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Q&A】
誠實,仍然是最好的政策!
◎李美華
Q:人本的朋友們,大家好:
我是一名職業婦女,有兩個孩子,兒子小五、女兒幼稚園小班。最近這一年,我和先生之間出了一些問題,很可能會離婚,可是,我一直不敢讓孩子知道,怕他們擔心。
最近聽了貴會老師的演講,關於誠實對待孩子的部分,我才發現自己過去的做法是不是錯了?因為,我讀小班的孩子以前給保母帶,適應得很好,可是,現在早上送他去幼稚園他都會哭鬧很久,不肯讓我走。因為我必須上班,只好請老師幫忙把他騙走,或假裝陪他留在那裡,然後趁機走掉。就像貴會老師說的,他的安全感好像越來越少了。
如果是這樣,我現在應該怎麼辦呢?
曾媽媽敬上
A:親愛的曾媽媽:
在面臨自己婚姻出現狀況的時刻,還能夠且必須同時工作和照顧到孩子的心情,真是辛苦你了!
從來信中,可以明顯感受到你是一位十分愛護孩子的大人。可是,你過去和現在所用的欺瞞方式,雖然出於善意,卻過度保護孩子,剝奪了他們可以自然學習成長、與爸媽更親近的機會。
孩子接受環境的訊息是全面的,十分敏銳,除了用耳朵,他們還會用眼睛看,用心體會,用小腦袋去想像。因此,家裡如果出現狀況,即使爸媽不明說,他們仍然會感受到那股不安的氛圍,說不定因此自己胡思亂想,反而更放大了應有的困惑和恐懼。誠如媽媽猜測,過去的那些欺瞞的確很可能已經悄悄破壞了孩子對你的信任,也侵蝕了他的安全感,成為他今天害怕被留在幼稚園的重要原因。
因此,從現在開始,我們一定要摒棄那種「善意欺騙」的策略,相信孩子有共度患難的能力,重新建立起孩子對我們的信任和對自己的信心!
我們不要再用偷跑的方式,把孩子丟在幼稚園。我們可以用孩子理解的語言、最關心的語氣、最真誠的眼神、最支持的態度,去理解孩子:「為什麼不願意留在幼稚園?想媽媽、怕媽媽不來接?怕見不到爸爸了?交不到好朋友?有同學很討厭?老師很凶?不好玩嗎?…」無論孩子是用說、用點頭搖頭、用畫的,陪他找到可能的原因後,再一起商量可以怎麼辦?
當然,前提是要清楚表明:「媽媽也捨不得和你分開,也心疼你難過,可是,媽媽必須上班,我們必須有地方住有東西吃…」孩子即使一知半解,如果他感受得到我們誠實的愛,相信我們不會一去不返,就有很大的機會願意體貼大家的需要,努力留在幼稚園裡。
要是他仍然做不到,我們也必須向他坦承:「我真的再陪你…分鐘就得去上班了。我保證,我一定會在…時候回來接你。你想我的時候,可以…找到我…」把話說清楚,親親他抱抱他,時間夠的話,可以留下陪他玩幾分鐘,甚至讀個繪本…讓他知道你也很用心的想配合他後再離開。
我們最好也將孩子和家裡的情形告知老師,大家一起商量如何加強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帶家人的相片、喜歡的玩具或布偶到幼稚園。孩子太想媽媽或爸爸時,用電話、電郵、傳真…聯繫。找出幼稚園裡有哪些人、哪些活動是孩子特別喜歡的…
當然,除了幼稚園,我們不妨也思考是否還有其他的選擇,例如讓孩子回到原來的保母處、找親友托育…甚至可能的話,調整媽媽或爸爸的工作…
在關心妹妹的同時,我們也不要忘了小五的哥哥。不要因為他正常的上下學,就忘了他也生活在這個家裡,是不是心裡也默默困惑著?受著苦?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本來就不容易,何況爸媽兩個人,來自不同成長背景,要共同承擔一個家庭。因此,「合」固然值得喜賀,「分」也未必一定悲哀,重要的是,如何在合的時候,真誠、用心的相處;在分的時候,尊重、平和的離開,讓傷害降到最低。
因此,只要不扭曲事實、不情緒化、不帶惡意指責,如果孩子察覺到家裡的狀況,孩子發出疑問了,我們不妨適度的讓他們知道:「媽媽和爸爸有一些想法不一樣」「媽媽和爸爸正在努力…希望…」「媽媽在想,和爸爸分開住可能比一起住更好,因為…」如果自己實在做不到,請其他值得信任的人來告訴他們,也是一種選擇。
讓孩子自然看到生活的真相,陪我們一起承受,一起長大。這種共患難的過程,也交流著某種程度的信任和親密!不過,孩子最擔心的,通常是失去了愛和生活的依靠。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同時必須用行動向孩子保證,無論爸媽的情感如何變化,他們永遠都是媽媽的寶貝,永遠會擁有足夠的支持與愛!
最後,想提醒媽媽一點,很多時候,我們欺騙,是因為我們自己還沒準備好要面對問題,沒有解決問題的信心,甚至不喜歡、拒絕接受自己現有的狀況。這一點,也請媽媽要回到內心,去探探,自己是否仍有需要被釐清、被照顧、被陪伴、被幫忙的部分喔!
如有需要,我們很願意再給你一個強而有力的擁抱。
人本基金會敬上
◎ 原文刊載於人本教育札記22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