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urk FaceBook Twitter 收進你的MyShare個人書籤 MyShare
  顯示內嵌語法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3.10.22
────────全 國 唯 一 教 育 專 業 報───────
台 灣 立 報 《 言 論 廣 場 》 2008-06-20
網址:http://www.lihpao.com/

★ ★ 本期目錄 ★ ★
平面媒體的黃昏?
驚聞「重建概念股」



【社論】
平面媒體的黃昏?
 
 

國內資深報業集團—中國時報宣布將裁員5成,頗令人神傷。中時之敗,與近幾年的投資重心改變脫離不了關係,但反過來說,中時集團的投資轉向亦部分反映了國內平面媒體的極大生存壓力。

1988年1月1日是台灣報業發展的里程碑。報禁的解除意味了過去強加在報紙媒體項上的政治控制就此不存,而被期許是新一波政治、文化的啟蒙紀元到來。確實,報禁的解除使得進入障礙與限制不再是個問題,市場成了檢驗辦報成敗的唯一標準。只是市場叢林競爭的殘酷性未必遜於以往。理想色彩濃厚的首都早報壽命短暫。自立報系跨足早報反受其累,而原本在報禁有限競爭下生存尚好的自晚則在「自由化」的市場競爭過程裡,無法自立。

報禁是所有良知媒體人的痛惡對象,但不諱言,報禁似乎也對某種惡質的市場競爭進行了管制。例如,在無須擔心新的媒體競爭者進入的情況下,想要以「質報」自期,顯然還有不小的相對自主空間。如果沒踩到政治紅線,報社會不會倒?記者會不會丟飯碗?這類的問題其實是杞人憂天。

今則不然。我們面對的幾乎是充分競爭的媒體市場。若再把網路媒體的新形式考慮進來,則我們的媒體存在著產能過剩的危機,甚至這樣的產能過剩還被轉化成某種內容的進一步同質化—因為別報(台)有,所以我們也要有。尤有甚者,這種因為競爭而害怕落後的跟風也逐漸排出了雁形隊伍,壹蘋果集團就明顯取得了雁首地位。

媒體產能過剩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假如大家都在賣蘋果,那麼對消費者而言多一攤或少一攤都無損他的消費選擇。相反地,如果兩攤各賣蘋果與香蕉,那就具有某種不可比較性,不同的消費者各有所鍾。其實這個道理媒體人自己也曉得,但要立即跳脫漩渦談何容易?這裡頭的困境不只是報紙形象的轉變問題而已,也包括了長期被媒體所形塑的閱聽人品味。別忘了,現今的閱聽人品味不是一兩家媒體所左右,而是整個媒體生態的浸淫,想改變談何容易。這也是中時無論變或不變都顯得凶險重重的原因。

平面媒體已經在這波媒體產能過剩的淘汰競爭下,顯得危危可岌。在日益速食化、影像化與資訊淺薄化的大環境下,平面媒體的劣勢可說極為明顯。我們並不佯裝多元主義的樂觀,反而是要呼籲拯救印刷紙文明與慢思考對於人類的重要性。

(回目錄)



【左右看】驚聞「重建概念股」

【左看】
拜物教已入膏肓
朱政騏/博士生

鄰有喪,舂不相;里有殯,不巷歌。他人遇難,哀矜勿喜,這本是做人處世的基本道理,於今蕩然無存,代之以災難資本主義(Disaster Capitalism)大行其道。川震和緬甸風災死傷無數,有人卻見獵心喜,歡呼「重建概念股」將在今年第3季發酵,趕緊逢低進場,大撈一票!

在自然災害、恐怖攻擊、戰爭等震盪過後,重建國民經濟的難題常替資本打開市場,施以「震盪療法」而進一步私有化與解除管制。況且,反恐與戰爭自是「人禍」,殆無疑義,即使自然災害亦非「天災」而已,川震與卡崔娜颶風皆曝露出風險的不均分配,乃以階級為界線。資本塗炭生靈固然不是新鮮事,但整個社會彷彿發了狂似的見錢不見人,倒是前所未有,足見拜物教已入膏肓,無藥可醫,絕非道德重整能竟其功。

拜物教緣自生產資料為少數人寡佔,勞動者只能將自己「非人化」出賣,並極度片面的、畸零的參與勞動。故不知價值實為社會平均勞動的凝結,遑論越發抽象的價值符號,更加看不見人與人的社會關係,於是不擇手段、不識羞恥的奪取錢財,成為唯一的善惡標準。

今雖尚知羞赧而不直稱「災難概念股」,但拜物教不除,此不遠矣。




【右看】
股票的社會意義
陳啟諒/政治評論員

四川地震、緬甸風災本是兩個天然災害,救災的過程卻牽涉到複雜的國族情緒,以及國內外政治的糾葛。中國大陸甚至輿論公佈「鐵公雞排行榜」,迫使許多外資企業不得不公開捐款額度,頓時慈善活動成了「賽錢箱」,誰也不敢少捐而落入鐵公雞的批評,可能影響企業在中國的發展。

其實企業捐款屬私部門的行為,公眾輿論所該監督的對象,應該是接受捐款的公部門,即實際執行的政府單位,以防止貪污舞弊。至於企業的捐款,則該交由與其利害相關的股東為之,較能恰如其分的評估捐款是否恰當。再者,外資企業的捐款通常是「救窮不救急」,緊急事件處理的預算有一定額度,不能隨輿論起舞而「賽錢」,宜回歸基本面,發行股票以糾結群力,用企業的專業投入救災,才是正本清源之道,故方有所謂「重建概念股」。

無奈不識股票社會意義的冬烘先生,以為「重建概念股」是在發災難財,率爾批評,殊不知股票是現代社會團結眾人之力的最佳方式,再委託專業人士負責執行,使行善不再只是「愛心」,徒砸錢以顯示自己愛心滿滿而已,同時也能兼顧效率,權責又清楚。冬烘先生,別再少見多怪了吧!

(回目錄)



長期徵稿啟事

台灣立報網站討論區開張!讀者有任何話想說,都可以在這裡一吐快,同時歡迎對立報的任何批評指教。請由立報首頁點選「討論區」,或鍵入網址http://www.lihpao.com/phpbb/。

(回目錄)



本電子報內容由台灣立報社提供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
若對此電子報的內容有疑問或是建議,
歡迎您寄e-mail至:article@lihpao.com
欲詳完整內容請訂閱立報
電話:02-86676655
傳真:02-82191213
訂報:02-86676655轉214
地址:台北縣新店市復興路43號1樓
每週一至週六出報,每份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