡量究竟是ROC的獲利還是達成RO目標為佳,這將造成逆選擇困境的可能性。

(政大政治所博士生,下週續)
(回目錄)



爪哇泥火山爆發主因:鑽天然氣而非地震
  編譯■謝芳怡 審校■蔡麗伶
根據國際科學研究團隊的調查顯示,在印尼東爪哇造成上百萬美金損失的泥火山,主要是因為天然氣鑽井所引發。這座年齡只有2年的露西火山仍不斷噴出大量的泥漿,位於東爪哇的西多雅左(Sidoarjo)就有超過3萬人被迫從家園和工作崗位撤離。

5月28日火山爆發後,原先推論是爆發前2天所發生的地震所造成,但截至目前為止最為詳盡的科學分析推翻了此一論點。這份報告由美、英、印尼和澳洲的科學科學家共同完成,發表在本期《地球科學期刊》中,報告中就天然氣井Banjar-Panji-1的鑽探事件進行詳細的分析。

此天然氣井是由印尼拉賓多石化公司所開採,該公司也證實報告中的數據皆屬事實。

但這項報告受到其他鑽井公司的質疑,部分學者也反駁在火山爆發前兩天、震央距離泥火山約250公里的日惹地震,才是主要的原因。

露西火山每天仍噴出近10萬立方公尺的泥漿,足夠填滿53座奧運游泳池,而這樣的噴發現象似乎會一直持續下去,因為到目前為止,所有試圖遏止泥漿噴發的方法都宣告失敗。

2006年11月23日共有11起由於火山爆發而引發天然氣管爆炸的事故,事故的發生起因於地層下陷近2公尺,流出的泥漿導致防護牆倒塌,印尼國家石油公司的天然氣管因而破裂,火舌往天空竄出,根據當地居民的形容,在1公里外就能感受到熱氣。

為了控制泥漿竄流,當地政府遂興建大量攔泥壩和柵欄,2006年9月26日其中一個攔阻設施失去作用,泥漿淹沒了更多的村莊。在進一步加強攔泥壩系統後泥漿似乎已受到控制,也沒有再發生任何事故,直到今年1月4日,當地一位地主為了預防即將到來的雨季相要加強防護牆的結構,卻反而引發倒塌。

(環境新聞通訊社)
(回目錄)



人類狂捕濫殺 加勒比僧海豹滅絕
  編譯■陳維婷 審校■蔡麗伶
經過5年的調查,美國聯邦政府科學家證實「加勒比僧海豹」(Caribbean Monk Seal)已完全滅絕。這種海豹又被稱為西印度僧海豹,是加勒比海與墨西哥灣一帶唯一的亞熱帶海豹,也是第一種由人為因素導致滅絕的海豹。

加勒比僧海豹過去散佈在加勒比海、墨西哥灣與西大西洋,南至美國佛羅里達南端,北到喬治亞與南卡羅來納州的海岸,都有加勒比僧海豹出沒的紀錄。

當加勒比僧海豹在岸上休息、生產、照顧後代的時候,獵人輕鬆就可手到擒來,美國海洋與大氣總署(NOAA)的生物學家表示,人類狂捕濫殺才造成加勒比僧海豹滅亡。世人最後一次確切見到這種海豹,是1952年在牙買家與墨西哥猶加敦半島之間的小塞拉納島( Seranilla Bank)。

1967年,加勒比僧海豹被列入美國當時的瀕危物種名單,並於1979年納入瀕危物種法案保護,此後研究人員曾深入調查幾個尚未證實的回報紀錄,但最後都發現是其他種類的海豹。

科學家無法確定加勒比僧海豹真正滅絕的時間,雖然1952年之後就再也沒有明確的紀錄,但海豹的壽命約有2、30年,專家相信60、70年代左右也許還有僧海豹存活。

NOAA漁業部的生物學家貝克(Kyle Baker)呼籲:「世界上還有另外兩種僧海豹,族群都正在減少,希望加勒比僧海豹的滅絕能讓我們學到教訓,加強對他們的保護。」與加勒比僧海豹同屬的夏威夷與地中海僧海豹都處於瀕危、可能絕種的狀態,現存的夏威夷僧海豹不到1千2百隻,地中海僧海豹則僅有5百隻。

夏威夷僧海豹目前受到NOAA漁業部的保護,其族群每年減少4%,生物學家預估未來3、4年總數可能少於1千隻,成為世界上最瀕危的海洋生物之一。夏威夷僧海豹面臨許多威脅,包括幼海豹缺乏食物、被海洋廢棄物纏繞、遭鯊魚捕食,還有休憩、育幼的海灘受侵蝕消失等。

其他幾種在近代滅絕的海洋哺乳動物包括18到19世紀左右消失的大西洋灰鯨,以及18世紀末期可能因捕鯨業者濫捕而絕種的大海牛(Steller's sea cow)。NOAA專家表示,加勒比僧海豹也是在同一時期開始遭到大量獵殺。

(環境新聞通訊社)

台灣環境資訊中心提供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參觀立報:
http://www.lihpao.com
立報地址:
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