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客首發團帶走的 與我們留下的
[責任編輯:陳美靜]
2008年7月4日,大陸地區人民首次可以觀光名義抵達台灣,當天除了機場壯觀的噴水禮外更有各縣市首長的簇擁歡迎。回顧兩岸交流歷史,1987年解嚴後四個月,台灣政府即開放人民至大陸探親,隨著1990、1991年海基會與海協會陸續成立,直至1993年辜汪會談,兩岸民間事務交流日增,在大陸市場經濟日趨開放的同時,兩岸經濟上交流更是有增無減。直到1999年任職總統的李登輝提出兩國論,以及接續民進黨執政八年,兩岸政治上交流始趨減緩。但在2008年6月現任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與海協會進行兩會復談,同時決議開放週末包機及大陸地區人民來台觀光許可後,兩岸文化交流從此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
相較於民進黨團隊,對2008年甫執政的國民黨執政團隊而言,促進兩岸交流除了政黨之意識型態傾向外,更大著眼點乃期待透過觀光及交流的經濟效益,提昇台灣整體市場經濟。只是在台灣的脆弱觀光體質下,能否深刻地吸引外來遊客,除了硬體交通設施之外,當地人民對於自身文化之體現深度勢必不能忽略。
起自日治時期,台灣人民對於自身文化的詮釋權便未能有所掌握,國民軍政府來台後,經歷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更使人民怯於表達不同於官方的說法,而當時控制於黨、政、軍手中的媒體,更是推波助瀾地強化此單一的台灣印象,因此在傳媒中兩蔣的強人形象,以及吳鳳神話中原住民出草的蠻性形象便成為當時人民眼中所認識的台灣。
隨著1987年台灣解嚴,及其後之民選總統、黨政軍三退等民主化歷程,過往對於文化詮釋之霸權似應有所突破,因此,透過本次大陸地區人民來台之首發團行程,亦可重新檢視台灣人民如何看待自身文化,並將之介紹給外來之大陸人民。
據報載,大陸人民首發團之行程中,天然景觀欣賞包含了:賞鯨、花東清水斷崖、太魯閣及墾丁國家公園、阿里山日出、及溫泉;飲食則是迎賓的蔣夫人早餐及各地特色風味;建築與人文則有:赤崁樓、故宮、台灣民主紀念館、101百貨公司、埔里酒廠、原住民歌舞表演、及兩蔣文化園區等。
在市場需求下,過往單一獨斷式地理解台灣方式已不復見,然而在國家威權之手收回的同時,另一隻商品化包裝精美的手卻伸了進來。從行程中的蔣夫人早餐及兩蔣文化園區來看,其雖未諄諄教誨兩蔣之強人形象,但卻以製作公仔方式欲親近民眾、以食用蔣夫人早餐方式欲拉近民眾與兩蔣之距離,但卻未論及這些被塑造出來的形象是否為大多數台灣人民所認同。
而在原住民歌舞表演中,雖然沒有吳鳳神話時期原住民出草的殘暴形象,但是卻常見以原住民族文化造景,形塑區域內的異族文化風格,加以傳統住屋、文物展飾、和藝品商店等,讓觀光客充份去「欣賞」或「想像」原住民族文化運作。而原住民亦常常為了獲得資本改善經濟生活或擁有社會地位,因此不得不將傳統文化轉化為淺碟式資本形式,投入到市場交換的場域中。
於此,文化商品與認同,常在經濟生產的過程中變得難以區隔。文化再現,可以是商品,也可以是認同活動,當文化變遷持續不斷,當代人民要認同什麼文化?認同什麼時期的文化?是認同傳統文化?還是當代新文化?這些都越發難以確定其形貌、內涵和意義。
回望這群已經回到大陸地區的首發團團員離台前的感想,多數仍希望能在台灣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交流。只是,在可遇見的將來,當這群大陸觀光客,甚或早已走遍台灣的各國觀光客在每個地點停佇久些,台灣是否有足夠厚實的土壤以供他們挖掘、品嚐?
Our Question:
1.當你出國時,你喜歡走馬看花看很多景點?或是深度之旅品嚐一地風光? 2.你覺得最值得被介紹給觀光客的台灣風光是什麼?你能說出它為何值得嗎? 3.你覺得傳媒可以如何幫助民眾建構在地的文化?
|